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設計工作選擇指南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工作,佔了接近 1/3 人生時間,而設計師又是在其中相對花費更多時間在工作內容的族群,如何選擇工作是一門學問,做錯了選擇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影響未來的職涯發展,而賭對了公司,則可能一次畢業,畢竟薪水不能提早退休,能在職場提早退休還是得靠大量持股。

接下來這篇文章將分析每一種工作類別的特性,對設計師的好處跟壞處,帶您一同了解設計工作選擇的奧妙。

  • 大公司
  • 小公司
  • 設計顧問公司與工作室
  • 新創
  • 接案
  • 創業

大公司

  • 適合資淺與資深設計師
  • 行業薪資高標:年薪 1500 萬以上
  • 類別:追求設計能被很多人使用的設計師

這裡對大公司的定義為上市公司,或成員超過三百人,各種部門完善的公司,或各個國內的前三大,或該領域的第一大公司,台灣可以舉例的公司像是台積電,鴻海,中華電信,hTC 等,這些都是非常大的公司,而這樣的大公司,設計師在裡面的定位又是什麼呢?

在這類的公司裡,產品的數量、品質與穩定度的要求都高於其他公司,所以才能接手非常大量的訂單跟合作,也因此,設計師在裡面也必須符合公司制定的設計範圍,以維持公司的對外的品質。常會有人說,在大公司裡,每個人都是小螺絲釘,這是很正確的,因為公司的模式不但能賺錢,還能持續站穩市場地位,不會因為特別的事件傷及公司利益,但也有些公司是追求內部創新,像是 Google。在大公司的流程跟文件化過程是可以學習的,因為通常比一般小公司或新創更為嚴謹。而每間大公司風格還是不太一樣,但唯一的好處是公司名氣夠響亮的話,公司內部的風格是能用搜尋找到的。

新加入的設計師無論資淺或資深,都得從最基礎的業務開始負責起,但經驗豐富的的設計師通常在大公司會比較快速拓展他的工作範圍,主要是因為資淺的設計師在大公司如果能力不穩定,與團隊配合經驗不多,加上不會看公司情勢,通常很難往上邁進,除非用時間去換,而有那些能力的設計師則比較能夠在大公司順利發展,在大公司,薪水跟面試也通常都比外面一般公司稍難,通常薪水也比一般公司高,但其實內部薪水結構已經被制定,除非能力高於市場或公司內部同專業的人許多,才有可能獲得額外的薪資,不然即使是外商,在台灣也幾乎都是使用在地薪資結構,如果人數眾多的企業,能拿到股票的員工通常都會是高層或出類拔萃的人,一般基層員工包含設計師是不太有機會能拿股票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27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UIUX 職場設計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ed的沙龍
860會員
33內容數
UIUX 基礎到資深完全詳解,文章將詳解現在趨勢,職位解析,軟體教學,職場應對,面試與作品集教學。 Ted Deng,目前在外商擔任 Lead Designer,十年以上設計經驗,2018 德國紅點設計獎。
Ted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28
市面上有許多 UI 設計的職缺,但要如何應徵上一份工作則是需要經驗與學問,最關鍵的部分就是面試,面試是一場現場與未來可能工作夥伴的交流,很多工作的面試流程僅有一場,可以說是一次定勝負,如何讓你的面試比其他設計師更有競爭力,就是這一篇要探討的主題,這次將以這些章節帶入面試應該要注意的項目
Thumbnail
2021/06/28
市面上有許多 UI 設計的職缺,但要如何應徵上一份工作則是需要經驗與學問,最關鍵的部分就是面試,面試是一場現場與未來可能工作夥伴的交流,很多工作的面試流程僅有一場,可以說是一次定勝負,如何讓你的面試比其他設計師更有競爭力,就是這一篇要探討的主題,這次將以這些章節帶入面試應該要注意的項目
Thumbnail
2021/06/15
市場上有許多 UI 的設計職缺,在設計這一個行業裡面,學歷或是工作履歷能幫你增加打開履歷的機會,但真的進入面試的關鍵就在作品集。要怎麼準備作品集?要怎麼去應徵這些職缺?要怎麼樣才能提高進入面試的機率?有時候作品集佔了至關重要的地位,今天這一章將介紹如何準備 UI 專用的設計作品集,並提供一些建議,
Thumbnail
2021/06/15
市場上有許多 UI 的設計職缺,在設計這一個行業裡面,學歷或是工作履歷能幫你增加打開履歷的機會,但真的進入面試的關鍵就在作品集。要怎麼準備作品集?要怎麼去應徵這些職缺?要怎麼樣才能提高進入面試的機率?有時候作品集佔了至關重要的地位,今天這一章將介紹如何準備 UI 專用的設計作品集,並提供一些建議,
Thumbnail
2021/03/16
在設計經歷上,每個產品的接觸階段會造成並產生的經驗值也有所不同,也會反映在面試跟薪資上,這裡我會把每一個介面設計師會遇到的成長歷程,整理歸納成這幾個階段,可以透過下面的歸類看看自己目前屬於這裡面哪一個階段:
Thumbnail
2021/03/16
在設計經歷上,每個產品的接觸階段會造成並產生的經驗值也有所不同,也會反映在面試跟薪資上,這裡我會把每一個介面設計師會遇到的成長歷程,整理歸納成這幾個階段,可以透過下面的歸類看看自己目前屬於這裡面哪一個階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何手上有一份大企業offer,另有一分初創公司offer,應該如何因應自己的情況選擇呢?
Thumbnail
如何手上有一份大企業offer,另有一分初創公司offer,應該如何因應自己的情況選擇呢?
Thumbnail
大公司好或小公司好 ? 剛入職場的新鮮人,面對各種搶手的工作職缺,想必都曾經面臨這樣的選擇 : 同樣的職缺,到底該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 其實這個答案沒有絕對,也許我的答案對你有一些參考價值...
Thumbnail
大公司好或小公司好 ? 剛入職場的新鮮人,面對各種搶手的工作職缺,想必都曾經面臨這樣的選擇 : 同樣的職缺,到底該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 其實這個答案沒有絕對,也許我的答案對你有一些參考價值...
Thumbnail
個人認為設計人員的個性(耐操、嚐鮮)及自身設計屬性(擅長造形、想點子、結構、CMF等等)。總是要求人及求職兩方面契合才是職場生涯的基本美好狀態。 我的第一個工作是台灣老字號的工業設計公司,主管到學校求人,請我老師推薦,因此我有幸畢業前就面試通過;敲定了一畢業就去任職。
Thumbnail
個人認為設計人員的個性(耐操、嚐鮮)及自身設計屬性(擅長造形、想點子、結構、CMF等等)。總是要求人及求職兩方面契合才是職場生涯的基本美好狀態。 我的第一個工作是台灣老字號的工業設計公司,主管到學校求人,請我老師推薦,因此我有幸畢業前就面試通過;敲定了一畢業就去任職。
Thumbnail
設計與管理兩領域,該走上設計管理職嗎? 我曾在設計公司、中小企業、日商及荷商受雇擔任工業設計師的工作,也曾自己開過工作室;在這領域也努力斯混近27年了,在近10年前被挖角到目前台商裏的創意單位任職;一位聊得來的年輕設計同仁問我一些困惑問題。我想或許我可以記錄下來想法供有相似狀況的同仁參考。
Thumbnail
設計與管理兩領域,該走上設計管理職嗎? 我曾在設計公司、中小企業、日商及荷商受雇擔任工業設計師的工作,也曾自己開過工作室;在這領域也努力斯混近27年了,在近10年前被挖角到目前台商裏的創意單位任職;一位聊得來的年輕設計同仁問我一些困惑問題。我想或許我可以記錄下來想法供有相似狀況的同仁參考。
Thumbnail
搭上無鴉片評論 X 方格子的《那些沒人教的職場分手學》主題徵文活動,來寫寫自己身為非本科系的學生,當初是如何一頭栽進設計產業,如果你對於成為一名設計師有所想像,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一時之間感到 overwhelmed 好多東西要學,又不知從何開始,那此篇相當適合你。
Thumbnail
搭上無鴉片評論 X 方格子的《那些沒人教的職場分手學》主題徵文活動,來寫寫自己身為非本科系的學生,當初是如何一頭栽進設計產業,如果你對於成為一名設計師有所想像,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一時之間感到 overwhelmed 好多東西要學,又不知從何開始,那此篇相當適合你。
Thumbnail
找新工作時,該好好思考的三個問題 [公司的規模重要嗎?] [薪水與福利的問題] [行業的選擇]
Thumbnail
找新工作時,該好好思考的三個問題 [公司的規模重要嗎?] [薪水與福利的問題] [行業的選擇]
Thumbnail
我相信如果有去聽業界設計師談職場或工作的相關講座,大家都會提到工作不單純只是在做”設計”這件事,不論創立設計工作室或是在品牌端in house都一樣,而不同產業和公司規模不同會觸碰到的事情也不盡相同,我能分享的也只有我經歷過的部分。
Thumbnail
我相信如果有去聽業界設計師談職場或工作的相關講座,大家都會提到工作不單純只是在做”設計”這件事,不論創立設計工作室或是在品牌端in house都一樣,而不同產業和公司規模不同會觸碰到的事情也不盡相同,我能分享的也只有我經歷過的部分。
Thumbnail
在我們生活的台灣有許多工作,「選擇」這件事才顯得如此艱難,要進大公司,還是選擇小企業,是當時自己在大學畢業前即將面對職場的選擇題。繞了職場將近十年時間,從不同的職場經驗中投資自己,在這一篇,我想說的是比起選擇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在我們生活的台灣有許多工作,「選擇」這件事才顯得如此艱難,要進大公司,還是選擇小企業,是當時自己在大學畢業前即將面對職場的選擇題。繞了職場將近十年時間,從不同的職場經驗中投資自己,在這一篇,我想說的是比起選擇更重要的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