付費限定

齒比計算機1.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雖然利用這工具來決定齒比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近剛加入圖表功能,我專門寫一篇來介紹好了
齒比計算機.xslx,他是一個基於EXCEL 2019的試算表檔案,如果你的版本比較舊的話,可以下載97-2003的舊版格式,但我不確定會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下載連結在最底下)
打開試算表,會先看到主頁面,紅框處(橘色儲存格)是開放可以改變的部分,左邊的車種選單可以選擇已經設定好的車種變速箱資料,包含一次減速比、各檔位齒比,而終傳的前後齒數引擎轉速要依照你自己的需求來輸入,只要確定這些數據就能自動算出在每個檔位、設定的轉速時的時速是多少,可以幫助你搭配GPS軌跡來判斷需要使用多大的前後齒盤
具體方法請參考如何把動力有效輸出到輪胎上是一門藝術,但工具就是工具,每個人的使用方式不一樣,就像球棒有些人用來運動,有人用來打架
如果選單中沒有你所要計算的車種怎麼辦?可以自己建立一個!點擊左下角的PRESET標籤
會出現這樣的表格,直接照以下的定義添加或修改一行:
  • 車種名稱:隨便打
  • 1~6檔:輸入減速比的「值」,或「=副軸齒/主動齒」讓EXCEL自己計算出減速比,沒有6檔直接留空即可,不支援7檔(7檔車太少了懶得寫)
  • 一次減速比:跟上面一樣,不過是曲軸和離合器之間的減速比
  • 輪胎周長:單位是mm(公釐),要算直線速度的話取後輪(驅動輪)的中間最大圈的數據,如果想要算彎中的數據的話也可以量取最邊緣的數據,可以上網找計算機來計算但注意單位,也可以自己拿皮尺實際量取
回到主頁面,打開下拉選單選擇想要計算的車種,就會自動代入各項數值
同時圖表也會跟著自動變化
接著就可以輸入前後齒和轉速數據,比如說我希望MD250改裝NOVA齒比後,大直線5檔時速在最高轉速13000時速度達到175公里,就在引擎轉速那邊輸入13000、前後齒慢慢調整,直到5檔的速率在你所希望的數值附近,恭喜你,現在已經知道15/36的前後齒設定可以達到這個要求,如果你是理解減速比原理的技師,應該很容易找到方向
但也許這樣的齒比會在別的地方出現尷尬,所以必須搭配GPS軌跡來判斷在其他的加速路段會不會有問題(同一個車手騎同一台車,齒比怎麼變化,同一個位置的速度是不變的),比如說直線可以達到要求,但也許在某一段會發生斷油等尷尬的情形,也可以試算,至於要留多少轉速空間、具體如何配置,是取決於使用者個人對這台車在賽道上狀況的了解,沒有標準答案
下方的折線圖則是在整個加速過程中,以設定的轉速(本例中是13000轉)換檔直到5檔,在換檔過程中的轉速差,且根據每個換檔的落差變化(就是反映出Reduction特性),可以幫助你判斷很多事情,除了可以觀察這顆變速箱的特性是否適合賽道使用之外,也能更好的決定(在比較小的賽道)選擇哪幾個檔位
例如在台糖賽車場想使用3個檔位,但是要選擇1~3還是2~4?就能用這個工具來算出來,不用真的買一堆齒盤來試車
只是我雖然可以過濾出轉折的數據,但目前還卻找不到方法讓它能「自動」顯示在轉折點上,以後會再慢慢修正讓資料更加直觀
檔案下載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濕濕的超素南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貧窮車手兼技師兼經理兼撞鐘的業餘筆記,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部分車友之間在聊要怎麼把賽車速度提昇的時候,也許多半是動力調校(空燃比、進排氣、ECU補正等等),或者底盤的避震調校、煞車改裝等等,但其實我認為輪胎和變速箱是更加重要的項目 因為我們談的是賽車,不是路上亂呸亂跑的改裝車,賽車的改裝是有一定的限制在(除了部分賽事組別開放無限改裝之外),動力的改裝在自
每當談到換檔的時候,大家總會談到離合器的操作,但其實你應該先了解變速箱是如何運作的,下面這段影片是我看過就算不懂英語也能看得懂的....應該啦 首先你要先知道一個重點:離合器和變速箱其實是兩個獨立的系統,也就是說你換檔不管怎麼操作,都跟離合器沒有關係 這要從動力傳遞的方式說起,動力從缸頭爆炸後,力
通常我們希望賽道的單圈表現更好,不外乎就是調整(改裝)底盤和動力,好的避震器設定讓輪胎能夠充分貼地、優化轉向特性,彎速可以得到提昇,同屬於底盤部分的煞車系統夠強的話,能夠增加減速效率縮短煞車時間,(賽事規則內)盡可能做出強大的動力,可以讓纏鬥更有競爭力並且縮短直線時間 但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就是:變
為了提昇性能,除了動力、懸吊,最常改裝的大概就是煞車系統了,畢竟在賽道上除了延長油門時間之外,縮短煞車時間也是爭取單圈有效方向,但是賽車場上我們該怎麼整備才好? 要搭配剎車系統,不能不說一下巴斯卡定律,巴斯卡定律的大意是這樣「在密閉空間內的液體,作用於內壁上每個位置(每單位面積)的壓力都是一樣的」
「加速靠扭力,極速靠馬力」,這個說法其實不能算錯可以參考HANK汽車部落格的這篇文章有蠻不錯的解說,我這篇只是做一些個人化的解釋和補充,也許大家會更清楚馬力和扭力的作用 我們用投石索來打比方:當我抓著繩子開始甩,使得石頭開始旋轉的時候,我手臂作用在繩子上的力量,就像扭力的概念,也就是說「扭力」是讓
賽道已經很熟了,車子動力也飽滿、操控性調校的也很完美常順手,自認基本功也不差,已經使出渾身解數了卻還是比人家慢嗎?那很可能是因為齒比 齒比(Gear ratio),說得學術一點叫做「減速比」,廣義來說是指引擎轉速傳遞到驅動輪上,這個減速的過程結束後的轉速比率,為什麼要減速呢?因為引擎的轉速動輒上千
大部分車友之間在聊要怎麼把賽車速度提昇的時候,也許多半是動力調校(空燃比、進排氣、ECU補正等等),或者底盤的避震調校、煞車改裝等等,但其實我認為輪胎和變速箱是更加重要的項目 因為我們談的是賽車,不是路上亂呸亂跑的改裝車,賽車的改裝是有一定的限制在(除了部分賽事組別開放無限改裝之外),動力的改裝在自
每當談到換檔的時候,大家總會談到離合器的操作,但其實你應該先了解變速箱是如何運作的,下面這段影片是我看過就算不懂英語也能看得懂的....應該啦 首先你要先知道一個重點:離合器和變速箱其實是兩個獨立的系統,也就是說你換檔不管怎麼操作,都跟離合器沒有關係 這要從動力傳遞的方式說起,動力從缸頭爆炸後,力
通常我們希望賽道的單圈表現更好,不外乎就是調整(改裝)底盤和動力,好的避震器設定讓輪胎能夠充分貼地、優化轉向特性,彎速可以得到提昇,同屬於底盤部分的煞車系統夠強的話,能夠增加減速效率縮短煞車時間,(賽事規則內)盡可能做出強大的動力,可以讓纏鬥更有競爭力並且縮短直線時間 但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就是:變
為了提昇性能,除了動力、懸吊,最常改裝的大概就是煞車系統了,畢竟在賽道上除了延長油門時間之外,縮短煞車時間也是爭取單圈有效方向,但是賽車場上我們該怎麼整備才好? 要搭配剎車系統,不能不說一下巴斯卡定律,巴斯卡定律的大意是這樣「在密閉空間內的液體,作用於內壁上每個位置(每單位面積)的壓力都是一樣的」
「加速靠扭力,極速靠馬力」,這個說法其實不能算錯可以參考HANK汽車部落格的這篇文章有蠻不錯的解說,我這篇只是做一些個人化的解釋和補充,也許大家會更清楚馬力和扭力的作用 我們用投石索來打比方:當我抓著繩子開始甩,使得石頭開始旋轉的時候,我手臂作用在繩子上的力量,就像扭力的概念,也就是說「扭力」是讓
賽道已經很熟了,車子動力也飽滿、操控性調校的也很完美常順手,自認基本功也不差,已經使出渾身解數了卻還是比人家慢嗎?那很可能是因為齒比 齒比(Gear ratio),說得學術一點叫做「減速比」,廣義來說是指引擎轉速傳遞到驅動輪上,這個減速的過程結束後的轉速比率,為什麼要減速呢?因為引擎的轉速動輒上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筆者而言,這套計算工具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產物,既認為它並不正確,但在缺乏詳細資訊的情況,也僅能以此推估馬達特性。主要是因馬達產品的規格,部分廠商僅提供了功率數據,但更為直接的轉矩及轉速則不一定有;其中轉速較為容易使用轉速計獲取,但轉矩值的量測,除了要使用更為昂貴的轉矩計之外,還須將馬達拆卸為獨立個體
Thumbnail
對筆者而言,這就是基於現實比小說更荒誕的情況下,會使用的轉換工具。本計算程式是基於已知當下的馬達繞線條件,包括漆包線徑及圈數後,計算出導體面積,之後在依照設計需求改換不同線徑時,可自動計算出圈數的變化;或是變動馬達設計圈數時,計算獲取新的漆包線徑值。由此可知,本工具是在固定槽滿率的條件之下,進行漆包
Thumbnail
本文是針對馬達繞線時,想要依本身的生產能力調整漆包線徑粗度時,會使用到的轉換計算進行介紹及說明。 實際量產時往往將多條細線並繞的馬達,改由單條粗線採用機台繞線,較為省時;但開發階段,並無設備協助,僅能採用人工繞線打樣時,則會調整為多條細線並聯的模式才能順利工作,這類不同情境下的線徑變化,三不五時就
Thumbnail
汽車胎壓設定指南 在汽車性能優化和安全駕駛中,正確的胎壓設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日常駕駛還是賽道競速,胎壓影響著車輛的操控性、燃油經濟性以及輪胎的壽命。本篇文章將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胎壓設定的基礎理論、影響因素以及實際應用技巧,幫助車主們充分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駕駛需求設置合適的胎壓。
Thumbnail
選擇合適的煞車碟盤——無論是打孔、劃線還是結合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您的具體駕駛需求、車型和性能要求。打孔碟盤適合在濕潤條件下的日常街道駕駛,而劃線碟盤更適合需要強烈制動作用的高性能汽車。對於那些需要兩者優點的人來說,結合型碟盤提供了全面的解決方案,儘管價格更高。
Thumbnail
為什麼煞車在麗寶如此重要?主要在於麗寶有兩處大直線底重煞車的彎角(T1/T11),幾乎都是從全場最高速的點直線重煞到相當低的速度才入彎,尤其T11彎速更低,煞車力道與煞車距離的掌握十分關鍵。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筆者而言,這套計算工具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產物,既認為它並不正確,但在缺乏詳細資訊的情況,也僅能以此推估馬達特性。主要是因馬達產品的規格,部分廠商僅提供了功率數據,但更為直接的轉矩及轉速則不一定有;其中轉速較為容易使用轉速計獲取,但轉矩值的量測,除了要使用更為昂貴的轉矩計之外,還須將馬達拆卸為獨立個體
Thumbnail
對筆者而言,這就是基於現實比小說更荒誕的情況下,會使用的轉換工具。本計算程式是基於已知當下的馬達繞線條件,包括漆包線徑及圈數後,計算出導體面積,之後在依照設計需求改換不同線徑時,可自動計算出圈數的變化;或是變動馬達設計圈數時,計算獲取新的漆包線徑值。由此可知,本工具是在固定槽滿率的條件之下,進行漆包
Thumbnail
本文是針對馬達繞線時,想要依本身的生產能力調整漆包線徑粗度時,會使用到的轉換計算進行介紹及說明。 實際量產時往往將多條細線並繞的馬達,改由單條粗線採用機台繞線,較為省時;但開發階段,並無設備協助,僅能採用人工繞線打樣時,則會調整為多條細線並聯的模式才能順利工作,這類不同情境下的線徑變化,三不五時就
Thumbnail
汽車胎壓設定指南 在汽車性能優化和安全駕駛中,正確的胎壓設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日常駕駛還是賽道競速,胎壓影響著車輛的操控性、燃油經濟性以及輪胎的壽命。本篇文章將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胎壓設定的基礎理論、影響因素以及實際應用技巧,幫助車主們充分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駕駛需求設置合適的胎壓。
Thumbnail
選擇合適的煞車碟盤——無論是打孔、劃線還是結合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您的具體駕駛需求、車型和性能要求。打孔碟盤適合在濕潤條件下的日常街道駕駛,而劃線碟盤更適合需要強烈制動作用的高性能汽車。對於那些需要兩者優點的人來說,結合型碟盤提供了全面的解決方案,儘管價格更高。
Thumbnail
為什麼煞車在麗寶如此重要?主要在於麗寶有兩處大直線底重煞車的彎角(T1/T11),幾乎都是從全場最高速的點直線重煞到相當低的速度才入彎,尤其T11彎速更低,煞車力道與煞車距離的掌握十分關鍵。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