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傳記,從作者艾倫於法學院跟同儕做報告中「發病」開始
時間序從1970年起,那時百憂解尚未問世, DSM手冊才剛於1968年出第二版,社會對思覺失調症沒有那麼清楚(2014年前台灣中文翻譯為「精神分裂症」),給了很多污名及錯誤處置(因為社會害怕,所以錯誤處置)作者童年隱約覺察自己有怪現象,只是她把自己隱藏得很好,直到大學在眾人面前發病本書三分之二的內容都在治病
作者很抗拒藥物治療,一方面是強烈的副作用,另外則是認為靠意志力與自律可以完成社會任務,其成就會替她洗刷污名
結果壓力大誘發病,被抓去住院進進出出,飽受四肢被拘束沒了尊嚴
治療內容除了醫院,更精彩的則為好幾任精神分析師(與現代的心理師並不相同)做談話治療,分析詮釋
艾倫怎麼跟她們合作、對抗、移情、依賴,都有真實紀錄
艾倫是高智力,再撰寫回憶時寫了很多一般病患無法描述的心理狀態,讓我們知道思覺失調患者「不是發瘋」,是跟你我一樣追求生存,但是飽受內外夾擊之苦的人
我自己看完後的比喻是:他們有情感需求,簡單的喜怒哀懼能直白表現,但是複雜的衝突、無措,會因為「認知障礙」的關係而妄想出情緒災難,也在表達上語出驚人(破碎語言、夢境象徵、極端用語)。作者說這是「我們把自己嚇得半死,無法思考」,是說/做出更極端的言行,以掩飾自己正在害怕的狀態。如果能夠看懂,在對待上就比較能溝通。
艾倫最後在醫師、友人及伴侶的協同下,達到了終身教職,並在「精障患者的法律權益」上有所成就,替這個族群發聲(因為她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艾倫也參加心理分析學會的訓練,臨床工作過一年,後來專心寫書不再治療,本書(2007出版)榮獲多項殊榮,並巡迴演講分享她如何與精神病共存的經驗。
要特別注意的是,艾倫深知自己是集合諸多例外於一身的人,才能幸運有今天的成就。她認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障礙,非特定族群,其才能、智力分布也與一般人差不多,然因罹病關係,資源分布會嚴重偏離(被認為是不會恢復的病人而不再給資源),很容易錯過治療。艾倫呼籲大家要重視這一塊:障礙者需要更多資源與理解他的人,他一定可以追求穩定生活與發揮才能。
。
書裡有很多治療方面的對話,也對助人者的專業很有幫助,我摘錄有感的句子與心得如下
以下句子主詞。用「我」時,是心理師自己的心得整理;用「艾倫」時,是書中文字,並精簡組合過
。
P110.分析師瓊斯太太的分析與詮釋:
佛洛依德認為精神病來自「過度自戀」與「過度內視」所產生的衝突,以致無法適切的產生移情關係。
分析師是白紙,讓案主移情在白紙上看清自己的心智如何運作。
P114.經談話傾吐與詮釋後,艾倫覺得妄想症狀已經不可怕,真實人類略可親近(並非要加害於她)
P118.艾倫:精神病+妄想,讓自己感到驚恐,嚇到魂飛魄散而無法思考
P126.需要設法填滿無所事事的時刻
P186.在醫院:多次的拘束行為後,艾倫終於學到要向當事人道歉才會被鬆綁。當時同時對抗內在和外來的攻擊
P198.艾倫不接受生病,會使用各種想像及極端用語來形容情緒(暴力的、攻擊或被殺的,不連貫的破碎語...)
P228.有深刻的孤立感。以為自己是異類,而非真正人類
P253.懷特醫師為艾倫的行為詮釋:精神病狀是如何保護艾倫免於痛苦意念和感受的影響。
醫師在艾倫面前不會懼怕,不會退縮(動不動就送醫),堅持立場,保護案主利益
P254.艾倫的好友(史蒂夫)是靈魂伴侶,能看清並接納疾病,不會把障礙當成核心本質,讓她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人。
艾倫需要等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時間,類似日間照顧計畫那樣的框架
建立一些生存工具也是重要的。所以艾倫有(1)大學工作,以成長(2)精神科醫師、分析師,讓她覺得活著有價值(3)朋友,讓她像個人。日後再有友誼基礎的同事前發病,她也可以信賴和安心。
艾倫後來有結婚,與對象互補,也經歷過她的嚴重發病,關係仍在。愛情關係讓她覺得像個女人。
P257.艾倫的生活模式:設下目標、成功達成、(無事可做)崩潰
P261.也要注意「憂鬱症」的影響,不是單單只有思覺失調
P269.離開熟悉的環境,或支持的朋友、醫師時艾倫會崩潰,會以發病來處理情緒。
會讓很多外在的事物來爭奪她的注意力,以逃避面對,但同時也被情緒淹沒。
我認為此刻或許可用NLP技巧來將注意力移到當下,但也可能認知系統被關掉了根本無法自主。
我認為可助其「定錨(架構、可預測性)」、「恢復理性/秩序」,雖然案主會覺得失去隨性、自發性
P273.艾倫若要恢復理智,就需要事情的「終點」在正確的時刻和地點來臨。(可預測性)
P291.真正的問題,是精神病何時會發作
P309.依照分析師的思維,艾倫總是用三種濾鏡凝視自己,就像是三個我/主體/人格。分別是「艾倫」、「薩克斯教授」和「病歷表女士」,其中艾倫的時間最少。分析師認為艾倫在逃避自己
P331.談論吃藥。
艾倫反抗吃藥,因為吃藥等於承認自己有病。
但不要抵抗吃藥。發病時就像是陷入激流,不要跟激流鬥力。停止掙扎,暫時讓浪帶著你走,保留力氣,別抵抗(服藥後等待),激流會帶你走到平靜的水域。懂得放手,保留體力,屆時即可游回岸邊
艾倫自行調整藥量的歷程在他人眼中很可怕,但此歷程卻是她認為重要的發展階段(掌握,或親身驗證?)
P336.有了終身教職,生命核心議題就會從「生存」轉向「欲望」
P337.不能一直發病又復原,這會讓功能損傷
P380.分析師的態度強硬:在藥物上合理,因為艾倫也試過了就是不行,為了不讓她無效重複,所以強硬。
但其他方面若強制太多沒有協商空間,則被艾倫覺得威脅、推逼、背叛。(但也可能是艾倫的自我中心觀點)
P383.艾倫認為他自己在人生中執行兩種騙局,兩種交織
(1)疾病:幻象。騙自己以為這不是病,自己可以做到,是萬能的(2)試圖欺騙他人,說「我沒問題」「我很好」「功能健全」
P384.思覺失調的心智,是碎裂(混亂失序的思維)不是分裂。
不會一直發病瘋狂。正性症狀--產生幻覺;負性症狀--無情感或疏離。
#我認為事件一樣會引發情緒,但病患因「認知思考障礙」,故逃避面對情感(主要是衝突、負面情緒),同時經過認知障礙再被扭曲,是雙重的
P388.談話治療
一段關係,可信賴,以建構病識感為主
艾倫需要有人來說哪裡安全、真實、值得掌握
P389.還是需要與身體共處。身體是心智的棲息之所
P390.與心魔和平共處,而不是虛耗在無形上
P412.人們之所以有暴力意念,絕大部分是恐懼,隨之而來的是在防禦這個恐懼
。
在書的結尾作者有幾個重點:
1.即使是思覺失調,談話治療+藥物治療都是核心。
談話治療是一段關係,有人接受與告訴他安全、真實、值得掌握的。
不是什麼都案主自覺、自決。
2.案主所學習的是「接受現況」
認識精神病症是來保護自己的
要學習即使無法完全掌握現實,該怎樣在職場和親密關係裡理出一條路
隱藏在自己混亂思維及感覺背後的真正東西是什麼(例如恐懼,嚇到自己;例如有什麼需求)
。
#心理師的整理
我早年即認為思覺失調症者並非發瘋,而是前端的資料收集失調(對方是外星人要控制我),中段邏輯正確(躲避或對抗才會安全),但運算結果仍是錯誤的(躲不了乾脆自傷傷人)。而究其需求,是他們如同一般人有「關係需求」和「成就需求」,所有症狀也會繞著此兩項基本需求在轉。
如今這本書講更清楚了
1.需求都是有的,因為都是人。
2.但是當現實情境無法掌握時,壓力及情緒會把自己嚇死,那種無法掌握的恐懼無法述說,便以症狀表現。
3.認知障礙:不同於精神官能症對情緒有障礙,思覺失調能感受情緒,但因為認知障礙「碎裂把感受的解釋扭曲了」,大概類似你吃了一道蛋炒飯,但是認知扭曲成:一隻雞、農夫、稻穗、劊子手、火焰...都有相關之處但不相連,最後連自己要什麼都不清楚了,他人更不用說簡直被嚇到了。
#關鍵的協助:
1.談話治療:不是助其思考,因為是認知障礙啊,反倒是詮釋,幫他解釋安全、真實、要掌握之處。
2.藥物治療:暫時幫碎裂的部分連起來
3.關係支持:人際安全網。知道他發病時的處理程序,能冷靜對待、尊重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