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這學期資訊傳播理論的讀本,老實說這一套書(上卷、下卷)是含金量極高的讀本!書中非常鉅細靡遺地詳述甚麼是「監控資本主義」,如何開始?由誰開始?何時開始?
╴
我用自身的經驗來分享書中的一個全新概念
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
「行為剩餘」是Zuboff發明的概念,係指對於使用者行為數據之使用,超出原先為提升服務品質之用途,因而所創造的價值。例如Google原先蒐集使用者行為數據是為了用於提升搜尋服務之品質,惟若Google將使用者附隨行為數據用於提升廣告服務,此時對於使用者行為數據之使用已超出用於改進提供使用者搜尋服務之目的,則此類行為數據之使用即為「行為剩餘」。
我將「行為剩餘」理解為「數位足跡」,也就是我們在使用網路時留下的行蹤。個體的行為已經不再是企業家關注的重點,這個行為之下的搜尋紀錄才是獲利的關鍵。
以我自己的經驗,Google就是一個大力抽取行為剩餘的公司;暑假時我在環島的路上靠的便是Google定位系統,然而弔詭的是,即使我並沒有開啟定位,Google仍然可以在地圖上找到我的位置。不論我有沒有開啟定位,Google就像個偏執狂,始終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印象特別深刻的路段是南迴公路,那時候我們在路上發現水壺的水都已經喝完了,我們在討論到底應該要去哪買水,順便也在規劃我們從高雄騎往池上的路程。我們在環島前就已經有規畫過路程;然而在騎車的路途中Google地圖突然跳出通知:
當下僅僅只是覺得Google很貼心,告知我們可以在哪休息、補充水分;然而後來仔細思考之後,這個便利商店並不是我們事前輸入的,環島前的路線通知上也沒有顯示這一家,我不禁開始懷疑Google是否一直在監聽我們的說話內容。旅程結束後我便一直嘗試在手機未使用時故意提到「登山」,借此試驗我使用的應用程式上會有甚麼變動;果不其然,我在YouTube, Chrome上查資料、看文章、看影片時都看到了登山杖、登山帳篷、壓力鍋的廣告(而且還會特別標明今天下標85折)
僅僅透過按讚的內容,臉書也能分析你的興趣(來源:網路)
而這正好是
《注意力商人》所提到,21世紀才出現的
「標靶定位廣告」(Targeted Advertising)為用戶個人精心打造的「推薦」內容,了解用戶的數位足跡、借此分析、投放廣告讓用戶更有可能會下單。
對於Google來說,我在網上產生的行為剩餘已經不夠,Google更進一步將觸手延伸至我的生活當中,捕捉我的「現實行為剩餘」;借此抽取、分析、預測進而影響我的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