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出出國的心情,裝久了,你就會真的有出國的感覺了

出國玩的時候,連呼吸都覺得新奇,回國後,便覺煥然一新,但若沒有出門玩,假期結束後,別人通體舒暢的大聊國外一景一物,自己卻像是被灰塵塞住的毛孔,堵得阿雜。
以前在大學時,做討厭的就是暑假,放了將近3個月,無事可做,無處可去,那是個還沒有Netflix的年代,YouTube還只是看幾秒搞笑短片的時期,7、8月的台灣,熱得連出門都不會願意。今天過得跟昨天一樣,跟前天也一樣,還有明天、後天,還有好幾天、好幾周,都是空白天,就算今天徹底浪費,從早睡到晚,也不覺得可惜,就像是家裡堆了100顆蘋果,切開若爛了一、兩顆,心也不疼。
同學們出國的出國,出去玩的出去玩,臉書上,曬盡了無數的美照,眼睛吃的冰淇淋,太陽也無法融化,他們的笑臉,是豔陽下依舊盛開綻放的玫瑰;而那時的我,多半躺在床上,但因被規定要省電而不能開冷氣,頭昏腦熱,呼吸都費力,想著等一下要吃甚麼。
好在開始工作後,就不再有暑假,那樣的日子大概永遠不會再經歷,但那份酸楚的羨慕仍舊留在心底,每逢假期,仍舊欣羨著出國遊玩的人們,回來後那樣得興高采烈,那樣的神采奕奕,但我後來細想,我到底為什麼羨慕,看著別人快樂就覺心底積了厚厚一"塵",為什麼唯有出國、去異地遊玩,才能讓心中除舊換新?不做這些,為何就沒有”放假”的感覺呢?
後來,無意中再podcast上聽到一位主持人分享了一些他在國外求學的趣聞軼事,他提到人到了國外,五感全被打開,連再熟悉不過的走路、上下樓梯,對五感全開的人們,全都是新奇。在不能出國的現在,我們能否藉由五感全開,給自己的心,創造回國後的那種通體舒暢、心滿意足?
偽出國,五感全開的練習
心理學上有一實驗,當你做出微笑的表情,即便只是按指示做這動作,大腦會更容易覺得開心,對同樣的笑話,覺得更好笑。以一般邏輯而言,大腦接收了外在刺激,產生了感覺、情緒、想法等,接著大腦下令,指揮著面部表情、動作行為等,所以出國玩,外在環境新鮮,所有感官都沉浸其中,並大量接收訊息,傳至大腦,產生了很新奇、興奮的感覺,於是臉上總是笑容滿面、腳步輕盈、並且更積極想要發掘更多。但實驗告訴我們,其實人的身體、動作、行為,是能夠反向影響大腦的情緒、感覺、想法的,
一定要經歷新的事才能夠打開五感嗎?
好在大腦沒有那麼挑剔,只要我們能夠模仿在國外那種處處發覺、處處都可能特別的行為動作,大腦就會解讀成這是一個新環境、一個沒來過的新地方。
如何練習五感打開,打造偽出國感?先裝,裝久了就是真的了!
  1. 放慢:做任何事情都慢,吸跟吐的時間都拉長,踩下地的每一步放軟,拿筷子、夾菜、咀嚼,放慢所有動作。這是為什麼?想像一下,如果要去名廚江振誠,排隊了一年的餐廳,坐下來吃東西時,會跟吃便當的速度一樣嗎?慢,是人為了增加感受與反應時間,不要因為是新鮮的事物才想到慢下來,先慢下來,然後我們才能去感受到事物的新鮮。
  2. 假裝自己是部落客: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許多人一定對於”手機先吃”這個行為嗤之以鼻,然而我要說的並不是要一連拍個3、5分鐘,再來個修圖10分鐘,而是像個部落客,他們在生活中找題材,想辦法紀錄、捕捉這個瞬間,去感覺每個細節。視覺上如何、嗅覺上如何、味覺上又是如何,去發現是甚麼再引誘著你,是甚麼讓你倒盡胃口,甚至是那些了無新意、激不起任何情緒的元素是哪個環節讓你失望?你會怎麼跟別人形容你口中的這道菜、你眼中的這個景象?先讓自己像個部落客一樣去挖掘,接著新奇的感覺就會出現。
工作近幾年,慢慢意會到人生中許多時刻,只是下意識地過,我們選擇讓環境決定心情、決定我們每個決定,當體驗的事多了,外在不再足夠新鮮,年歲漸長,我們的神經敏感性便要凋零,一旦凋零速度大過外在變化的速度,生活就成了皺成一團攤也攤不平的無感歲月;神經敏感性雖會逐年失了敏銳,但不斷練習,他們仍就像肌肉一樣,有能力再次強大,我們還是能在每個年華中,仍舊浪漫生活。
充滿好奇,就是在打開五感,無論是美味或是糟糕,也許不會有下次了,即使出國玩也會踩到雷,但卻會成為旅程回憶上的亮點,再熟悉的日常裡,我們也可以如此體驗、如此生活,即使外在環境跟前天、前年都一樣,但當你把五感都打開,無聊到廢的小事,都可以是難忘的。
動作習慣觀察家
動作習慣觀察家
臨床上,讓我能近距離觀察人性,我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快速復原,有些人只能像陀螺原地打轉?我認為習慣是決定兩種不同結局的關鍵,但是甚麼樣的習慣?這裡是我的觀察日記,我從動作習慣來洞察思維與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