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競爭法則到合作法則
否定「用稱讚讓人成長」的做法,
因為稱讚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
目的是要「操控」。
稱讚獎賞會帶來競爭
以褒獎讚揚為目標的團體最終將被競爭法則所支配;最後養成「他人都是敵人」「人人都伺機要陷害我,是不可輕忽的對象」這樣的生活型態。
為了不導致競爭,就需貫徹真正的民主主義,沒有賞罰,也沒有競爭,根據「合作法則」運作共同體,養成「人人都是我夥伴」的生活型態。
引發出脫序行為不是「個體」,而是整個「共同體本身」,停止賞罰教育、不讓競爭的種子發芽、從班級裡排除競爭法則,進入「橫向關係」。
人生由「不完美」開始
否定認同需求,不可以選擇滿足「那個人」期待的生活方式,因為認同是永無止境的。這種人就會置身於「依賴」當中,不斷追求,卻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生。
「我」的價值,由我自己決定,稱之為「自立」。
身為普通人的勇氣:不是在與他人比較、定位在「與他人不同」,而是「自我認同」。
每個人都懷有自卑感,從孩童時代就開始,因為「心智」比「身軀」早熟,而無法達到想做的事情,體會到「不完美」的孩子,理論上必定懷有自卑感。
人類因為這份脆弱,而創造了共同體,生活在合作關係中,所以社會意識存在於每人內心深處,才會是一種感覺,彼此共有。
脫序行為是以「你」為對象
阿德勒心理學中,是以人際關係來考量人類的所有言行。
每個人對於每個「人」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行為。
人為何想成為「救世主」?
因為有些人試圖靠著拯救他人,讓自己獲救;藉由自己扮演救世主角色,企圖對自己的價值有真切的感受,「彌賽亞情結」。
有些人聽到「自立」只會考慮到經濟面,不過,即使是十歲的孩子也能自立,但也有人到五、六十歲都無法自立。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