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宅烘焙|冬夜雨天微涼,濕度82趴,藍湖巴塔克曼特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晚上出去吃飯,看到各新聞台紛紛在討論第五十二台的後續問題(這個議題已經發酵了好幾個禮拜)我家已經數十年沒有裝設有線電視(台灣的新聞台超密集)我個人也漸漸習慣以獨立媒體作為新聞資訊的來源,而這整串的新聞頻道我也只有出門去吃自助餐時才會看到...OK!這些都是題外話,我低頭快快地把最後的排骨酥湯喝完後,就準備回家處裡朋友要的咖啡豆,當然,這幾天期待天空放晴的希望,到今天晚上依舊是落空了,為了明天準時交貨,必須在我最不想開機烘豆的下雨天來進行。

下雨天烘豆

下雨天到底能不能烘咖啡豆?只要烘豆機是自己的有何不可呢?但就各種文獻與技術上的大數據觀察來看,下雨天的潮濕環境確實會增加烘焙的變數,但是要烘當然還是可以的,網路上也可以找到許多烘焙前輩們下雨天烘豆的妙招,透過校正火力、壓差、風門、入豆溫這些變項,就如同攝影的光圈、快門、感光度互相配搭取得正確曝光那樣,當然這些技巧並沒有甚麼固定的規則,人人各有巧妙不同。

在烘焙咖啡經驗仍不夠多的情況下,若沒必要我自己也是鮮少在下雨天開機烘豆(下雨天的夜晚就是挑豆跟聽Jazz Music的浪漫大好時機啊!)這裡僅單純紀錄分享這次在雨夜的烘焙參數歷程與考量,與咖啡烘焙的同好們交流學習,說實在的這算是獻醜,但各種自我要求與進步都是要從獻醜開始,不是嗎?

烘焙計畫

藍湖巴塔克曼特寧(傳統濕剝處理)、豆量1.5Kg、室溫27度C、濕度82%、入豆溫210度C、預計回溫點在80-90度C之間、150度C以前豆溫差15度C/分、150至170度C之間豆溫差10度C/分、170至一爆之間豆溫差10度C以下、脫水完成線預計在7分鐘左右、一爆可能在190度C、預計在二爆初下豆冷卻。

脫水時間

平常在烘焙過程裡,生豆的脫水時間我個人會依據生豆的「處理法」來決定,例如日曬豆我就會縮短它的脫水時間(可能是5到6分鐘),如果是水洗或是蜜處理法,我習慣以小火拉長它的脫水時間(可能7到8分鐘),當然最科學的方式還是透過含水檢測儀來得知咖啡豆的含水量,但我目前還沒有這個設備,所以大概就以生豆的處理法來簡約劃分烘焙需要的脫水時間。

實際烘焙歷程

raw-image

後記:心得與改善

雖然烘豆機上面的溫度數據僅供參考,但依舊可以作為烘焙動向調整的依據,這次烘焙必須在下雨天進行,室溫在27度、濕度在82%,我的初始火力有比往常稍大兩格,可能因此影響後段火力的穩定調控,特別是豆溫差的部分,例如脫水結束後的驟升(7到8分鐘之間),以及一爆後(11分至12分處)的驟降,然後整體的豆溫弧度也過於陡峭,這些都是下次要再注意的地方,。

若你有下雨天烘焙的妙招,也歡迎一起來交流,還是就火開下去,烘到底就對了呢?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任何的幫助或是啟發,非常歡迎你持續追蹤這裡的專題,或是分享給你的朋友,也感謝你的耐心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東榕的沙龍
48會員
28內容數
純寫字。
黃東榕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23
最近熱衷於勤練拉花,雖然還沒能有甚麼出色的表現,但至少花型可以粗略的呈現在咖啡杯的表面了,拉花是一種看似不簡單,練起來...更是不簡單,必須要手眼肌肉都能協調的多工技能,更有甚者還必須了解一些流體力學與慣性定律的科學知識呢!所以說,咖啡要能不談到「科學」...還真的是不簡單...
Thumbnail
2022/05/23
最近熱衷於勤練拉花,雖然還沒能有甚麼出色的表現,但至少花型可以粗略的呈現在咖啡杯的表面了,拉花是一種看似不簡單,練起來...更是不簡單,必須要手眼肌肉都能協調的多工技能,更有甚者還必須了解一些流體力學與慣性定律的科學知識呢!所以說,咖啡要能不談到「科學」...還真的是不簡單...
Thumbnail
2021/09/24
咖啡對我的影響還蠻重要的,各方面都是。
Thumbnail
2021/09/24
咖啡對我的影響還蠻重要的,各方面都是。
Thumbnail
2021/08/20
「這次的咖啡有一點草味跟躁熱喔。」這是今天早上去對面鄰居早餐店買早餐,老闆娘的女兒跟我的第一句對話。
Thumbnail
2021/08/20
「這次的咖啡有一點草味跟躁熱喔。」這是今天早上去對面鄰居早餐店買早餐,老闆娘的女兒跟我的第一句對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能有意識,感謝覺知 能有覺知,感謝自我 能有自我,感謝接納自己
Thumbnail
能有意識,感謝覺知 能有覺知,感謝自我 能有自我,感謝接納自己
Thumbnail
熱與濕,還好下雨了,豆子受熱之後好好地膨脹了
Thumbnail
熱與濕,還好下雨了,豆子受熱之後好好地膨脹了
Thumbnail
在七、八年前剛開始烘豆時,那時候的烘豆知識不是那麼的普及,網路上沒有什麼資訊,咖啡書籍提到烘豆的部分也是草草帶過,在那樣的環境下有些人認為將烘豆認為是一件至高無上的事,必須要累積長久的咖啡相關經驗才可以開始烘咖啡豆,否則就是暴殄天物,但我覺得烘咖啡豆不用這麼拘束(當然還是要取決於是自己喝還是要賣人)
Thumbnail
在七、八年前剛開始烘豆時,那時候的烘豆知識不是那麼的普及,網路上沒有什麼資訊,咖啡書籍提到烘豆的部分也是草草帶過,在那樣的環境下有些人認為將烘豆認為是一件至高無上的事,必須要累積長久的咖啡相關經驗才可以開始烘咖啡豆,否則就是暴殄天物,但我覺得烘咖啡豆不用這麼拘束(當然還是要取決於是自己喝還是要賣人)
Thumbnail
前幾天整理了這四年來的咖啡烘烤記錄,雖然登記有案的紀錄只有將近300擊(鍋),這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成就,但烘焙現場從過去的手忙腳亂+烏煙瘴氣,一直到現在比較能安穩的預測烘焙走向,也算是一種小小的自我成長階段了吧?這篇僅是統整300鍋之後的一些記錄參考,非專業,僅供同好們交流。
Thumbnail
前幾天整理了這四年來的咖啡烘烤記錄,雖然登記有案的紀錄只有將近300擊(鍋),這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成就,但烘焙現場從過去的手忙腳亂+烏煙瘴氣,一直到現在比較能安穩的預測烘焙走向,也算是一種小小的自我成長階段了吧?這篇僅是統整300鍋之後的一些記錄參考,非專業,僅供同好們交流。
Thumbnail
這次烘焙的參數也很感謝朋友的建議,我這位朋友是咖啡店的烘焙師(自己就是老闆),源自於幾天前我跟它購買一包西達摩回家喝,喝了第一口就驚為天人,於是馬上請教他如何烘的這麼美味,我這位朋友也完全不藏私,把他烘焙的經驗全數的告訴我...
Thumbnail
這次烘焙的參數也很感謝朋友的建議,我這位朋友是咖啡店的烘焙師(自己就是老闆),源自於幾天前我跟它購買一包西達摩回家喝,喝了第一口就驚為天人,於是馬上請教他如何烘的這麼美味,我這位朋友也完全不藏私,把他烘焙的經驗全數的告訴我...
Thumbnail
這次自己試著把烘焙時間拉長(我平常習慣在10-12分鐘之間下豆)特別是脫水時間比以前多了1分鐘左右,本來想拉長到7分半到達150度,但由於溫控尚須努力,結果是提早半分鐘就「達標」,不過沒關係,就拿去辦公室讓同事們試看看這次的風味就知道風味如何,因為有時候自己喝不太準,同事們的反饋還是最真實的...
Thumbnail
這次自己試著把烘焙時間拉長(我平常習慣在10-12分鐘之間下豆)特別是脫水時間比以前多了1分鐘左右,本來想拉長到7分半到達150度,但由於溫控尚須努力,結果是提早半分鐘就「達標」,不過沒關係,就拿去辦公室讓同事們試看看這次的風味就知道風味如何,因為有時候自己喝不太準,同事們的反饋還是最真實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