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瑞亞・勒納(Harriet Lerner)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究竟
《如果那時候,好好說了「對不起」:人人都要學,一堂修補人際關係的入門課》
有一種主題,特別吸引我的目光,那就是「聚焦在一個點」的書籍。
例如《
你都沒在聽》,用整本書的篇幅來研討「傾聽」一事,先不論內容好壞,光是把「小事」推展到極致的毅力與態度,真心佩服;今天要介紹的《
如果那時候,好好說了「對不起」》也是這樣的書,顧名思義,其深入探究「
道歉」這檔事。
■ 道歉五忌
若讓我說本書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莫過於「道歉五忌」了。得體的道歉不僅要講對話,還要避免講錯話,否則只會愈幫愈忙,被對方認定是「假道歉」。
⋯
❌ 1. 我向你道歉,但是⋯⋯
要特別留意「但是」二字,會完全推翻前面的誠意。那些偷偷追加的但書,幾乎都是藉口或完全否定原始的訊息。不管「但是」後面的說法是否合理,它只會讓整個道歉變得很虛假,等於是在說「其實我犯的錯情有可原,千錯萬錯都是 They 的錯」。
⚠️ 注意「但是」。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憶起 2010 年參加
卡內基訓練 課程,有一講在談「有效表達不同的意見」,老師要我們改掉愛說「
但是」的毛病,改以「緩衝句」代替;現場分組,每位學員得事先想好自己的「中性字句」,互相演練。
┌───────────────┐
🍀 全集中道歉法・壹之型・簡潔扼要 🍀
└───────────────┘
好的道歉必須要簡潔扼要,不要解釋一大堆(理由伯),不然只會弄巧成拙。道歉不是你解決問題的唯一機會,只是為未來的溝通鋪路。
⋯
❌ 2. 很抱歉,讓你有這種感覺
生活中常見例子是「我這個人講話比較直,如果冒犯你了,我很抱歉」,相信各位不會感到陌生。
⚠️ 注意「如果」。
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卸責方式,暗指對方是個反應過度的人;為對方的感覺道歉,卻不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於是「我很抱歉」變成了「我一點也不覺得對不起」。
更糟的是,道歉者可能還為此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很真誠、不做作」。
┌────────────────┐
🍀 全集中道歉法・貳之型・自己的行為 🍀
└────────────────┘
真道歉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行為上,而不是對方的反應上。
⋯
❌ 3. 莫名其妙的道歉
書中舉親子教養為例,六歲的麥特正和同學尚恩一起玩耍,玩到一半,麥特從尚恩的手中搶走玩具,不願歸還,尚恩開始用頭撞地板,不肯停下來⋯⋯。
「你看你害他做了什麼?」
「你害他一直撞頭,你現在就跟他道歉。」尚恩的母親說。
她不是要求麥特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是要他為別人的反應負責,這是很莫名其妙的。麥特應該要為搶走玩具道歉,但不需要為尚恩撞頭負責。
⚠️ 注意!別混淆責任歸屬。
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 注意!自己的感覺和行為,是由犯錯者所「導致」的嗎?
另外一個例子是外遇。一個持續搞外遇的丈夫,他是唯一需要為欺騙行徑負責的人,即使妻子對他很冷淡、愛批評他、不與他交歡⋯⋯。但並不是他的妻子「導致」他外遇,縱使她可能提高了他不忠的可能性,然世界上有很多丈夫不是靠搞外遇來處理婚姻問題的。
題外話,照著這思路,可以為幾乎每有相關新聞,就會掀起網路論戰的「性騷擾、性侵害是誰的錯?」話題找到答案,真相不言自明。
┌─────────────────┐
🍀 全集中道歉法・參之型・釐清責任歸屬 🍀
└─────────────────┘
釐清責任歸屬。我們都為自己該負的責任負起全責,而且僅止於此,不是連別人的責任也一起扛下。
⋯
❌ 4. 現在就原諒我吧!
「你能原諒我嗎?」
「請原諒我。」
另一種道歉禁忌是覺得自己的道歉會自動獲得寬恕和諒解,也就是說,道歉方心想:「是因為你需要聽我道歉,我才道歉的」。
但是「對不起」這句話不該是拿來和對方交換饒恕的籌碼。
若太快要求對方的諒解,可能會縮限了對方達到諒解所需要的情緒空間,怒氣和痛苦還來不及消化完畢,就被逼著「原諒」,只會導致道歉的效果大打折扣。
┌────────────────┐
🍀 全集中道歉法・肆之型・給對方緩衝 🍀
└────────────────┘
道歉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發酵,才能發揮效果。
⋯
❌ 5. 打擾型抱歉
通常發生在事隔好一陣子,也許是因為參加了某個支持團體,鼓勵回顧自己的行為,檢視以前是否做過傷害他人的事,並為此道歉賠罪;但對方有不同判讀,也許他感覺遭到二度傷害,好不容易癒合的傷疤又被掀開,他不領情,也沒有義務領情。。
此時最怕「勾勾纏」,其中一方一心想恢復兩人的關係,但另一方只覺得不勝其擾,感覺再次被冒犯。
┌────────────────┐
🍀 全集中道歉法・伍之型・唯一的目的 🍀
└────────────────┘
道歉的目的只有一個,是為了撫平及安慰對方的創痛,如斯而已。至於想要重建關係、自我辯解、減少愧疚或振作起來,而去撩撥對方情緒,或糾纏不休,這些理由都不是理由。
■ 尾聲:寬恕與放下
本文大概只帶到書裡前 40% 的內容,集中在「我方主動道歉」的話題上。後半內容則是圍繞在「因應對方」的各種態度(不道歉/道歉/破局)下展開⋯⋯。
本文的〖Premium 線上版〗心智圖,連結放在文末簽名檔喔!
有個感觸,不管是採取道歉/不道歉的這一端,還是站在原諒/不原諒的另一面。追朔源頭,相信沒有人想要一直被憤怒、悲傷、怨懟和痛苦所籠罩著,都希望能早早越過這件事情,尋求內心平靜。
這是「放下」,避免因為執念(長期的負面情緒)而受害,是一種更超脫的層次。
想起《
認錯》這段真人真事,雙關的書名,以認錯為始——展開一段長達 11 年的冤獄——以認錯為終。最後兩位當事人都悟出「
寬恕」的真義:
大家都認為寬恕代表原諒了某人的所作所為,但事實非如此。寬恕所蘊含的真正意義,是力量和放下。
不一定要原諒,這是對對方「外在」所作所為的回應方式;但可以選擇寬恕與放下,涉及的主體是自己「內在」的心。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逛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