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以「學生主體」的課堂?語文實驗事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以學生為主體還是以教師為主體?什麼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

實驗兩周,又停課兩周的課堂,終於又重新見面了。我心裡盤算著調整課堂的運作,但希望能好好跟彼此談談各自的學習經驗、夢想與期待,而非以教師為主體。

在了解大家的夢想與期待的同時,才發現有許多需要重新核對的地方。例如,學生可能不知道真實世界到底是什麼、還有什麼可能性,所以回答不出來夢想或目標一題。

raw-image

我花了些時間先談談實驗教育的光譜與多數人走的升學制度,所有人低頭沉思。學生M舉手問,「白板上寫的課堂期待指什麼呢?」我跟她解釋了,「就是妳希望我的引導方式或者妳希望在這堂課中能得到的協助。」她顯然覺得這個發問有點徒勞無功,開始緊盯著紙。

跟預想沒有差太多,除了幾位學生興趣明確,未來可以朝向某種方向發展,需要不同的引導外,好幾位學生在紙上寫著「我想要正常的上課」、「我想要變厲害」。

在實驗教育中,渴求「正常的上課」,這是什麼意思?

raw-image

我試著釐清各自的想法,終於只剩下M一個。

於是,我坐在她的旁邊說,「妳對課堂有什麼期待或想法嗎?」M說,「我沒有什麼想法。」我再次解說,「我想知道妳來這堂課希望得到什麼或者我能順著妳的想法繼續給予引導或支持?」她也再度申辯,「我真的沒有什麼想法?妳為什麼覺得我會有什麼『想法』?」

我聳聳肩,「大部分的人假定小孩有很多想法,並且希望能按照小孩的想法給予引導。或者說有的實驗教育覺得小孩有很多想法。小孩是因為某些原因才不說出想法。如果能建立某種關係,我們就能知道他們的想法,從而給予引導。」

M很認真地反駁,「這社會有很多專業知識,而我們什麼都不懂,實際上妳要我們有什麼『想法』,其實就是沒有想法。我能有什麼想法呢?我什麼都不懂。」我又調整了用語,「嗯,其實妳有很多思考,才能說出這些話。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妳想來這堂課做什麼呢?如果妳有任何的想法。」

M有點無奈的說,「其實我在家有中文課了,我也不知道要來這裡做什麼。我也不知道妳跟我媽哪個比較厲害。我甚至不知道妳的專業到底是什麼。我只是想要來這裡好好的上課。妳說什麼我都會配合,看妳想要上什麼都可以。」

「啊~這樣怎麼行,我們假定了妳有想法,實際上不是我要教什麼,而是妳想要上什麼?有些實驗教育是這樣的。就像我們前兩周,根據大家有興趣的主題,再提供一點點討論的可能性,然後妳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討論或引導。」

M重新表明了她沒有想要做什麼,也決定不告訴我她的夢想。我無奈的笑說,「可是□□□□希望我這樣引導妳們,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的誤解。」

經過了一陣討論,M再次申明,「我真的沒有特別的想法,希望能夠好好上課,不要像前面兩周的方式。因為大家頭腦裡沒有東西,很難討論出什麼。」

raw-image

我做好(被盯與走人的)準備,看著她說:「是,我感覺到妳們的狀態。我這兩周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妳很清楚頭腦中沒有東西,很難就議題深入討論。」我們交換了過去的引導與學習經驗,終於理解彼此的狀態,取得共識。

重新集合大家,介紹了自己的專業,也再次說明我們要練習的東西,「可能會有點難,但我會陪著你們。我們會有一些要閱讀的資料,然後討論。我們可以一起試試看,如果你們突然想到什麼,可以隨時轉換,我也會再提供支持。」

課後,我回想起這三週大學新生對講述與討論課的想法,驚奇的發現學生「不總是偏好討論課」,反而呈現出對於討論失焦的無奈與挫折。當雙方無力針對彼此的話語、文本或思考,做進一步回應時,其實彼此溝通、連結的渴望也不能被滿足。

在看似能充分討論的當代,我們究竟擁有多少回應彼此的能力?當我們一起試過了討論課的自由,感受到沒有知識的限制,如今想要重回某種課堂的形式,也是「實驗」的成果之一吧!

raw-image

不管是認為學生什麼都不知道,必須教授大量知識的一端,或者是相信學生知道自己擁有很多想法,只需要專題引導的一端。實際上,真的看見了學生的渴望嗎?

當我們假定學生有想法,希望按照他的想法給予協助與引導時,我想起國高中的自己,唯一的「想法」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變厲害,請看到我的學習困難」!!!(內心無限吶喊QQ)可是,當年誤入數理資優班,老師假定我們有想法,坐在台下的自己卻每次都在思考我們「怎麼想」的哲學問題,而非聚焦在解題過程,為此挫折不已。

我告訴自己,只要看見學生的學習挫折與渴望,那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嘗試吧!

-----------------------------------------------------------------------以下是延伸

回應自學板對語文作為基礎知識的熱烈討論,(當然是以我「目前」對語文的觀察與理解)。語言作為思考的工具,仰賴於語文「能力」來提高溝通的可能性,否則似乎會陷入上述困境。而所謂語文能力,則奠基於字、詞的增加與語意理解的等廣義概念。

白話說就是:缺少足夠的語言,將難以形容腦中的思緒(語言不是唯一的工具,藝術也是溝通的途徑之一)。例如以教育部規定為例,國小四至六年級,能認讀2,200-2,700 字;國中一至三年級,能認讀3,000-4,500 字。

這種能靈活運用與識字量的差異,可能導致部分使用者面對內心澎湃情感或理念的描述與指認困境。最常見的就是學生說,「啊!我不會講。」「要怎麼說?」「我不會表達。」「說不出來。」

raw-image

此外,從識字到理解,又是一種跨越。生活裡的各種言外之意、典故或反諷等等,都表明語言不只有文字,而有更深層的語意與文化等待解碼。

但語言的習得未必經由特定課堂,只是對語意的理解必須有意識的使用,想到這裡就知道有些實驗教育的「法庭」設計,為什麼能以「混齡」解決「沒有語文課」的問題,一方面建基於私下的閱讀與語言使用經驗,成為彼此的學習鷹架,另一方面則以實際的法律課題與其中複雜的概念層次(例如當年學書面日語,老師就是以法律文本來當示範),起到細緻化語言與思考的目的。

此外,學習者得練習學會「看懂」文章!畢竟,期待他人翻譯文本,正是所有詮釋者奪走你認知權力的原因之一,也不是獨立思考者樂見的事情啊~~

換句話說,脫離了類似的情境使用與設計,語文學習怎麼以「學生主體」,其實有待實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文生態系
51會員
88內容數
時間學苑是一個引導大眾進行「經濟思辨」的教育品牌,期待透過跳脫學院的經濟學理論,帶領大家思辨生活裡的經濟議題,也讓大眾認識「生活經濟學」的運作,成為培養個人金融素養之底蘊。
與文生態系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去年時間學苑剛成立時,國峰老師曾分享擁有金融素養可以讓人心情平和,聽起來有點玄虛。但經過兩年多來的實證,愈來愈可以理解後,最近也將我所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學生。 在經濟思辨主題的最後一週課程,請學生用學到的經濟學知識,來分析我另外一群學生打工的原因:「希望趕快還完學貸!」 在分組討論時,我聽到
Thumbnail
2025/04/25
去年時間學苑剛成立時,國峰老師曾分享擁有金融素養可以讓人心情平和,聽起來有點玄虛。但經過兩年多來的實證,愈來愈可以理解後,最近也將我所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學生。 在經濟思辨主題的最後一週課程,請學生用學到的經濟學知識,來分析我另外一群學生打工的原因:「希望趕快還完學貸!」 在分組討論時,我聽到
Thumbnail
2025/04/20
在中、小學生的營隊之後,這三週嘗試將經濟素養帶給大學生。雖然學生在高中會學過「供需」、「看不見的手」等概念,但很少能直接解讀新聞或應用在生活中。 所以我們當然要來試試看囉!   知道自己不知道嗎? 一開始,讓學生閱讀新聞,分組解讀。 雖然學生討論得很快樂,但他們的解讀不脫網路留言:她很
Thumbnail
2025/04/20
在中、小學生的營隊之後,這三週嘗試將經濟素養帶給大學生。雖然學生在高中會學過「供需」、「看不見的手」等概念,但很少能直接解讀新聞或應用在生活中。 所以我們當然要來試試看囉!   知道自己不知道嗎? 一開始,讓學生閱讀新聞,分組解讀。 雖然學生討論得很快樂,但他們的解讀不脫網路留言:她很
Thumbnail
2025/04/05
關稅新聞這兩天讓許多人跳腳,有人開始指責政府談判不力,也有人開酸,「說什麼台美關係多好……」。關於這樣的大新聞,眾人心慌慌。不妨從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視角,重新理解:關稅是懲罰?還是談判工具?我們該怕嗎?還是該動起來? 關稅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所得稅」是直接對個人或企業的收入徵收,直接影響個體
Thumbnail
2025/04/05
關稅新聞這兩天讓許多人跳腳,有人開始指責政府談判不力,也有人開酸,「說什麼台美關係多好……」。關於這樣的大新聞,眾人心慌慌。不妨從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視角,重新理解:關稅是懲罰?還是談判工具?我們該怕嗎?還是該動起來? 關稅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所得稅」是直接對個人或企業的收入徵收,直接影響個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關於實驗教育到底希望學生變成什麼樣子?我的答案也許出乎你的意料 ...
Thumbnail
關於實驗教育到底希望學生變成什麼樣子?我的答案也許出乎你的意料 ...
Thumbnail
今天剛好我英文課的成人學生問我有沒有教小孩跟小孩的課怎麼上,我們做了一些討論。 我覺得這部分也可以幫助到老師,再加上我被滿多老師問過類似問題應該都可以在這幾點裡找到解決辦法。 怎麼讓未成年學生願意上我的課? 1. 我的課有用嗎? 孩子不喜歡上課最大的原因是他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來上這個課,只覺得是爸媽
Thumbnail
今天剛好我英文課的成人學生問我有沒有教小孩跟小孩的課怎麼上,我們做了一些討論。 我覺得這部分也可以幫助到老師,再加上我被滿多老師問過類似問題應該都可以在這幾點裡找到解決辦法。 怎麼讓未成年學生願意上我的課? 1. 我的課有用嗎? 孩子不喜歡上課最大的原因是他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來上這個課,只覺得是爸媽
Thumbnail
當只有教育理想的菜鳥栽進教育現場
Thumbnail
當只有教育理想的菜鳥栽進教育現場
Thumbnail
一、「追尋」的定義 1. 追尋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2. 追尋自己想住的地方,地點在南部 3. 追求自己想成為地人,可以寫作、可以站在講台上、可以對著文字發呆 4. 追尋理想的生活 二、選擇上述一個「追尋」,進行書寫 三、追尋過程產生的行動
Thumbnail
一、「追尋」的定義 1. 追尋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2. 追尋自己想住的地方,地點在南部 3. 追求自己想成為地人,可以寫作、可以站在講台上、可以對著文字發呆 4. 追尋理想的生活 二、選擇上述一個「追尋」,進行書寫 三、追尋過程產生的行動
Thumbnail
以學生為主體還是以教師為主體?什麼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 實驗兩周,又停課兩周的課堂,終於又重新見面了。我心裡盤算著調整課堂的運作,但希望能好好跟彼此談談各自的學習經驗、夢想與期待,而非以教師為主體。 在了解大家的夢想與期待的同時,才發現有許多需要重新核對的地方。例如,學生可能不知道真實世界到底
Thumbnail
以學生為主體還是以教師為主體?什麼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 實驗兩周,又停課兩周的課堂,終於又重新見面了。我心裡盤算著調整課堂的運作,但希望能好好跟彼此談談各自的學習經驗、夢想與期待,而非以教師為主體。 在了解大家的夢想與期待的同時,才發現有許多需要重新核對的地方。例如,學生可能不知道真實世界到底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自學生的寫作課來到第四堂課。我決定做一件事──「不做什麼」。整堂課我都不主動帶他們做什麼,而是問他們想做什麼,以及問他們,這堂課結束之後,你們覺得還有需要繼續嗎?然後如果要繼續,你們想做什麼?
Thumbnail
自學生的寫作課來到第四堂課。我決定做一件事──「不做什麼」。整堂課我都不主動帶他們做什麼,而是問他們想做什麼,以及問他們,這堂課結束之後,你們覺得還有需要繼續嗎?然後如果要繼續,你們想做什麼?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藉由聽話的形式,彷彿試圖安頓個人在群體的中間(例如:任由收音機、電視機打開放送,人卻呼呼大睡,或是心不在焉的做家事),這也還是單向的說話,而且傾向一種安撫式的呢喃,好像有人ㄧ直在身邊陪伴著我們。 學生在課堂內,難道也是抱著這種有拜有保庇的心態嗎?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藉由聽話的形式,彷彿試圖安頓個人在群體的中間(例如:任由收音機、電視機打開放送,人卻呼呼大睡,或是心不在焉的做家事),這也還是單向的說話,而且傾向一種安撫式的呢喃,好像有人ㄧ直在身邊陪伴著我們。 學生在課堂內,難道也是抱著這種有拜有保庇的心態嗎?
Thumbnail
同一堂課程裡面對不同的孩子,總是有太多不同的細節要照顧,而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好的陪伴者(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很難從哪個方向確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甚至是不是好的,從結果看嗎? 那個結果是課程前設定的目標嗎? 還沒有開始上課設定的就是好的嗎? 開始上了以後發現原先的設定走偏了,就不是一件好事嗎?
Thumbnail
同一堂課程裡面對不同的孩子,總是有太多不同的細節要照顧,而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好的陪伴者(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很難從哪個方向確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甚至是不是好的,從結果看嗎? 那個結果是課程前設定的目標嗎? 還沒有開始上課設定的就是好的嗎? 開始上了以後發現原先的設定走偏了,就不是一件好事嗎?
Thumbnail
這堂寫作課的對象,恰好介於「想寫」與「不想寫」的中間──換個說法可能更精準──他們覺得文字有趣,但他們似乎還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寫的需要。如果不覺得自己需要把那些話寫下來,就不會去寫,我現在面對的這群學生,就類似這樣的狀態。
Thumbnail
這堂寫作課的對象,恰好介於「想寫」與「不想寫」的中間──換個說法可能更精準──他們覺得文字有趣,但他們似乎還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寫的需要。如果不覺得自己需要把那些話寫下來,就不會去寫,我現在面對的這群學生,就類似這樣的狀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