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共托嬰中心、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陸續公告抽籤結果,往年在這個時間點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而順利正取或遞補上的家長心中的喜悅更是像中樂透一樣。但今年很不一樣,因為疫情的關係,讓家長們面對孩子即將去上學這件事,欣喜之餘心中不禁浮現一個聲音:
"疫情還沒穩定,真的適合送孩子去上學嗎?"
內在擔心的聲音就像討人厭的粉刺,一旦注意到,就怎麼擠都擠不完,其實心裡明白疫情短時間不會消失,也了解帶著孩子一直躲在家裡並非長久之計,因此,思考是否讓小小孩上學這件事,是目前不少家長所面臨的難題。
在擔心浮現心頭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因應方式,查資料、跟伴侶或親友討論、打電話去相關單位了解新的對應政策、上網尋求其他家長的意見等,我看見許多家長都很努力為自己的孩子尋找「正確的答案」,深怕一步錯步步錯,因為沒有人願意孩子因為自己的決定而受到傷害。
然而,關於尋找正確答案,我的想法是:正確答案的存在,是立基於問題具體且清楚。回想以前考試的經驗,基本上每個題目都有正確答案,但何以考完試,經過試題釋疑後,答案會有更動甚至送分?因為該試題出現模糊地帶,也就是說,當試題沒那麼清楚的時候,答案就可能有所不同。
所以,如果連需要有正確答案的考試題目都可能出現不同的答案,那回到「在疫情之下送小小孩去上學」的情況,要有正確答案又談何容易?因為這牽涉到更多不同的因素,所以,也許我們該努力的不是找一個正確答案,而是在擔憂之下,學習如何評估進而形成當下最適合的決定。
會有上述的體悟,是因為我自己也有兩個小小孩,一個在托嬰中心,一個準備要上幼兒園,所以每到政府宣布是否解封的時刻,我都繃緊神經,因為一旦解封,我的孩子就要去上學了,但因為這是國內第一次面臨的情況,所以可參考的資料不多。為此,我查了不少國外的資料,來幫助自己評估家中的孩子是否適合去上學,在這裡分享兩個我感覺很有幫助的資料:
首先,CNN在今年3月的報導《In-person school: Dr. Wen helps you decide if your children should go back》,記者訪問急診科醫生Leana Wen關於疫情間返校上課的想法,醫生表示會考量三個層面:
一、個人風險評估(individual risk):孩子或同住家人是否有人患有慢性病?家中是否有長輩同住?家中的高風險族群是否已接種疫苗?
二、學校環境風險評估(school environment):學校所在位置的社區傳播風險程度?學校防疫規定為何?與疾病管制署的規範是否有差異?
三、停課之後孩子遠距學習的情況如何?家長在家的工作狀態如何?
另一個資料來自美國疾病管制署,其提供相關的檢核表(Back to in-Person Learning checklist)來幫助家長思考關於孩子回校上課的議題,內容大致包含:
一、家長是否清楚且認同學校在疫情下的「學習方式」及「防疫規定」
二、學校在「因應策略說明」及「解決家長疑慮」方面的溝通經驗是否讓人感到滿意
三、孩子是否有能力保護自己:例如,長時間正確配戴口罩、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
四、孩子「往返學校的交通方式」,及該交通方式「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的措施」是否讓家長感到安心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幫助家長瞭解,在決定是否送小孩回去上學之前,有哪些風險是需要評估與考量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要不要送小孩回學校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是「家長的感受」,這個部分會分享在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