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增長日記04|知識焦慮到資訊肥胖,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零、前言

《思維增長日記》是自己額外想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導致最近的腦袋有點卡住,吸收了用不上,不吸收又有點焦慮,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可能是趨勢詞彙、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
因為想把每篇內容都扣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因此在選題上會比較謹慎一些。

一、什麼是「知識焦慮」、「資訊肥胖」?

台灣的線上課程 Hahow、YOTTA 在 2015 年創辦,《得到》APP 在 2016 年上線,知識經濟的浪潮更加巨大,開始加速台灣的知識傳遞,我覺得是這時間開始燒起一個詞-「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意思是對於吸收知識產生自我危機感,普遍因為目前知識的碎片化,因此擔心自己學得不完整、落後別人。
資訊肥胖症則是過度吸收資訊而未內化,導致許多想法壓在心理產生負擔。常見的症狀像是看到通知馬上點、只輸入而不輸出、通吃所有資訊而不篩選。

二、怎麼解決知識焦慮

過往我也曾有類似的狀況,在某段時間深怕自己追不上別人學習的進度,因此產生焦慮,每週都會跑圖書館、每天也會常看各種知識型 Youtube 影片,但卻沒有吸收的感覺,好像都只是把文字看過去。
後來一陣子甚至有點資訊肥胖症的狀態,因為短期內看太多東西,卻沒有任何產出或仔細消化,導致會讀不進新的資訊,但又想吃進更多東西的念頭。
後來剛好接觸到演講部落格(Medium),才算找到輸出資訊的出口,我覺得也是我目前比較常用的兩個方法。

(一)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識

因為自己過往的活動經歷,被邀請到幾場小型分享會,在整理分享簡報的過程重新自我反思-「如果有兩小時,你會分享什麼有用的內容」、「如果只有半小時,你會講什麼」
試著把得到的知識,提煉有用的智慧,及丟掉無用的資訊。
過往看得資訊量很雜,在做簡報的過程中會確實知道哪些是別人的知識,哪些是自己內化過、且帶得走的智慧,接著把那些帶不走,也沒辦法用自己語言表達的資訊從腦袋中刪除,這個「刪除」比較像是對自我的內心喊話:「忘掉它!放下它!」

(二)找出有親身體會的共鳴

另一個方式則是動筆寫文章,把那些經過你體內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盡可能寫跟親身經驗有共鳴的,不要只是當文字搬運工(複製貼上)。
穿過身體的知識才是你的。
因此我寫了《活動趨勢觀察》五部曲、《社群觀察》、《社團活動紀實》、《產品分析》、《100-daily-文案撰寫》、還有現在的《思維增長日記》,試著讓自己學到的知識內化成生活、學校、職場的案例,且每個案例都說得上幾句話,儘管段落還不是很長。

三、學習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上述兩種知識輸出的過程,我漸漸認知到這並不只是單純把知識內化與外拋,而是在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或叫做知識系統、知識體系)。
我在《從知識碎片到知識體系》看到這張圖,覺得很貼近心中的流程,老實說最初的學習過程,並沒有像他這麼明確從最前面的確認目的,而是在雜亂的知識中找出 Input-Output 的流程,但我覺得下方這個系統化的知識學習方法也值得參考!
圖片來源:從知識碎片到知識體系

四、行動的第一步

以下總結我目前的學習歷程,也會做為未來的行動方向。

(一)整理知識模組

將過往學到的大片知識,試著整理成幾類模組,假裝自己被邀請上台分享,我能分享什麼?
目前隨意發想:從 0 到 1 活動企劃、社群行銷、使用者體驗、產品開發管理、策略分析等。
行動:根據不同類別做一份 30 mins ~ 2 hours 的簡報,看自己能講出什麼「自己的知識」,而非「別人的東西」。

(二)建構零散碎片

嘗試把學到的新資訊結合親身經驗,寫成一篇篇文章,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這些文章暫時不會作為分享的簡報內容,單純作為知識庫,未來要自我檢視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
目前隨意發想:社群行銷、用戶增長、UIUX、社群觀察、產品企劃等。
行動:根據一些專有名詞或產業脈絡,結合自己的經驗,寫出洞察文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悼詞美德出自戴維.布魯克斯的《品格之路》,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特別提出的概念,意思是人過世後,親朋好友在他的葬禮上,根據對他的印象,會想到、念出的那段詞,例如友善、英勇、誠實、忠實等。另一個對照詞-簡歷美德,意思是履歷中列出的那些豐功偉績。
終局思維是我在《得到》聽到曾鳴教授所提出,意思是面對很多選擇時,從「終點」出發考慮問題,來決定「當下」的選擇。以大學生涯為例,如果是大一新生,先思考大四畢業想成為什麼樣的畢業生,再回推現在應該要修哪些課、參與哪些活動;以職涯為例,先思考 50 60 歲想做到哪個職位
在《得到》的一次例會影片,看到羅振宇形容公司最怕一種人-「反饋黑洞」,意思是無論你給他什麼建議或詢問,他都如黑洞一般直接吞下你的想法,但不會吐出任何東西。
悼詞美德出自戴維.布魯克斯的《品格之路》,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特別提出的概念,意思是人過世後,親朋好友在他的葬禮上,根據對他的印象,會想到、念出的那段詞,例如友善、英勇、誠實、忠實等。另一個對照詞-簡歷美德,意思是履歷中列出的那些豐功偉績。
終局思維是我在《得到》聽到曾鳴教授所提出,意思是面對很多選擇時,從「終點」出發考慮問題,來決定「當下」的選擇。以大學生涯為例,如果是大一新生,先思考大四畢業想成為什麼樣的畢業生,再回推現在應該要修哪些課、參與哪些活動;以職涯為例,先思考 50 60 歲想做到哪個職位
在《得到》的一次例會影片,看到羅振宇形容公司最怕一種人-「反饋黑洞」,意思是無論你給他什麼建議或詢問,他都如黑洞一般直接吞下你的想法,但不會吐出任何東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過度依賴網際網路資訊: - 雖然網際網路上充滿了各種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是破碎的,缺乏系統性。學生容易陷入資訊過載的陷阱,無法有效地組織和整合資訊。過度依賴網路資訊而不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可能導致知識基礎不穩固。這類學生常常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但卻無法形成完整的理解,容易在研究過程中迷失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當「健康」與「學習」成為「麻煩」的代名詞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我們是否常感到焦慮、抗拒?明明知道健康很重要,卻對五花八門的養生方法感到麻煩;想學習新技能,卻被琳瑯滿目的課程嚇退,心想:「太複雜、太貴、太專業了,我一定學不會!」 除了我之前提過,透過多方嘗試、多聽多看來尋找好奇心
常看到工作者對新資訊的焦慮,例如: #碳焦慮 #ChatGPT焦慮 #氣候焦慮 等等   各種焦慮驅動你不斷追著新東西跑, 每天總有看不完的報告、書、影集、新聞等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懂這麼多道理,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要學的事更多了!   很多資訊指出許多產
Thumbnail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
Thumbnail
在連假期間,我探索了「知識詛咒」這個話題,揭露了專家在分享知識時常見的盲點。提出了三大觀點來應對:情境導入,讓知識有著落;探討不同情境下可能的結果,展現靈活思考;並且至少提供兩種例證,增強說服力。這篇分享不僅是自我反思的成果,也希望能給大家在溝通和知識分享上一些新的啟示。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如果知道每一個進入你腦中的訊息,都對你的大腦帶來了影響,我們會不會慎選接收的資訊呢?如果大腦是棵植物,我們拿什麼餵養這生命?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過度依賴網際網路資訊: - 雖然網際網路上充滿了各種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是破碎的,缺乏系統性。學生容易陷入資訊過載的陷阱,無法有效地組織和整合資訊。過度依賴網路資訊而不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可能導致知識基礎不穩固。這類學生常常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但卻無法形成完整的理解,容易在研究過程中迷失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當「健康」與「學習」成為「麻煩」的代名詞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我們是否常感到焦慮、抗拒?明明知道健康很重要,卻對五花八門的養生方法感到麻煩;想學習新技能,卻被琳瑯滿目的課程嚇退,心想:「太複雜、太貴、太專業了,我一定學不會!」 除了我之前提過,透過多方嘗試、多聽多看來尋找好奇心
常看到工作者對新資訊的焦慮,例如: #碳焦慮 #ChatGPT焦慮 #氣候焦慮 等等   各種焦慮驅動你不斷追著新東西跑, 每天總有看不完的報告、書、影集、新聞等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懂這麼多道理,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要學的事更多了!   很多資訊指出許多產
Thumbnail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
Thumbnail
在連假期間,我探索了「知識詛咒」這個話題,揭露了專家在分享知識時常見的盲點。提出了三大觀點來應對:情境導入,讓知識有著落;探討不同情境下可能的結果,展現靈活思考;並且至少提供兩種例證,增強說服力。這篇分享不僅是自我反思的成果,也希望能給大家在溝通和知識分享上一些新的啟示。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如果知道每一個進入你腦中的訊息,都對你的大腦帶來了影響,我們會不會慎選接收的資訊呢?如果大腦是棵植物,我們拿什麼餵養這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