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時常無預警地,考驗、刺激著我們,如同天上掉下來的鳥糞,無法事先預防、沒有拒絕、理解的空間,一直到它掉在頭上後,才會曉得。
日前,一位在學生時期與我非常要好、親近的朋友,傳訊息告訴我她要拿喜餅給我。我們訊息中,閒聊著喜宴、閒聊著餅盒數量、婚紗、父母意見等,雖然我正在回應,但卻覺得胸口前有個力量下後壓,把自己向後推,推到深處,留下有些發涼的前胸,原就稍緊的頸部兩側胸所乳突肌,這時被下墜的感覺拉扯著,以及沒有靈魂的手指敲著手機鍵盤。
好朋友的喜訊,合理情況應是感到開心,但我意識到自己這些反應,彷彿來自傷感。傷感甚麼?我不斷想著。有點傷感自己仍是形單影隻,孤家寡人一個,但更多的是莫名的焦慮,別人的人生向前邁了好幾步,而自己卻顯得龜速與停滯。
有人說,要正面、正向思考,這些都太負面情緒,但我卻覺得何必定義正面與負面,如此將情緒二分開來?無論是哪一種情緒、反應,都是我們的一部份,去了解,去分析,我們可以擁有更高的自由度、更廣的影響範圍。這些傷感、焦慮,我把它稱作暫時的失憶,因為看到了別人的人生光亮的那面,淡淡的羨慕,卻開啟對自己許多選擇的質疑,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甚麼,才沒辦法像某某現在這樣,其實只是我忘了,我曾經勾畫出自己的未來想要樣子,我選擇的,是為了實踐想要的未來,當然也就不會在現在,呈現出別人的幸褔美滿,只是未來很遠,眼前的事物總能讓人暫時失憶。
在經歷事件衝擊時,我們會經歷一連創驚訝、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憂鬱,到後來接受的過程,每一部分都是必經之路,過程還很不好受,但過程可以走快一點,只要能夠及時察覺。
當開始埋怨覺得很煩的時候,是不是能夠發現自己剛好落在否定、憤怒期?知道要改變但是又覺得很麻煩,別人為什麼躺著都可以過得比自己輕鬆,是不是能夠察覺自己在討價還價的狀態?傷感、焦慮自己的境遇,難道不是走入憂鬱期,尚未接受的階段嗎?
覺察可以從身體肌肉、從情緒轉換、從想法論點、從動作說話,找出自己正在甚麼狀態裡。覺察不斷練習,熟悉自己的模式,這個模式很大一部分在身體感覺,包含緊繃、抽痛、呼吸快慢深淺,臉部肌肉表情僵硬等。
這個模式如同一種反射動作,或是動作習慣,在外界開始刺激,我們身體裡便開始進入這一連串的流程,同時情緒把我們罩在一個透明罩中,我們深陷在自己情緒內,對外的感知下降,接著可能就會做出一些以後會後悔的決策,例如對別人生氣、罵人、嘲諷、頂撞等等。
若能對自己的模式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只要模式一被開啟,我們就能很快的察覺,並制定因應策略,而不會被籠罩住,抑制我們大腦清晰思路,做出後悔的決定。學習覺察,不會讓我們從此不再焦慮、憂鬱,而是把他們當作和開心、喜悅等情緒一樣,知道如何與他們一起生活。
我清楚明白,當下身體這一連串的反應,反映著甚麼樣的情緒、背後的想法。隨後,我的透明罩打開,我感覺到其實自己是真的為她感到開心,也期待見面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