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 - 看完焦慮,只好躺平

2021/08/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我曾經是個出身郊區,被寵到無法無天、自戀懶散、耽溺自我的中產階級死小孩,要是我順著本性發展,就會走上混亂失序、自我毀滅和沉淪上癮一途。可是在廚房工作迫使我要自律,不能失控下去。我17歲那年從洗碗工開始做,或許我確實花了30年,但我就是在廚房學會長大當個大人的。」

2019年吉日我一口氣看完人生七年系列的記錄片,心中百感交集,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只好在知識網海中四處搜尋「人生七年」的相關文章,命運的牽引下拜讀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的「《人生七年》的启示」文章,看完不自覺雙膝已軟跪下驚嘆:「多好的文章啊!」全篇都是滿滿的重點,想要摘錄重點真的好難。
《The Up Series》中文译为《人生七年》,又译《成长系列》,第一集《7 Up》于1964年播放,原来打算作为一部独立存在的纪录片,其灵感来自于一句耶稣会格言“给我一个男孩,直到七岁,我会还给你一个男人(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意思类似于中文的“七岁看老”,编导从英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选取了14个7岁儿童(10个男童,4个女童),展示了他们生活的一些片段,又问了他们许多问题,该片明说的目的,是其片首的一句话:“我们把这些孩子聚在一起,因为我们想一窥2000年英国的样子。2000年英国的工会领袖和公司高管现在只有7岁。”其未言明的目的,则是想探究这些孩子的阶级出身是否提前注定了他们未来的前途。
除了不多的逆袭例子之外,多数人还是沿袭了父母所属的社会阶层。 参与者虽然人生各有跌宕起伏,但就最终的社会阶层定位而言,基本上还是“哪来哪去”,没有跳出父母所属的那个阶级。《人生七年》清晰、鲜活地展示出:私立学校和精英大学(主要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社会阶层的固化器。只要你有足够的钱让你的孩子上私校,你的孩子就有很大的几率进入英国的精英大学;只要你的孩子能够从牛津、剑桥毕业,你的孩子就基本上获得了迈入英国精英阶层的入场券。
教育都理应是弥合阶级鸿沟的桥梁,但如果教育成为高价商品,那它的起的作用就会相反,成为富人固化本阶级优势的黄金天梯,穷人只能望梯兴叹。

中上階級家庭對階級固化所做的保安策略不遺餘力,大家拚了命要保全自己的階級。不自覺越想越焦慮,為了不想讓孩子成為自戀懶散、耽溺自我的中產階級死小孩,孩子升上小五之後,我就任性的認為:「你要麼選運動,不麼選升學,要不選才藝,不運動,不升學,不才藝,那你就是等著未來被內卷。」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因為你在躺平的時候,比我們有資源家庭的小孩正在努力死嗑中。 未來你等著被他收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我們一般普通家庭出受『泛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常常頂著『天之驕子』的光環實際卻缺乏核心競爭力,往往會掉入認知失調的陷阱裏,最後在巨大的落差中陷入無盡的焦慮。因為在學生時代你一直選擇待在舒適圈,出社會就是被現實碾壓!
最後我選擇這個結語:給小孩夢想,不給他錢,不給他賺錢的技能,這是害他,這是把他推進貧窮,推進不切實際的思考模式。但我拉孩子拉的心好累啊。
派吉兒童指導員
派吉兒童指導員
旅居日本十五載,持續日本語制御中。 現為對教育議題狂熱且不討厭小孩的「兒童指導員」,在和小財神過招的每一天,從理解孩子的卡點中,更了解自己-這就是研究教育的魔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