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刪掉/給出去

丟掉/刪掉/給出去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前圖紙2024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丟掉/刪掉/給出去〉2024-06-08

 

  這著實是一種很奇異的景象:每個人在特定的時間區間中從家裡走到街口,站在那裡,手上(也許雙手分別拿著)一袋東西,等待一台播著古典音樂的大車,它來到,我們將手上的袋子丟進去。

 

  我們從哪裡生出那麼多需要丟掉的東西?一些是商品包裝、一些是免洗餐具,還有衛生紙,總會有衛生紙。其他的呢?可能壞了、不能再運作了、或者過期的食物與調味品(如果是廚餘記得丟到廚餘),也可能是因為時間變換,那些過去你喜歡的東西或你常用的東西對你失去了價值,它成了垃圾,無論過去你因何緣故曾經主動想要獲得。

 

 

  在這個時代,我們說「刪掉」。很多東西都可以刪掉,按一個鍵,它就從我們可通達的路徑裡消逝。又或者像我們的Steam遊戲庫,即便一款遊戲數年沒有碰過,它不會有實踐意義地「占空間」,它作為眾多「數字收藏」中的其中一個--台灣中文應該要說「數位」,但這裡是想做一個雙關,意旨它作為「買遊戲的遊戲」中一個成就數字--,我們的擁有沒有倉儲成本,而沉沒成本,反正已經沉沒了。

 

  但房子裡的東西沒辦法刪掉。所以文青電影中,配角需要把自己暗戀的人的相關記憶拿到屋頂燒掉。而我們則是出門丟垃圾,若你家的大樓有集中垃圾的空間則不在此限。

 

 

  不久前,有人詢問Steam客服能不能繼承過世親人的Steam遊戲庫。客服的答案是否定的:不能轉讓、不能合併。你當然還是可以在生前把帳號密碼轉讓給另一個人,或者讓「家庭共享」功能在你死後持續運行。但那不是「繼承遊戲庫」,這可能是形上學問題,包含什麼是「擁有」、甚至什麼是「購買」、什麼是「使用」。

 

  是不是「擁有」應當包含「轉讓」和「丟棄」的權利?如果我購買了一項物品,是不是那一項物品就屬於我?直到我將它給予別人或丟進垃圾桶。但那些數位產品,我們只買到了它的使用權,不能給人、也不能毀壞或丟棄。

 

  你不能在你最喜歡的遊戲上貼上自己最喜歡的貼紙,不能在上面胡亂塗鴉、不能不小心打翻飲料在一本電子書上(你只會弄壞你的電子閱讀器)。它們不能被「那樣」擁有,因為它們從不「那樣」存在。

 

 

  一箱一箱的舊資料和舊衣裳被送上資源回收車(垃圾車在第一段就來了,資源回收車則現在才到)。沒有「回憶」在這個過程中被丟棄。它們在你決定這些物品可以被丟掉之前被丟掉了一些,其他,則在你渡過沒有這些物品的未來裡,一點一點慢慢地又被丟棄。






延伸閱讀:

〈Self / Stuff〉

〈「流動的盛宴」--夜市〉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數位來時路:失而復得的七千多個分頁〉

〈Nontology:對柏拉圖「非存在之謎」的思考〉

〈「無」與「基本情態性」:海德格的〈形上學是什麼?〉〉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0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從一種生活方式旅居到另一種生活方式之中時,「時差」出現,扭曲了我們尋常的時空知覺。怎麼一下子就這麼晚了、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一天就過去、怎麼睡不著、怎麼好像無法清醒。當我們進入一個群體,我們重新感受小時候從老師那裡聽到的荒謬言論「你浪費五分鐘,全班就浪費了一個多小時」。
  透過這樣的打扮與言談,他不只是親身落實了「動漫愛好者也可以是好人/英雄」,更是由於他選擇的台詞能夠很好的與行動相連結,給出了一個「動漫也能帶來教育」、「也能帶給人做好事的力量」的表達。達成了一種充滿正面意涵的推廣。
  就像我們過去在談論厭女/辱女詞彙時談論過的,那些詞彙本身帶有的意涵乃至於惡意,不會因為脈絡不同而輕易地被消化掉。以最常見的所謂「只是發語詞」的三字或一字髒話來說,就算我們願意相信多數人在使用那些詞彙的時候並不是真的在表達「字面上的意思」,但問題就在於:它就是從字面上能夠讀出那些意思。
  我們害怕。作為人類,除了記憶之外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害怕。就像極權政權害怕日子被記得,我們害怕面對錯誤和改變。我們害怕「變得更好」,因為變得更好,不只意味著過去的不足;也意味了過去執行至今的計畫必須打住,我們要重新制定、重新去相信另一種未來--在這個我們需要跳躍過去才能相信的當下,它還不存在。
  但無意義感來臨的時候,它不僅僅依附在單一的活動裡、它壟罩著一切。排山倒海而來的時間都是乳酪上的空洞,總有可能一束光線那麼剛好地照射過去,所有洞連成一線,真相揭曉,那裡什麼都沒有。乳酪剩一口,籠子被關上,老鼠的最後時日,心懷感激地吃完它。
  我們總是盛裝出門,力所能及地擺出體面模樣。一天後疲憊與狼狽地歸來。我們完成了什麼了嗎?應該是有。但也不一定,要看從什麼樣的角度與尺度來說。譬如說對宇宙而言,哪怕你登上火星,不過就是往旁邊移了移,可以是件有趣的事,但終究沒什麼特別。
  當我們從一種生活方式旅居到另一種生活方式之中時,「時差」出現,扭曲了我們尋常的時空知覺。怎麼一下子就這麼晚了、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一天就過去、怎麼睡不著、怎麼好像無法清醒。當我們進入一個群體,我們重新感受小時候從老師那裡聽到的荒謬言論「你浪費五分鐘,全班就浪費了一個多小時」。
  透過這樣的打扮與言談,他不只是親身落實了「動漫愛好者也可以是好人/英雄」,更是由於他選擇的台詞能夠很好的與行動相連結,給出了一個「動漫也能帶來教育」、「也能帶給人做好事的力量」的表達。達成了一種充滿正面意涵的推廣。
  就像我們過去在談論厭女/辱女詞彙時談論過的,那些詞彙本身帶有的意涵乃至於惡意,不會因為脈絡不同而輕易地被消化掉。以最常見的所謂「只是發語詞」的三字或一字髒話來說,就算我們願意相信多數人在使用那些詞彙的時候並不是真的在表達「字面上的意思」,但問題就在於:它就是從字面上能夠讀出那些意思。
  我們害怕。作為人類,除了記憶之外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害怕。就像極權政權害怕日子被記得,我們害怕面對錯誤和改變。我們害怕「變得更好」,因為變得更好,不只意味著過去的不足;也意味了過去執行至今的計畫必須打住,我們要重新制定、重新去相信另一種未來--在這個我們需要跳躍過去才能相信的當下,它還不存在。
  但無意義感來臨的時候,它不僅僅依附在單一的活動裡、它壟罩著一切。排山倒海而來的時間都是乳酪上的空洞,總有可能一束光線那麼剛好地照射過去,所有洞連成一線,真相揭曉,那裡什麼都沒有。乳酪剩一口,籠子被關上,老鼠的最後時日,心懷感激地吃完它。
  我們總是盛裝出門,力所能及地擺出體面模樣。一天後疲憊與狼狽地歸來。我們完成了什麼了嗎?應該是有。但也不一定,要看從什麼樣的角度與尺度來說。譬如說對宇宙而言,哪怕你登上火星,不過就是往旁邊移了移,可以是件有趣的事,但終究沒什麼特別。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某個夜晚我們獲得緊急命令,全體戰鬥營分成若干小隊,去金門海岸各哨崗偕同戰士守夜。興奮無比,我被分配到海邊的一個小戰壕裡,當然還有一位正規士官陪同。 我們輪流守望,注意眼前的海面,不能走神,看到有不尋常的動靜,馬上搖電話告知總部。什麼是不尋常的動靜?老士官解釋了許多,我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第一次聽到「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永遠不會太晚。」覺得有點扯淡,但後來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童年經驗多如牛毛,你可以挑選不同的回憶,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重新理解與塑造你的童年,那你就可以即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當然,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也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依同樣的方法炮製即可。
當今的四年級生,小時候真的沒甚麼好玩的。大女生跳橡皮筋玩沙包,大男生玩彈珠尪仔標,小一點的小孩兒就跳房子玩一二三木頭人或老鷹抓小雞。
某個夜晚我們獲得緊急命令,全體戰鬥營分成若干小隊,去金門海岸各哨崗偕同戰士守夜。興奮無比,我被分配到海邊的一個小戰壕裡,當然還有一位正規士官陪同。 我們輪流守望,注意眼前的海面,不能走神,看到有不尋常的動靜,馬上搖電話告知總部。什麼是不尋常的動靜?老士官解釋了許多,我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第一次聽到「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永遠不會太晚。」覺得有點扯淡,但後來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童年經驗多如牛毛,你可以挑選不同的回憶,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重新理解與塑造你的童年,那你就可以即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當然,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也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依同樣的方法炮製即可。
當今的四年級生,小時候真的沒甚麼好玩的。大女生跳橡皮筋玩沙包,大男生玩彈珠尪仔標,小一點的小孩兒就跳房子玩一二三木頭人或老鷹抓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