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神的孩子正在找自己〉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這是在教會裡聽到一個作者的講座後,逛了一下展示的書籍後決定買的一本書,也是我除了聖經、晨星以外,第一本自己買的福音書,在專人協助打字後我有幸能閱讀到此書,以後就來談談我的感受。
推薦序裡面:「「上帝愛我,也愛路邊的流浪漢、孤苦老人和有需要的人,每當我遇到他們時,我該付出關心或有所行動嗎?」
「雖然我信主了,但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呢?功課好考上名校?感情婚姻美滿?工作好、薪水高?一生難道就這樣嗎?」
這些問題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心中,隨著開始信主後開始讀經、禱告和聚會,服事也愈來愈多(當然,我們還有功課、補習,以及朋友、家人);漸漸地,這些問題似乎沒有消失,只是被埋在心中某一個角落,就這樣地,似乎上帝和我內心的吶喊掙扎,以及從小家裡帶來的傷害是分離的,我知道上帝愛我、帶領我,但好像僅限於腦袋的認知,卻不是內心深刻的感受與體認。」
由這些問句可看出依些問題,而每個人的靈命不同,也許他是較好的生活感到空虛的處境,但我是職業、情感「婚姻」梅什麼叫好的處境下去感受恩典;其實我也有過只有認知而沒有再心靈的那種「上帝愛人」的感覺;關於流浪漢,在一班人心裡總認為是壞人,但我卻認為有時候他們也深不由己「上帝也一併看顧他」我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在校外賣雜誌的流浪漢,學生都會願意幫助他,因他長獻出親切的感覺,這是郝建的亮點「另也有專門收留的基督機構『收獨居老人』忘了叫什麼『之家』」。
推薦序裡另一段文字:「如果,你是青少年基督徒,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讓你的信仰與生活不再分離,更辜受有主同在的生命與喜樂。如果,你是剛信主的基督徒,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讓你知道基督信仰並非只是心靈的安慰劑和寄託,而是生命的真實。如果,你是在教會或校園裡擔任學生工作的輔導,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讓你知道很多學生的內在掙扎,並明白如何找到出路。 如果,你是青少年的爸媽,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讓你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麼,以及怎麼陪伴他/她、為他/她禱告。」可以知道這真的是一本優質的書籍,是一個探索之書,而我認為即便已經信仰很多年的信徒「非信仰支出」也可以閱讀此書,因「閱讀的力量」也是「更加仰望上帝的力量」之一。
前言裡面的一段文字:「這本書雖然不像《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Bridge的Terabithia)和《逆風飛翔》(Lyddie)等書是小說體裁,然而我喜歡說故事,所以無論講什麼都會塞點故事進來。如果真要為這本書找個主角,那麼非我莫屬。我在本書提出的問題,是我窮畢生之力追尋探索的。容我以這本新書邀請你,加入我的這趟探索之旅。」可見作者的親切感,也得知他以什麼手法寫這本書。
進入內容:
「「那,上帝也在我的花生醬三明治裡嗎?」
「嗯,我想應該是吧?不是才告訴你,上帝無處不在嗎?」
男孩說:「上帝,你最好趕快挪開,我要咬下去囉。」」
母親與男孩的對話雖有去確是很嚴肅的課題,我對花生醬會過敏「不吃就好」讀文字還可以,我會想成「巧克力三明治『上帝創造的糧食』」。
「「你若正視世上所有的痛苦患難,如何仍然能說:『有一位上帝?』」有個朋友這樣問過我。
「如果有一位上帝,如同你說的,一位全能的上帝,那麼,祂一定是怪獸!」
抱持這種想法的人還不少。
看看周遭的世界,許多人的定論是:沒有上帝,至少沒有良善的上帝。他們認為,所謂良善的上帝,絕對不會容許世界上發生這些邪惡與苦難。
我們許多自稱基督徒的人,身陷兩難:一邊是信仰說的「這是天父世界」;另一邊是卻是與我們的信仰相衝突的真實世界。
有些時候,我們感受到上帝的同
在與良善;但是有些時候,即使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也不禁吶喊:「上帝究竟在哪裡?」
邪惡確實存在於天父的世界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愛,但是我們看到的世界卻缺乏愛、渴求愛。
想想流離失所者、貧乏人,以及沒人關心的孩童與受虐兒。即使自稱上帝兒女的人,也常鬥嘴或惡意攻擊別人,對人不理不睬或看不起別人。即至如今,有些地區,基督徒彼此間仍有著嚴重的衝突,甚至振振有辭,打著「遵行上帝旨意」的旗幟。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真理,但是我們認識的世界,似乎對於銷售業績比說實話更感興趣。
我們聽著國家領袖演說,總會不以為然地聳聳肩說:「搞政治的都是騙子。」
有位父親告訴我,他的四歲兒子看電視時,突然站起來,大喊:「吹牛,吹牛,吹牛——這些人只會吹牛。」
然後一臉不屑地關上電視,走出客廳,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別輕易相信別人說的話。」這裡關於政治只說對一半,也有一些好的良善政治者,不過年紀那麼小就能懂吹牛之人也很早熟;前面所說的上帝在於信者與一班人的觀感很貼切,只是不喜歡「世界」這個用詞,而遇到苦難其實是上帝在考驗我們「顯明他愛的作為」;另一說是因「撒旦在拉人『因為忌妒上帝所以出手』」這時就須禱告求上帝「憐憫」的幫助。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創造者,但是就近觀察大自然時,大自然似乎變化莫測,並且殘酷無情。
有些人從襁褓時期就知道,上帝是「親愛的天父」,甚至看顧那最小的麻雀,因此各樣的天災令人難以解釋。
上帝既然創造了大自然,豈不能讓這些事件不要釀成災害、傷害各樣生物?
確實,我們發現自己有時也會發出這樣的吶喊:「上帝怎能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我記得很清楚,我自己就曾經這樣問過。
當時我就讀大學,有個暑假在英國一間小教會當工讀生,借宿牧師家裡。
有個晴朗的午後,牧師接到一通電話。
牧師聽了,臉色發白。少年團契的兩個六年級女生在社區旁的大草坪玩耍。
艾麗森問潘美拉,有沒有膽量攀爬草坪當中那棵巨樹,而且爬到樹頂? 潘美拉快到樹頂時,樹枝斷裂,應聲摔下。
電話是醫院打來的。潘美拉摔斷脖子,不幸死亡。」這樣的例子實在令人意外,也要警醒應該要有預備「預防勝於治療」要有萬全的措施在去做體驗,有時會感覺上帝也許不再身邊但他一職在看雇「不要試探上帝,明知有危險就不要去做」,而那個孩子死了的確不是上帝的旨意;後面還提及不會因為要救女孩兒改變萬有引力「我認為是兩個小朋友都還不知道不能試探的觀念,也不董此樹會有斷肢至掉落的危險」。
「潘美拉的死,並非上帝的旨意,因為我在這場悲劇中,確實看見上帝的作為。
潘美拉的雙親因為教會的探訪關懷,第一次踏進教會,稍稍認識了上帝的愛。
牧師和會眾也陪伴艾麗森度過那段孤寂害怕的時刻,安慰她、告訴她,上帝能夠赦免、
也必然會赦免她愚蠢的挑釁。
潘美拉的追思禮拜上,充滿了上帝奇妙的恩典。
教會孩童都到齊了。
管風琴奏起「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的樂音。
起初,似乎只有潘美拉的年輕朋友開口唱詩,但是慢慢地,他們的歌聲鼓舞其他會眾紛紛加入。
唱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潘美拉的雙親也加了進來。大家都經歷到上帝的同在。
確實,上帝從這場悲劇中,帶出了美好。」見證上帝的愛與作為,也讓我知曉何謂「追思禮拜」因我還沒參加過從書上學習「我的參與過的親人死別告別式都是非基督的形式」於是書中的文字讓我從中看見了;另外,「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是源自聖經上的「詩篇」的其中一個精竭,而那一個章篇後面的「你的竿、你的杖都安慰我」更使我需拿手杖的眼盲人感動,「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更是一個信任,而此詩篇有福音歌的版本。
「有些時候,上帝垂聽禱告,讓人經歷醫治、幫助。
但也有些時候,禱告了,神蹟卻沒有出現。
此時,信心便受試煉動搖,暗忖何苦持守信仰。」這裡可知影響信仰動搖的原因,也顯示同肢體「主家家人『弟兄姊妹』同扶持的重要性」。
「上帝給人類的禮物——自由與責任
如果上帝造人的時候,把人造成木偶,我們就會完全聽命於上帝的指令。
但是上帝要的不是木偶,而是兒女,能夠甘心樂意地敬愛上帝、事奉上帝。
上帝不勉強人照著既定的劇本演出,如同操縱木偶。
人有自由選擇愛上帝、順服上帝;但選擇不愛上帝、不順服上帝的機率,也確實存在。人有自由彼此相愛、相互幫助;但也有人選擇仇恨,傷害彼此。
可能有人會問:「上帝難道不能讓人愛慕造物主、愛護受造萬物嗎?上帝難道不能消弭人類的仇恨嗎?」
答案是:「沒錯。」因為上帝造男造女,並賜給人類作決定的能力。
上帝已定意把我們放在這個存有罪惡和苦難的世界,但是這世界同時也充塞著美好的事物,能夠豐富我們的心靈心思。
創世記告訴我們,上帝造男造女,給他們的頭一條命令是「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28)。
有人拿這段話做擋箭牌,認為人類儘可 為著自己的利益,剝削大自然。
但是我認為這道命令的意思是,上帝把受造萬物託付人類,和祂一塊兒完成祂的計畫。
上帝把我們放在這個世界,並非事事都已為我們打理妥當。
相反地,造物主的心意乃是要我們成為祂的夥伴。
科學家致力解開大自然的奧秘,
探險家航行海洋或飛越太空,作家著書、音樂家譜曲、藝術家創作,男男女女致力於改善人類生活、
造褔萬物,開啟宇宙之堂奧,至少就某方面而言,都在遵行上帝的這道命令。
造物主把重責大任託付給我們,成為祂在這星球的搭檔。
不過,反觀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周遭的世界,不難發現當今世人是何等地愚蠢、懦弱,甚至邪惡。」從此段文字可知上帝給人自由選擇的意志「我雖然不再仇恨」但有時遇到不符合自己理念的依然會起一些紛爭,人性與上帝兩邊要取得平衡是非常需要學習的事情;由此也可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聖經,我針對「生養眾多,因我單身」所以認為這個我沒有做到也在未來不可能在做「但如果是指在基督裡帶人信上帝『傳福音』我不保證能夠,但求上第一銅執行」;在自然環境上我吃素「最近聽我的一個不是信上帝的文友也吃素,有些說不出的喜樂之感」於是感謝上帝。
另外在內容裡有獨到保羅禱告請上帝挪開肉體上的刺卻沒有挪開,我自己有肉瘤或痤瘡也禱告很久,有時會痊癒,偶有還在身體上的「我認為是上帝試煉以及撒旦正在搶奪這個人,於是得學習不動搖」。
本書的特色在於「每張」最後會有「問題討論」以帶領讀者去回想作者的文字思想,並帶領讀者去思考自己的經驗與上帝的恩典等等,這是很好的亮點。以下舉例說明:
「作者認為,要認識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惟一的方式是什麼(第22頁)?你同意嗎?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認識上帝嗎?」這樣一題就問了三個問題,而亮點在於第一個主要題有點出在哪一頁數可幫助讀者思考;此題的答案:一、看耶穌的行為「四福音書」;二、我認同;三、有其他方法,除了學習耶穌的行為以及道理「讀聖經」外,可以藉由禱告而後觀察「上帝給的意象」。
「想一想,耶穌身上的哪些特質,能幫助你認識上帝是怎樣一位上帝。」這是思考提,我認為是「醫治拯救、慈愛合理化、大能的傳授經驗」至少是我現在想到的,還有「讓眼盲的眼睛得開、瘸腿的能行走等等,並讓我知道眼盲不是我或父母做了什麼壞事而是要顯明上帝的作為」
「「上帝無力阻止人世的苦難。」作者是否贊同這樣的觀點?也請說說你的想法。」這是有需要閱讀並有自己的想法的雙向提,句我閱讀,我認為他是慢慢認同的;我的看法則也是認同的「因為一手福音歌『為何你不將苦難挪開』的歌詞出自『依然愛我』,會有苦難其實有一部分是上帝出給他的孩子的考卷,有一部分則是撒旦的手在搶人,於是要好好做考卷,也要不動搖而永遠在上帝的搖籃裡」這是我的看法。
這是一本值得分享的書籍,另外文中作者的兒子的朋友名叫「麗莎」我的英文名字「lisa」翻成華語也是「麗莎」,作者兒子的朋友「麗莎意外離開宇宙」其實雷擊本可避免的「只是小朋友不董其危險性」。閱讀的力量也呈現在「腦力激盪的思考李」祝大家幸福、喜樂與平安、健康。閱讀是種喜樂,我們之後有機會再會了!
這是在教會裡聽到一個作者的講座後,逛了一下展示的書籍後決定買的一本書,也是我除了聖經、晨星以外,第一本自己買的福音書,在專人協助打字後我有幸能閱讀到此書,以後就來談談我的感受。
推薦序裡面:「「上帝愛我,也愛路邊的流浪漢、孤苦老人和有需要的人,每當我遇到他們時,我該付出關心或有所行動嗎?」
「雖然我信主了,但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呢?功課好考上名校?感情婚姻美滿?工作好、薪水高?一生難道就這樣嗎?」
這些問題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心中,隨著開始信主後開始讀經、禱告和聚會,服事也愈來愈多(當然,我們還有功課、補習,以及朋友、家人);漸漸地,這些問題似乎沒有消失,只是被埋在心中某一個角落,就這樣地,似乎上帝和我內心的吶喊掙扎,以及從小家裡帶來的傷害是分離的,我知道上帝愛我、帶領我,但好像僅限於腦袋的認知,卻不是內心深刻的感受與體認。」
由這些問句可看出依些問題,而每個人的靈命不同,也許他是較好的生活感到空虛的處境,但我是職業、情感「婚姻」梅什麼叫好的處境下去感受恩典;其實我也有過只有認知而沒有再心靈的那種「上帝愛人」的感覺;關於流浪漢,在一班人心裡總認為是壞人,但我卻認為有時候他們也深不由己「上帝也一併看顧他」我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在校外賣雜誌的流浪漢,學生都會願意幫助他,因他長獻出親切的感覺,這是郝建的亮點「另也有專門收留的基督機構『收獨居老人』忘了叫什麼『之家』」。
推薦序裡另一段文字:「如果,你是青少年基督徒,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讓你的信仰與生活不再分離,更辜受有主同在的生命與喜樂。如果,你是剛信主的基督徒,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讓你知道基督信仰並非只是心靈的安慰劑和寄託,而是生命的真實。如果,你是在教會或校園裡擔任學生工作的輔導,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讓你知道很多學生的內在掙扎,並明白如何找到出路。 如果,你是青少年的爸媽,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讓你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麼,以及怎麼陪伴他/她、為他/她禱告。」可以知道這真的是一本優質的書籍,是一個探索之書,而我認為即便已經信仰很多年的信徒「非信仰支出」也可以閱讀此書,因「閱讀的力量」也是「更加仰望上帝的力量」之一。
前言裡面的一段文字:「這本書雖然不像《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Bridge的Terabithia)和《逆風飛翔》(Lyddie)等書是小說體裁,然而我喜歡說故事,所以無論講什麼都會塞點故事進來。如果真要為這本書找個主角,那麼非我莫屬。我在本書提出的問題,是我窮畢生之力追尋探索的。容我以這本新書邀請你,加入我的這趟探索之旅。」可見作者的親切感,也得知他以什麼手法寫這本書。
進入內容:
「「那,上帝也在我的花生醬三明治裡嗎?」
「嗯,我想應該是吧?不是才告訴你,上帝無處不在嗎?」
男孩說:「上帝,你最好趕快挪開,我要咬下去囉。」」
母親與男孩的對話雖有去確是很嚴肅的課題,我對花生醬會過敏「不吃就好」讀文字還可以,我會想成「巧克力三明治『上帝創造的糧食』」。
「「你若正視世上所有的痛苦患難,如何仍然能說:『有一位上帝?』」有個朋友這樣問過我。
「如果有一位上帝,如同你說的,一位全能的上帝,那麼,祂一定是怪獸!」
抱持這種想法的人還不少。
看看周遭的世界,許多人的定論是:沒有上帝,至少沒有良善的上帝。他們認為,所謂良善的上帝,絕對不會容許世界上發生這些邪惡與苦難。
我們許多自稱基督徒的人,身陷兩難:一邊是信仰說的「這是天父世界」;另一邊是卻是與我們的信仰相衝突的真實世界。
有些時候,我們感受到上帝的同
在與良善;但是有些時候,即使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也不禁吶喊:「上帝究竟在哪裡?」
邪惡確實存在於天父的世界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愛,但是我們看到的世界卻缺乏愛、渴求愛。
想想流離失所者、貧乏人,以及沒人關心的孩童與受虐兒。即使自稱上帝兒女的人,也常鬥嘴或惡意攻擊別人,對人不理不睬或看不起別人。即至如今,有些地區,基督徒彼此間仍有著嚴重的衝突,甚至振振有辭,打著「遵行上帝旨意」的旗幟。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真理,但是我們認識的世界,似乎對於銷售業績比說實話更感興趣。
我們聽著國家領袖演說,總會不以為然地聳聳肩說:「搞政治的都是騙子。」
有位父親告訴我,他的四歲兒子看電視時,突然站起來,大喊:「吹牛,吹牛,吹牛——這些人只會吹牛。」
然後一臉不屑地關上電視,走出客廳,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別輕易相信別人說的話。」這裡關於政治只說對一半,也有一些好的良善政治者,不過年紀那麼小就能懂吹牛之人也很早熟;前面所說的上帝在於信者與一班人的觀感很貼切,只是不喜歡「世界」這個用詞,而遇到苦難其實是上帝在考驗我們「顯明他愛的作為」;另一說是因「撒旦在拉人『因為忌妒上帝所以出手』」這時就須禱告求上帝「憐憫」的幫助。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創造者,但是就近觀察大自然時,大自然似乎變化莫測,並且殘酷無情。
有些人從襁褓時期就知道,上帝是「親愛的天父」,甚至看顧那最小的麻雀,因此各樣的天災令人難以解釋。
上帝既然創造了大自然,豈不能讓這些事件不要釀成災害、傷害各樣生物?
確實,我們發現自己有時也會發出這樣的吶喊:「上帝怎能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我記得很清楚,我自己就曾經這樣問過。
當時我就讀大學,有個暑假在英國一間小教會當工讀生,借宿牧師家裡。
有個晴朗的午後,牧師接到一通電話。
牧師聽了,臉色發白。少年團契的兩個六年級女生在社區旁的大草坪玩耍。
艾麗森問潘美拉,有沒有膽量攀爬草坪當中那棵巨樹,而且爬到樹頂? 潘美拉快到樹頂時,樹枝斷裂,應聲摔下。
電話是醫院打來的。潘美拉摔斷脖子,不幸死亡。」這樣的例子實在令人意外,也要警醒應該要有預備「預防勝於治療」要有萬全的措施在去做體驗,有時會感覺上帝也許不再身邊但他一職在看雇「不要試探上帝,明知有危險就不要去做」,而那個孩子死了的確不是上帝的旨意;後面還提及不會因為要救女孩兒改變萬有引力「我認為是兩個小朋友都還不知道不能試探的觀念,也不董此樹會有斷肢至掉落的危險」。
「潘美拉的死,並非上帝的旨意,因為我在這場悲劇中,確實看見上帝的作為。
潘美拉的雙親因為教會的探訪關懷,第一次踏進教會,稍稍認識了上帝的愛。
牧師和會眾也陪伴艾麗森度過那段孤寂害怕的時刻,安慰她、告訴她,上帝能夠赦免、
也必然會赦免她愚蠢的挑釁。
潘美拉的追思禮拜上,充滿了上帝奇妙的恩典。
教會孩童都到齊了。
管風琴奏起「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的樂音。
起初,似乎只有潘美拉的年輕朋友開口唱詩,但是慢慢地,他們的歌聲鼓舞其他會眾紛紛加入。
唱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潘美拉的雙親也加了進來。大家都經歷到上帝的同在。
確實,上帝從這場悲劇中,帶出了美好。」見證上帝的愛與作為,也讓我知曉何謂「追思禮拜」因我還沒參加過從書上學習「我的參與過的親人死別告別式都是非基督的形式」於是書中的文字讓我從中看見了;另外,「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是源自聖經上的「詩篇」的其中一個精竭,而那一個章篇後面的「你的竿、你的杖都安慰我」更使我需拿手杖的眼盲人感動,「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更是一個信任,而此詩篇有福音歌的版本。
「有些時候,上帝垂聽禱告,讓人經歷醫治、幫助。
但也有些時候,禱告了,神蹟卻沒有出現。
此時,信心便受試煉動搖,暗忖何苦持守信仰。」這裡可知影響信仰動搖的原因,也顯示同肢體「主家家人『弟兄姊妹』同扶持的重要性」。
「上帝給人類的禮物——自由與責任
如果上帝造人的時候,把人造成木偶,我們就會完全聽命於上帝的指令。
但是上帝要的不是木偶,而是兒女,能夠甘心樂意地敬愛上帝、事奉上帝。
上帝不勉強人照著既定的劇本演出,如同操縱木偶。
人有自由選擇愛上帝、順服上帝;但選擇不愛上帝、不順服上帝的機率,也確實存在。人有自由彼此相愛、相互幫助;但也有人選擇仇恨,傷害彼此。
可能有人會問:「上帝難道不能讓人愛慕造物主、愛護受造萬物嗎?上帝難道不能消弭人類的仇恨嗎?」
答案是:「沒錯。」因為上帝造男造女,並賜給人類作決定的能力。
上帝已定意把我們放在這個存有罪惡和苦難的世界,但是這世界同時也充塞著美好的事物,能夠豐富我們的心靈心思。
創世記告訴我們,上帝造男造女,給他們的頭一條命令是「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28)。
有人拿這段話做擋箭牌,認為人類儘可 為著自己的利益,剝削大自然。
但是我認為這道命令的意思是,上帝把受造萬物託付人類,和祂一塊兒完成祂的計畫。
上帝把我們放在這個世界,並非事事都已為我們打理妥當。
相反地,造物主的心意乃是要我們成為祂的夥伴。
科學家致力解開大自然的奧秘,
探險家航行海洋或飛越太空,作家著書、音樂家譜曲、藝術家創作,男男女女致力於改善人類生活、
造褔萬物,開啟宇宙之堂奧,至少就某方面而言,都在遵行上帝的這道命令。
造物主把重責大任託付給我們,成為祂在這星球的搭檔。
不過,反觀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周遭的世界,不難發現當今世人是何等地愚蠢、懦弱,甚至邪惡。」從此段文字可知上帝給人自由選擇的意志「我雖然不再仇恨」但有時遇到不符合自己理念的依然會起一些紛爭,人性與上帝兩邊要取得平衡是非常需要學習的事情;由此也可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聖經,我針對「生養眾多,因我單身」所以認為這個我沒有做到也在未來不可能在做「但如果是指在基督裡帶人信上帝『傳福音』我不保證能夠,但求上第一銅執行」;在自然環境上我吃素「最近聽我的一個不是信上帝的文友也吃素,有些說不出的喜樂之感」於是感謝上帝。
另外在內容裡有獨到保羅禱告請上帝挪開肉體上的刺卻沒有挪開,我自己有肉瘤或痤瘡也禱告很久,有時會痊癒,偶有還在身體上的「我認為是上帝試煉以及撒旦正在搶奪這個人,於是得學習不動搖」。
本書的特色在於「每張」最後會有「問題討論」以帶領讀者去回想作者的文字思想,並帶領讀者去思考自己的經驗與上帝的恩典等等,這是很好的亮點。以下舉例說明:
「作者認為,要認識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惟一的方式是什麼(第22頁)?你同意嗎?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認識上帝嗎?」這樣一題就問了三個問題,而亮點在於第一個主要題有點出在哪一頁數可幫助讀者思考;此題的答案:一、看耶穌的行為「四福音書」;二、我認同;三、有其他方法,除了學習耶穌的行為以及道理「讀聖經」外,可以藉由禱告而後觀察「上帝給的意象」。
「想一想,耶穌身上的哪些特質,能幫助你認識上帝是怎樣一位上帝。」這是思考提,我認為是「醫治拯救、慈愛合理化、大能的傳授經驗」至少是我現在想到的,還有「讓眼盲的眼睛得開、瘸腿的能行走等等,並讓我知道眼盲不是我或父母做了什麼壞事而是要顯明上帝的作為」
「「上帝無力阻止人世的苦難。」作者是否贊同這樣的觀點?也請說說你的想法。」這是有需要閱讀並有自己的想法的雙向提,句我閱讀,我認為他是慢慢認同的;我的看法則也是認同的「因為一手福音歌『為何你不將苦難挪開』的歌詞出自『依然愛我』,會有苦難其實有一部分是上帝出給他的孩子的考卷,有一部分則是撒旦的手在搶人,於是要好好做考卷,也要不動搖而永遠在上帝的搖籃裡」這是我的看法。
這是一本值得分享的書籍,另外文中作者的兒子的朋友名叫「麗莎」我的英文名字「lisa」翻成華語也是「麗莎」,作者兒子的朋友「麗莎意外離開宇宙」其實雷擊本可避免的「只是小朋友不董其危險性」。閱讀的力量也呈現在「腦力激盪的思考李」祝大家幸福、喜樂與平安、健康。閱讀是種喜樂,我們之後有機會再會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2會員
1.1K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新約聖經耶穌的「浪子回頭」故事中,有一個父親,他有兩個兒子。 小兒子要求分家產,父親答應了。於是小兒子外出闖蕩,卻揮霍無度,最後甚至淪落到豬圈與豬搶食物吃。 有一天他忽然醒悟過來,說,我為什麼在這裡吃苦呢? 我回去家裡當父親的僕人,難道不比在這裡好上千倍嗎? 因此他決定返回家鄉。 這天父親站在家
這是我讀研究所時參與教會的聖經閱讀活動的禮卷買下的兩本書之一,也是團契輔導牧師所推薦給我們的閱讀書籍「基督相關的書籍,那位牧師推薦的兩本,我剛好就買那兩本」平時閱讀書較大眾化,基督書籍我只有接觸三本,除聖經外連同三本書外「另一本是第一本除聖經外閱讀的福音書及,下次告訴大家」,此外還有姊妹們曾念給我聽
先說閱讀此書的起源,邂逅此書是因為教會裡團契的輔導推薦後,在教會舉辦的「聖經瀏覽一年」活動後的李雋買的書再請專人幫忙依字一句打鍵盤後建檔,如今因為電腦無法閱讀原始word檔案,於是請朋友轉成記事本檔案讓我閱讀「當時買了兩本」都是基督信仰書籍,下次再介紹另一本書即。  《小屋》是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你本市法國甜點,但我卻用我的方式來自製類似你的感覺。以下就如你的做法說一說。 我先把空堂奶粉與益生菌粉佳溫開水調勻後,加入吐司、厚片等等麵包體,等待靜置一段時間後,就大功告成了。 沒有鮮奶油、沒有奶油又不太會用烤箱的生活失能者就可以如法炮製,祝大家平安喜樂、幸福品味生命。
因為針眼以及生日等因素篇數比六月少很多,仍要為自己打氣股長: 以下是方格子給我的閱報成果: 親愛的小熊, 謝謝你持續不懈地在方格子創造出優質的內容,我們特以此封月報為你彙整當月創作成果。一起來看看本月你達成了哪些新成就: ▌ 7月成就總覽 總共發表了 20 篇文章 總共累計 162 次瀏覽量 總共獲
親戚不計較: 第九零一級的片段:「就算要蓋也要蓋教堂,蓋教堂「發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樣上帝才會與你同在,天堂的們才會為你打開,「我犧牲我自己沒關係,因為教會有常常跟教友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極度」並唱這段歌詞。你可以封掉我的嘴,但是你無法封掉所有教友的新。都用教友之詞是比較溫和用法,應
「在新約聖經耶穌的「浪子回頭」故事中,有一個父親,他有兩個兒子。 小兒子要求分家產,父親答應了。於是小兒子外出闖蕩,卻揮霍無度,最後甚至淪落到豬圈與豬搶食物吃。 有一天他忽然醒悟過來,說,我為什麼在這裡吃苦呢? 我回去家裡當父親的僕人,難道不比在這裡好上千倍嗎? 因此他決定返回家鄉。 這天父親站在家
這是我讀研究所時參與教會的聖經閱讀活動的禮卷買下的兩本書之一,也是團契輔導牧師所推薦給我們的閱讀書籍「基督相關的書籍,那位牧師推薦的兩本,我剛好就買那兩本」平時閱讀書較大眾化,基督書籍我只有接觸三本,除聖經外連同三本書外「另一本是第一本除聖經外閱讀的福音書及,下次告訴大家」,此外還有姊妹們曾念給我聽
先說閱讀此書的起源,邂逅此書是因為教會裡團契的輔導推薦後,在教會舉辦的「聖經瀏覽一年」活動後的李雋買的書再請專人幫忙依字一句打鍵盤後建檔,如今因為電腦無法閱讀原始word檔案,於是請朋友轉成記事本檔案讓我閱讀「當時買了兩本」都是基督信仰書籍,下次再介紹另一本書即。  《小屋》是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你本市法國甜點,但我卻用我的方式來自製類似你的感覺。以下就如你的做法說一說。 我先把空堂奶粉與益生菌粉佳溫開水調勻後,加入吐司、厚片等等麵包體,等待靜置一段時間後,就大功告成了。 沒有鮮奶油、沒有奶油又不太會用烤箱的生活失能者就可以如法炮製,祝大家平安喜樂、幸福品味生命。
因為針眼以及生日等因素篇數比六月少很多,仍要為自己打氣股長: 以下是方格子給我的閱報成果: 親愛的小熊, 謝謝你持續不懈地在方格子創造出優質的內容,我們特以此封月報為你彙整當月創作成果。一起來看看本月你達成了哪些新成就: ▌ 7月成就總覽 總共發表了 20 篇文章 總共累計 162 次瀏覽量 總共獲
親戚不計較: 第九零一級的片段:「就算要蓋也要蓋教堂,蓋教堂「發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樣上帝才會與你同在,天堂的們才會為你打開,「我犧牲我自己沒關係,因為教會有常常跟教友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極度」並唱這段歌詞。你可以封掉我的嘴,但是你無法封掉所有教友的新。都用教友之詞是比較溫和用法,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關於我對聖經失去信心之後,所經歷的小確幸、小神奇(!?)
Thumbnail
邁入中年的時光,回首人生的際遇,隨然沒有繼續升學,很早出社會工作,但是感謝我的母親用愛與智慧的包容,帶領我成為基督徒° 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去兒童主日學聽主日學女老師講聖經的故事,然後才第一次聽到了主耶穌基督的事° 然後,父母離婚,我們三個孩子,都是母親用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教會中所遭遇到的不完美和挑戰,以及他如何通過耶穌的愛重新審視自己,並走出自己的傷害,決定成為一位傳道人的故事。
Thumbnail
一名曾在天主教堂長大的人,雖然曾經對離開教會懷有憧憬,但卻在多年後重回教會。他重新翻閱聖經,對聖經記載的內容充滿好奇,決定從聖瑪竇福音作為切入點來探索聖經的題材。
Thumbnail
我是2011年元月2日受洗成為基督徒。受洗之後承蒙一位有學問的牧者介紹我去研讀一部書,書名是:《聖經探索:世界智慧寶藏之鎖鑰》("God’s Plan For Man: The Key to The World's Storehouse of Wisdom"),我真的跑去書房找,果然找到。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關於我對聖經失去信心之後,所經歷的小確幸、小神奇(!?)
Thumbnail
邁入中年的時光,回首人生的際遇,隨然沒有繼續升學,很早出社會工作,但是感謝我的母親用愛與智慧的包容,帶領我成為基督徒° 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去兒童主日學聽主日學女老師講聖經的故事,然後才第一次聽到了主耶穌基督的事° 然後,父母離婚,我們三個孩子,都是母親用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教會中所遭遇到的不完美和挑戰,以及他如何通過耶穌的愛重新審視自己,並走出自己的傷害,決定成為一位傳道人的故事。
Thumbnail
一名曾在天主教堂長大的人,雖然曾經對離開教會懷有憧憬,但卻在多年後重回教會。他重新翻閱聖經,對聖經記載的內容充滿好奇,決定從聖瑪竇福音作為切入點來探索聖經的題材。
Thumbnail
我是2011年元月2日受洗成為基督徒。受洗之後承蒙一位有學問的牧者介紹我去研讀一部書,書名是:《聖經探索:世界智慧寶藏之鎖鑰》("God’s Plan For Man: The Key to The World's Storehouse of Wisdom"),我真的跑去書房找,果然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