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後心得 | 《銷量暴漲的原理》22個攻略全球的獲利秘密!(上)

2021/07/0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我最近看的其中一本書,作者把行銷歸納成了22種法則,這篇文我會濃縮書中的重點,並加上我的想法來讓正在觀看的你更好理解。因為一次寫入22個篇幅會過長,於是我會分成上、中、下三篇,來讓你們更好閱讀。

1. 領先法則

與其說自己的產品比較好,不如第一個打進市場。
作者在書中提到,行銷是一場認知戰,而不是產品戰。舉例來說,現在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台灣電動機車品牌是哪一個?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會是Gogoro,那第二名呢? 這題肯定花了一點時間,但在商場上,客人無法及時想起你的品牌即意味著訂單拱手讓人
然而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並不是第一個進入市場就一定能成功,產品太差或不實用一樣會被消費者淘汰。你聽過「行動睡袋」嗎? 這是一個可以穿著行動的睡袋,保暖且行走舒適,但我想你肯定會更願意購買外套。

2. 新市場法則

如果沒辦法搶先攻佔某個市場,就另闢一個自己能當第一的新市場。
想像一下,當你參加一場比賽,而你知道自己的實力比不上第一名,這時你該怎麼做才能得獎? 你可以穿著引人注目的服裝,然後盡情享受跑步的過程,這樣說不定你還能拿到創意獎。可以理解成把產品拉入競爭較少的領域,儘管市場相對較少,但因為競爭者也少,反而更容易讓品牌存活下來
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若要賣一種零食,應該賣哪一種? 我認為應該針對主要目標族群再做更進一步的細分,最好是能夠設想這個族群購買的情境、喜好,越細節越好。
比方說: 學生族(族群)返鄉搭車前(情境)會去超商(通路)購買以便在車上吃打發時間(動機)的巧克力(喜好)。

零食是一個競爭很激烈的市場,單純推出大眾口味零食失敗的機率很高(競爭者多),於是針對小分類的族群推出的產品反而更容易存活,也就是所謂的找尋利基市場

3. 心智法則

想搶別人的第一,簡單好記的品牌名稱最有效。
在第一個法則中提到「行銷是一場認知戰」,那這個法則講的就是「如何去打認知戰」。市面上很多的廣告、行銷活動,最後的目的都在於讓你對品牌產生印象及好感。而為了讓消費者對品牌更容易的產生印象,重點還是在於品牌的名稱。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George Miller發表了一個論文《神奇的數字: 7±2》,內容指出年輕人在短期記憶中可處理的訊息單位最多不超過9個,最少不低於5個,也就是說當產品名稱長度在這個區間範圍內時更容易被記住。

4. 階梯法則

消費者會在心裡將產品分為不同等級,方便自己做購買決策
消費者心中會有一座階梯,用來對各產業中的品牌做分級。越上層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權威性更重,反之則越低。同時消費者也會根據這座階梯來判斷吸收的資訊,試想你朋友說他家巷口的路邊攤比鼎泰豐好吃,你會在第一時間認同嗎?
可是階梯的排位是否會一直維持不變? 答案是不會的。第一名的品牌不會涵蓋該市場的所有消費者,就像不是所有愛喝汽水的人都會去買可口可樂。所以第二名、第三名的品牌可以用「第一品牌的替代選擇」做為主要行銷策略。因此又回到第二個新市場法則,找出第一名品牌無法含括的消費者族群,並藉此擴大品牌影響力。

5. 二元法則

以長遠的眼光看行銷,最後都會演變成激烈的雙雄爭霸戰。
以每一個市場來說,發現有利可圖而進場的競爭者並不會是少數,所以初期一個產業的品牌階梯會是多階梯的型態。同樣的,消費者也無法在第一時間判斷出哪一個品牌才是領導品牌,於是會選擇看起來有趣或是吸引目光的品牌。可隨著時間過去,領導品牌會慢慢建立領先優勢及市占率,消費者也會開始固定他們的購買選擇
2020年,家樂福宣布併購頂好以及Jasons超市,店面數已是台灣量販店的第一名,雖然營收部分依舊不及Costco,但也相去不遠。由此可知台灣的量販產業正在進入雙雄爭霸的階段,光這兩家品牌便以佔據超過七成的市佔率。
要注意的是,市場趨勢依舊是影響企業重要的一部分,以之前的影音娛樂巨擘百視達來說,百視達因為誤判市場趨勢而錯失串流商機,在2010年宣布破產。這說明不是成為某產業的領導品牌便可安枕無憂,而是需要適時擁抱新資訊,並評估市場做出決策才能維持企業發展的彈性。畢竟趨勢來自市場,市場來自消費者的需求

6. 認知法則

如果做到大家都知道你家商品,別人很難取代。
作者在書中提到客觀真實並不存在,最好的產品也不存在。「行銷的世界裡,唯一實際存在的是消費者心中的認知。」
在接著說下去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認知」是甚麼。假如有一天,你的朋友請你去7-11幫他買一台電腦,你一定會覺得很荒謬,因為在你的「認知」中,超商並不販賣電腦;又或者某一天你和朋友炫耀說你換蘋果了,他們也很自然的聯想到手機,這是因為在他們「認知」中蘋果等於Iphone。認知是以我們了解的事物,去對接受到的訊息做出判斷的結果。在沒看過Iphone之前,不會了解蘋果代表的是手機;去過7-11之後便會了解該處沒有販賣高科技產品。
所以,行銷就是操作消費者對事物的認知。不管是廣告、朋友的推薦、或是名人的代言,本質上都是要告訴消費者「你應該購買這件商品,因為這是你需要的」。另外行銷應該要能讓品牌與某個詞產生連結,像是吃漢堡就去麥當勞、小泡芙去義美買等以此類推。

7. 焦點法則

用簡單詞彙強調商品優點,讓顧客不失焦。
書中提到,無論產品或市場需求多麼複雜,與其使用兩個、三個或四個字詞,不如專注在單一字眼或優點上。
在臺灣疫情延燒之前,PChome主打的是24H快速到貨,儘管他們曾做出「情境式購物」、「與電信龍頭合推5G生態圈」等其他行銷策略,可到頭來留在消費者記憶中的依然是24H快速到貨,因為他們捨棄了其他特點,並集中宣傳這個特色。消費者在急需一件物品時,比起其他平台,他們更可能選擇在PChome購買,因為24H快速到貨已經在消費者腦海中形成一個「認知」。
可疫情延燒後,PChome的物流系統負荷過載,無法為顧客提供24H快速到貨。這對已經聚焦行銷的品牌來說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長期行銷在消費者心中形成的認知不可避免地被打破了。消費者會藉由看到的現實去重塑認知,儘管我相信PChome能從這次事件中重新檢討改進,並回歸24H快速到貨,但要重新贏回消費者的信心顯然需要時間。

感謝你/妳看到這裡,若是覺得我的整理有幫助的話,希望不吝給我一個鼓勵!
我是太陽系居民,下次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剛出社會時,我對於職涯或是我究竟擅長什麼並沒有太多規劃,很多時候都是先往一個方向走,接著便撞上牆壁。直到撞到頭有點暈時才算勉強找到我的北極星,開始知道了哪裡是我的北方。在這個專題裡,我並不能站在遠處告訴你應該怎麼走,但我想讓你知道這段路有我們一起走。幾分鐘的文章裡,藏的是我這幾年的碰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