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採果速度的極限?

2021/07/2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些日子被調去邊緣棚,當邊緣人採番茄,採番茄採到有點職業倦怠,雖然身體還在動,但腦袋始終保持高速運轉,從購物節該不該換手機、一年半沒有碰書本,該如何拾回閱讀的好習慣?一直到紐西蘭環島的旅遊規劃、還有回台後打算進入什麼產業跟職位?履歷該怎麼寫、事前該做什麼功課與準備等。
思考一直很發散,有點抓不到哪些才是最該先專注的議題,最近學著用Trello把想到跟想做的事情都先丟在上頭,再來根據輕重緩急的順序去安排,做一點是一點,求進度的每一天。
關於如何簡單測試自己採果速度的極限,也是自己最近常思考的議題,至於為什麼會想到這問題,其一是因為自己速度也達到一個瓶頸,不知道是已經到達自己的極限,亦或者還有其他進步空間;其二是最近公司進了許多新人,有些人來請益,該如何了解自己採果速度有確實進步?
思來思去,再搭配日常的工作觀察與經驗,最後得出兩種方式:
  1. 採果行為檢視(微觀):Set車與不Set車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2. 採果結果驗收(宏觀):有果跟沒果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Set車與不Set車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每次採果前,我們都有一些前置作業要做,必須先將箱子、垃圾籃都布置妥當後,才能開始採果,而採果前做的這些前置流程,我們就稱作「Set車」。
在同一天中,要知道自己當天採果速度的快慢,可以從有無set車的採果時間差略知一二,前提是自己要先對一車採了多少時間,對應多少速度有點概念,相關的時間觀念可以參考先前的文章《如何成為一個採果快手快快手:掌握核心觀念與時間背後代表的意涵》。
通常老鳥們為了衝速度,在一早進棚後,不會馬上打卡上班,而是先set幾台車後才開始,犧牲幾分鐘的上班時間,來換取開頭幾車的速度。
但幾次特別注意下來,發現其實有無先set車帶來的速度影響差異不大,甚至有時明明先set好了車,最後採出來的時間還比沒set車的速度還要慢。
在穩定的情況下,雖然每車速度不會一樣,但速度也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舉例來說:
  1. 假如一早先Set了三台車,時間分別為21、22、23分鐘一車,平均一車為22分鐘左右;
  2. 如果沒先Set車,時間也是21、22、23分鐘一車,平均也是22分鐘一車左右,表示有無先set車速度影響不大,甚至還少賺因為set車所損失的基本工時。
撇掉人為干擾的因素,像是被司機卡到出口,或是植物照護的人擋路等等,正常來說已經set好了車,可以減少30秒甚至1分鐘的時間,一定要快於沒set車的速度。
如果沒有的話,表示自己的採果速度不僅如此,可以再更快,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找出影響速度的關鍵差異,讓自己的身體記住他。
以我自己為例,當我發現自己可以讓沒先set過車的速度等於或快於set過車的速度,最後我意識到是心理作用讓我採果速度更快。
當我前幾車(先set好的)速度快的時候,為了讓速度保持一致,在後續set車跟採果的時候,我下意識會讓自己的動作更快,因此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記住動作變快的感覺,把這感覺變成新常態。
當新常態成為基礎後,我的速度會跟原先採set好的車速度差不多,但用新常態的速度採set好的車,會比原先採set好的車速度還快,直到我採沒set好的車速度上不去為止。這段有點繞,容我再次舉例說明:
  1. 假如我原先採「set過的車」,一車花費時間21分鐘。
  2. 等開始採「沒set過的車」,因為心理作用,自己動作加快,最後也是21分鐘一車。
  3. 當自己把採「沒set過的車」的方式給記住,習慣之後都是21分鐘左右一車。
  4. 因為21分鐘一車成為新常態,之後再採「set過的車」就會更快,變成20分鐘一車。
  5. 5-1:因為心理作用,自己動作加快,採「沒set過的車」也是20分鐘一車。
  6. 5-2:因為心理作用,自己加快動作,採「沒set過的車」落在21分鐘一車。
  7. 如果為5-1的情形,就會一直反覆循環3到5-1的流程,直到5-2的極限值為止。
當下採完一車,自己的速度只有自己知道, 因此這流程的主要用意是在認知自己現階段的極限速度在哪
上述流程看似複雜,主要是因為有些人對自己的時間與速度沒什麼概念,需要一兩周的時間才能踏上軌道,但只要實務上操作幾次,熟練之後相信就能清楚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

有果跟沒果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如果說set不set車的時間差可以當作採果當天的即時反饋,有沒有果之間的時間差,就必須等到隔一天的速度表出來才能知道自己前一天的速度是多少。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用在採果也有一曲同工之妙,如果換句話說,把這句話改成「快手難為無果之採」也絲毫無違和感。
有果,我們採能採得快,反之沒果的話,幾乎都在掃街沒再採果,腳動的多,手動的少,速度自然快不起來,也應證採果的核心觀念之一:
沒在採果就等於沒輸出(重量),要盡可能地減少零輸出時間。
有果跟沒果的速度落差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快手的速度通常會比慢手掉得更多。
我們採果的天數是每周一、二、四、五,六日番茄長兩天,反觀只有一天的禮拜三,果長得不夠快,因此通常過完六日的一、二果會比較多,而四、五的果較少,所以如果要比較果多果少的速度差異,就必須要將一周四天的採果速度表一起拿來比較,才能知道自己的速度有沒有進步。
之前新人問我怎麼採快,不論快慢,我都會用很老套的方式回答,從基本動作教起,畢竟採果就是基本的動作一直做,因此只要採果的動作熟練,自然就會快了。
但現在如果有速度表可以參考,我會盡量依照他們的狀況給予不同建議。因此,比起上述set車的方式,用每天的速度表進行比較,更直觀也更簡單的判斷自己還有多大的進步空間。
拿我看到新人採果的成績來說,當我看到果多的時後速度為每小時400公斤,果少的時候也是400公斤,我就能直接知道這新人還有進步空間,我可以點他,但他必須去思考為什麼自己在果少的時候,速度不降或是降很少的原因?因為我不知道他怎麼採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果少還能有這樣的速度,反之表示果多的時候應該要更快才是!這也意味著,只要能把果少時候的採法,複製到果多的時候,他們就能突破自己速度的新高。
就像在邊緣棚,有幾位新人也是從速度未達標看到現在速度快500,都到這樣的速度,其實也不太需要特別教說該怎麼採快。
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怎麼快了,只是被自己的想法給侷限住,認為自己快不起來,其實他們要的只是一個突破盲點的建議,點開之後,剩下該怎麼做,他們自己就會知道。
看你們上週的成績,果多果少的時候速度都差不多維持在450到500,不像我們老人果多果少速度差異很明顯,正好今天果多,我要想挑戰自己的速度,你們要不要也挑戰600看看?
還記得最爆果的那天,我跟他們這樣說,雖然他們最終沒有達到600,但是時速570也是締造了他們自己的新紀錄,相信有這樣的紀錄加持,突破600也只是遲早的事。
雖然不知道他們看不看得到這篇文章,但在這邊送你們一句話:
你們採果的速度比自己想像中的快,要對自己有點信心!

兩種比較方式的差異

通常快手對時間的敏銳度很高,對自己的極限速度也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從每車的時間上,得知自己是正常發揮,還是有所退步的訊息,自己就會判斷下一車是該快一點,還是在維持現狀的速度下試著挑戰極限。
因為對每一車的時間都有在注意,一天下來,也大概知道自己速度落點在哪裡,而隔天的速度表則是驗證對自己速度掌握的精準度,跟對時間的敏銳度
因此可以說,Set車與否的比較方式是微觀觀察自己的採果行為,你必須時時刻刻觀察自己每車的變化,對於平時沒有在注意自己採果時間的人來說,因為初期沒有基礎數據,必須累積一定的數據量才會知道自己採果速度的變化與狀況。
有果與否的比較方式是宏觀驗收自己的採果結果,因為不能直接從每次採完一車的方式給予回饋,最起碼必須至少等到隔天的速度表下來才能參考,雖然不能對具體採果的行為給予詳細建議,但可以從自己果多果少的速度變化,去思考是否還有改善空間,對採果行為做一些微調。

如何突破自己的極限

如果利用上述兩種方式真的檢驗到自己速度的極限值怎麼辦?難道真的就卡在速度500上不去嗎?
每個人速度到一個階段都會遇到一個檻,跨過就會更上一層樓,至於如何採快的方法,可以參考之前寫過的文章《如何成為一個採果快手快快手:掌握核心觀念與時間背後代表的意涵》,因為比起採果技巧,我更重視採果核心觀念的掌握。
這邊就簡單做個如何採快的結論
採果考慮的不僅是如何採快,而是
如何在最「短」的時間採到最「重」!

時間上

  • 只要沒在採番茄,就等於沒有輸出,要盡可能的縮短零輸出時間
  • 猶豫會拖慢時間,要把理想上的觀念變成實務上的直覺

重量上

  • 剪一刀的代價,是要增加一串番茄的重量,而非減少番茄重量。
  • 轉色番茄可不剪,留果是為了更的明天。

採果實務上

先求有、再求好、最後再求快。
  1. 階段:多詢問觀察老手,學習大部分人都掌握的採果技巧。
  2. 階段:整合採果資訊,打造屬於自己的採果SOP。
  3. 階段:有紀律、嚴格遵守自己的採果SOP提升採果速度,看是否有不好採的流程可以改善,或是有新觀念的啟發幫助改善採果流程。
不要小看觀念的重要性,一個觀念對了,它會伴隨到你每個工作的細枝末節,當別人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你都有理可據。
文末,祝大家聖誕快樂!
跟番茄場的朋友們共度2019年的歡樂聖誕夜,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一天
222會員
430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