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出人生第一封辭職信
去年2月,工作剛滿五年,逼近三十歲的焦慮,對人生的反覆思考:「我難道要一直做這份工作嗎?」「是不是有更多可能?」「我是不是該找到一份志業,而非職業而已?」或許挾帶更多的是,對工作的倦怠,小小的辦公室像牢籠,無論如何,五年、三十歲,差不多了吧?
因為部門編制小,和主管、同事比較緊密一些,相處算融洽。在主管的耳濡目染下,報告正事、寫信求言簡意賅,所以人生第一封辭職信,我寫得很快,沒有太多懸念。但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在按下「寄出」前,心臟居然可以跳這麼快。大概掙扎了半天,終於寄出,並私訊主管:「我寄了一封信給您,請查收喔。」訊息已讀,應該是也已讀信件了,主管放下吃得喀喀作響的洋芋片,我猜他在消化我帶來的消息。
「找到新工作了嗎?」主管問。並且表明,他沒有慰留我,不是無情,是覺得或許現階段的公司,無法給我成長進步的空間等等。
說好離職日期、好好收尾手邊的案子、整理過往的資料,做好交接,吃完送別起家雞。真的,離開了。
終於等到這刻,人生放大假
對,是裸辭。想完全淨空,休息放鬆。待業一開始,家裡剛好買了新烤箱,和媽姐一起玩烘焙,烤蛋糕、餅乾、布丁,還邀朋友來做布朗尼。更買了線上課程,學初階illustrator,很認真每天早上看一堂,作業照時繳交,最後還用自己的怪表情照片,做了一組全世界只有我在用的LINE貼圖。把累積好久想看卻沒時間、沒動力看的書、影集、電影、綜藝節目一個一個補起來。戳了一個百變怪羊毛氈。跟風畫了美少女戰士。天氣好的時候,到河堤走一走、騎腳踏車,買了手機臂套,開始慢跑。
有點恰巧的是,剛提完離職,疫情逐漸爆發,我都跟親友說:「我在家防疫呀!」也是為什麼主要都是從事室內活動,直到下半年疫情稍緩的時候,才和家姐去了花蓮、和朋友去了嘉義小旅行等等戶外活動。
生活節奏慢放,覺得人生充滿無限可能。待業的前大半,確實滿愜意的。
求職面試,心臟要扶好,夢想工作?
日子久了,再輕鬆寫意的生活,還是需要日常花費。戶頭的錢越變越少之外,無形的壓力是,到底何時才要找工作?要找什麼工作?
OK,畢竟帶著重新開始的心,不著急,投得很少,盡量都投認真有興趣的產業、公司。曾經正向到覺得,只要投一份書面資料(當然要認真寫),得到面試機會,等於是不用花錢,就可以踏進該間公司,得到和業界前輩交談的機會,讓我看看他們都是什麼模樣,是很有趣的經驗呀。
但是,陸陸續續投遞履歷、接受面試,在開心與沮喪不斷來回,實是需要強大心智。當然,有遇到好的面試官,也遇到遲到超久的,這段面試經驗現在想來也滿有趣。
身為面試苦手的我,經過一番折騰,在年底收到一個錄取通知。一家影像製作公司,他們做過一檔我很喜歡的實境節目,所以毫無相關經驗的我,就死馬當活馬醫先投履歷再說。
因為曾經嚮往傳播科系,直到現在熱愛看電視節目、影集等,簡直是憑藉所謂「熱情」在面試這份工作,真的也被我矇上。曾跟朋友說:「讓我進任何劇組都好,訂便當、買咖啡也可以!」接獲錄取通知時,覺得美夢要成真了,我真的要進入影視產業,終於可以當幕後工作人員了!
職務名稱是企劃/製片助理,因為無經驗,所以反映在得到的薪資。OK啊,夢寐以求的工作,當然是先求有,能不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能不能認同自己的工作,才是重點!買了新鞋、新衣,求一個工作新氣象。
前份工作五年,這次才五天
先說結局:工作五天之後,我離開了。
原因很多、很雜,有大、有小。現在歸納起來,大概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工作時間和型態,影視產業的作息偏晚,晚去晚回,時間很彈性的,同事妹妹大概十一、十二點進工作室,說平均晚上十點、十一點走。主管(製作人兼老闆)幾乎是以工作室為半個家,當然他們都是熱愛這份工作,所以甘之如飴。另一個是,前主管邀請我回公司上班。
我分別和這兩個主管深談,發現真的是兩極。
製作人分享很多自己的經驗,原本穩定高階的職位做得如魚得水,可是人生就是這樣,想休息了,離職,在日本把新幹線當台北捷運搭,周遊一個月,錢花得差不多了,回來遇到現在的合夥人(導演),湊起來合開工作室,利用過往的人脈,得到大大小小的接案機會,做過紀錄片,後來也自創一檔實境節目(我很喜歡的那個),做出口碑之後,還有話想說,和想嘗試的類型和內容,再做迷你影集等等。是很有理想,同時也有執行力的人。
「為什麼錄取我呢?」我不知道這樣問適不適合,但實在太好奇了,還是問出口。她覺得,面試的人不乏科班出生,有經驗也優秀。但看我近三十歲,能毅然決然離開舒適圈,想給我一個機會。除了製作人之外,我也跟導演深談。導演完全是把影像工作當志業,以工作室為家,忙的時候回到家倒頭就睡,睡醒就回工作室繼續剪輯。他說,固定時間上下班的話,下班要幹嘛?於是他的金句出現了:「下班追劇,不如做劇。」
回頭找前主管談。主管認為,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工作與生活應該是分開的。準時上下班,可以利用下班時間再念書也好,做網拍發展副業也好,前提是你有想做的事。當然,自稱這不代表在工作上不認真,一樣會負責、會好好完成公事是基本。向他轉述製作公司的工作情況,除了可以十一二點進工作室這點他很羨慕之外,聽到社交圈都是公司的人,工作和生活切不開的狀態,讓他退避三舍。
遙想我為了新工作去開薪資戶,銀行專員了解我前後份工作,也驚呼,哇,你這樣跨很大呢!
在考慮離開新工作時,非常、非常焦慮。甚至買了《
發現你的天職:三大步驟,讓你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想做個參考。好不容易得到的機會,真的要這樣放棄嗎?五天會不會太短,判斷的憑據是不是太少?或許應該待久一點,設一個期限再決定?三個月、半年、一年?可是前工作的機會不等人,若婉拒,前主管就會開始找新人了。
安安靜靜的小日子
我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工作五年,和待業近一年的狀態,把我帶入一個平穩、靜心的狀態。說我膽小也好、不敢挑戰也罷,跳出舒適圈之後,發現自己其實已經太喜歡、習慣於原本的步調,在這份安全感之下,再多做一些其他東西,也不是不行,例如在這裡寫字。我喜歡影像,可以好好當觀眾,把觀後感寫下來,於是有了「
指是看影視」這個出版專題。
最後,我決定回前公司上班。
前陣子,電影《靈魂急轉彎》給我很大感觸。我就像那22號靈魂,沒有熱情、沒有火花,結果赫然發現,原來每一口呼吸、每一口美食,甚至是欣賞落葉,體會生活帶來的感受,就是火花、就是美好。熱情可以不用源於工作,誰說平凡不偉大呢?
或許這一趟求職的來回,我更能明白自己一些。每天都要靠近自己一些才行。
後記
一直很想把這段職場上的折返跑記錄下來,同時也苦於怎麼寫,可以衍伸的細節很多,好多對話和情境該如何取捨、收攏才好,實是頭暈。恰巧看著
方格子徵文|媽我變成社畜了…,也聽了那集台通,同感於對裡面提到的「工作只是交換薪資的手段,不要逼別人熱情以對。」又在這勞動節補假的早上,覺得大概就是時機了。
刪減了很多情節,或許在日後的篇章裡,能加進適合的段落裡。
等等要準備出發吃咖哩,晚上趕回家看球賽,我快變領航猿球迷了。社畜休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