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蓋的房子》- 藝術變態,堅持到底的惡

更新於 2021/05/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建築做為殺人與藝術的隱喻材料,或許更指涉了,建築在宗教上的意義。
就像是中午去sukiya吃飯付錢的時候,因為零錢包的一塊很多剛好湊成九塊拿去買單,然後剩下的一塊就丟到捐獻箱裡面,維持著某種乾淨純粹,但店員數錢的時候發現少了一塊,可是身上一塊都用完了,又不想拿十塊去換九個一塊,只好想盡辦法把捐獻箱的一塊拿回來,問題是捐獻箱的口太小,底太深,用手指去摳根本摳不到,店員為了等一塊等了好久有點不耐煩;另一方面,想把捐獻箱的一塊拿回來的動作越來越粗魯…。
總是以為導演Lars von Trier從Dogme 95:《破浪而出》、黑暗中漫舞、歐洲三部曲、醫院風雲、Dogvillage…so on。總是不斷有破格的新敘事方式讓人驚艷,但看了《傑克蓋的房子》才發現導演Lars von Trier一直顯露的狀態,根本就是一種自身精神經病的展現。連他自己也坦言:害怕從事生活上的任何事,除了拍電影。這無疑是一種藝術家「徵候(symptom)」,也再度想起「作者導演一生只拍一部電影」這一句話,就算是敘事變化如此實驗創新的Lars更是看出自身難以抹滅的性格,包括多年前在坎城影展欣賞納粹的發言,想像著Lars某種不懷好意挑釁大眾的背後並非有甚麼充分的政治論述,只是純粹心理變態與身體誠實的反映。
《傑克蓋的房子》延續著上一部《性愛成癮的女人Nymphomaniac》類精神病諮商對話的敘事為主幹,具體反映著Lars von Trier一直飽受精神病困擾用來作為自身狀況的後設框架。但十分懷疑他體內的精神狀態譫妄因子早就遍佈在Lars歷年來的作品出現各種的挑釁、癲狂。在這之前自己並沒察覺到這一點,即使是《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當初看的時候也只是當作是一種身體性的敘述語言;或者《驚悚末日Melancholia》看做只是Lars習慣使用精神疾病作為劇情角色。
《傑克蓋的房子》更可以完整看出Lars在精神混亂下各種胡思亂想的展現與電影敘事的結合。在一種精神病與醫生客觀地看待自己:如傑克和牧師的畫外音對話總是流露那種言外之意的釣魚(挑釁引戰)口吻,並藉由殺人的藝術與電影的藝術之間的連結,主觀的置入連續殺人魔與導演精神狀態的關連,稱之為一種「藝術變態」,某種的冷血:那把小雞的腳砍掉對他而言又算得了甚麼;某種興趣的熱情與固執,如傑克強迫症的對血跡殘留的妄想,來來回回好幾次的反覆與執著,也像是透露了導演病症發作的任性,散發出有點玩過頭B級片感,同時讓人想到日本的園子溫很愛執著那種夢中夢中夢,你在看我正在看著你在看我,像是拿攝影機對準螢幕從出現一層一層的時間隧道。
把殺人當作創作材料,還真的蓋了一棟房子,如此帶有某種惡搞的美術館裝置藝術作品。
但若說Lars von Trier的作品有一種特別的當代感,還是在敘事的變化,也就是電影中傑克對於(建築)材料的偏執:如屍體運用與殺人方式。Lars對於音畫材料的偏執,在於從精神狀態去探索人的存在一直向外展現對於神話、宗教的興趣,乃至於他的電影中常常出現類似宗教裡繁雜的符號,到近期偏愛各種美術史的繪畫,但重點還是為了建構出戲劇上胡謅鬼扯的偽神話、 偽科學。
電影到了最後一段,傑克不被現實的權力機器警察所抓住,像是直接下地獄接受審判,並且與電影開頭的相遇,才知道前面五個的段落像是傑克的告解,亦是十分精采的結構。與牧師偕同前往地獄的洞穴中依舊展現了Lars各種影像處理的創作活力:包含如DV畫質的洞穴救難影像,與如Bill Viola的錄像藝術般慢動作宗教受難繪畫攝影,以及3D動畫結合實景拍攝影的虛擬地獄。
影片末段場景如宗教壁畫般,神話故事般的天啓,其實是導演妄想下故意的自以為是(如同任何的自我感覺良好)。
電影第二段落,傑克為了躲避警察臨檢,把屍體藏在草叢,並趁著警察不注意是開車拖走,卻沒想到一路上屍體被拖行著沿路留下血跡,看得時候就正在想說除非下雨,不然肯定會事跡敗露,結果剛想完電影就馬上下雨了,但這場雨並非什麼嚴肅地探討關於天意與信仰,而是與畫外音的討論同步建構像是一個刻意的人為安排,卻也因此成了順理成章的天啟。那也意味著《傑克蓋的房子》的敘事往往操縱著宗教討論的另一個非關本質的層次,一層Lars特有的故意:殺人「藝術」的崇高凌駕於道德,如同 法律上對於精神病獨斷妄想的免責專利…
這又好像是自己吃完飯因為剛好有多出來零錢,忽然覺得是上天的安排,立意良善地捐出來,但發現只是自己的錯覺,卻成了一種不認命、堅持到底的惡。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藝術跟政治背景之間的關係。恰巧把東德時期共產主義如何看待藝術的政治與美學的關係描述出來,就現在看來也不只是藝術成為一種政治宣傳那樣簡單。而是從,服務黨與社會的藝術家不能有自我;潛逃到西德後學習現代藝術強調完全自由下的自我;又進展到接近當代藝術,藝術家在社會環境中的自我。
排練與正式演出界線的模糊,並和劇情互為內外,所提醒的,回到身為「一個人」的真實:社會跟家庭成為某種「虛擬」關係的個體看待世界的方式,以至於《歡樂時光》法庭場中那樣排演感的荒謬,與可笑地對現實的「出戲感」,這樣具有某種解放意圖。
說到底 ,自己其實是用西方「前衛」、「當代」觀點在看待電影敘事的「創新」,相對於《南巫》直接展現地方特色的「質樸」。那種不可侵犯的再現,意味著,無法用某些形式去解構,顛覆,甚至表現出浪漫的時間追悼感。
那種「持續的糾纏」,不論是想要報復,或是主角善良到還懷著能不能繼續當朋友的病態,這樣十分讓人不解的劇情想到了台灣八點檔總是會有一位女主角為了找事(或說歹戲拖棚),編劇會安排她常常出現在壞人附近,讓壞人可以持續陷害她,卻在陷害沒事之後總是說出「可以體諒壞人的壞」的台詞
《腿》標榜著是一齣黑色的愛情喜劇,利用語言(象徵)界的措辭和荒謬,但看來都是非常小家子氣,甚至有些無聊的。那些呈現了社會上符號與本質之間的矛盾,並非有任何巧妙幽微的影射,我只看到台灣的小確幸,無聊當有趣的歐吉桑式碎碎念,硬要的幽默。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一個舊時代的常民集合體包裝著政治性,在那個年代看似前衛的,述說著當時不可說的:性別、白色恐怖、原住民歧視等等議題,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於,只是一直不斷覆頌,我們當代已經覺得很正常的事情。
藝術跟政治背景之間的關係。恰巧把東德時期共產主義如何看待藝術的政治與美學的關係描述出來,就現在看來也不只是藝術成為一種政治宣傳那樣簡單。而是從,服務黨與社會的藝術家不能有自我;潛逃到西德後學習現代藝術強調完全自由下的自我;又進展到接近當代藝術,藝術家在社會環境中的自我。
排練與正式演出界線的模糊,並和劇情互為內外,所提醒的,回到身為「一個人」的真實:社會跟家庭成為某種「虛擬」關係的個體看待世界的方式,以至於《歡樂時光》法庭場中那樣排演感的荒謬,與可笑地對現實的「出戲感」,這樣具有某種解放意圖。
說到底 ,自己其實是用西方「前衛」、「當代」觀點在看待電影敘事的「創新」,相對於《南巫》直接展現地方特色的「質樸」。那種不可侵犯的再現,意味著,無法用某些形式去解構,顛覆,甚至表現出浪漫的時間追悼感。
那種「持續的糾纏」,不論是想要報復,或是主角善良到還懷著能不能繼續當朋友的病態,這樣十分讓人不解的劇情想到了台灣八點檔總是會有一位女主角為了找事(或說歹戲拖棚),編劇會安排她常常出現在壞人附近,讓壞人可以持續陷害她,卻在陷害沒事之後總是說出「可以體諒壞人的壞」的台詞
《腿》標榜著是一齣黑色的愛情喜劇,利用語言(象徵)界的措辭和荒謬,但看來都是非常小家子氣,甚至有些無聊的。那些呈現了社會上符號與本質之間的矛盾,並非有任何巧妙幽微的影射,我只看到台灣的小確幸,無聊當有趣的歐吉桑式碎碎念,硬要的幽默。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一個舊時代的常民集合體包裝著政治性,在那個年代看似前衛的,述說著當時不可說的:性別、白色恐怖、原住民歧視等等議題,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於,只是一直不斷覆頌,我們當代已經覺得很正常的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疫情曾讓各大城市瀰漫著陰鬱壓抑的氛圍,眾人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與輕,不禁令人想起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的偉大名畫《吶喊》,不論時光如何更迭,人們經常會透過創作,抒發出不想說的情緒,任由劇烈的情感如暴風雨般縱情於作品之中。 在《吶喊》裡,天空佈滿火紅的血色,身體扭曲而沒有頭髮的的角色
Thumbnail
他就像一些藝術片的導演一樣,像加斯帕·諾埃,為了性,他可以一直拍一直拍,拍到沒有劇情也無所謂;就像蔡明亮,他可以拍一個人在那煮飯、在那沉思、在做奇怪舉動,也不要講一個故事;或是像剛剛提到的胡波,為了拍一個人走路,也不願意把劇情推快一點,因為走路比劇情重要。種種看起查克版的正義聯盟就像這樣作品
Thumbnail
在這幾年間,詩人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詩想」,只因它隨生隨長,又不斷地變幻。我喜歡並且羨慕這種自由。我們本來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定論詩是什麼。⋯⋯一首好詩就是「提醒」,提醒你開始省察,就在讀詩的此刻,你內裡與周遭種種原是浮游不定的狀態。是的,「詩,是與生命的狹路相逢。」詩教會我的事,是「珍惜」。
Thumbnail
如果要我用簡單幾句話總結這部電影:從精神病患的世界逃出來後,成為了一個名留青史的藝術家,但一生追逐的愛情,卻無法獲得。 上週看了《 隱藏的畫家 》,反覆咀嚼回味後,這部電影的畫面安排與音樂之好,但影廳裡空蕩蕩的,覺得很難過,甚至覺得不能不寫這篇電影,否則對不起我內心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要選擇《燃燒女子的畫像》作為文章封面的圖片非常困難,因為這部片實在有太多值得收藏的定格,瑟琳席安瑪以攝影機為畫筆,精準呼應了片中一名女子替另一名女子繪畫的故事,這是一部有自覺的電影,這是一部美麗的電影,這是一部電影院的電影,以燭光、素紗、海浪譜寫而成的仲夏戀曲,以最幽微的聲音,只唱給有好耳朵的人聽
Thumbnail
藝術不存在特定形式。 倫德爾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介於生與死之外的玄幻感,她因為親人的離世而感受到死亡,漆黑冰冷對死亡的恐懼爬上一個幼稚園女孩的心頭,讓她從大班開始思考「活著有什麼意義」,這道究極人生課題。 此次展覽展出《擁擠的房間》是在說著倫德爾夢境的故事,新作品《靈魂遮蔽所》則是拍攝異裝者...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疫情曾讓各大城市瀰漫著陰鬱壓抑的氛圍,眾人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與輕,不禁令人想起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的偉大名畫《吶喊》,不論時光如何更迭,人們經常會透過創作,抒發出不想說的情緒,任由劇烈的情感如暴風雨般縱情於作品之中。 在《吶喊》裡,天空佈滿火紅的血色,身體扭曲而沒有頭髮的的角色
Thumbnail
他就像一些藝術片的導演一樣,像加斯帕·諾埃,為了性,他可以一直拍一直拍,拍到沒有劇情也無所謂;就像蔡明亮,他可以拍一個人在那煮飯、在那沉思、在做奇怪舉動,也不要講一個故事;或是像剛剛提到的胡波,為了拍一個人走路,也不願意把劇情推快一點,因為走路比劇情重要。種種看起查克版的正義聯盟就像這樣作品
Thumbnail
在這幾年間,詩人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詩想」,只因它隨生隨長,又不斷地變幻。我喜歡並且羨慕這種自由。我們本來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定論詩是什麼。⋯⋯一首好詩就是「提醒」,提醒你開始省察,就在讀詩的此刻,你內裡與周遭種種原是浮游不定的狀態。是的,「詩,是與生命的狹路相逢。」詩教會我的事,是「珍惜」。
Thumbnail
如果要我用簡單幾句話總結這部電影:從精神病患的世界逃出來後,成為了一個名留青史的藝術家,但一生追逐的愛情,卻無法獲得。 上週看了《 隱藏的畫家 》,反覆咀嚼回味後,這部電影的畫面安排與音樂之好,但影廳裡空蕩蕩的,覺得很難過,甚至覺得不能不寫這篇電影,否則對不起我內心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要選擇《燃燒女子的畫像》作為文章封面的圖片非常困難,因為這部片實在有太多值得收藏的定格,瑟琳席安瑪以攝影機為畫筆,精準呼應了片中一名女子替另一名女子繪畫的故事,這是一部有自覺的電影,這是一部美麗的電影,這是一部電影院的電影,以燭光、素紗、海浪譜寫而成的仲夏戀曲,以最幽微的聲音,只唱給有好耳朵的人聽
Thumbnail
藝術不存在特定形式。 倫德爾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介於生與死之外的玄幻感,她因為親人的離世而感受到死亡,漆黑冰冷對死亡的恐懼爬上一個幼稚園女孩的心頭,讓她從大班開始思考「活著有什麼意義」,這道究極人生課題。 此次展覽展出《擁擠的房間》是在說著倫德爾夢境的故事,新作品《靈魂遮蔽所》則是拍攝異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