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亞斯伯格族群系列】 我的父母有亞斯特質,但他們自己並不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特殊教育的網路群體裡,很多是父母聚在那討論他們的亞斯孩子該如何教育,彼此支持不為人知的辛苦。

亞斯特質是遺傳來的,父母也從孩子確診後反觀自己,發現自身也有亞斯特質,重新認識自己與人生。

但有少部分反過來的情況,沒有遺傳到亞斯特質的孩子,卻生活在父母雙方都有亞斯的環境裡,在情感上他抓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在認知上家裡理性邏輯與社會人情世故明顯不同又不相容,導致成長中他常感到孤寂、無措、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定位這個生命。
《當亞斯人來到地球》林仁廷著,背景/freepik,合成/Griffith

孩子的視野

孩子是跟從家庭長大的,他所處的家庭即是全部的世界,父母身教的價值觀與行為對應也昭示了何謂生活對錯與做人信念。
這世代的親職教養,提供了以往數倍之多的資源,網路可隨時查詢與交流,只要父母願意主動去找,無論孩子是什麼狀態,通常會有人回應。各種因素無法調整教養的父母,雖然仍會用體罰、精神壓力(把你趕去睡公園)之類的傳統管教,然若太過頭,那些具體的身體傷痕、言語羞辱的聲量,就會有線索讓老師、鄰居及醫護人員即時通報,讓政府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介入(不是把父母抓去關啦,而是提供家庭諮商、資源媒介等服務,嚴重者會安置孩子到機構,但就長遠來看,先各自生活面對自己的議題,日後再回歸也是好的)。
家暴為何需要其他人友善通報,因為孩子沒有比較過其他家庭,不知道有其他的選擇,會內化父母的視野與歸因,而單純地以為「不乖被打」就是應該的,自然不會產生「我的父母管教過頭了,我要向外求助」的概念。
Photo by jcomp from freepik

孩子不是亞斯,而父母是亞斯卻不自覺,他的童年是悶悶不解…

亞斯特質屬於發展障礙的一種,是遺傳的,現代教養很快地從孩子的反應發現「他不同於社會常態」,進而就醫評估怎麼教比較好,減輕父母的焦慮與壓力。也由於孩子的確診,使父母回頭審視自己是否也有亞斯特質,雖然不致影響生活,卻能解答他們成長中卡關的困惑。
遺傳是機率,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亞斯特質,比較困難的是,孩子不是亞斯,但父母是未自覺的亞斯,孩子可以適應、配合社會,乖乖地不惹麻煩,自然也「沒有問題」而「不被發現」。可是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刺激,他有情緒時需要安撫與教育、關係需要穩定交流與安全感,但在亞斯特質的情盲影響下,亞斯父母只能就事論事、解決生活問題,無法給予明確的情感互饋與教導(有時還否認感受的存在)。
父母為未自覺的亞斯人,孩子從小面對異於社會常態的生活標準,不知該相信什麼的學習混亂,令他跌跌撞撞,家裡理性與社會人情是明顯兩套不同的處世系統,可是他說不上來,只能歸因為自己笨、不夠理解所致(因為別人都可以很自然學會…)。孩子的經驗沒有家人附和(沒有客體關係的對照),他常被忽視、不被關注,經常「感受到孤獨」,也不懂父母奇特的理由與行事(因與社會共識相悖),對於自己的想法或情緒感到錯亂,這些感受無法形容,更難以當下表達/爭論,常處於自我懷疑。孩子在發展過程裡是痛苦的,悶悶不解後甚至會有憂鬱症,但也說不上來到底怎麼了。
「卡珊德拉症候群」是指一方為亞斯,而伴侶始終在情感面得不到回應的隱形痛苦症狀,看來,也可以形容當父母是亞斯時,孩子無法言喻的得不到回應、沒安全感與自我懷疑。
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會稍微好轉,因為同儕關係與支持進來了,他們改從同儕間學習過去未學到的情緒表達及社會價值觀。當孩子離家求生後,他接觸了更多不同的社群,體驗到自己的想法被傾聽、被認同和肯定,不舒服感被正視,也發現有些人跟自己一樣,他才開始對人生產生希望,身心狀況逐漸恢復,學習打點生活,與人更深刻的建立連結與關係。
Photo by KoolShooters from Pexels

父母雙方是亞斯,孩子無法反駁的精神痛苦

父母雙方剛好都是亞斯,兩人處世邏輯相同,即使夫妻吵架嚷嚷著離婚,也多像孩子爭吵而已,他們生活平淡,講求控制與秩序,只在固定領域活動,但因能遵循「職業角色」,導致外人看不出哪裡有差異,只有同處的家人才知道,他們的情緒表達與應對很孩子氣,固執、突然暴怒、過度細節和自我中心(只專注於自己生活與想法,不顧慮他人),他們熱切地向孩子表達善意與何謂正確,但缺乏情緒同理與彈性,導致相處變成強迫和壓抑。
底下為這些孩子的心聲:(故事已改編)
『我的父母並不理解我長年告訴他們的,我對他們的包容與忍讓,還有很多對於家的想像我都不敢說,只為了減輕他們的壓力。但回到儲物嚴重的家,看著社經地位算高的媽媽,只要我回家就睡在地上(把床讓給我),總是表現出壓力很大但又努力想讓我舒服的樣子。』
『明明我們跑到親戚家打擾借住,父母晚上一點多跟早上八點都在大聲爭論,像個孩子。爸爸很兇的指正媽媽說「大條的不算是毛巾!小條幾公分內的才是。」』
『我不假思索地請媽媽「去開個車,讓我放個東西好嗎?」時,她自言自語「我聽不懂耶~是要把車子開走,還是要開車門呢?為什麼要開車子~好奇怪」,結果兩人都在指正對方的說詞。』
『父母總是不斷激怒我,對於我的情緒,他們都反應「好害怕跟你說話,你很可怕又愛生氣,知道嗎?」、「你的性格特別差,出去一定會遭遇問題的。」、「真辛苦,我總是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奇特。」因為家中二比一的人口,感覺長期被霸凌接受他們的裁決,後來我去看精神科和長期諮商,他們還是嬉皮笑臉認為沒事。』
『父母兩方都是亞斯,只有我一個人感覺到不對勁,我在家族間或社交上常要幫他們收拾善後,卻不可能期待他們這樣同等的照顧我。而且當下無論我怎麼解釋情緒,他們都聽不懂…不斷浮現過去這類的精神痛苦。』
這類的故事很多,心理師也曾遇過一家3人可能都是亞斯,而最小未成年的孩子可能不是,所產生的互動結果。突然有一天,最小的孩子選擇和伴侶一同自殺,然而奇怪的是,悲傷輔導時家人都說彼此感情好,卻說不出最小的那位「過程經歷了些什麼」,即使在對方自殺後「也完全看不出過去哪裡奇怪」,他們既無法解釋孩子怎麼了,整件事也是一頭霧水。這家人不能理解問題哪有不能解決的,只是孩子不跟他們講,平常也沒有打罵啊,就是莫名其妙地,人就走了,讓他們感覺受傷。事後這家人鮮少悲傷反應,有時哭卻也答不出在哭什麼(只說得出是「想念」,但喚不出情緒事件),他們生活很快恢復例行,即使發現每個人會偷偷悲傷,會擔心再有家人莫名消失的焦慮,他們也覺得是個人的事,不需要諮商。自述相處無事又自覺親密的家庭,怎麼一點也無法解釋那孩子怎麼了,反而是孩子與伴侶(外人)較為親近呢。
當情緒需求沒有出口,又被不知名的阻礙所擋,且是親愛的父母帶著無辜、無知與天真的自然反應所擋,忽視孩子感受,問題解決就好,這些大大小小的情緒壓抑與困惑,可說是種「沒有人犯錯的隱形精神虐待」。結果越相處越折磨,沒有人支援,反駁也得不到答案,孩子感到孤寂,不能確定自己的感受到底是如何,才會失去希望。

當亞斯父母老了,孩子擔憂無法照顧他們一輩子

孩子若成功地長大(接近劫後餘生的感覺),自我概念也是搖搖晃晃的,好不容易離家獨立不受影響,在社群生活中建立自信與掌控感,這些一旦等父母老了,他要回家照顧兩老,就又再次感覺到莫名的威脅了。
孩子心裡明白,父母想好好相處,但卻沒有能力,即使他直接表達期待跟憤怒,父母也不懂其意,相處模式自始不變,他只能改變自己。還沒有成家呢,他就已經覺得身負重任,要繼續照顧兩個大孩子,真不知如何面對這種處境的人生。
目前這類處境的孩子,以女性的反應較為明顯,國高中時就會有莫名的憂鬱程度,找不到明確原因(常被誤以為是青春期叛逆所害,但並不是),這可能與女性較敏感情緒,又慣於討好他人,從他人反應來確認「我是誰」的認同發展有關。
這類族群與成長經驗必須被說出來,有越多不同經驗的家庭故事,這些充滿疑惑的孩子才有資訊可以對照和解釋。這是沒有人犯錯的隱形壓力,別讓自己落入二選一(我錯或父母的錯)的陷阱裡,並重新思考自己的那些過去要怎麼安放。
過去已經過去,我們現在能選擇,要如何向前到未來。
這篇文章提醒相同處境的孩子,你不會是孤寂的,找到社群共同扶持,帶著痛苦前行,為自己活著,清楚確認與爭取自己的想望,力量與未來會浮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8會員
226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成人之後才要評估亞斯特質很難,因為學會生存的他已發展了一套自己的「社會面具」,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矩的樣子(但可能內在壓力很大,一直在忍耐)。因此評估仍有其必要,否則要面對的人際困境越來越多,很容易陷入融入不了社會的自責。
在人際上,你如何判斷對方是否「笑裡藏刀」?「笑裡藏刀」是矛盾的雙重訊息,表面善意、裡面惡意,如何判斷?一般來說並不容易,因為藏起來的、假裝的、看不見的,都很難在當下捉摸。能在當下令我們起疑的,只有感受上的「違和感」,然這種感覺不好說,類似「怪怪的」,覺得對方應該是友善的,但又感到毛毛的攻擊意味
亞斯不是病,是因為不了解情緒而在社交上有隱形障礙,當然也沒有用藥「治癒」的概念。要互相了解,才能互相溝通。 與亞斯人溝通三訣:明確目的、直接行為、因果解釋。與亞斯人溝通三誤:委婉用語、默默替他做、本來就是這樣。
「完形的概念」指「整體大於部分的和」,意思是部分的意義加起來不是數學,場域內的所有東西都相互關連,所有事物彼此依賴,產生更大的意義。 可看見的元素是依據「眼見為憑」與「推理認知」;隱形的元素是依據「當下情緒」、「時間——帶著過去的情感與經驗」;兩者合起來就是人際關係的表達。社交系統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
成人亞斯很多觀念已定型,價值觀已存在,如果沒有讓他服氣,就不會有新觀點產生。社交社會的日常是亞斯系統內的特殊現象,講理合邏輯才是他的日常。 如何協助成人亞斯面對焦慮,底下是給社會人的分享:1.建立友善關係 2.設立共同目標 3.教導大原則 4.把大原則變成實際作法。
社會共識是多數人在同樣文化下所共同產生的前提和預設,多數人都知曉那代表什麼意思,並據此產生行為。 亞斯人與非亞斯人差異的關鍵點就在這裡,亞斯人是認知系統獨立運作,只針對看得見的事物,單一邏輯判斷;非亞斯人則是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共組運作,那些看不見的共識預設、情緒訊息、關係界線才是真正判斷的依據,是多
成人之後才要評估亞斯特質很難,因為學會生存的他已發展了一套自己的「社會面具」,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矩的樣子(但可能內在壓力很大,一直在忍耐)。因此評估仍有其必要,否則要面對的人際困境越來越多,很容易陷入融入不了社會的自責。
在人際上,你如何判斷對方是否「笑裡藏刀」?「笑裡藏刀」是矛盾的雙重訊息,表面善意、裡面惡意,如何判斷?一般來說並不容易,因為藏起來的、假裝的、看不見的,都很難在當下捉摸。能在當下令我們起疑的,只有感受上的「違和感」,然這種感覺不好說,類似「怪怪的」,覺得對方應該是友善的,但又感到毛毛的攻擊意味
亞斯不是病,是因為不了解情緒而在社交上有隱形障礙,當然也沒有用藥「治癒」的概念。要互相了解,才能互相溝通。 與亞斯人溝通三訣:明確目的、直接行為、因果解釋。與亞斯人溝通三誤:委婉用語、默默替他做、本來就是這樣。
「完形的概念」指「整體大於部分的和」,意思是部分的意義加起來不是數學,場域內的所有東西都相互關連,所有事物彼此依賴,產生更大的意義。 可看見的元素是依據「眼見為憑」與「推理認知」;隱形的元素是依據「當下情緒」、「時間——帶著過去的情感與經驗」;兩者合起來就是人際關係的表達。社交系統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
成人亞斯很多觀念已定型,價值觀已存在,如果沒有讓他服氣,就不會有新觀點產生。社交社會的日常是亞斯系統內的特殊現象,講理合邏輯才是他的日常。 如何協助成人亞斯面對焦慮,底下是給社會人的分享:1.建立友善關係 2.設立共同目標 3.教導大原則 4.把大原則變成實際作法。
社會共識是多數人在同樣文化下所共同產生的前提和預設,多數人都知曉那代表什麼意思,並據此產生行為。 亞斯人與非亞斯人差異的關鍵點就在這裡,亞斯人是認知系統獨立運作,只針對看得見的事物,單一邏輯判斷;非亞斯人則是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共組運作,那些看不見的共識預設、情緒訊息、關係界線才是真正判斷的依據,是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思考非常久,一直不知道該怎麼下筆亞斯伯格的主題,但又覺得是時候寫了,也許寫了之後,能讓更多人明白,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且無論是什麼形式的特別,這份特別都值得被這個世界尊重。這篇文章是有關亞斯兒童的系列文,不定期更新發佈,希望藉由這系列文章,能讓更多人瞭解如何照顧與協助亞斯兒童。
Thumbnail
亞斯伯格症特質在職場上可能帶來的優勢。較低的社交需求可能導致高效率和生產力,直言不諱的溝通也有價值。這些特質還可能帶來創新解決方案和強烈的責任感。
Thumbnail
當孩子被懷疑有亞斯特質時,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做亞斯鑑定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鑑定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涉及的負面影響和偏見。除了討論了鑑定前後的差別之外,還提出了現代社會對亞斯兒的理解和包容度逐漸提升的看法。
Thumbnail
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總覺得和人相處非常困難。作為一名亞斯伯格症患者,我用了機器學習的觀念,展開了解開社交迷思的漫長歷程。 我尋求朋友們協助標記資料,把自己當做一臺電腦在學習社交。雖然挫折難免,但我樂此不疲,因為我渴望與人暢通交流的樂趣。 好奇我怎麼做的嗎?看看我的文章吧!
Thumbnail
妳家裡的孩子明明有種天才級別的小聰明,帶點奇怪的自閉或過敏,生活能力卻一團糟,且情緒又多又大? 有可能,妳的寶貝和我兒子是同一國的! 但很少有人知道「亞斯伯格症」與納粹百分百相關。 高功能自閉症✡️星星小孩 先來說「亞斯伯格」這個名詞吧,現在有些醫生不用亞斯伯格了,使用的專業術語是「高功能自閉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的診斷標準以及亞斯伯格症者的多樣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社交困難,以及對於標籤的看法。文章呼籲社會尊重多元,理解並尊重每個亞斯伯格症者的獨特性。
Thumbnail
本文探究作者同時面對亞斯伯格症與躁鬱症的處境,分析了兩者症狀相互影響的情況,以及作者如何應對這一雙重憂鬱的挑戰。文章還分享了作者求助的經驗和尋求協助的檢查點,以及具體的求助人選。透過詳細的敘述,本文希望能夠為患有類似狀況的讀者提供一些啟發,鼓勵他們尋求協助並建立自身的求助機制。
Thumbnail
兒子國中七年紀。 他是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也就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樣的小孩不容易被社會化,也就是不懂(大野狼定律)。 萬幸的事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不一樣,然後很早就以愛澆灌,以正向話語和他溝通(有些星星兒會有自殺傾向)sometimes 。 媽媽我可是一路披荊斬棘,關關難過,關關過
Thumbnail
講述的是關於憂鬱症的案子,事實上,身心症狀的案件很不少,而且一些不太明白各種身心症的一些長輩們,還經常將這些病狀給歸納到神鬼之事。說實在的,這在老玄看起來就像是以前將同性戀看成精神疾病一樣,不予置評。 那麼,除了憂鬱症以外,還有什麼身心疾病會經常被人忽略、甚至被他人當成中邪呢?還真有,而且不少。
Thumbnail
「你怎麼會這麼想啊?」「也太沒同理心了吧!」這兩句話鐵定很常出現在亞斯柏格的耳邊。想想我的亞斯學生們,一樣都是亞斯,差別真的很大。但細想,其實還是有滿多共通點。
Thumbnail
思考非常久,一直不知道該怎麼下筆亞斯伯格的主題,但又覺得是時候寫了,也許寫了之後,能讓更多人明白,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且無論是什麼形式的特別,這份特別都值得被這個世界尊重。這篇文章是有關亞斯兒童的系列文,不定期更新發佈,希望藉由這系列文章,能讓更多人瞭解如何照顧與協助亞斯兒童。
Thumbnail
亞斯伯格症特質在職場上可能帶來的優勢。較低的社交需求可能導致高效率和生產力,直言不諱的溝通也有價值。這些特質還可能帶來創新解決方案和強烈的責任感。
Thumbnail
當孩子被懷疑有亞斯特質時,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做亞斯鑑定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鑑定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涉及的負面影響和偏見。除了討論了鑑定前後的差別之外,還提出了現代社會對亞斯兒的理解和包容度逐漸提升的看法。
Thumbnail
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總覺得和人相處非常困難。作為一名亞斯伯格症患者,我用了機器學習的觀念,展開了解開社交迷思的漫長歷程。 我尋求朋友們協助標記資料,把自己當做一臺電腦在學習社交。雖然挫折難免,但我樂此不疲,因為我渴望與人暢通交流的樂趣。 好奇我怎麼做的嗎?看看我的文章吧!
Thumbnail
妳家裡的孩子明明有種天才級別的小聰明,帶點奇怪的自閉或過敏,生活能力卻一團糟,且情緒又多又大? 有可能,妳的寶貝和我兒子是同一國的! 但很少有人知道「亞斯伯格症」與納粹百分百相關。 高功能自閉症✡️星星小孩 先來說「亞斯伯格」這個名詞吧,現在有些醫生不用亞斯伯格了,使用的專業術語是「高功能自閉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的診斷標準以及亞斯伯格症者的多樣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社交困難,以及對於標籤的看法。文章呼籲社會尊重多元,理解並尊重每個亞斯伯格症者的獨特性。
Thumbnail
本文探究作者同時面對亞斯伯格症與躁鬱症的處境,分析了兩者症狀相互影響的情況,以及作者如何應對這一雙重憂鬱的挑戰。文章還分享了作者求助的經驗和尋求協助的檢查點,以及具體的求助人選。透過詳細的敘述,本文希望能夠為患有類似狀況的讀者提供一些啟發,鼓勵他們尋求協助並建立自身的求助機制。
Thumbnail
兒子國中七年紀。 他是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也就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樣的小孩不容易被社會化,也就是不懂(大野狼定律)。 萬幸的事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不一樣,然後很早就以愛澆灌,以正向話語和他溝通(有些星星兒會有自殺傾向)sometimes 。 媽媽我可是一路披荊斬棘,關關難過,關關過
Thumbnail
講述的是關於憂鬱症的案子,事實上,身心症狀的案件很不少,而且一些不太明白各種身心症的一些長輩們,還經常將這些病狀給歸納到神鬼之事。說實在的,這在老玄看起來就像是以前將同性戀看成精神疾病一樣,不予置評。 那麼,除了憂鬱症以外,還有什麼身心疾病會經常被人忽略、甚至被他人當成中邪呢?還真有,而且不少。
Thumbnail
「你怎麼會這麼想啊?」「也太沒同理心了吧!」這兩句話鐵定很常出現在亞斯柏格的耳邊。想想我的亞斯學生們,一樣都是亞斯,差別真的很大。但細想,其實還是有滿多共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