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情緒照護對話

更新於 2020/11/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太貼心了,所以總是一個人承受,不願意告訴別人
這篇紀錄著關於照護情緒的對話。
友人是一個很為人著想的女孩,她因為這樣的特質和伴侶的相處時常感到不順暢:
「可是說了有什麼用?情緒一樣無法解決,反而會讓對方跟著我不開心,看他這樣我會心疼,他也對我心疼」友人面色焦慮懊惱地說著。
其實我看了也很是不捨,『情緒不需要解決,情緒是用來交流,讓彼此的心更貼近。情緒只能是大小多寡,它會一直在的。妳的不安焦慮它會都在,只是我們能做些什麼讓它變小一點』
情緒不需要解決,情緒是用來交流的。圖片來源instagram @phollondy
她一臉資料處理中,「我不想讓這焦慮不安破壞我們的感情...」
同樣身為焦慮依戀能瞭解這樣的感受『我看見妳非常珍惜這段感情,對妳來說這是一份好不容易擁有的愛,妳很需要愛渴望愛,妳很小心翼翼的經營與照顧,我看見妳非常的努力,好害怕好害怕自己搞砸了這段關係而失去他
她的淚珠更大也更多了,拿張衛生紙給她,一邊擦拭眼淚一邊哽咽說「對,我真的很珍惜他,我有時候會想,自己是不是太重視對方了?那我是不是不要那麼重視就好?」
『怎麼有可能辦到呢?他是伴侶呀,他理所當然的重要呀!親密關係就是這樣密不可分』
「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辦.....」她的無助更加重了焦慮不安感。
『我們想像焦慮不安各是一個皮箱,妳走路時都會提著,手痠了可以請伴侶或朋友幫你提一下,但我們不要總想著要靠自己』
「我這樣明知道自己很被愛很備受重視,卻還是一直要討愛不是不好嗎?」
情緒像是隨身行李,提累了,可以適度的請伴侶幫忙提一下。圖片來源mts.jk51.c
『不~不會不好,這只是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你需要愛渴望愛,而且這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是這麼希望的,而且每個人在關係裡需要的不一樣』
哭花的臉露出擔憂,是不是擔心自己太過度呢?
我握著友人的手,想給她實際的溫暖:『我們可以練習允許焦慮不安存在、聆聽它的需求、接受它,我們可以相信伴侶有強壯的心陪伴我們』
「好....」
練習,讓情緒好好存在著。
『不要害怕把情緒跟他分享』
『要不要來個擁抱?』
相擁時又嘩啦嘩啦的落淚了,她說聲謝謝。
願她走過這段情緒海浪,而我相信她可以。
謝謝看完了☺️更多小文章,在Instagram @Barista_phoebe
avatar-img
2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童年的人際關係,幫助自己成長,就可以提供給孩子—你一定可以提供給自己的孩子的—穩固的連結,成為未來人生中忠誠關係的基礎。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控制,但卻能夠盡量讓他懂得和會好好對待自己的人做朋友,幫助他找到人生中深刻的意義。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Thumbnail
有人這麼說過,曾經有過的創傷,如果一直沒去處理它,它便會週而復始的出現,直到你不得不去面對它。 在家庭和社會的體制化熏陶下,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學會了取得別人的認同,好像只有透過了認同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而一旦習慣了追求別人的認同,便容易掉落被情感勒索的陷阱中。我對此特別深有同感,因為過去很長一段
Thumbnail
1.  Keep Fighting 的念頭幾乎左右了我大半輩子的人生。 因為性格使然,總是哪邊刺激就往哪傾斜,所以生活的跌蕩起伏就成了註定。 但當起起落落成為生活常態時,你很容易就誤以為落了一定會起,尤其是你人還樂觀得讓人害怕,直到老到一定歲數你才赫然發現,跌跤好像不一定每次都能再站起來......
Thumbnail
緩慢不中斷地帶過裸身的靜距離鏡頭,像是親手撫摸過這些被影像呈現出來的肉身細節,暗示觀眾關於全片一再呈現出來的一個重要命題:「觀看不僅僅只能是旁觀,而是能夠透過觀看他人肉身與慾望的展演,尋回對自身肉體與慾望的親密體感。」因此全片的角色鮮少肢體接觸,卻引爆出最赤裸的慾望交流。
Thumbnail
<p>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午夜夢迴時會問自己:「電視、行動電話、電動遊戲,到底是增加還是折損了人類經驗的品質?」這種貧窮是注意力的喪失,是真實生命的消逝。</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童年的人際關係,幫助自己成長,就可以提供給孩子—你一定可以提供給自己的孩子的—穩固的連結,成為未來人生中忠誠關係的基礎。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控制,但卻能夠盡量讓他懂得和會好好對待自己的人做朋友,幫助他找到人生中深刻的意義。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Thumbnail
有人這麼說過,曾經有過的創傷,如果一直沒去處理它,它便會週而復始的出現,直到你不得不去面對它。 在家庭和社會的體制化熏陶下,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學會了取得別人的認同,好像只有透過了認同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而一旦習慣了追求別人的認同,便容易掉落被情感勒索的陷阱中。我對此特別深有同感,因為過去很長一段
Thumbnail
1.  Keep Fighting 的念頭幾乎左右了我大半輩子的人生。 因為性格使然,總是哪邊刺激就往哪傾斜,所以生活的跌蕩起伏就成了註定。 但當起起落落成為生活常態時,你很容易就誤以為落了一定會起,尤其是你人還樂觀得讓人害怕,直到老到一定歲數你才赫然發現,跌跤好像不一定每次都能再站起來......
Thumbnail
緩慢不中斷地帶過裸身的靜距離鏡頭,像是親手撫摸過這些被影像呈現出來的肉身細節,暗示觀眾關於全片一再呈現出來的一個重要命題:「觀看不僅僅只能是旁觀,而是能夠透過觀看他人肉身與慾望的展演,尋回對自身肉體與慾望的親密體感。」因此全片的角色鮮少肢體接觸,卻引爆出最赤裸的慾望交流。
Thumbnail
<p>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午夜夢迴時會問自己:「電視、行動電話、電動遊戲,到底是增加還是折損了人類經驗的品質?」這種貧窮是注意力的喪失,是真實生命的消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