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目的論與決定論】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還記得第一次認識阿德勒是在Corey的書中,那時候雖然對阿德勒沒什麼感覺,但有感覺到這是個蠻積極的治療取向,後來再一次聽到阿德勒時,則是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爆紅後,當我再次閱讀阿德勒,卻有一種好像在責備那些被痛苦困住的人,之所以會如此痛苦是因為他們自找的。
因此有一陣子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阿德勒,反而是比較喜歡偏向那些情緒取向的治療方式,覺得唯有把當事人因過去而被困住的經驗給疏通(working through)才有機會讓當事人邁開下一步,直到開始從事學校輔導工作後,我漸漸才發現阿德勒心理學的魅力。
我開始去重新反思人的痛苦到底是怎麼來的,我看到許多學生都存在著人際需求上的痛苦,這裡的人際定義不是狹隘上的朋友,而是泛指關係上的需求,如被肯定、被認同以及獲得歸屬,如果繼續往下挖的話,這些痛苦確實十之八九與重要他人對待當事人的教養方式有關,因此某些程度上也映著了我之前的想法,認為要好好的把當事人被困住的經驗給疏通,才有機會讓當事人邁開下一步。
然而直到最近我開始有不一樣的觀點,我當然覺得疏通過去的經驗是件很重要的事,但是疏通過去的經驗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畢竟一個人的養成是經由日積月累的人際經驗所塑造的,那麼想要去改變這樣的經驗同樣也是需要花上同等的時間。換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說
假設我在20歲意識到我那個不滿意的自己與自己原生家庭有關,那麼我至少花上20年才有機會好好書通過去的那些不愉快的經驗。

每個刺激與反應的過程都存在重新選擇的可能

決定論讓我們看見我們是被什麼而困住,但是一昧地看著過去,卻無法展開未來的可能。
  • 有些學生怪罪同學對他不友善,因此選擇不進班上整天躲在家裡打電動。
  • 有些學生怪罪父母對他太苛刻,因此他現在要好好的耍廢來報復父母。
  • 有些學生怪罪自己沒有個好天賦,因此他整天羨慕別人卻不想好好努力。
但是目的論卻讓我重新看見,原來每個行動的背後都可能存在著某個目的,這個目的不見得是當事人刻意選擇的,而是一種選擇性的逃避,或許直接面對實在是太痛苦了,然而一昧的逃避最後也讓許多學生再也走不出那自怨自艾的人生,彷彿自己為自己架上了一個想像的牢籠。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任何事,而是願意相信每個機會都存在改變的可能

我很喜歡排球少年這部漫畫,一來是因為裡面的角色都沒有超能力(不會打一打就有恐龍、鯨魚飛來飛去XD),二來是因為裡面的角色都刻畫得很深入,我很喜歡及川徹這個角色,他不是天才,他渴望超越別人,儘管過程中非常努力卻依然了解到自己有永遠到不了的天花板,因此他也曾經迷惘徬徨過,就跟大部分的觀眾一樣,我們也都有夢想,但生命中的挫折卻往往喜愛往我們身上潑冷水。
  • 因此有些人選擇逃避
  • 有些人選擇自怨自艾
  • 有些人則選擇了酸葡萄
但是有趣的是會來晤談的人,往往也都是上述的那些人,或許我們只是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真正想要成為地樣子吧!因為就像及川說的這或許會是一條艱辛的路。

成為一個自我滿意的人吧

排球少年中還有另一個角色我也很喜歡,那就是山口,他因為害怕失分,曾經在最後關鍵時刻選擇打出較保守的一球,然而逃避過後的他,卻被深深地被後悔的感覺纏繞,這也促使山口之後下定決心要成為賽局中的關鍵發球員,替球隊出一份心力。
我一直覺得要能夠突破過去的痛苦真的沒那麼容易,但是我也相信人們對於自己真正的成就與快樂是可以很清楚的,然而關鍵就在在追求這些成就與快樂的過程中,我們願不願意相信眼前看似的困境,都有轉變的可能,也我們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一名自我滿意的人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帕嗑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受? 小時候的你總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在田野中的小溪追逐著隨風落下的小葉,然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長大,你慢慢了解到這個社會和他人喜歡的模樣是長什麼樣子,你開始期望自己可以符合那樣的標準,你認為只要擁有那些標準,你也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你終於願意停下來,或許你才可以看清自己原有的模樣,不用在乎你需要超越誰,因為你知道每一次的跌倒後,你都會勇敢的站起來。 想一想,在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或者是感情裡,你是這樣的人嗎?  拼命的去模仿對方喜歡的樣子  儘管知道這樣的模樣並不適合自己,卻不敢在對方面前做自己
不曉得你是否有過以下的感覺: l 你一直都是非常努力的人,辦公室的同仁都紛紛下班了,只有你願意把事情做到最好,然而持續了幾年,日復一日,公司的升遷制度又緩慢,讓你不經懷疑是不是應該換工作,好像所有付出都沒有得到回報,生命中少了那份可以向前的動力。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往外看的人只會活在夢想裡,往內看人才會清醒。」 透過寫作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故事,看見了自己不曾看過的自己,因為有了新的發現,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意義。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一位小孩,每個小孩也都會長大成大人,而每一個大人的背後也都有著屬於他們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或許有你最懷念的時光與回憶,然而隨著歲月的增加,我們往往不得不面對社會的現實,經濟的壓力、
一段美好的感情總是令人懷念,然而隨著一段戀情的發展,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多的東西,也相對的失去了很多永遠找不回的事物。 或許真正的長大就是願意離開那一段自戀且懷念的自己吧!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受? 小時候的你總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在田野中的小溪追逐著隨風落下的小葉,然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長大,你慢慢了解到這個社會和他人喜歡的模樣是長什麼樣子,你開始期望自己可以符合那樣的標準,你認為只要擁有那些標準,你也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你終於願意停下來,或許你才可以看清自己原有的模樣,不用在乎你需要超越誰,因為你知道每一次的跌倒後,你都會勇敢的站起來。 想一想,在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或者是感情裡,你是這樣的人嗎?  拼命的去模仿對方喜歡的樣子  儘管知道這樣的模樣並不適合自己,卻不敢在對方面前做自己
不曉得你是否有過以下的感覺: l 你一直都是非常努力的人,辦公室的同仁都紛紛下班了,只有你願意把事情做到最好,然而持續了幾年,日復一日,公司的升遷制度又緩慢,讓你不經懷疑是不是應該換工作,好像所有付出都沒有得到回報,生命中少了那份可以向前的動力。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往外看的人只會活在夢想裡,往內看人才會清醒。」 透過寫作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故事,看見了自己不曾看過的自己,因為有了新的發現,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意義。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一位小孩,每個小孩也都會長大成大人,而每一個大人的背後也都有著屬於他們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或許有你最懷念的時光與回憶,然而隨著歲月的增加,我們往往不得不面對社會的現實,經濟的壓力、
一段美好的感情總是令人懷念,然而隨著一段戀情的發展,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多的東西,也相對的失去了很多永遠找不回的事物。 或許真正的長大就是願意離開那一段自戀且懷念的自己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之前上方法論的課程提到,哲學上的實在論(realism)是在找出事情表象背後的「因果機制」(不是因果關係),講白話文就是事情背後的「黑盒子」。課堂上,老師一直強調自己不太有信心去找出這個機制,因為不曉得如何去證明該機制的運作。其實,在政治工作的領域久了,會發現這個機制基本上是存在的..
Thumbnail
如果過去你問我是否可以想像自己50歲的樣子,我會說:還很遠,不必去想。可曾幾何時,這個日子好像越來越接近了,於是,我想起了一些過去的決定與曾經。
Thumbnail
我是個極度壓抑自己感覺的人,也很少把內心的事與人分享,曾經有一起上課學習的同學跟我說,我給人有一種距離感,而且缺少了溫度,後來我透過上課學習才知道,童年的被遺棄導致我無法信任我的生命源頭父母,也相對的無法信任自己、信任朋友,所以總是在人們面前呈現假我的狀態,很害怕真實的自己被看見。 在我30歲那
Thumbnail
在總統大選(中華民國109年1月11日)之前,看到候選人們又想拿勞動法令開刀時,連電視都不想看了...... 勞動法令之前在民國106年修了勞動基準法,其實修完之後教育訓練不足,施行時間其實又趕,當時我還在中部地區的公務機關裡面服務,真的是手忙腳亂,每個人光看法令的文字時,各自的解讀都不一樣....
Thumbnail
有小孩之前,我夢到我待在房間,坐在搖椅上安撫正在哭鬧的寶寶。在小女兒出生之前,我把母親的搖椅搬到女兒的房間。當夢境裡的畫面成真,心想「終於!我坐在搖椅上!懷裡還抱著寶寶!」如同人們憧憬白色婚禮般,這是我有小孩之後的夢想。
Thumbnail
「原來一直以來我都不會呼吸!」「原來連呼吸都要學!」「會呼吸真的身體好輕鬆!」真正學到好呼吸的患者常常這樣跟我說。
Thumbnail
我們怎樣確定,當台灣發生戰爭可能時,會不會出現社會失序,秩序總崩潰的狀況,導致所有軍事想定都不可能施行?可能,但你要有根據,不是空想亂猜。最好的範本要挑兩個,一個是中美斷交,另一個是96年台海飛彈危機……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之前上方法論的課程提到,哲學上的實在論(realism)是在找出事情表象背後的「因果機制」(不是因果關係),講白話文就是事情背後的「黑盒子」。課堂上,老師一直強調自己不太有信心去找出這個機制,因為不曉得如何去證明該機制的運作。其實,在政治工作的領域久了,會發現這個機制基本上是存在的..
Thumbnail
如果過去你問我是否可以想像自己50歲的樣子,我會說:還很遠,不必去想。可曾幾何時,這個日子好像越來越接近了,於是,我想起了一些過去的決定與曾經。
Thumbnail
我是個極度壓抑自己感覺的人,也很少把內心的事與人分享,曾經有一起上課學習的同學跟我說,我給人有一種距離感,而且缺少了溫度,後來我透過上課學習才知道,童年的被遺棄導致我無法信任我的生命源頭父母,也相對的無法信任自己、信任朋友,所以總是在人們面前呈現假我的狀態,很害怕真實的自己被看見。 在我30歲那
Thumbnail
在總統大選(中華民國109年1月11日)之前,看到候選人們又想拿勞動法令開刀時,連電視都不想看了...... 勞動法令之前在民國106年修了勞動基準法,其實修完之後教育訓練不足,施行時間其實又趕,當時我還在中部地區的公務機關裡面服務,真的是手忙腳亂,每個人光看法令的文字時,各自的解讀都不一樣....
Thumbnail
有小孩之前,我夢到我待在房間,坐在搖椅上安撫正在哭鬧的寶寶。在小女兒出生之前,我把母親的搖椅搬到女兒的房間。當夢境裡的畫面成真,心想「終於!我坐在搖椅上!懷裡還抱著寶寶!」如同人們憧憬白色婚禮般,這是我有小孩之後的夢想。
Thumbnail
「原來一直以來我都不會呼吸!」「原來連呼吸都要學!」「會呼吸真的身體好輕鬆!」真正學到好呼吸的患者常常這樣跟我說。
Thumbnail
我們怎樣確定,當台灣發生戰爭可能時,會不會出現社會失序,秩序總崩潰的狀況,導致所有軍事想定都不可能施行?可能,但你要有根據,不是空想亂猜。最好的範本要挑兩個,一個是中美斷交,另一個是96年台海飛彈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