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分鐘感恩,三分鐘自省,六分鐘日記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防疫在家後,時間變多了,但心情沒有變得輕鬆。每天與二小關在家裡,對我而言是一件有壓力的事情。每天不停地接受召喚、處理衝突,讓我變得很容易突然暴怒。自己也知道內心有一點失去平衡,但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或許是大宇宙聽到了我的召喚,我在買書的時候突然被推薦了《六分鐘日記的魔法》這本書(而且還送日記本)。
寫日記,聽起來是一件小學生的作業,而且還挺麻煩的。回顧我的求學經驗,「書寫」是一件訓練語言、作文的好方法,無論是國小寫畫圖日記,或是高中時被要求用英文寫週記等,都是希望藉由書寫來訓練對語言的使用能力。
但一天只需要六分鐘,好像是一件不花時間的事情。在懷疑的心情下,我買了這本書,開始進行六分鐘日記的書寫。
六分鐘日記的理論
六分鐘日記分成早上三分鐘、晚上三分鐘兩個階段。早上三分鐘主要是書寫「感恩」與「期許」,晚上三分鐘則是「自省」與「回憶」。
隨書所附的日記本也是分成這幾個區塊,以及加上了空白頁記錄每週心情與問題,以及每月的自我評估。
因此這個日記在形式上比較像「問答題」,讓寫者不會因為「沒靈感」而怠惰。
為什麼要局限這幾個項目呢?因為六分鐘日記的背後,有三個理論支持,分別是:正向心理學、好的習慣以及自我反省。
正向心理學是讓人更快樂的科學。
「一個人為什麼感到幸福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幸福」是個人的主觀感受。但是有一個可以數值化的論點,卻是被科學家所認可的:
幸福指數由3到8,和幸福指數由-5到0,都是進步5分,但是後者卻還是稱不上快樂 。
如何讓一個人自覺到快樂與幸福,就是「感恩」。或許有的人會嗤之以鼻,但我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便理解了這個說法,尤其現在是後疫情時代,每天我的第一個感恩都是「家人朋友都平安健康」。
就像小孩再皮再搗蛋,但只要他們還平安健康,就會覺得活蹦亂跳的孩子都是可愛的(當然還是要教啦)。
每天的三個感恩,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生活仍然是豐富的。我自己寫了一個多月的六分鐘日記,最有感觸的一點是:不再覺得別人幫我做的事情是理所當然。尤其是因為居家防疫,足不出戶,雖然有正當的需求,但仍然麻煩老公和許多願意幫忙的攤商買飯、送菜。
如果一直讓自己的心情沉浸於「居家防疫好麻煩」、「每家在家和小孩相處煩死了」,反應出來的就是對家人暴躁的態度,羨慕他們可以在外活動,抱怨自己為什麼要在家帶小孩。
對於他們懷抱「感恩」的心情,會讓自己覺得生活更加豐富,而不是乾癟地只剩下這些。
人是習慣的動物,每天有85%的決定都是出於習慣。
和過去觀念不同,現代已有十分多的證據證實「人的意志力是會被消耗的」。就像餓過頭後容易暴飲暴食,壓力大的情況下會有亂買、亂吃等等行為,都不是源於「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為「意志力已經被消耗完了」。
而好的習慣,就是幫助我們節省意志力,用來面對真正需要意志力處理的情形。
建立好的習慣也需要意志力,因此如何設定建立好習慣的步驟便相當重要。簡單來說,如果想要建立一個早起慢跑的習慣,最初的一開始也許只是要自己在鬧鐘響時離開床鋪,然後進展到換好衣服、穿上跑鞋。過了一週,可以出門到附近走一走,而最後才是出門慢跑。
以我自己為例,早起居家運動一直是我很想建立的習慣,但卻總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做。後來,卻是一個小到不行的行為,讓我開始並且延續了早起運動:「睡前在客廳地板鋪好瑜珈墊」。
這個小動作讓我起床後看到瑜珈墊,就會覺得「來做個運動好了」。如何找到開啟自己好習慣的「開關」,是一個相當重要,也需要思考的過程。
而當好習慣養成,並且維持下去後,我們所等待的就是「時間帶來的複利效應」。最終,我們會發現,維持快樂、幸福生活的並非偶一為之的重大決定,而是這些微小、但可以累積的小習慣。
卓越的自省能力是個人發展的大前提
晚上的自省,也分成三個部分:一個是今天做的好事、可以如何改進、以及今天的幸福時刻。
過去我們也把「自我反省」想得太過嚴肅了,好像一定要想出什麼解決之道,或是立下重大決定。但是這邊的自省,可以說是一個簡短的一日回顧。我今天得到了小孩的一個笑容、外出採買時幫助阿伯找到商品的一句「謝謝」,都是我做的好事以及幸福時刻。
當我日後翻閱時,這些小事情給了我力量,尤其是在自我否定的時候,彷彿一個個小精靈跳出來說「嘿,你沒有那麼糟好嗎!」
如果今天真的很完美了,也可以在「改進」的地方畫上一個小愛心,獎勵自己一下。雖然目前我的改進都還是有一點小小的不完美,但是也沒有關係,因為「持續比完美重要」。
我很期待自己寫完一本日記本時,會有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