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簡而言之,就是「產生真理的方法」,一般常講的歸納法和演繹法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歸納了古往今來的人類,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得到「所有人都會死」的真理;因為「所有人都會死」這個大前提,當我們得知「蘇格拉底是人」之後,就可以透過演繹法得到「蘇格拉底會死」這個結論。除此之外,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方法論」還提到四個重要原則(以下取自維基百科):
1 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
2 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為解決。
3 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直到認識最複雜的對象。
4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儘量全面地考察,儘量普遍地複查,做到確信毫無遺漏。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儒、道、墨、法各家都有著作傳世,和柏拉圖的「理想國」相比之下,我會說他們不重視方法論的原因如下:
一、各家都有「尚古」的問題,三皇五帝、古聖人做的都是對的,都需要我們去效法、景仰,這個違反了方法論的第一原則:「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因為三皇五帝基本上是傳說,就算他們曾經存在,但是並沒有嚴格的證據來證明堯舜時代真的有那麼偉大,中國的思想家們除了「尚古」,還「託古」,把自己的想法假託為堯舜之言,以增加自己學說的說服力,不但儒家這麼做,連道家的莊子都這麼做!
演繹法是思想家們最常使用的推論方式,但是這樣的推論非常仰賴最基本的大前提,如果大前提是錯的,後來的推論就會全盤皆錯,所以柏拉圖在「理想國」內會用大量的篇幅來驗證,因為大前提必須要是真理,需要嚴格的驗證來證明它是真理,就這一點來說中國思想家們每一個都不合格,每個人滿口堯舜之道,卻都是自己腦補出來的堯舜之道,從這個不穩定的大前提出發,會把這個國家的思想引導到什麼地方去?
二、中國最有名的方法論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亦即「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維基百科)。非常不幸的,這個方法論提出來的時間太晚了,儒家的經典早就根深蒂固的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就算後來明代大儒王陽明拼命格竹子,也沒辦法有任何成果。為什麼?因為「格物致知」是非常危險的行為,西方的伽利略因太陽中心論被終身軟禁,達爾文的演化論發表後引起社會軒然大波,就是因為「格物致知」得到的知識有可能牴觸現有的知識與社會認知。試想,如果「格物致知」後得到的知識和儒學傳統相衝突,輕則丟官,重則喪命,誰還敢拼命的去「格物致知」?所以中國最有名的方法論就只能束之高閣到現在。
總結以上的證據,我現在可以確認「古代中國思想家不重視方法論」這個結論是非常合理的。我並不是要大家拋棄中國諸子百家,事實上儒家的仁義禮、道家的道法自然、禪宗的機鋒與頓悟都對世界文化有正面的影響,而是要提醒大家看這些自古流傳的經典時,必須要先有心理建設:因為這些中國思想經典並不嚴謹,所以讀者更加要用嚴謹的態度去蕪存菁,才不會越讀越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