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生物學中的探索實驗(4)現代生物學進行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經過布里恩和富蘭克林對探索實驗的刻畫後,生物學哲學家伊略特(Kevin Elliott)接手並擴張,他在2007年國際生物學歷史、哲學與社會研究年會(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tudies of Biology, ISHPSSB)中,邀請布里恩、美國哲學家瓦特斯(C. Kenneth Waters)和澳洲生物學哲學家奧瑪莉(Maureen O’Malley)組一個專門討論生物學探索實驗的論壇。
同年,他們在《生命科學的歷史與哲學》(Histi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期刊,出版了一系列討論探索實驗的文章,其中由瓦特斯撰寫〈探索實驗的本質與脈絡:介紹關於探索研究的三個案例〉作為導言,介紹探索實驗的起源以及後面三篇文章主要內容。三篇文章分別是由布里恩從當代後基因體分子生物學、伊略特從毒理學、奧瑪莉從後基因體學(metagenomincs)之各領域實驗研究中,深化探討探索實驗(或探索性之實驗行為)的本質。
先說瓦特斯的導言,他介紹斯坦爾和布里恩的部分我們就不在這裡重述,但他介紹完兩人的探索實驗哲學觀之後,得出一組小結:一、區辨傳統由理論指導的實驗和探索實驗不在於以是否檢驗理論或產生新假說為主,因爲「理論考量可以以多種形式指引實驗行為」﹔二、探索實驗未必完全沒受理論影響,對此應該做更細緻的區別:「理論指引」(theory-directed)與「理論接受」(theory-informed)﹔三、無論是探索、理論接收、理論指引,這些區別都不是截然或斷裂區分的,應把它們視為連續性、程度不同的差異(Waters 2007: 276-277)。
綜觀以上三點,瓦特斯認為,實驗行為中,包括設置實驗、產生資料、得出結論,都有背景理論的參與,無論探索實驗面對未知的領域或現象,所產生的科學探問總會與理論有關,而且不是單向有關,是與理論的多重面向有關。因此,究竟理論對探索實驗扮演什麼角色不再是識別探索實驗最重要的特徵,最重要的特徵在於,實驗行為能在不訴諸相關理論的情況下,找到重要發現(significant findings),而所謂「重要」可從實用目的來看,也可以從能使我們針對某理論目標學習到操控現象的新方法,甚至從中發展出一個新概念框架等各方面來理解何謂重要發現(Waters 2007: 279)。
換言之,探索實驗的定義項不再適合從狹義地看理論對之扮演什麼角色來定義,而是建議從廣義地看探索實驗能為科學發現帶來什麼積極作為來判斷。我們可以看到,瓦特斯強調「重要性」(我看成是「積極作為」)和富蘭克林的「啟迪性」其實很類似,他們對探索實驗行為的本質都著重在是否能為科學進展做出實質貢獻。但如何評估「實質」呢?可以從哪些面向上來看呢?
系列文章中有一篇是伊略特的〈奈米毒理學中的探索實驗行為〉。伊略特在文中,除了爬梳與分析毒理學案例外,並綜合上述談論探索實驗哲學家的案例,對探索實驗的目標、理論於其中扮演的角色等複雜關係,總結提出一個可供分析的分類架構,分類架構包括以下三個面向:「探索實驗的目標」、「理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區辨參數的方法或策略」。每個面向,又分四到五個細項。第一面向「探索實驗行為目標」包括:辨認規律性與發展新概念、獨立或操控特定存有物或現象、發展實驗技術、裝置或模擬、解決異例。第二面向「理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包括:理論僅扮演微小角色、理論只提供背景資訊、僅作為研究起點、構成探索計畫等,呈現出探索實驗與理論間的複雜關係。第三面向「區辨參數的方法或策略」包括:在一組實驗設定中,調查各種參數﹔使用多重實驗技術來刻畫現象﹔使用高通量裝置收集大量資料﹔發展可以分辨參數的模型與模擬等。有了這個框架與分類後,我們終於可以以一種「非以理論為主」的多元且多面向的角度來解析探索實驗的複雜性(Elliott 2007: 322-330)。
最後,在同本期刊內,還有布里恩以當代分子生物學的案例來回應,有些哲學家質疑探索實驗只是大部分實驗行為中相當邊緣的一類,或只會出現在科學研究很早期、很短暫的階段,布里恩不認同這樣的質疑,他以更靠近現代的後基因體分子生物學實驗論證:探索實驗不僅在現在,也會在未來,一直在生物科學實驗實作中扮演必要角色。
以上,我們介紹了探索實驗自近代電磁學發展的起源,以及生物學哲學家陸續挖掘生物學不同時期的探索實驗,努力展現生物學探索實驗具有什麼特殊性、其與理論之間如何存在非以理論為核心但理論仍很重要的複雜關係、還有它對分子化前、分子化後、當代、甚至未來的生物學實作為何是重要的。
① Waters, C. Kenneth (2007). “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Exploratory Experimentation: An Introduction of Three Case Studies of Exploratory Research.”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29(3): 275-284.
② Burian, Richard (2007). “On microRNA and the Need for Exploratory Experimentation in Post-Genomic Molecular Biology.”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29(3): 283-310.
③ Elliott, Kevin (2007). “Varieties of Exploratory Experimentation in Nanotoxicology.”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29(3): 311-334.
④ O’Malley, Maureen (2007). “Exploratory Experimentation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Metagenomics and the Proteorhodopsin Cas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29(3): 335-358.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既布里恩之後,生物學哲學家開始思考是否生物學也有類似布里恩說的探索實驗?富蘭克林(Laura Franklin)注意到,當代生物學家使用能處理巨量資料的「寬」裝置(“wide” instrumentation),使生物學家以有別於以往用傳統、近乎手工的方式進行實驗研究,更能獲得科學進展,她認爲,這讓
在生物學真的邁入分子化前,許多生物學家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如形態學(morphology)、生理學(physiology)、細胞學(cytology)、胚胎學(embryology)、生化學(biochemistry)、與遺傳學等,進行著各自的研究。隨著若DNA分子結構被解開將會翻開生物學劃時代新頁
雖然新機制論在許多方面都提出與傳統以物理化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哲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對於實驗與機制假說的關係,嚴格地說,仍維持在「實驗是為檢驗(testing)假說為目的」的看法。原因是,他們所提出來各種發現機制之實驗策略總離不開「框架例示」(schema instantiation)這個大主軸。所謂「框
培根說,實驗是引導科學家認識自然並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新機制論延續培根實驗哲學的基本精神,將實驗視為發現新機制的重要工具。最開始,生物學家會先對現象的起因提出一個機制框架(也就是機制假設),框架內有些內容已知,有些內容未知。為
傳統實驗方法學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推論因果依賴(causal dependency)。比較近期的哲學發展其中有一支是從「新機制哲學」(the New Mechanical Philosophy)發展而來。什麼是「新機制哲學」?簡單講,就是一種用構成現象的成分(新機制論者稱「存有物」(entities)
(1)實驗生物學中的彌爾方法 生物學家常要從實驗資料中「推導」出隱藏在現象底層的因果關係,而他們最常使用的推理方法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彌爾(John S. Mill)的方法論,後人直接稱為「彌爾方法」(Mill’s Methods)。 (照片來源:網路) 彌爾方法源自人類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推論方式
既布里恩之後,生物學哲學家開始思考是否生物學也有類似布里恩說的探索實驗?富蘭克林(Laura Franklin)注意到,當代生物學家使用能處理巨量資料的「寬」裝置(“wide” instrumentation),使生物學家以有別於以往用傳統、近乎手工的方式進行實驗研究,更能獲得科學進展,她認爲,這讓
在生物學真的邁入分子化前,許多生物學家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如形態學(morphology)、生理學(physiology)、細胞學(cytology)、胚胎學(embryology)、生化學(biochemistry)、與遺傳學等,進行著各自的研究。隨著若DNA分子結構被解開將會翻開生物學劃時代新頁
雖然新機制論在許多方面都提出與傳統以物理化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哲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對於實驗與機制假說的關係,嚴格地說,仍維持在「實驗是為檢驗(testing)假說為目的」的看法。原因是,他們所提出來各種發現機制之實驗策略總離不開「框架例示」(schema instantiation)這個大主軸。所謂「框
培根說,實驗是引導科學家認識自然並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新機制論延續培根實驗哲學的基本精神,將實驗視為發現新機制的重要工具。最開始,生物學家會先對現象的起因提出一個機制框架(也就是機制假設),框架內有些內容已知,有些內容未知。為
傳統實驗方法學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推論因果依賴(causal dependency)。比較近期的哲學發展其中有一支是從「新機制哲學」(the New Mechanical Philosophy)發展而來。什麼是「新機制哲學」?簡單講,就是一種用構成現象的成分(新機制論者稱「存有物」(entities)
(1)實驗生物學中的彌爾方法 生物學家常要從實驗資料中「推導」出隱藏在現象底層的因果關係,而他們最常使用的推理方法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彌爾(John S. Mill)的方法論,後人直接稱為「彌爾方法」(Mill’s Methods)。 (照片來源:網路) 彌爾方法源自人類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推論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量子糾纏的實驗驗證過程主要圍繞貝爾不等式測試。以下是幾個關鍵實驗的過程說明,這些實驗逐步排除了量子糾纏的疑慮,並支持了量子力學的預測。 1. 克勞瑟-弗里德曼實驗(1972年) 實驗概念:該實驗基於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EPR)在1935年提出的思想實驗,稱為EPR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對於人類狀態(human condition)以及身為主體的意義為何的關注,貫穿溫尼考特的所有作品。從非常早期開始,他的所有提問就全是關於生命的意義,以及這意義當中的什麼讓生命值得去活。他在作品中逐漸把精神分析牢牢放進人類天性(human nature)的框架裡。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量子糾纏的實驗驗證過程主要圍繞貝爾不等式測試。以下是幾個關鍵實驗的過程說明,這些實驗逐步排除了量子糾纏的疑慮,並支持了量子力學的預測。 1. 克勞瑟-弗里德曼實驗(1972年) 實驗概念:該實驗基於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EPR)在1935年提出的思想實驗,稱為EPR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對於人類狀態(human condition)以及身為主體的意義為何的關注,貫穿溫尼考特的所有作品。從非常早期開始,他的所有提問就全是關於生命的意義,以及這意義當中的什麼讓生命值得去活。他在作品中逐漸把精神分析牢牢放進人類天性(human nature)的框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