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人物專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陣子接了一個案子 —— 專訪報導者李雪莉總編輯。

當時既興奮又緊張,即使我過去在異地田野中有些不同形式的訪(ㄉㄚ)談(ㄕㄢ)經驗,但面對新聞界久仰的資深記者,準備這次的邀訪,彷彿一切從新重練、重新做功課,因為人家內行的都知道你要幹麻。

「當你認識記者的本質和工作,就不會輕易地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專訪《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 | 故事 StoryStudio
「當你認識記者的本質和工作,就不會輕易地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專訪《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 作者:郭育安|攝影:廖貽柔 《報導者》辦公室內,距離約定時間還有 7…storystudio.twa

坊間與網上已有資深記者分享撰寫專訪的經驗,如房慧貞這篇。在人物描摹我依然不夠專業與歷練,時間與酬勞有限,以下記錄自己如何書寫的歷程。

基本流程:

一、事前作業
1. 方向擬訂:與邀稿人(暫稱同事)討論專題內容,
2. 做功課:
閱讀受訪對象的經歷、著作、理念等作品,最好記下一些行內術語,以便訪談時對方提及能更快進入狀況,若對方還要向你解釋不少行內話,則會影響訪談的步調。
3. 擬訪綱:並和同事討論寄邀請信,附上訪綱(不過也有不需要訪綱的受訪者)。

展現誠意。

二、採訪
通常訪談時間為1.5~2小時,包括可能有半小時是暖場、中間岔題、收尾的社交禮儀等。
訪談技巧與受訪者特性吃了很大比重,有分話多、話少、掌控話語權、不擅言詞的,甚至與訪談者性別、年齡、職位差異等等因素,都會影響訪談的步調與資訊收集的多寡。

三、撰寫(以3000字的篇幅為例)
1. 臨場感文字與聽打逐字稿(一至兩天)
以正文文體打下當天受訪的臨場感,也就是田野筆記一定要當天寫的概念。
不過最後一定會因字數,而有所刪減。
此步驟的重點是,保留還有臨場感的文字,後續可做為開場、行文中的臨場感使用。

2. 架構:另開word檔專門寫正文,列出小標,通常就是based on訪綱
3. 劃重點:在逐字稿上地毯式Bold重點,並謄至正文
4. 正文:分配、精簡受訪者的話
謄完逐字稿重點後,總字數一定會來到暴衝的狀態。因篇幅有限,須分配回答各問題的篇幅,免得精簡到一半發現字數受限,無法容納後面的內容,這時就會變成又要花時間回去刪減前半寫好的內容。

此時,「分配」便是下功夫的所在,因為受訪者的回答常常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地落在每個問題之後,在3. Bold逐字稿重點的過程會發現,某一個問題的回答常常是散落全文各處,這時候的「分配」也像coding的操作。

5. 全文修飾
此階段還是有細緻的4.之分配、合併、精簡的過程。其中的功夫在於將9成以上受訪者的話轉為正文文體,以及如何安放各問題的次序,不然通篇閱讀起來會太過口語(raw)而影響資訊吸收與閱讀體驗。
撰寫專訪文章與其他文類的其一差異在於,此時的成就感累積,反而是看到數字在精簡的過程緩緩漸少,而不是一個一個增加字數的過程。

四、交稿後比對
通常交稿後,編輯部或主編會做出部分的修改,而比對原稿哪裡被修改、思考哪裡被修改,也是學習的所在。除此,有時候被修改的部分,並非是寫得差強人意,而是改為更符合該刊登網站的風格。

結語

經歷很有挑戰性的專訪經驗,其實花費的時間精力比想像高出許多。我認為好的專訪,是活靈活現地將讀者拉回當時的採訪現場,因此,通常篇幅不會太長(3千字大概是現今網路閱讀的專注極限)。

從文字中,對專訪人物有具體畫面的呈現,有風格、有態度,也有當時與訪談者的互動。以及,從富有臨場感的文字中,道出採訪內容,帶出受訪者的理念、嘗試、挫折、支持下去的動力與未來願景,將起、承、轉、合埋進訪談順序裡(或是在文章中重組架構),同時也是一篇受訪者與專題結合的人物篇章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可的沙龍
21會員
2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同樣是訪人物,作者也相同,但不同的個性與材料,也將大大影響最後的呈現,立志想要往這方面發展的讀者能夠從中尋找自己喜歡的寫法,但不變的是長時間的準備,造就臨危不亂、將危機硬是變成轉機的能力,還有大量閱讀與知識累積,才能夠旁徵博引,甚至無中生有的才能。
Thumbnail
同樣是訪人物,作者也相同,但不同的個性與材料,也將大大影響最後的呈現,立志想要往這方面發展的讀者能夠從中尋找自己喜歡的寫法,但不變的是長時間的準備,造就臨危不亂、將危機硬是變成轉機的能力,還有大量閱讀與知識累積,才能夠旁徵博引,甚至無中生有的才能。
Thumbnail
這一周,過得很忙。除了和小夥伴展開交接,下半年的新案也陸續開張,再加上一個跨國的工作月報,我根本找不出時間來準備。更讓我覺得棘手的,是老闆指派我編排一份內部刊物,以凝聚士氣和歸屬感,發行日暫定在月底。
Thumbnail
這一周,過得很忙。除了和小夥伴展開交接,下半年的新案也陸續開張,再加上一個跨國的工作月報,我根本找不出時間來準備。更讓我覺得棘手的,是老闆指派我編排一份內部刊物,以凝聚士氣和歸屬感,發行日暫定在月底。
Thumbnail
開始進行podcast的錄製了,也漸漸抓到自己講話的感覺,對於所說的內容應該要寫逐字稿還是大綱大概也有一些概念了,上面這些對於單口的呈現,扣除技術或是器材上的設定,只要能夠穩定產出,加上宣傳(將連結告訴別人),應該都能慢慢穩定成長。然而如果要讓自己的節目再往上跳一階,訪談別人會是一個蠻好的選項。 訪
Thumbnail
開始進行podcast的錄製了,也漸漸抓到自己講話的感覺,對於所說的內容應該要寫逐字稿還是大綱大概也有一些概念了,上面這些對於單口的呈現,扣除技術或是器材上的設定,只要能夠穩定產出,加上宣傳(將連結告訴別人),應該都能慢慢穩定成長。然而如果要讓自己的節目再往上跳一階,訪談別人會是一個蠻好的選項。 訪
Thumbnail
從事記者工作時,有幾次在採訪現場,看到(電視)記者是這樣跟受訪者說的:「今天沒什麼重點,你就隨便說幾句。」我楞了一下才回神。 當醫院公關時,常得安排記者採訪醫師,醫師的時間有限,通常我會要記者提供訪問題綱,有記者就說,「這個病我也不太懂,你可以先說給我聽嗎?」電話這頭的我翻了白眼。
Thumbnail
從事記者工作時,有幾次在採訪現場,看到(電視)記者是這樣跟受訪者說的:「今天沒什麼重點,你就隨便說幾句。」我楞了一下才回神。 當醫院公關時,常得安排記者採訪醫師,醫師的時間有限,通常我會要記者提供訪問題綱,有記者就說,「這個病我也不太懂,你可以先說給我聽嗎?」電話這頭的我翻了白眼。
Thumbnail
《寶島暖實力》是記者陳德愉的作品,內容是整理她在《上報》36個人物專訪整理集。 在圖書館時,覺得單純是想每個短篇的人物專訪,比較適合蕃茄鐘的閱讀方式,不用擔心連接的問題,每天固定看一、兩個人物故事也較無負擔。
Thumbnail
《寶島暖實力》是記者陳德愉的作品,內容是整理她在《上報》36個人物專訪整理集。 在圖書館時,覺得單純是想每個短篇的人物專訪,比較適合蕃茄鐘的閱讀方式,不用擔心連接的問題,每天固定看一、兩個人物故事也較無負擔。
Thumbnail
透過新聞編採課程,有幸獲得人物採訪機會😊 第二次嘗試深度採訪,身為初踏入記者、新聞領域的小菜鳥,深度訪談的魅力不容小覷!提問、傾聽、梳理內容的過程間接體驗了受訪者的經驗與生命,如此珍貴且發人深省。 而我想,提問力固然重要,傾聽與觀察更是一個好的報導者、傾聽者、說故事的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Thumbnail
透過新聞編採課程,有幸獲得人物採訪機會😊 第二次嘗試深度採訪,身為初踏入記者、新聞領域的小菜鳥,深度訪談的魅力不容小覷!提問、傾聽、梳理內容的過程間接體驗了受訪者的經驗與生命,如此珍貴且發人深省。 而我想,提問力固然重要,傾聽與觀察更是一個好的報導者、傾聽者、說故事的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Thumbnail
媒體握有「第四權」的影響力,如果短期內還無法做到「第四權」的角色的話,至少要有促進社會穩定的責任吧?如果媒體記者不想被餵食訊息、要挖掘真相的話,那麼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課、準備好問題。
Thumbnail
媒體握有「第四權」的影響力,如果短期內還無法做到「第四權」的角色的話,至少要有促進社會穩定的責任吧?如果媒體記者不想被餵食訊息、要挖掘真相的話,那麼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課、準備好問題。
Thumbnail
「寫稿的甘澀,在瞬息間高濃度的消長;而完稿的喜悅是悶自作樂的,像是種癮頭,使我游渡於——爽口接稿、陣痛謄稿、燃燒生命壓死線交稿、喜悅上稿——的輪迴中,反覆荏苒生產文字的長夜與黎明。」改寫於5/20札記。 六月過了快一半,還沒分享 Oneforty 共同創辦人陳凱翔的專訪稿件,刊登於幼獅文藝六月號。
Thumbnail
「寫稿的甘澀,在瞬息間高濃度的消長;而完稿的喜悅是悶自作樂的,像是種癮頭,使我游渡於——爽口接稿、陣痛謄稿、燃燒生命壓死線交稿、喜悅上稿——的輪迴中,反覆荏苒生產文字的長夜與黎明。」改寫於5/20札記。 六月過了快一半,還沒分享 Oneforty 共同創辦人陳凱翔的專訪稿件,刊登於幼獅文藝六月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