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知真實的自己?2如何與這世界相處?

2021/08/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得意識到,「自己」有多重要!終其一生,歸總都是【「自己」與 __ 互動的過程】。空格裡可以是:父母、孩子、配偶、職場、社會、宇宙...勾勒出我們的完整人生,想要對這世界不再逆來順受,認知自己會是開頭第一件事。前篇是說明為什麼認識真實的自己是如此困難,這篇是關於認識自己的過程。

01/ 「認知自己的過程」

我們都是在宏大藍圖上的一個點,我們的價值取決於我們怎麼與世界互動的過程。
由於自我認知存在著偏誤,因此榮格提出的三位一體,就是用來糾偏的參照物。以宇宙、社會作為軸線,對照出自己(個體)的真實存在狀態。
雖然社會仍有文化差異、群體影響等眾多因素會影響自我的認知,但在榮格的宏觀視野來看,這些都在宇宙的範圍之下,也都按照宇宙規律、自然規律而運行,而「道」、「信仰」都屬於在試圖解釋此一層次的規律。
浮萍即使隨意四處飄,範圍也終究不會超出那口缸:「你有你的計畫、世界另有計畫」

02/ 「如何認識真實的自己」

我們能認識到的,大部分是自己顯意識的「個性」層面。 但個性仍然無法精準定位出我們真實的自己在座標上的哪裡?
淺意識通常藏在隱形的心理機制防線後方, 「口嫌體正直」、「說的可能假,行為是真實」 都是這種現象。那要如何識別真實自己的意圖? 客觀地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們每天的行為、習慣,就像浮萍在缸子中留下的隨意足跡, 蒐集這些行為痕跡之後,就能以客觀的觀察視角去認知自己是否存在著 [特定行為規律]。進行的方式,可以是通過筆記,記錄下「發生了什麼 (客觀事實)」、「我的內心感覺如何 (心理現實)」,去一步步觀察釐清自己是如何與這世界互動的。
以我個人為例。我逐漸揭開自己的購物習性,藏有特定的規律。特別是不在計畫中,突然冒出來的事件,更會讓我無端花費。像是需出席一場餐會、新進的案子、有新的計畫...等,因需求而購物是正常的,但我的異常是發生在,我非理性的購物狀態(心態),往往會「多買」令我後悔、超出正常價格範圍、或完全用不到的冗余物件。
從觀察中,揭露了我內心黑暗的陰影是「匱乏與焦慮」。
我的行為是期望「通過花錢的手段立即取得解決方案」,正是這種非理性,讓新增的物品在沒有思慮周到前就購入,不僅增加自己處理的負擔,老公也評價我花錢的行為所體現的價值觀就像「見一個愛一個」。
在社會中也有許多經營者、單位主管,以不斷招募人員,來尋求解決方案。但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很可能不是「缺人力」,反而是需要回頭重新梳理、捨棄、簡化、迭代一些流程。
「我們往往會花時間逃避問題,卻很少願意花時間直面問題本身。」

03/ 「你的使命是什麼」

我們從出生,就注定走向死亡,而「過程」本身就是活著的目的。
是否認識真實自己的好問題是,問問自己的使命是什麼?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使命 ”Calling” ,都說是那個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 一個虛無飄渺,卻比自身還重要的那個東西? 宛如近在眼前,但伸手一抓又空無一物,內心卻又明確知道有些什麼。
使用「腦」來思考,會得到很多種答案, 但答案可能跟用「心」思考的很大出入,但你知道嗎?真實的自己是跟「心」靠攏對齊的。
那就試著用行為來回推,真實自己的使命心聲吧!
請試著留意自己,什麼事會讓你覺得「充滿意義」?那份意義感是即使在獨自一人時,即使無人知曉,仍然默默耕耘,毫無期待、毫無所求的全然奉獻,那麼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意義,就是價值、就是使命,每個人生階段的答案都不一定一致。只有做自己熱愛的事,才能無需「堅持」, 需要努力才能堅持的事,天然就自帶「放棄」。
即使現階段的使命可能是孩子,但今生的課題仍然是自己。我們終究得直面自己,去回憶起這輩子我們到底想要體驗什麼課題?

𓂀 聊聊

所有喜好的、厭惡的;內心嚮往的、反抗的,其實都非常顯而易見,需要的不只是去感覺,更需要動用「觀察」。首先,理解外在經歷到的人事物,都是做為識別內心的參照對標物而已。
或許你極度討厭某個人,經過幾此紀錄觀察,你可能會發現你討厭的其實是某種「特定的行為模式」。可能是權威的壓迫、不被尊重的對待、甚至情緒勒索等... 別忘了,要驅魔之前,得先知道魔鬼的名字,驅魔的威力才會強大!「特定的行為模式」才是魔鬼本身,去發現它、識別它、面對並處理它吧。
如何對這世界不再逆來順受? 「沒有了自我的獨立判斷,為了反抗而反抗、為了叛逆而叛逆,也是一種順從」真正的叛逆,是基於自我意識,自由的思想,才是最大的叛逆。所以首先要找到自我的真實意識。
如何不卑不亢地應對這世界? 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是,就是要先認識自己。 可將日常體驗好與壞、光與暗,都當成參照物,用外在的現象去識別自己的心聲,觀察自己是如何與世界互動,而世界又是怎樣支持我們的擴展。
生活旅程,離不開的那些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