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既定的美好生活範本,建立自己的人生版本:《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2021/07/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疫情時代,窩居在家,有人為了發洩被關在家的鬱悶,頻頻上網購物;有人則發現,原來生活所需比想像中的還少。無論哪一種,消費行為本身很有趣,某種程度反映了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推薦大家觀看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想一想自己真正「缺少」的是什麼。

今天,你想買些什麼?

我昨天下單了一個側背小包包,巴斯光年圖案的。總愛自稱物慾不高的我,前天人生首用蝦皮,因推薦碼得到許多蝦幣,苦惱了好一陣子到底該買什麼花掉蝦幣。明明已經有小包,但就是喜歡玩具總動員,又剛好打折到不行,朋友再一句:「買吧,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正式下單。
一邊期待貨到,一邊微罪惡,因為我深刻知道,這只是想要,不是需要。於是我打開放在片單已久的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紀錄片主線跟隨兩位提倡極簡主義的朋友,兩人出了書,到各地演講宣傳極簡理念。片中穿插不同行業、領域的人們,分享自己的想法、生活,不脫離如何將日子過得簡單。

美好生活的樣貌,明白自己是誰

想起前陣子與友人們聊天,友人L在香港工作,友人S則有一位香港男友。友人S問,「妳和香港同事相處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格格不入?我先前和男友朋友聚,覺得他們很多都拿名牌,而我……」早先就聽友人L說,那個同事買了好幾個名牌包,這個同事也是,兩個人還會較勁起來誰買到了哪款哪款云云。
友人L說:「這件事情是這樣的,因為我一開始就表明我沒在買名牌,所以她們也不會找我討論那些東西,我就是買一件兩百塊的H&M上衣呀~」
如紀錄片裡所提,媒體廣告灌輸我們太多所謂美好生活的範本。要開那台車、要買那隻錶、要噴那款香水、要穿戴那身衣物、要有一棟房,房裡面還要有……。講不完的清單,變成身分地位的標示,即便沒有一天買得完,人們仍不斷追逐這些目標。也如兩位友人,友人S受到身邊人們的範本影響,而友人L則是建立屬於自己的範本。令我感佩的是,友人L清澈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並且用這般處事態度面對異地的人際關係。

有錢=快樂?

網路上常出現關於有錢人快樂與否的爭論。如果說,有錢不見得快樂,總有人會回說,那是因為你賺的錢不夠。而紀錄片裡也說,有統計研究指出,大約年收七萬美金是一個標準,超過這個程度的話,反而不會那麼快樂了。
又提到金凱瑞(Jim Carrey)曾說:
I wish everyone could become rich and famous so they could realize it’s not the answer.
意思就是,你也來當當看有錢有名的人,就可以知道快樂不是這麼一回事。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在反覆思索的問題,是不是真的「有錢有名」之後,才有資格講出錢不等於快樂,而多數人包括我,這輩子除非中樂透,不然不可能擁有龐大的財富,那這樣我根本無法體會「有錢人的不快樂」。又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有錢不等於快樂的想法,會不會是我們這個階級的自我安慰?或是,為我無能力賺到那麼多錢而開脫?
好像我這樣就OK,也不用努力了,反正賺那麼多錢也不見得快樂,不是嗎?但又說回來,關於賺越多越好,也是一種既定範本。或許我該撇開以上雜亂的思緒,在衣食無缺的前提下,把錢和快樂的關係暫時切開,單獨思考自己做什麼事、在什麼情況之下,才是確切的快樂。
關於錢、消費行為、媒體傳播、心理狀態,好多好多東西可以綜合討論,儘管加入各種學科知識,形成各式各樣的論述,我覺得這反而要像剝洋蔥一樣,回到每一個個人,在已知這個世界是如何影響自己之後,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缺少什麼?想過上什麼樣的日子?
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版本,追逐功成名就也好,享受日常小確幸也行,如何讓自己的心滿滿的只有自己才知道,並且不用大張旗鼓地示範給誰看。
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片名: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片長:1小時18分鐘
上映時間:2015年
IMDb:6.7
37會員
142內容數
生活雜感,很雜的那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