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在詞裡透透氣】後疫情時代,無常取代未來的焦慮感(上.哲學篇) ft.《情緒之書》

2021/05/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明天」與「無常」誰先到來?
疫情爆發後的現今,「無常」不斷地搶先於「明天」佔據於生命中,再也沒有計劃好的未來,取而代之的是新常態的「再調整」「再延期」。
Andrew Neel
愈來愈多的從來不是薪水,而是更多的變化球與疫情數字。大環境的壓力轟隆轟隆地不斷在每個人背後運轉,每個停下來喘息的時間,手指忍不住地搜尋今天的確診人數。當我們與疫情的距離,無法被測量,對於未來的規劃,也因此無法被掌握,停止、重新、延期帶來無止盡的茫然、困惑、焦慮。人們的眼光也被迫回歸到自身,重新思考也重新排序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與事件。
前幾天在看香港八零年代的港風是如何興起的紀錄片,再次感嘆於八九零年代年輕人臉上那種藏不住的、對未來懷抱希望的閃亮眼神,那樣的自信與意氣風發,對於未來十足的肯定與「明天一定會更好」那樣的信念,實在令人欣羨。
膠著在焦慮與茫然的泥淖之中,空暇之餘我開始不斷地滑社交軟體,舉凡IG臉書、YouTube,藉此逃避焦慮的追殺。但是驗算法帶給我的只有無限的空虛,一抽離這些平台,想到浪費在上面的時間,焦慮與茫然只會更加劇我的頭痛與胃緊縮。
無法被減緩甚至被排解的情緒,使我轉而尋找詩詞與書籍的幫助,在Tiffany Smith《情緒之書》的目錄中,指尖滑過一章節「焦慮」ANXIETY,厚厚的書本、大拇指翻著一頁頁的紙張,找到對應的頁數,開篇第一句作者就引用了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定義:

「焦慮是自由的頭暈目眩」

焦慮在現代人眼中,似乎是一種詛咒,一種需要被克服、被解決的情緒,因其帶來不舒服的生理反應。而藥丸、藥劑、正向練習和冥想就被提供為安定焦慮的一種療法,設法讓心「自由」。
但你知道嗎?焦慮被如此「惡魔化」僅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才開始,而在此之前,恐懼與苦惱被視為一種「發現自我獲得自由之後的健康反應」而在戰爭與醫療產業急速擴張後,焦慮延伸出抑鬱,更被分門別類定義成各種不同的類型。
而對於丹麥哲學家齊克果來說,將憂鬱視為廣泛流行的心理疾病這樣的想法,恐怕難以認同。他認為焦慮是「懷抱著對現在的苦惱及對未來的畏懼」,也就是
當我們認知到生命還未被拍桌定案之前的適切反應
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解釋啊!意味著我們還掌握著絕對的自由去做出決定,並且全然地負責並承擔後果。這樣的暈眩、令人膽怯的感受,才是一個人切切實實活著的標記。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不該是避免這些驚恐煩躁的感覺,或是被它們所麻痺,而在於學會承認並瞭解到隱藏在它們背後的是「自由選擇」這件事的重要性。
Alex Green
也就是說當生理反應出現恐懼不安,甚至引起胃痛時,我們可以將焦點放在情緒背後「我們掌握著對於自己生命的決定權」這件事上,而這不就是我們掛在嘴邊,不斷想要追求的「自由」嗎?
書的最後提到,如果齊克果知道我們現代人將焦慮情緒,視之唯恐不及之物,而不是自由本身的證據,恐怕是要大驚失色。
回頭探索自己情緒產生的源頭之時,除了將自己的焦慮來源從個人遇到的困境、再到大環境的反思,最後回歸到情緒本身哲學上的探討。過程中除了更加認識自己,也更加認識這一個聽起來很「不好」「應該被消除」的情緒。當「焦慮」不再被我視為一種必須被打壓,可能會妨礙我走向「成功」的路障,反而是作為一種「我現在擁有選擇權」的生理反應時,我更能轉換自己與焦慮共處時的態度。
當我清楚情緒的來源後,我發現我可以練習與之共處,而不再害怕它或是想盡辦法要打倒它,畢竟他就是我的一部分,我永遠無法因為胃痛就把胃切除。
看完齊克果的論點,的確帶給我認知「焦慮」的新觀點。但一下子就要換個方式與焦慮相處,想必還是不簡單的。於是我轉而在文學中尋找對於茫然的未來有相同焦慮的詞人們,想聽聽他們是如何處理生命中遇到的困難,且如何調整心理狀態? 詳見下篇

情緒之書: 156種情緒考古學, 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圖出自誠品官網)
文中部分出自Tiffany Smith《情緒之書》木馬文化
「情緒就像是天氣倏忽而逝,彼此渲染,將世界染成同一色調。」
「有時感覺起來,更像是我們隸屬於情緒,而不是情緒隸屬於我們。或許唯有更加關注自己的感覺,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3會員
42內容數
詞,是精煉的情緒感受,很美。 藉由一篇篇的故事而非詞語注釋,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詞裡封存幾千年前的茶香餘事與愛恨情仇。 讀詞門檻並沒有想像中的高, 秉持著「相信自己讀詞的感受」,將詞中感受到的情感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是文學讀懂我的困境,點出我的盲點,同時擁抱我的脆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