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 - 看完焦慮,只好躺平

更新於 2021/08/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我曾經是個出身郊區,被寵到無法無天、自戀懶散、耽溺自我的中產階級死小孩,要是我順著本性發展,就會走上混亂失序、自我毀滅和沉淪上癮一途。可是在廚房工作迫使我要自律,不能失控下去。我17歲那年從洗碗工開始做,或許我確實花了30年,但我就是在廚房學會長大當個大人的。」

2019年吉日我一口氣看完人生七年系列的記錄片,心中百感交集,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只好在知識網海中四處搜尋「人生七年」的相關文章,命運的牽引下拜讀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的「《人生七年》的启示」文章,看完不自覺雙膝已軟跪下驚嘆:「多好的文章啊!」全篇都是滿滿的重點,想要摘錄重點真的好難。
《The Up Series》中文译为《人生七年》,又译《成长系列》,第一集《7 Up》于1964年播放,原来打算作为一部独立存在的纪录片,其灵感来自于一句耶稣会格言“给我一个男孩,直到七岁,我会还给你一个男人(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意思类似于中文的“七岁看老”,编导从英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选取了14个7岁儿童(10个男童,4个女童),展示了他们生活的一些片段,又问了他们许多问题,该片明说的目的,是其片首的一句话:“我们把这些孩子聚在一起,因为我们想一窥2000年英国的样子。2000年英国的工会领袖和公司高管现在只有7岁。”其未言明的目的,则是想探究这些孩子的阶级出身是否提前注定了他们未来的前途。
除了不多的逆袭例子之外,多数人还是沿袭了父母所属的社会阶层。 参与者虽然人生各有跌宕起伏,但就最终的社会阶层定位而言,基本上还是“哪来哪去”,没有跳出父母所属的那个阶级。《人生七年》清晰、鲜活地展示出:私立学校和精英大学(主要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社会阶层的固化器。只要你有足够的钱让你的孩子上私校,你的孩子就有很大的几率进入英国的精英大学;只要你的孩子能够从牛津、剑桥毕业,你的孩子就基本上获得了迈入英国精英阶层的入场券。
教育都理应是弥合阶级鸿沟的桥梁,但如果教育成为高价商品,那它的起的作用就会相反,成为富人固化本阶级优势的黄金天梯,穷人只能望梯兴叹。

中上階級家庭對階級固化所做的保安策略不遺餘力,大家拚了命要保全自己的階級。不自覺越想越焦慮,為了不想讓孩子成為自戀懶散、耽溺自我的中產階級死小孩,孩子升上小五之後,我就任性的認為:「你要麼選運動,不麼選升學,要不選才藝,不運動,不升學,不才藝,那你就是等著未來被內卷。」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因為你在躺平的時候,比我們有資源家庭的小孩正在努力死嗑中。 未來你等著被他收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我們一般普通家庭出受『泛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常常頂著『天之驕子』的光環實際卻缺乏核心競爭力,往往會掉入認知失調的陷阱裏,最後在巨大的落差中陷入無盡的焦慮。因為在學生時代你一直選擇待在舒適圈,出社會就是被現實碾壓!
最後我選擇這個結語:給小孩夢想,不給他錢,不給他賺錢的技能,這是害他,這是把他推進貧窮,推進不切實際的思考模式。但我拉孩子拉的心好累啊。
人道主義與經濟的對話! 教育和經濟的正相關!金融心理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人李琴峰的日文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在2021年七月榮獲日本芥川賞,她同時也是第二位以非日語母語人士創作的得獎人。而她在2019年二月有發表一篇「取得日本語籍的那一天」的文章有一段提到她對語言的看法,大意為:「語言本該非誰的所有物,然而我們普遍對非母語人士就理當沒有對該語言的正當解釋權的認知卻根
教小2女生「時間與時刻」教到快往生後的二三語。 日本小2上的數學課本中關於「時間與時刻」內容才四頁很簡易。 但據說有無數小學生卡在這關,主因落在 (1) 很難去具體想像抽象的「時間概念」; (2) 對「幾點幾分」與「花了幾小時幾分鐘」中的差異無法辨別; (3) 單位關係並不是熟悉的十進位法,而是1日
台灣人李琴峰的日文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在2021年七月榮獲日本芥川賞,她同時也是第二位以非日語母語人士創作的得獎人。而她在2019年二月有發表一篇「取得日本語籍的那一天」的文章有一段提到她對語言的看法,大意為:「語言本該非誰的所有物,然而我們普遍對非母語人士就理當沒有對該語言的正當解釋權的認知卻根
教小2女生「時間與時刻」教到快往生後的二三語。 日本小2上的數學課本中關於「時間與時刻」內容才四頁很簡易。 但據說有無數小學生卡在這關,主因落在 (1) 很難去具體想像抽象的「時間概念」; (2) 對「幾點幾分」與「花了幾小時幾分鐘」中的差異無法辨別; (3) 單位關係並不是熟悉的十進位法,而是1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承載著無數記憶的地方。當面臨職業發展的選擇時,許多人會思考,能否在家鄉找到足夠的職業發展機會?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思考,看看如何在家鄉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道路。
Thumbnail
境界會痛,但是長遠來看是一條善道,成長會痛,那是因為對人生看得更清楚更透徹。一個人的前半生若是太順利,感受不到人間疾苦,便不懂得修行的重要性,不知修,等到考驗上門就會承受不住,不知問題出在哪裡,自然不知道哪裡尋求解答。 有一個小學畢業的大老闆,童年家中有十個小孩,想要溫飽一餐都很困難。小學畢業
有這麼一群人,不用學歷、職務、經濟能力來分高低,就是民國四五年級生,受過正規教育的,認為該做的事,他們不做,認為不該做的事,他們做的很引以為傲。無以群之,所以叫他們下流階層。 舉個例子吧!有些人寧可兩天上一次酒店,卻沒想過給孩子固定的一個家,在酒店裡拼命的發小費,然後孩子跟他要三百元買本書時,他一
Thumbnail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種種的體驗,從出生到上學從上學到出社會接著按照社會教育的種種去經歷身分的轉換,工作、結婚、買車、買房,付房貸、生孩子養育成人然後一路朝死亡邁進。 這是社會多數人經歷的種種歷程,當然這是在集體的意識架構下所做的安全選擇,有些人選擇了特別的角色去體驗生命,出家、創業、決定單著或著被迫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都是被爸媽寵溺的孩子。生活相關的一切都由父母打理,在家幾乎不做家事,例如吃完飯的碗就丟在餐桌上等他們來收拾等...。也因為如此,才造就了我這王子病:不善做勞力活,也不聽別人使喚的性格。簡而言之,我是標準的草莓族。
父母輩常將好的人生規劃為優秀學歷、優質工作。公司工作常需順從組織,年輕人渴望自主工作。然而,即使創業,仍受限於顧客需求。唯有資本市場投資可自主,但需承擔風險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最近在讀《被壓榨的一代》,跳章節速讀。第一章講高學歷無用,第四章講上層階級的底層生活,作者用個案討論各式各樣的壓榨,關於「做你所愛」的破滅、薪資停滯、房價、入不敷出……的一些故事。 在兩個章節裏頭,受困的皆是人文社會學科出身的學子。而在第四章最後一個小標是「你不屬於這裡」,那瞬間我想起了《今生是
Thumbnail
今天要跟各位分享一位從優質青年淪落到負債累累的社會人士。 文章開始前,如果你沒看過山道猴子的一生,可以先去YouTube 看一下,你會更有感觸,也更知道我在說什麼。 故事的一開始我也是很小16歲就開始在便利商店打工,是很多叔叔阿姨口中的乖孩子,靠著打工我不再跟爸爸伸手要錢,除了自己可以養活自己,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承載著無數記憶的地方。當面臨職業發展的選擇時,許多人會思考,能否在家鄉找到足夠的職業發展機會?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思考,看看如何在家鄉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道路。
Thumbnail
境界會痛,但是長遠來看是一條善道,成長會痛,那是因為對人生看得更清楚更透徹。一個人的前半生若是太順利,感受不到人間疾苦,便不懂得修行的重要性,不知修,等到考驗上門就會承受不住,不知問題出在哪裡,自然不知道哪裡尋求解答。 有一個小學畢業的大老闆,童年家中有十個小孩,想要溫飽一餐都很困難。小學畢業
有這麼一群人,不用學歷、職務、經濟能力來分高低,就是民國四五年級生,受過正規教育的,認為該做的事,他們不做,認為不該做的事,他們做的很引以為傲。無以群之,所以叫他們下流階層。 舉個例子吧!有些人寧可兩天上一次酒店,卻沒想過給孩子固定的一個家,在酒店裡拼命的發小費,然後孩子跟他要三百元買本書時,他一
Thumbnail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種種的體驗,從出生到上學從上學到出社會接著按照社會教育的種種去經歷身分的轉換,工作、結婚、買車、買房,付房貸、生孩子養育成人然後一路朝死亡邁進。 這是社會多數人經歷的種種歷程,當然這是在集體的意識架構下所做的安全選擇,有些人選擇了特別的角色去體驗生命,出家、創業、決定單著或著被迫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都是被爸媽寵溺的孩子。生活相關的一切都由父母打理,在家幾乎不做家事,例如吃完飯的碗就丟在餐桌上等他們來收拾等...。也因為如此,才造就了我這王子病:不善做勞力活,也不聽別人使喚的性格。簡而言之,我是標準的草莓族。
父母輩常將好的人生規劃為優秀學歷、優質工作。公司工作常需順從組織,年輕人渴望自主工作。然而,即使創業,仍受限於顧客需求。唯有資本市場投資可自主,但需承擔風險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最近在讀《被壓榨的一代》,跳章節速讀。第一章講高學歷無用,第四章講上層階級的底層生活,作者用個案討論各式各樣的壓榨,關於「做你所愛」的破滅、薪資停滯、房價、入不敷出……的一些故事。 在兩個章節裏頭,受困的皆是人文社會學科出身的學子。而在第四章最後一個小標是「你不屬於這裡」,那瞬間我想起了《今生是
Thumbnail
今天要跟各位分享一位從優質青年淪落到負債累累的社會人士。 文章開始前,如果你沒看過山道猴子的一生,可以先去YouTube 看一下,你會更有感觸,也更知道我在說什麼。 故事的一開始我也是很小16歲就開始在便利商店打工,是很多叔叔阿姨口中的乖孩子,靠著打工我不再跟爸爸伸手要錢,除了自己可以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