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

2021/01/27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關於「君子與小人」這個老話題,過去談了不少;但都只是片言隻語,就沒有把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全面地釋述。於此,老朽藉着有生之年,為大家好好地再講一講,希望能隨緣地把這一點點薪火承傳下去。
首先,「君子與小人」這些稱號,在孔子之前已存在了,但都指稱政治社會的兩種階級身分。「君子」是指有統治地位的貴族,而「小人」是指被統治的平民。例如在《論語》裡: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19】
【語譯】季康子問政:「如果殺掉惡人,延攬好人,怎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麽要殺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領導的品德像風,群衆的品德像草,風在草上吹,草必隨風倒。」(摘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下同,不另註。)
其實,在周朝的封建世襲制度之下,「工之子恆為工,農之子恆為農」,你是君子抑或小人,天生註定,毋法改變。但,自孔子開始轉化這種傳統的觀念,突破那種不合理的貴賤階級,人人皆可以透過主動修養,自覺自存,而挺立起有人格尊嚴的君子。(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2)
然則,以是否有人格尊嚴來分辨君子與小人;那麼,君子與小人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
一、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23】
【語譯】孔子說:「君子心懷仁義,小人心懷財利。」
達,就是追求、奔赴、爭取。所以,無論君子抑或小人,都同樣奮力去追求、去奔赴、去爭取,只不過彼此所追求的方向、目標、價值不同而已。君子追求的是仁義、是真善美;而小人追求的是財利、衣食、甚至是面子。
那麼,君子是否就鄙棄財利呢?不,只要是合義的、得之心安的,「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所以,孔子並沒有鄙棄財利、小看衣食,只是那些財利衣食並非人生的重點目標;而人生的重點目標是追求獨立自主的人格。
怎樣才叫「獨立」啊?不賣身投靠,不出賣良知,不趨炎附勢,不做應聲蟲,不諉過於人。
怎樣才叫「自主」呢?內心有把尺,應做時「雖千萬人,吾往矣」;相反的,不該做時,就自覺羞慚,「吾不惴焉」。(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3)
二、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16】
【語譯】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上一章說君子所追求的在上,也就是道德人格的建立;而小人所追求的在下,只不過是財利衣食,也就是現實生活的滿足。但,怎樣才算是有道德人格呢?財利、衣食等等的共同特點又在何處?財利衣食會妨礙道德人格的建立嗎?
這章就原則地以義利之別來分辨君子與小人。
「利」是指個人的私利,亦即僅僅為個人打算。在現實生活裡,為個人打算其實亦無可厚非;但,若為了個人着想而不擇手段,這就是不義。義,必須事事先為他人着想,無論結果如何,但求心安而已。即使犧牲個人,亦在所不辭,此所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所以,財利衣食不會妨礙道德人格的建立的。嚴格來說,財利衣食不必與道德人格對立的;關鍵在於為抑或不為,是義抑或是利。否則,若只為一己打算,以致有意無意地傷及他人以致他物,便會於心難安。所謂「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2】(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4)
上一章以義利之別來分辨君子與小人;但作為一個凡人,在現實生活裡面對個人私利的引誘,在所難免。關鍵在於你為抑或不為、義抑或不義、取抑或捨。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5】
【語譯】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嚮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的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麽算君子?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德,緊急時如此,顛沛時如此。」
作為一個「人」——一個有格的人,當面對個人私利的引誘、又或在權衡個人的得失時,良知會警示你不處也;否則,埋沒良知、甚至出賣良知,哪刻已經不算是個「人」了。所以,無論富貴抑或貧賤,君子都必須以正確的態度來處理;而小人自然會有內心掙扎,甚至麻木不仁。(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5)
上兩章以義利之別來分辨君子與小人的原則,特別在面對私利的引誘時,就是道德人格的考驗。人,往往過不了哪關,就是自已啊!
四、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11】
【語譯】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產業;君子心懷法制,小人心懷實利。
這章更加具體地點出君子與小人內心時刻所嚮往的不同。君子所執着的是人格的建立與社會的公義(刑、法制);而小人所關心的是產業、身家,以致一己的着數,千萬不要執輸。這兩種不同的心懷取態、不同的價值取向,君子與小人在本質上就已經截然不同了。(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6)
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21】
【語譯】孔子說:「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別人。」
以上幾章都在說明君子與小人在本質上就已經截然不同,君子所關心的是人格的建立與社會的公義,這些都是內求,完全操之在己,只要肯踏出第一步,就可以發揮德性的自由,此所以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
但,小人所關心的卻是財利衣食,這些都是外求,完全操之在人。有時為了強求,自然就要投其所好,甚至指鹿為馬,顛倒黑白,事後還振振有辭:「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然則,君子不用吃飯嗎?不錯,君子也要工作謀生,有時也要有求於人;但,君子必然是勤勤懇懇、平平實實地工作,既不外騖,也不強求,所作的一切,無論是順心的抑或是逆意的,都會按着道德原則來處理、來面對。正如宋朝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不以得為喜;失,亦不以失為憂。所以,君子即使也得工作謀生,但始終都會保持自我的德性自由的。(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7)
六、子曰:「君子不器。」【為政12】
【語譯】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自我局限。」
上一章提到君子會保持自我的德性自由,得意時處之淡然,失意時處之泰然。小人就不同,由於他們一生所關心的無非是一己的財利衣食、前途升遷,甚至說衣食大過天,故而有許多東西、許多事情就放不下,自然就甘於為「器」了。
器,即器皿。器皿是有一定的形軀的,不能超載。它的作用也有一定限制的,不能同時兩用,既裝酒又裝茶。最關鍵的,器皿就是被人利用的,無法自我作主。
孔子之所以說「君子不器」,並非指器皿沒有存在的價值,而只是提醒大家,不要諸多藉口,劃地自限,起碼要活得像個人樣吧。(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8)
以上六則,孔子藉着君子的心志品格與小人的財利衣食來作定位,這並不是說君子不吃人間煙火,以致高處不勝寒,這反而是虛飾矯情而有失孔子平正通達的本義。至於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那是先掌握治國之道,自然就會提升國民生產,老百姓就不必擔心捱餓。
此外,就心懷取態與價值取向而言,君子與小人二者是截然不同的,這並不是說君子會鄙視小人,以致二者水火不容、勢不兩立。若然水火不容、勢不兩立,那君子就不君子而陷落成小人了。孔子唯一深惡的只是「鄉愿」。「鄉愿」,是指那些在鄉里中表面「憨厚老實」的老好人,實則是個是非不分、言行不副、偽善欺世的圓滑之人,簡直就是「德之賊也」(道德中的敗類)。
其實,君子與小人都只不過是生命的兩種層次,既同屬主體,亦可時而君子、時而小人。有趣的是:道德生命與世俗生命都掌握在咱們自己手中。您願意提升為君子嗎?(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9)
有問:「我從事金融業的,每天上班對着的就是錢錢錢,而且時不時都要講業績。這樣是否很市儈?會妨礙成為君子嗎?」
不會的,那是工作、職業,只要戰戰兢兢、敬敬業業,同樣可以是君子。孔子有個學生,口才好、反應快,從商時往往都能把握市場走勢,低買高賣。孔子死,哪個學生還為孔子守喪六年。他就是子貢。
或問:「我有時都會和朋友出來飲飲食食,間中又會外遊,享受美食,這樣會妨礙成為君子嗎?」
當然,「飽食終日,言不及義」,生命格調自然低落。但與友相聚,又或外遊享受美食,當中必有人情世故在。若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相信不會妨礙成為君子的。再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要不時地提升人格修養,自覺反省,就不必拘泥於一時的飲飲食食。
再問:「我本身的經濟條件不錯,不愁衣食,而且對駕駛名車特別有興趣,這會妨礙成為君子嗎?」
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其實要做到富而不驕已經不容易啦。至於喜歡駕駛名車,若非出於炫耀,乃對科技設計感興趣,而又不會耽於玩物喪志,這樣也不會成為君子的絆腳石。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這裡意指聖人,亦即人人皆可以成為聖人,只要一念提升,哪刻就會感覺自滿自足,不假外求。(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0)
以上是就君子與小人在本質上定位,以下再就行誼、表現對二者作比較。
七、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14】
【語譯】孔子說:「君子團結群衆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衆。」
周,指周到、周詳、周全,樣樣事情都會考慮周到,而對別人的處境、背景,以致對他的所作、所為、所想,都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於是,多一分感受,就多一分諒解;多一分諒解,就多一分尊重。如此對人處事,相對來說是比較公正、比較令人信服。加上不器,自然有一種寬廣的心靈力量,放下身段,接受他人。這樣,最終就會團結群衆而不拉幫結派。
但小人則不然。由於小人處處只為一己之私着想,他的胸襟氣量自然短淺,對人對事都沒有起碼的包容。故此,凡與己相同的就認同,而與己相異的就排斥。加上哪些小人氣味相投,物以類聚,自然就會形成小圈子,拉幫結派;而在內心虛怯下,互相聲援,互相憑藉,互相利用。像這種黨同伐異的心態行為,便叫做「比」。
所以,從行誼表現來看,君子與小人就有如此明顯的分別。(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1)
八、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22】
【語譯】孔子說:「君子舉止莊重,與人無爭;合群而又不結黨營私。」
君子的行誼態度是相當鮮明的,他的舉止莊重自持,不像「鄉愿」那樣八面玲瓏,不問曲直,隨意委曲正義而去和應別人。君子雖然多為別人着想(即上章所講的「周」),甚至會為大局着想;但愛人以德而不姑息,對於不義的事,一定會莊容正色,不苟且、不認同、不含糊。這叫做「矜」,也就是人格的獨立尊嚴。但,君子不會為了哪些私利、着數、甚至是升遷而去與人爭鬥,因為哪些私利、着數、升遷都不是君子人生的重點目標。
君子的態度立場雖然比較莊重,對事會嚴肅處理,但會盡量公正;而對人則會諒解、尊重,故與人相處則平易近人,既能合群而又不搞小圈子,更不會像小人那樣不問是非,黨同伐異,甚至故意找別人的小毛病而就地正法。
這則論語,孔子並沒有刻畫小人的行誼態度,也許孔子當時只在提點學生往君子方面走,故而不提小人也吧。但,以邏輯推理,下一句自然是:「小人爭而不矜,黨而不群」。小人爭,這是必然的,因為哪些私利、着數、升遷…通通都關乎面子,焉能不爭?至於不矜,小人為了爬升,對着上司自然會投其所好,迎合奉承,自然就沒有人格的獨立尊嚴可言了。為什麼小人會搞小圈子呢?道理也很簡單,就是為了互相聲援,互相憑藉,互相利用,以填補內心的虛怯。小人雖然會臭味相投,物以類聚,但不會合群,因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而不坦誠相交的。至於身分地位比他低下的,他更不會與之往來。為什麼?沒啥着數。(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2)
九、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23】
【語譯】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目認同,小人盲目認同而不能和睦共處。」
和,即調和各種不同的意見而又不失自己獨立的人格。
同,就是不問曲直,盲目地認同對方,甚至對群體的賣身投靠。
君子能「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彼此都有人文理想、人格尊嚴、人道之愛、社會公義的大前題之下,包容異己,而調和彼此的差異,希望大家能在文化的理想上各守其分,各盡其能。至於小節,則可出入也。而在公義的面前,君子不會不問曲直,盲目認同的。
為什麼小人則「同而不和」呢?因為彼此的人格不獨立,內心極虛怯,要依附權勢,互相聲援、互相憑藉、互相認同、互相利用;而心中無所謂公義、無所謂真理,只要對己有利的,就會盲目認同。但,若一方失去利用價值,又或彼此有利益衝突時,就會你走陽關道,我走獨木橋。為啥?因為他們基本上不會心光相照、理想相和。(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3)
十、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26】
【語譯】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而不驕傲凌人,小人驕傲凌人而無法安詳舒泰。」
君子為什麼能安詳舒泰?而小人又不能呢?
理由很簡單,因為君子整個生命的重心在公不在私,只要盡心盡力為公,一己的榮辱得失,都不值得介懷,此即宋朝范仲淹所謂「寵辱皆忘」,自然就能夠舒坦安和。
相反的,小人的價值觀卻落在利上,自然就會患得患失。他對老闆臉色的好惡,就像「恆指」一樣,時上時落,甚至大上大落,故難安泰。
為什麼君子能不驕,而小人則會驕呢?
無他,君子是不以物喜的。若是表現好,有進步,那是應分的,沒什麼好驕的。
小人則不然,因為他太看重利害得失,若是老闆隨意表示欣賞他時,他在別人面前很容易流露出沾沾自喜;而對低級的人,更會顯得八面玲瓏,盛氣凌人。此所以小人會驕。俗語說:「小人得志,語無倫次」,就是這個意思。(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4)
十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37】
【語譯】孔子說:「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懼悲戚。」
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蕩,因為他經常都能保持安詳舒泰的心境,得不以得為喜,失不以失為憂,以致寵辱皆忘,隨時都有「求仁而得仁」的滿足。
小人之所以會長戚戚,因為他經常記掛的就是得失,而哪些得失的本質是外求的、沒把握的,所謂十個樽九個蓋,試問又怎能不時時憂心忡忡,誠惶誠恐,患得患失呢?(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5)
十二、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2】
【語譯】孔子說:「君子雖窮,但依然謹守做人的原則;小人一旦窮了,就放棄做人的原則而無所不為。」
「窮」,是指現實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阨,也包括一些突如其來的打擊,以致被逼向窮途末路。這些困阨在人生的旅途中是在所難免的,不因你人格上的賢或不肖而有別。孔子當年也曾幾次絕糧挨餓,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故君子亦會遭遇到困境的。
但,面對困境時,君子不會動搖做人的原則,因為他在人格上,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即使面對種種不平的打擊,君子依然謹守做人的原則而泰然處之。這便稱為「固窮」。
至於小人面對逆境時,自會憂心忡忡;面對不公時,自然氣憤難平;面對患得患失時,便會驚疑憂懼,力圖苟免。於是,他便很自然地作出自衛,竭力掙扎,諉過於人,乃至不擇手段,違理犯義,鋌而走險。這便稱為「窮斯濫矣」。
當面對困阨、打擊、不公的對待時,就是君子嚴峻考驗的時刻啊!(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6)
十三、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25】
【語譯】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取悅他卻很難。若以不當的手法去取悅他,他是不會高興的。君子用人時,總能量材而用。
為小人做事難,但要取悅他卻很容易。即使以不當的手法來取悅他,他也一樣高興。小人用人時,總是力求完備。」
君子型的老闆為什麼會比較容易共事?
無他,君子是有文化理想的,待人處事總是要求公正合理的,而且他會體諒你的處境,困難在那裡?是你本身力有不逮?抑或其他客觀因素影響呢?所以,你跟他做事,是比較容易共處。
不過,別以為君子型的老闆容易拍馬屁,如要取悅他,則比較難。事實上,君子是不要別人取悅的,只要你勤勤懇懇地工作,這就是對君子最大的回報了。相反的,若是用不正當的手法來取悅君子,他一定不高興的。因為你把君子的生命「物化」了。
小人型的老闆則不然,他是很難共事的。
為什麼?因為小人往往為一己的私心,不斷妄求,他會對你作出不合理的要求,那時你會吃不消的。例如:要你替他吃「死貓」、要你替他打擊異己分子等等。所以小人型的老闆是很難共事的。
不過,小人則很容易被取悅的,只要你能投其所好,替他當打手,甘於出賣人格,你便可以取悅他了。此即「悅之不以道,悅也。」
至於在用人方面,君子與小人也截然不同。
君子用人唯才,當提升下屬時,純粹以工作能力為主要考慮條件,而不因你有不同聲音而棄用。此所謂「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用人唯私,這個「私」字,即對你的要求與一般人有所分別,只要你事事唯唯諾諾,與他同聲同氣,自然便可平步青雲。
但小人有一種缺憾感,就是要事事完美,縱使你已經按照他原定的意思替他辦事,但總是未能全盡他意。此所謂「求備焉」。(未完待續)
淺談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看法(17)
小結
以上是就本質上、理論上來分析君子與小人的特性,目的不是對小人作道德批判,如是這樣,恰恰與孔子的平正寬廣的心懷背道而馳。孔子之所以把「君子與小人」從傳統階級觀念,轉化而為人人皆可以成為德性長進的君子,目的只在對人格尊嚴的自我肯定。人格尊嚴的自我肯定是不假外求的,是自有永有的,只要一念自覺,就可自滿自足、自證自存。此外,在現實生活裡與小人相處也是無可避免的,若對小人的心態與特性有所了悟,自然會比較容易諒解,也比較容易釋懷。這才是孔子之所以提出「君子與小人」的正面意義。
以下,其實還可以就孔門弟子中與時人為例,更具體地體察、引證彼此在德性修養上的表現。例如:
  • 為什麼孔子會把女兒下嫁給一個曾經入獄的學生呢?也把姪女託付給一個進退有道、適時收斂的學生?他們的德性修養有什麼過人之處啊?
  • 顏回一生窮困,生活條件相當不如人意,以致「人不堪其憂」,但顏回為什麼還能自得其樂呢?這跟人格的自我肯定有什麼關係呢?
  • 子路好勇而有正義感,自入孔門後,那些背後說孔子壞話的人就少了;但若要出征打將,孔子反而不想把子路同赴戰場。為什麼呢?相反的,孔子曾說:「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只有子路吧。」出戰沙場就不願勇猛的子路同行,漂泊江湖時,又覺得子路可以相依為命。為啥啊?
  • 其他的學生像子貢,聰明、口才好、反應快,是外交人才,但從商時又很能把握市場走勢,往往都能低買高賣,孔子又怎樣看待這個高徒啊?
  • 孔子自離開魯國而過着漂泊的日子,所謂周遊列國,學生都以為孔子是在待機求仕,誰知在衛國時,雖得到衛靈公的禮遇款待,但孔子卻釋然地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在學生面前有沒有說錯話呢?當孔子知道自己失言時,他又怎樣面對呢?……
這些在現實生活的行誼,師生的一言一行,在在都能引證「君子與小人」之不同境遇。這些話題,老朽看看將來還有沒有機緣,逐一介紹,也許就到此為止了!
(寫於2016年12月9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9會員
    76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