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良學佛記001-0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阿良學佛記001:先天資糧不足
佛說: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我擁有生命、我懂得生命、我珍惜生命、我熱愛生命、我表演生命,我是好玩之人。我若不了解生命,生命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懲罰了。佛說的話中是不是特定為一人?有人不如意、有人不自如、有人不如法、有人苟且、有人偷生,全是因為先天資糧不足。我見到了這樣的人,他不自如、他不如法、他苟且偷生。原來這是另一面的我,他不如意是因為他要求很多、不自如是因為他不被擁有、不如法是因為他想反抗、他苟且偷生是因為他輸了,他輸了他沒有去傷害人、去殺人、去古惑人。所以正面的我看到了,我向他升出手。並且對他說:你贏了,你沒有去傷害人、去殺人、去古惑人,所以你會被解鎖,得到新的生命和新的感悟。
阿良學佛記002:另一面的我叫無常
佛說:人心與佛陀一樣,都有同等的愛心;但因後天的習慣及習氣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語行動。所以,修心養生必須自己下功夫。我叫另一面的我叫無常,而我叫有常。我對無常說:你先天資糧不足,活得很苦,所以我叫你無常。我叫自己有常是因為我在修心養生有下功夫,所以我活得有常。若一天無常來找我,我還是一心向佛,你是不是對我有所了解了?無常對我說:我了解你的說法,我無常是因為我在修心養生沒有下功夫,以致言語行動有些出格,所以我的因緣果報也不如意。和佛陀沒有同等的愛心,我的習慣全是自己,我爛、我邪、我妄、所以我接觸的眾生也是這樣的格局。我對無常說:學習愛,愛可以從音樂、從戲劇、從文章、從小說,能看到。別迷信強權、別迷信科學、別迷信武力、別迷信極樂。無常問我:為什麽?我對無常說:你修迷信就是無常,你學習愛就是有常。
阿良學佛記003:菩提本是有,明鏡亦是愛,本來如是觀,何處沒有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主要意思是:心與佛本來就是空的,因此,用心來看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空。既然心本來就是空,就無所謂抗拒外界的各種誘惑,任何東西、觀念從心上經過,都不會在空著的心上留下任何痕跡。我讀了這首詩,自己有感也演化了:菩提本是有,明鏡亦是愛,本來如觀是,何處沒有情。其主要意思是:智慧是存在的,因此,用真愛來看世間萬物,無一不正法了然,既然正法演化有情眾生,就無所謂抗拒有情眾生的愛,任何東西、觀念從心上經過有愛,都會在心上留下愛的種子,等到他發芽的哪一天,世界就於愛運行之。所以世間的人表演愛,不要用空的心來對待之,正因為正法無情、如來多情。天下有情眾生活著的法門,就是遠離罪,認識愛。是有為,不是無為,是有、不是空。空的心感受的我愛你,和有的心感受的我愛你,怎會相同?
阿良學佛記004:其態就是無常
佛說: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這是一定的,當一個人唯我是最,表演其法門時,是以自己的德行運化,當對愛沒有了認知,一切於放任為主體思想,其態就是無常。當一個人熱愛演化無常,是他找不到自己的真心,為什麽找不到自己的真心?我想是因為,他的心處在於競賽系統中,所有的善良、所有的真愛,通通都放一邊去,贏了比賽再把善良、真愛找回來。所以他演化無常,當其錯誤顯露時,大家都看到,只是有些人不說,我也不說,有什麽好說?惹禍上身的事別去做,因為是其自尊,不能被教化。所以我說:當你的善良顯露時,一定要小心了,因為世間本來無常,可以隱藏你真心就去隱藏,人間的恩恩怨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要用空的心去對待,別用愛的心去對待,因為太累人了。
阿良學佛記005:就是禪知
佛說: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一切處於平淡、一切不動於心。世間本是鬥爭、鬥爭本不如法。這是小小菩提在禪學上的領悟,有其道理。小小菩提聽到阿良說:人本是無常、覺悟時覺悟。世間本是緣、緣生緣滅來。無常要惜緣、覺悟要了願。人間結善緣、來生再造緣。小小菩提又知道了,不要怕去面對無常,因為人因無常而覺悟,世間本就是緣分,要廣結善緣,來生再造緣,再和良善的人合作,造就有常世界。小小菩提了解這些道理後,布施了一碗齋飯給阿良,裡面有咖哩雜菜、齋鵝、豆腐。阿良非常感恩,對小小菩提說:你看了我所有的書了嗎?是不是覺得我和你們有很大的不同?小小菩提說: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你能對我說為什麽嗎?阿良說:是因為認知不一樣了,小小菩提學的是禪學,我學的是知。小小菩提問:你學的是什麽知?阿良說:就是禪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1.9K內容數
果瓜成佛記是說果瓜(人名),十歲絕命模子國。模子國是阿彌陀佛攝化的國土,果瓜命終十念阿彌陀佛,第十念之後動了一個念頭,就是要挑戰阿彌陀佛。心生嗔恚而到了極樂世界,果瓜對彌陀說:為何只讓我活到十歲年華?彌陀說:就是要讓你來挑戰我。果瓜開始挑戰阿彌陀佛和成就佛道之路,果瓜最後成了阿彌陀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十七歲那一年,想好要決定輟學了,因為跟不上課程。放學回到家,家裡來了客人,是父親的朋友,父親說:伯牛叔叔有話對你說。父親將我的成績單給伯牛叔叔看,聽說伯牛叔叔是高智識份子,我爸爸讀書不多,媽媽也一樣,窮人嘛。這伯牛叔叔成績單之後,當然有很多紅字,當然也有些藍字,紅字不級格,藍字級格。他說:孔子評論
北施得道記45悟:大勢至加持愛 北施說:我也可以從水良的世界看到有情眾生,看到這些有情眾生之後,我會將他們加入極樂系統,所以我們的新極樂世界會越來越大。我們制造善,所以我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是很多很多人在努力,天下不是一個人能扛得下的。當然大家要如法的生活,水良這一本書是四個人在寫。第一個寫的人當然
北施得道記40悟:其壽命三千歲 北施覺得很頭痛,其壽命三千歲,三千歲怎樣活?有愛就能活,所有的生活界都離不開愛,離開愛了會怎樣?北施和冷禪又用天眼通看水良的世界。看到沒有了愛的世界,所有於極樂為最,以自己的習性開創極樂。其實這不是極樂系統,極樂系統真善美和愛。他們除了追求極樂,還玩物喪志,物慾橫流,
北施得道記35悟:如來說人間愛 我是水良,寫到這一章,如來說人間愛。我已知道,來世我再也見不到我父母了,因為他們沒有信佛。我有信佛,來世可能見阿彌陀佛,我父母和親人自然有他們的前程,其實只有今世這一世,人要好好的把握,愛護自己的親人。聽過這樣的故事,我們生生世世不斷輪回,在奈河橋排隊見到我們曾經的親
北施得道記30悟:冷禪愛的遷就 說起四隻小貓的故事,有好勝貓、愛哭貓、頑固貓、骯髒貓。大師兄好勝貓,最愛三個小弟妹,從小就將三隻小貓遷就到大。所以這三隻小貓根本不怕好勝貓。在武道這一方面,好勝貓比頑固貓強。在文道這一方面,頑固貓又比好勝貓強些。在慈這一方面,愛哭貓比骯髒貓更慈愛。在精這一方面,骯臟貓
北施得道記25悟:三十年愛之約 眼看三十年愛之約不能達成了,北施滿懷心事,果然他熱愛做人了,菩薩之願已離他越來越遠了。大師兄和他一同畫畫,北施畫了一幅全家福,還塗上顏色,非常豐富的色調,非常豐富的畫。大師兄畫了什麼呢?他畫了自己的夫人,北施今年已三十八歲了,他還是模子國第一美人。大師兄說:哪一天我和
我十七歲那一年,想好要決定輟學了,因為跟不上課程。放學回到家,家裡來了客人,是父親的朋友,父親說:伯牛叔叔有話對你說。父親將我的成績單給伯牛叔叔看,聽說伯牛叔叔是高智識份子,我爸爸讀書不多,媽媽也一樣,窮人嘛。這伯牛叔叔成績單之後,當然有很多紅字,當然也有些藍字,紅字不級格,藍字級格。他說:孔子評論
北施得道記45悟:大勢至加持愛 北施說:我也可以從水良的世界看到有情眾生,看到這些有情眾生之後,我會將他們加入極樂系統,所以我們的新極樂世界會越來越大。我們制造善,所以我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是很多很多人在努力,天下不是一個人能扛得下的。當然大家要如法的生活,水良這一本書是四個人在寫。第一個寫的人當然
北施得道記40悟:其壽命三千歲 北施覺得很頭痛,其壽命三千歲,三千歲怎樣活?有愛就能活,所有的生活界都離不開愛,離開愛了會怎樣?北施和冷禪又用天眼通看水良的世界。看到沒有了愛的世界,所有於極樂為最,以自己的習性開創極樂。其實這不是極樂系統,極樂系統真善美和愛。他們除了追求極樂,還玩物喪志,物慾橫流,
北施得道記35悟:如來說人間愛 我是水良,寫到這一章,如來說人間愛。我已知道,來世我再也見不到我父母了,因為他們沒有信佛。我有信佛,來世可能見阿彌陀佛,我父母和親人自然有他們的前程,其實只有今世這一世,人要好好的把握,愛護自己的親人。聽過這樣的故事,我們生生世世不斷輪回,在奈河橋排隊見到我們曾經的親
北施得道記30悟:冷禪愛的遷就 說起四隻小貓的故事,有好勝貓、愛哭貓、頑固貓、骯髒貓。大師兄好勝貓,最愛三個小弟妹,從小就將三隻小貓遷就到大。所以這三隻小貓根本不怕好勝貓。在武道這一方面,好勝貓比頑固貓強。在文道這一方面,頑固貓又比好勝貓強些。在慈這一方面,愛哭貓比骯髒貓更慈愛。在精這一方面,骯臟貓
北施得道記25悟:三十年愛之約 眼看三十年愛之約不能達成了,北施滿懷心事,果然他熱愛做人了,菩薩之願已離他越來越遠了。大師兄和他一同畫畫,北施畫了一幅全家福,還塗上顏色,非常豐富的色調,非常豐富的畫。大師兄畫了什麼呢?他畫了自己的夫人,北施今年已三十八歲了,他還是模子國第一美人。大師兄說:哪一天我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無常 世事多變,未來難測,常讓人有世事「無常」的感概,「無常」總有負面的語意。 在《佛說無常經》中的ㄧ段經文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ㄧ事,未被無常吞」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無常 世事多變,未來難測,常讓人有世事「無常」的感概,「無常」總有負面的語意。 在《佛說無常經》中的ㄧ段經文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ㄧ事,未被無常吞」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