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目的論與決定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還記得第一次認識阿德勒是在Corey的書中,那時候雖然對阿德勒沒什麼感覺,但有感覺到這是個蠻積極的治療取向,後來再一次聽到阿德勒時,則是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爆紅後,當我再次閱讀阿德勒,卻有一種好像在責備那些被痛苦困住的人,之所以會如此痛苦是因為他們自找的。
因此有一陣子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阿德勒,反而是比較喜歡偏向那些情緒取向的治療方式,覺得唯有把當事人因過去而被困住的經驗給疏通(working through)才有機會讓當事人邁開下一步,直到開始從事學校輔導工作後,我漸漸才發現阿德勒心理學的魅力。
我開始去重新反思人的痛苦到底是怎麼來的,我看到許多學生都存在著人際需求上的痛苦,這裡的人際定義不是狹隘上的朋友,而是泛指關係上的需求,如被肯定、被認同以及獲得歸屬,如果繼續往下挖的話,這些痛苦確實十之八九與重要他人對待當事人的教養方式有關,因此某些程度上也映著了我之前的想法,認為要好好的把當事人被困住的經驗給疏通,才有機會讓當事人邁開下一步。
然而直到最近我開始有不一樣的觀點,我當然覺得疏通過去的經驗是件很重要的事,但是疏通過去的經驗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畢竟一個人的養成是經由日積月累的人際經驗所塑造的,那麼想要去改變這樣的經驗同樣也是需要花上同等的時間。換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說
假設我在20歲意識到我那個不滿意的自己與自己原生家庭有關,那麼我至少花上20年才有機會好好書通過去的那些不愉快的經驗。

每個刺激與反應的過程都存在重新選擇的可能

決定論讓我們看見我們是被什麼而困住,但是一昧地看著過去,卻無法展開未來的可能。
  • 有些學生怪罪同學對他不友善,因此選擇不進班上整天躲在家裡打電動。
  • 有些學生怪罪父母對他太苛刻,因此他現在要好好的耍廢來報復父母。
  • 有些學生怪罪自己沒有個好天賦,因此他整天羨慕別人卻不想好好努力。
但是目的論卻讓我重新看見,原來每個行動的背後都可能存在著某個目的,這個目的不見得是當事人刻意選擇的,而是一種選擇性的逃避,或許直接面對實在是太痛苦了,然而一昧的逃避最後也讓許多學生再也走不出那自怨自艾的人生,彷彿自己為自己架上了一個想像的牢籠。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任何事,而是願意相信每個機會都存在改變的可能

我很喜歡排球少年這部漫畫,一來是因為裡面的角色都沒有超能力(不會打一打就有恐龍、鯨魚飛來飛去XD),二來是因為裡面的角色都刻畫得很深入,我很喜歡及川徹這個角色,他不是天才,他渴望超越別人,儘管過程中非常努力卻依然了解到自己有永遠到不了的天花板,因此他也曾經迷惘徬徨過,就跟大部分的觀眾一樣,我們也都有夢想,但生命中的挫折卻往往喜愛往我們身上潑冷水。
  • 因此有些人選擇逃避
  • 有些人選擇自怨自艾
  • 有些人則選擇了酸葡萄
但是有趣的是會來晤談的人,往往也都是上述的那些人,或許我們只是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真正想要成為地樣子吧!因為就像及川說的這或許會是一條艱辛的路。

成為一個自我滿意的人吧

排球少年中還有另一個角色我也很喜歡,那就是山口,他因為害怕失分,曾經在最後關鍵時刻選擇打出較保守的一球,然而逃避過後的他,卻被深深地被後悔的感覺纏繞,這也促使山口之後下定決心要成為賽局中的關鍵發球員,替球隊出一份心力。
我一直覺得要能夠突破過去的痛苦真的沒那麼容易,但是我也相信人們對於自己真正的成就與快樂是可以很清楚的,然而關鍵就在在追求這些成就與快樂的過程中,我們願不願意相信眼前看似的困境,都有轉變的可能,也我們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一名自我滿意的人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帕嗑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受? 小時候的你總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在田野中的小溪追逐著隨風落下的小葉,然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長大,你慢慢了解到這個社會和他人喜歡的模樣是長什麼樣子,你開始期望自己可以符合那樣的標準,你認為只要擁有那些標準,你也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你終於願意停下來,或許你才可以看清自己原有的模樣,不用在乎你需要超越誰,因為你知道每一次的跌倒後,你都會勇敢的站起來。 想一想,在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或者是感情裡,你是這樣的人嗎?  拼命的去模仿對方喜歡的樣子  儘管知道這樣的模樣並不適合自己,卻不敢在對方面前做自己
不曉得你是否有過以下的感覺: l 你一直都是非常努力的人,辦公室的同仁都紛紛下班了,只有你願意把事情做到最好,然而持續了幾年,日復一日,公司的升遷制度又緩慢,讓你不經懷疑是不是應該換工作,好像所有付出都沒有得到回報,生命中少了那份可以向前的動力。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往外看的人只會活在夢想裡,往內看人才會清醒。」 透過寫作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故事,看見了自己不曾看過的自己,因為有了新的發現,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意義。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一位小孩,每個小孩也都會長大成大人,而每一個大人的背後也都有著屬於他們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或許有你最懷念的時光與回憶,然而隨著歲月的增加,我們往往不得不面對社會的現實,經濟的壓力、
一段美好的感情總是令人懷念,然而隨著一段戀情的發展,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多的東西,也相對的失去了很多永遠找不回的事物。 或許真正的長大就是願意離開那一段自戀且懷念的自己吧!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受? 小時候的你總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在田野中的小溪追逐著隨風落下的小葉,然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長大,你慢慢了解到這個社會和他人喜歡的模樣是長什麼樣子,你開始期望自己可以符合那樣的標準,你認為只要擁有那些標準,你也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你終於願意停下來,或許你才可以看清自己原有的模樣,不用在乎你需要超越誰,因為你知道每一次的跌倒後,你都會勇敢的站起來。 想一想,在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或者是感情裡,你是這樣的人嗎?  拼命的去模仿對方喜歡的樣子  儘管知道這樣的模樣並不適合自己,卻不敢在對方面前做自己
不曉得你是否有過以下的感覺: l 你一直都是非常努力的人,辦公室的同仁都紛紛下班了,只有你願意把事情做到最好,然而持續了幾年,日復一日,公司的升遷制度又緩慢,讓你不經懷疑是不是應該換工作,好像所有付出都沒有得到回報,生命中少了那份可以向前的動力。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往外看的人只會活在夢想裡,往內看人才會清醒。」 透過寫作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故事,看見了自己不曾看過的自己,因為有了新的發現,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意義。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一位小孩,每個小孩也都會長大成大人,而每一個大人的背後也都有著屬於他們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或許有你最懷念的時光與回憶,然而隨著歲月的增加,我們往往不得不面對社會的現實,經濟的壓力、
一段美好的感情總是令人懷念,然而隨著一段戀情的發展,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多的東西,也相對的失去了很多永遠找不回的事物。 或許真正的長大就是願意離開那一段自戀且懷念的自己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會寫下這篇文章是源自於幾個月前被古賀史健和岸見一郎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所感動,書中主要為年輕人因為覺得自己很不幸,偶然間看到哲學家提出 : 「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世界很簡單」的理念,從而感到忿忿不平,前往尋找哲學家理論所展開的故事。 讀書的過程就像品嚐一個檸檬千層塔,書中的每個篇章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日前拜讀到葉舟的「阿德勒說了些什麼」,便想著來做一下閱讀心得,跟你們分享書本的中心思想。不想花時間去看整本書的懶人們,可以過來看一看我延伸的思想分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生於奧地利的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是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創始人。近年來,由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人氣,他的名字亦為人熟知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會寫下這篇文章是源自於幾個月前被古賀史健和岸見一郎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所感動,書中主要為年輕人因為覺得自己很不幸,偶然間看到哲學家提出 : 「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世界很簡單」的理念,從而感到忿忿不平,前往尋找哲學家理論所展開的故事。 讀書的過程就像品嚐一個檸檬千層塔,書中的每個篇章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日前拜讀到葉舟的「阿德勒說了些什麼」,便想著來做一下閱讀心得,跟你們分享書本的中心思想。不想花時間去看整本書的懶人們,可以過來看一看我延伸的思想分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生於奧地利的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是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創始人。近年來,由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人氣,他的名字亦為人熟知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