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 21] 最後,遺留下來的會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要的放這邊,不要的放那邊。」她說。
「還是不要的放這邊,要的放那邊?」我問,然後接著解釋道:「畢竟看起來不要的會比較多。這樣是不是就不用搬來搬去了?」
「也好。那就這樣放吧。」她點點頭。然後我與她,以及另外三個壯丁開始清理起那堆失了主人物品。
失了主人的物品,最終,被稱為「遺物」。
很久以前朋友開玩笑地說:「要走,就留遺產,或是遺言。留遺產大家會感謝,留遺言看的是交情,還在世的或記或忘,但絕對不要留遺物。遺物真的是麻煩,人都走了還留下一堆讓人清理,很不好!」當時的我聽了她的話只是笑。雖覺得她言之有理,可畢竟遺物屬於逝者,逝者當尊敬,連帶對他/她的物品我也總抱持了尊敬的心,因此當時她說那話時,讓我覺得卻她更像是在胡言亂語而非理智分析。
「妳清理過?」我問。
「沒有,但是我看我爸媽清理過。」她笑著說,並補充道:「不過只看了一下,畢竟太久以前了。」
「是長輩的?」我好奇地看著她問道。
「嗯,奶奶的。不過東西很少。而且當時還小,都矇懞懂懂並不是記得很清楚。」她說,接著吸了一口氣像是自言自語道:「說起來,好像還有些東西被保留在某處耶,我應該下次回家去找找。」
「妳沒清過,還說清理物品不好。」我笑著瞪她一眼,只見她笑著,瞪大眼並煞有其事地說:「我光從宿舍搬回家整理東西就知道整理物品很痛苦好嗎?」
「那又不一樣。」我反駁。
「總之我想要讓東西少點。」她說。
「這倒是。我也應該要如此了。」我說
與大學的她對話時,那時極簡主義、斷捨離等詞彙雖然聽聞可是卻不是大舉攻佔生活版面。在當時我的生活周遭,是充斥著課後網購團購和嘗試新品的氛圍。
尤其一群女生同居在宿舍,衣服鞋帽、美妝保養還有書籍海報質感小物等,彼此交流資訊分享消息,最後就是大家一起在宿舍越堆越多東西。
雖說當時的我是妥妥的窮學生一枚,因此購買力遠不及舍友,可是畢竟還是個心性不定的孩子性格,因此看著室友和樓友讀書之餘可以有小物賞玩偶爾還是會稍稍艷羨,這股感受將我推向課後兼家教,白日趁隙到研究所當工讀生的生活型態,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我將賺到的錢拿去買書,或是一點乍看可以提昇生活質感,但實際上其實並不太常用到的小物。
也許你會問,買書不好嗎?說真的,在過去我總相信買書是種投資,而且是長期的投資。一來是,書基本上沒有有效期限,即便有些理論或是消息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被取代,但是書裡最核心的智慧,大多是會隨時而往的;二來是,書可以隨時翻閱,可以一用再用,甚至某類書籍一併閱讀時互相參照、觸類旁通,性價比很高。
就著這兩點,大學時期的我特別愛買書,而且當時特別有種僻性,就是想讀新書,不想讀舊書。當時抱著年輕本該操勞,累一點沒關係的想法,常常熬夜甚至通宵,為的就是想要工作然後賺錢買書,然後再看書。
然而,這種循環一點也不好。事實上,稀缺的永遠只有時間,只是當時太自豪
時隔一陣,在德國與台灣往返,遷徙讓我越發明白身外之物都是時間怪獸。任何搬遷不論是近距離還是遠距離,就連只搬生活必需品,往往都壓得我喘不過氣,遑論還有至少一櫃子的書。
而近年少數在台的時間裡,無奈竟也參加了幾場葬禮。然而說到整理逝者遺物這件事,卻是最後一場葬禮過後,又時隔近一年才有的事。
由於我與逝者並不算太親近,算是跟著別人一同前往整理,不太需負起什麼責任,也不需要來回往返把物品處理完,是帶著被囑附「如果有什麼覺得還可用的,就拿去用吧,總比最後丟了好」這句話的情況下前往的。在這種情況下前往,加上本就對逝者抱持著淡淡的情感,對於他的物品是抱持著由非禮勿碰所產生的敬意開始整理,卻不想,待在那個空間久了,竟可以不知覺中又開始感傷了起來。
我所感傷的,一方面是彼時交會,一方面是此時不再見。雖然我們緣分不深,可畢竟還是那麼聊過幾次天、吃過幾次飯、被他開導過幾回,這些點滴竟然在收拾物品時又翩然冒出。
此外,待在那空間整理物品時,那些物品像是在宣告離人的生活軌跡,有咖啡機和樂器,有老唱片收藏與登山設備,有衣物鞋子水瓶洗沐用品,那些所謂的「私人用品」或「私人收藏」在被丟入垃圾袋前,何嘗不是試著再告訴生者關於它們的主人過往曾有的經歷?只是,由物來述說,或許還是欠缺了一點,如果它們的主人願意在離開前說說那段與物的故事,或許現在我們能替他保留更多關於在這個世界的記憶。
於是,我想起了北歐關於「物品故事」的文化,也想起了泰國朋友所說的「一張照片一個故事」。
關於北歐的「物品故事」文化,是朋友T告訴我的,她說,在北歐一些社區有許多老者會定期將自己的物品放在院子中出清或贈送,並同時告訴拿物者關於那些物品的故事。對取物者而言,他們不是只得到需要用的物品,更傳承了人與物之間的記憶。
至於關於泰國朋友P所說的照片,她的說法如下:「我喜歡拍照,喜歡保留時空和記憶。也許我們之後會在世界不同地方,但只要我想起妳,那麼我們舊仍持續連結在一起。對我而言,照片肩負了維持連結、想起故事的功能。」
於是,因著整理,因著觸景展開思緒,因著回憶種種過往與保存相關的言語,我開始反覆想著:「最後,遺留下來的會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不過卻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去回答。
對我而言,遺留下來的或許就是靜靜在某個裝置或某個網路空間內,那些拍來的照片或是有感而發所捕捉下的字句吧。
遺留並不需要大肆宣揚,只需要靜靜的,不給人麻煩就好。
在整理物品過後,我在另外一群朋友口中再度聽到關於「遺產、遺言和遺物」的類似說法時,不禁莞爾卻惆悵。莞爾的是,相似的說法雖然看似抱怨,可又何嘗不帶著點因逝去而起的哀傷,惆悵的是,時隔多年周身來來去去的人,某些深夜長談,某些通宵讀書,某些曾舉酒共飲的當時的朋友,卻因時間和距離而變得模糊且陌生。
只是說起來,有時候生命竟像是有某種節奏,在某些時刻相似的場景或對話反覆出現,不斷提醒著我某些像是本質性的事情。
時間久了,那些反覆出現的事情,似乎成了某種基調,讓我去順從或是去抗衡。
而也許我能在此基調下滋養出一些新的事物,但也可能僅僅是照著過去的道路,回環往復,無法突破。可不論是哪種型態下所產生的遺留,最後總是會堆積在生與死的那道閘門前。
於是,我便知道遺留從來不代表什麼,可是我還是會遺留些什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雖然現實使人臉貓,可是逃進書裡臉不凹。 是以建一個專題,存放與書、與文字共舞的記憶:3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妳消失了一陣子。」他透過聊天軟體說。 「對不起。」我回,雖然是透過訊息傳遞,可是下刻我卻將手機關起,然後若無其事地開始準備要去上課的物品。然而即便我那樣動作,但其實內心卻很無措。到底我應不應該靠近他呢? (說起來,上面那種對話不只出現一次...)
(突然發現自己以前不知道在幹嘛... 明明就已經建立專題了,到底為何還要寫前面得標號呢?決定把前面得標號拿掉了。) 好久沒有寫〈一張照片一個故事〉系列。其實記憶卡裡存滿了照片,那些照片都代表了某個時空中發生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都想問我身邊的伴侶和朋友:「我這麼不優秀,你怎麼還會喜歡我?」 雖然,當我自己喜歡上一個人時,對方優不優秀其實一點也沒有關係,很多時候是志同道合談得來那就「對」了,可是,當這準則轉換到我身上時,我卻很是抗拒,甚至多年來會很緊張地想:「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我就是很不行的。」
寫作日期 24.05.2021。 上週六 22 日德國解封啦!解封隔日,也就是昨天 (23) 週日只新增了1182 例新個案,乍看之下,好像歐洲/德國的疫情趨緩了。
說起來,一直以來自己很習於用寫作當作療癒方式。而將寫完的作品靜靜地放在自己的私人空間,如筆記本或電腦硬碟等,這種療癒過程讓我很安心,而且讓寫作作為療癒這件事,變得很純粹。
One Minute Fly 影片分享。 因為只貼影片太奇怪了。而寫下這些文字除了不讓只有影片這件事看起來奇怪外,真的沒其他用處了... 當然,如果有懂哲學的人,能指點一下關於存在主義的部分,那最好不過,也拜託了~
「妳消失了一陣子。」他透過聊天軟體說。 「對不起。」我回,雖然是透過訊息傳遞,可是下刻我卻將手機關起,然後若無其事地開始準備要去上課的物品。然而即便我那樣動作,但其實內心卻很無措。到底我應不應該靠近他呢? (說起來,上面那種對話不只出現一次...)
(突然發現自己以前不知道在幹嘛... 明明就已經建立專題了,到底為何還要寫前面得標號呢?決定把前面得標號拿掉了。) 好久沒有寫〈一張照片一個故事〉系列。其實記憶卡裡存滿了照片,那些照片都代表了某個時空中發生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都想問我身邊的伴侶和朋友:「我這麼不優秀,你怎麼還會喜歡我?」 雖然,當我自己喜歡上一個人時,對方優不優秀其實一點也沒有關係,很多時候是志同道合談得來那就「對」了,可是,當這準則轉換到我身上時,我卻很是抗拒,甚至多年來會很緊張地想:「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我就是很不行的。」
寫作日期 24.05.2021。 上週六 22 日德國解封啦!解封隔日,也就是昨天 (23) 週日只新增了1182 例新個案,乍看之下,好像歐洲/德國的疫情趨緩了。
說起來,一直以來自己很習於用寫作當作療癒方式。而將寫完的作品靜靜地放在自己的私人空間,如筆記本或電腦硬碟等,這種療癒過程讓我很安心,而且讓寫作作為療癒這件事,變得很純粹。
One Minute Fly 影片分享。 因為只貼影片太奇怪了。而寫下這些文字除了不讓只有影片這件事看起來奇怪外,真的沒其他用處了... 當然,如果有懂哲學的人,能指點一下關於存在主義的部分,那最好不過,也拜託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我們從哪裡生出那麼多需要丟掉的東西?一些是商品包裝、一些是免洗餐具,還有衛生紙,總會有衛生紙。其他的呢?可能壞了、不能再運作了、或者過期的食物與調味品(如果是廚餘記得丟到廚餘),也可能因為時間變換,那些過去你喜歡的東西或你常用的東西對你失去了價值,它成了垃圾,無論過去你因何緣故曾經主動想要獲得。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清理雜物的習慣?對於清理雜物,說實話我都難以下手。總想着雜物之所以成為我的物品、被我帶回家一定有它的理由,可能可以在某些時候助我一把。或者是記載了一段回憶,物品令我回想起當時經歷了愉快時光,即使不會常拿出來,也不捨得掉丟。今次想說一下我放棄了放置四年的追星應援物。
Thumbnail
當空間因為堆積無用物品而變得狹窄、生活變得不便時,才真正應該感到罪惡感。因為我們沒有善待物品與空間的使用者,也沒有善待自己這只有一次的人生。
Thumbnail
做媽媽的你是否有同感:明明嘴上總是嘮叨孩子的東西太多,需要整理斷捨離,但其實自己才是那個「無法說再見」的人。 看著孩子已穿小的衣服、讀過的繪本、不再玩的玩具,感嘆著時光飛逝,一瞬間就長大了。然後開始想:這些物品都是花了不少錢買的,丟掉實在可惜。乾脆先收起來,以後可以給(可能的)弟弟妹妹,或親朋好友
Thumbnail
幾年前老家整修,媽媽請了長年幫忙打掃的阿姨,一起清掉了我們姐弟堆在家裡,再也用不著的東西。 弟弟專程南下,但媽媽覺得該丟的東西都丟了,包括弟弟珍藏多年的黑膠唱片。 唯一沒丟的,是我們滿櫃子的書。 「幹嘛丟唱片,留下書?」弟弟心痛不已。 「你們不是向來不准我丟書嗎?」媽說。 沒錯,嗜書如命的
Thumbnail
近年流行斷捨離,即是將多餘物品做相應處置以達舒適空間。然而,心理聲音和處理物品去處仍具挑戰。透過捐贈、二手賣場等方式可尋找物品有緣人。除斷捨離物品外,心理排毒亦應繼續努力。
Thumbnail
所謂「年廿八,洗邋遢」,可惜時間太傖促,我想今年也來不及打掃房間,慶幸至少已整理好心愛的書櫃。 面對長期爆滿的小書櫃,我每年都會捉緊捐書的大好機會,緩和一下災情。隨著多年的經驗,我現在捐書的決定過程絕對快狠準。 基本上我對書本的去留只有兩大準則: 一、我會否重讀這本書? 二、我是否準備好與這
Thumbnail
去年 10 月從高雄搬回台北後,首要之務就是重新整頓居住空間,特別是我那過去 20 幾年來厭惡的房間。 我丟了很多東西,屬於我的、不屬於我的。除了物品,我也下定決心丟掉陪我一路長大的鵝頭牌木書桌,以及父親生前使用的大辦公桌。然而下決策的是我,母親卻比我還糾結。在預告要丟那書桌後,她不只一次透露「好
Thumbnail
每年過年前都會花些時間整理出不需要的東西丟掉,避免房間東西越堆越多,連行走都很困難。 有回憶的東西,只要還放得下我都盡量不丟它們,先丟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再買到的東西。 不過隨著我年紀越來越大,這些帶有回憶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我們從哪裡生出那麼多需要丟掉的東西?一些是商品包裝、一些是免洗餐具,還有衛生紙,總會有衛生紙。其他的呢?可能壞了、不能再運作了、或者過期的食物與調味品(如果是廚餘記得丟到廚餘),也可能因為時間變換,那些過去你喜歡的東西或你常用的東西對你失去了價值,它成了垃圾,無論過去你因何緣故曾經主動想要獲得。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清理雜物的習慣?對於清理雜物,說實話我都難以下手。總想着雜物之所以成為我的物品、被我帶回家一定有它的理由,可能可以在某些時候助我一把。或者是記載了一段回憶,物品令我回想起當時經歷了愉快時光,即使不會常拿出來,也不捨得掉丟。今次想說一下我放棄了放置四年的追星應援物。
Thumbnail
當空間因為堆積無用物品而變得狹窄、生活變得不便時,才真正應該感到罪惡感。因為我們沒有善待物品與空間的使用者,也沒有善待自己這只有一次的人生。
Thumbnail
做媽媽的你是否有同感:明明嘴上總是嘮叨孩子的東西太多,需要整理斷捨離,但其實自己才是那個「無法說再見」的人。 看著孩子已穿小的衣服、讀過的繪本、不再玩的玩具,感嘆著時光飛逝,一瞬間就長大了。然後開始想:這些物品都是花了不少錢買的,丟掉實在可惜。乾脆先收起來,以後可以給(可能的)弟弟妹妹,或親朋好友
Thumbnail
幾年前老家整修,媽媽請了長年幫忙打掃的阿姨,一起清掉了我們姐弟堆在家裡,再也用不著的東西。 弟弟專程南下,但媽媽覺得該丟的東西都丟了,包括弟弟珍藏多年的黑膠唱片。 唯一沒丟的,是我們滿櫃子的書。 「幹嘛丟唱片,留下書?」弟弟心痛不已。 「你們不是向來不准我丟書嗎?」媽說。 沒錯,嗜書如命的
Thumbnail
近年流行斷捨離,即是將多餘物品做相應處置以達舒適空間。然而,心理聲音和處理物品去處仍具挑戰。透過捐贈、二手賣場等方式可尋找物品有緣人。除斷捨離物品外,心理排毒亦應繼續努力。
Thumbnail
所謂「年廿八,洗邋遢」,可惜時間太傖促,我想今年也來不及打掃房間,慶幸至少已整理好心愛的書櫃。 面對長期爆滿的小書櫃,我每年都會捉緊捐書的大好機會,緩和一下災情。隨著多年的經驗,我現在捐書的決定過程絕對快狠準。 基本上我對書本的去留只有兩大準則: 一、我會否重讀這本書? 二、我是否準備好與這
Thumbnail
去年 10 月從高雄搬回台北後,首要之務就是重新整頓居住空間,特別是我那過去 20 幾年來厭惡的房間。 我丟了很多東西,屬於我的、不屬於我的。除了物品,我也下定決心丟掉陪我一路長大的鵝頭牌木書桌,以及父親生前使用的大辦公桌。然而下決策的是我,母親卻比我還糾結。在預告要丟那書桌後,她不只一次透露「好
Thumbnail
每年過年前都會花些時間整理出不需要的東西丟掉,避免房間東西越堆越多,連行走都很困難。 有回憶的東西,只要還放得下我都盡量不丟它們,先丟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再買到的東西。 不過隨著我年紀越來越大,這些帶有回憶的東西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