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故事數則

2021/10/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年輕的時候,有位演講會的會長特地約我到他家聊天。
講了一個房地產的故事,年輕的時候買了一千多萬的房子,大家勸他不要太衝動,但是他把房貸當作租金,也許稍微高一點,但是擁有所有權,然後二十年後這間房子是他的,價值兩千多萬,他等於存錢兼賺到人生的財富。
投資房地產起家的親戚,也跟我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失婚女人找到老舊的房子,靠著都更計畫,將三億的資展滾到五億。變成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而她自己也靠著早逝的丈夫留給她的老房子,在三十年後的今年與建商合蓋新大樓,三個小孩每個人分到兩間房,大家搖身一變成了收租公,吃穿兩代大概不是問題。
今天又聽到一個故事
高中同學因為家中小孩的成長,遍尋周邊的中古屋都要三千多萬。最後買下四千多萬的預售屋,預計三年後成屋。四十坪的房子,單價近百萬,公設比三成,實用28坪多的2+1房,不能說很大空間,但是一家四口應該是堪用的。
假設十年之後賣掉,按照各種過往的經驗,房價幾乎只上不下,除非凶宅、火災等特殊事件。貸款八成,自備兩成(先跟親友借湊),賣掉的舊房可能按照附近的實價登錄,大概還能賣到2千8-9百萬,這筆錢不僅足夠支付十年期間的房貸,甚至可能有多餘的部分足夠做金融投資。如果環境沒有太大改變,十年之後,他不僅有機會可以再換一個新的房子住,甚至有很高機率累積更多的財富。相較於每日辛勤工作,一點一滴累積消費者的信任來累積資產,這無疑是一條相對輕鬆穩健的投資管道。

很多人覺得少子化,房價遲早泡沫。
近日有一條新聞,建商造勢買房,讓人潮擠爆現場,營造當日完售的假象,事後查出只有三成的成交。
我們換個想法,假設土地成本取得花費一千萬、營造成本兩千萬,蓋10戶每戶承銷價一千萬,以成本利潤的概念大概就是三倍。對建商來說,十戶只要賣出三戶就不虧本,再多賣一戶就多賺一成的成本,他有需要擔心銷貨的壓力嗎?一樓做黃金店面,二樓沒人要,三四五樓是主力,六七八樓是建商保留戶。消費者在採購的時候沒有太多的選擇,建商也沒有太大的壓力,因為消費者會跟銀行貸款八成入帳讓房子可以繼續蓋完。
就算銀行的鑑價都往下喊,每坪單價年年上漲的情況下,銀行的銀根還是會被抽出來放進房地產市場裡。當你放進銀行的錢變成不動產市場的一部份,它能夠下跌嗎?當房市泡沫化、會不會造成銀行資產也泡沫、金融大海嘯、劇烈的通貨膨脹?

以前聽某股市名師的演講,說到台股的四千/八千法則,指數上八千就要小心,跌到四千就是別人恐懼我勇敢的時機,保持這樣的投資心法,雖然三年不開張,但是開張可以吃三年。然而,現在股市早以上萬點,甚至一萬六千點,錢究竟進了誰的口袋?還有可能四千/八千法則嗎?

我想說的是:
在金融市場,大家講得頭頭是道,其實大多只跟一件事有關:信心。
金融遊戲說穿了,就只是一個信心遊戲。

很多人相信房價會崩盤,堅持不在高點買房,然而多年過去了,大概也不會再看到曾經的低點。從小換大、以房養老,都是政府主導的金融遊戲。你可以選擇不玩,但是在萬物皆漲薪水始終蝸牛微步的現實下,你也很難累積大量的財富。
當大家都在用房地產套現金,越晚加入的人可能越沒有籌碼跟資格成為其中的贏家。
如果房地產沒有抑制價格的機制,尤其當屋齡、品質與價格脫鉤,單純放任自由市場的買賣,終究是要滾成一個全民承擔的危機雪球。而且不論有沒有參與的玩家都會被雪球重擊。
少子化看似是對房價的消極反動,卻也加快危機引爆的速度。

人生總有各種風險,有些未必是個人力量能夠抗衡的。
多聽、多看、多想,就算只是無謂地掙扎,總也是存在的證明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