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陪你度過人生低潮的一本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我自己在 Youtube 上看艾爾文也有一段時間了,雖然他近期沒有發新片,但想想或許是有別的人生規劃,所以 Youtube 也停更了吧!之前他在他的頻道上有推薦自己的書,那時沒買來看,這次因緣際會下借到這本書就把它翻看了遍。

由於他的頻道是在講學習成長,所以書也不外乎是這種風格。有些網友覺得太過正向而虛偽,但我覺得他的正向是經歷了低潮後,所鼓勵自己、刻意表現出堅強的樣子。

坦白說這是雞湯書,也很粉絲向,但我還是覺得...比起我看過的很多雞湯書,這本書帶到一些他自己的低潮與迷思,從中才產生出正向思考,這樣的描述架構讓這些正能量更具說服力,有些也很讓我心有戚戚。

今天不細究這本正能量小品,我打算佐點書中內容,來跟在座各位自我揭露,聊聊書中觀點之於我是怎麼樣的。

談談自己

評價

我想跟大家聊聊以前的自己。以前的我自己是個幾乎沒有負面情緒的人,大概是沒碰到特別悲慘的事吧,連出了車禍都能一笑置之。我並不是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也因此我比較獨善其身,不會霸凌也不會排擠,就是單純對別人沒感覺。更根本的原因是我幾乎不會對人或對事有所褒貶評價。

褒貶評價其實是來自於我們所認為的「應該」。一旦我們認為「誰應該...」、「事情應該...」,當人或事符合預期時,我們會認為它有達成「應該」,進而給出好評;當人或事出乎意料時,我們會認為它沒有達成「應該」,進而給出負評。因為在我的腦中幾乎不存在任何「應該」,所以才不會有褒貶評價。

我必須說這樣的心態其實很不錯,在成長過程中幾乎不會有心理壓力的存在,更不會在意某些世俗價值觀。過往我讀正能量的書籍也因此無感,畢竟我連負能量都沒有。直到大學後段,我的情緒才漸漸萌芽。不過因為我相當支持人的個體性與自由,所以幾乎不會對別人有任何標籤,也就是我的情緒幾乎不會對人。不過對於制度的想像,讓我有了「應該」。

我開始會想勞工「應該」可以擁有勞基法所規定的最低保障,但現實中有些老闆就是不給。我開始會想實習教師「應該」因為付出勞務拿到薪水,結果教育部只選擇剝削這群基層階級。我開始會想老闆「應該」定期付薪水給員工,結果老闆居然在某天就捲款潛逃不見蹤影。我開始會想我「應該」可以安安穩穩地住在我買的土地上,結果某天政府跟我說要徵收土地,補貼連原本的房子都買不起。

這些太多太多的「應該」,讓我開始感到憤怒。負面情緒向我襲來,所幸讀的書也多,即便有大落,也是很快就平復了。

偶爾的宣洩不是在跟這個世界低頭,而是留空間給自己喘息。

在處理負面情緒時,第一件事情要先承認其存在,隨後才想要怎麼釋放。我可以知道我因為不滿薪資制度,而有這樣的負面情緒。釋放的方式不該選擇加諸在別人身上,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我偶爾會去爬山或去海邊,對著大自然使出我的獅吼功。

宣洩完了開始想想:我的難關是什麼?我要怎麼度過?思考下一步才是這個時候要做的事情。透過具體的方法,才能夠真正解決我的問題,也才能夠真正刮除我心中殘留的負面情緒。

我們該學習的,不是如何阻止意外不發生,而是發生以後如何坦然面對,再用心收拾,加快往前走的腳步。
獨處

一個人待在房間裡,看著窗外陰雨綿綿,是不是有時候會感到寂寞呢?這種感覺幾乎人人都有,畢竟人是需要歸屬感的動物。要排解這種寂寞,你可以相約朋友們一起出去玩,有時也可以選擇一個人看看書、聽聽音樂來排解這種寂寞。所以回來問題,排解寂寞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答案是歸屬感。當在上班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是公司中的一份子;當我們跟朋友出去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是朋友圈中的一份子;那自己一個人看書、聽音樂呢?這是一種你歸屬於你自己的模式。此時我們一個人在做自己的事時,我們不會感到寂寞,而是很享受在當下獨處的狀態。

自我歸屬感相當重要,因為當歸屬感皆來自於外在時,自己會想方設法融進團體裡,而非思考內心的感受。但偏偏團體或者他人想法就是不可控,我們需要他們來排解寂寞時,對方不見得會有所回應。然而當歸屬感屬於自己時,我們就有足夠能力,排解我們自己的寂寞。那問題又來了?我們怎麼獲得自我歸屬感呢?

真正的歸屬感是你發現你不需要歸屬於任何事情,你唯一要歸屬的是自己的內心。

實際上來說我覺得要先有自我認同,認知自己喜歡什麼、或是聲稱自己是什麼的專家。對於我來說沒事就是看看書,增加自己下次寫作的素材。對於職業棋手來說,下棋可能就是他自我認同的一部份;對於吉他手而言,彈吉他也可能是自我認同的一部份。當我們做這件事情,順利進入心流狀態後,就能享受這樣的獨處時光。

當然如果你做自我認同的事無法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可能就要再多想想多方嘗試。一開始我也是看書很慢很容易分心,但看久了,比起周遭朋友圈,我已經是最常看書的人了,而且也不排斥,甚至有機會進入心流狀態。所以我一旦感到寂寞,就會出發去附近圖書館走走晃晃,看看裡頭的書,這種獨處時間對我來說也是超讚的!

談談生活

生活
工作或許是別人給的,但生活一定是自己過的。

我覺得畢業後這幾年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要「學習如何過生活」。細節很多也很雜,包含工作與工作之餘的平衡、靜態活動與動態活動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對於生活有所感受,就像是重新再認識一次這個世界,只是這次我們拋棄學校那些煩人的參考書,靠著我們自己的感知重新理解。

從躺在床上的感受、起床第一眼看到的環境、手執著的牙刷的質地、家裡的植物擺飾、入口喝的第一杯果汁、外頭的天氣......一切一切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我們開始會注意睡眠品質、牙刷毛軟硬、家裡養的植物、食物的味道、房間的濕氣,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小細節,始懂得生活。

好好經營每個生活的當下,反而能期待更好的未來。
工作

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在一開始做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但是為了維持生計,總是要忍一時,除非你投對胎,不然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走來的。如果真想要轉換跑道,朝其他理想一步步邁進,在大家享樂休息的下班時間勢必得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行。

畢竟每份工作本就有好有壞,當員工雖然被指揮,但至少有穩定的收入;當老闆雖然可以指揮別人還能坐擁光環,但要有夠大的資本外還要有在市場上生存下來的本事。上班族羨慕自由接案者的工時自由、可以賺很大,自由接案者卻也羨慕上班族的穩定工作、不用捱過沒有案子的日子。

真正能夠有所成就的人,不會只在別人看得見的地方努力,更會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堅持。不會只注重結果,更是注重過程。知道過程是條持續的線,當下發生的事都只是一個點,堅持下去結果就會出現在線的另一端。

不過上面都還是在你大概知道你的理想工作在哪裡的情況,要是你還不清楚的話,就把握著眼前的工作囉!找不到想走的路,那就先走好現在的路;還不確定想做什麼,那就先問自己討厭什麼,避開就好。很多時候久了會做出興趣,人生會為自己找出解答,如果真的做沒興趣,再換工作也不遲。

談談他人

為自己而活
寧可做好自己,也不要小心翼翼地為別人活。

自己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別人則是指你的家人、朋友、夥伴、上司甚至是陌生人。這些別人常常會用「應該」去界定你要做什麼。例如家人希望你做某份工作、上司希望你最好認真工作還不要拿錢、陌生人希望你花時間關注某些社會議題。但你的人生一天也就 24 小時而已,怎麼可能完成的了每個人的期望,對吧?

更何況,他們說了「應該」,也沒有要對你負責的意思,等到你出問題的那一天,別人只會推托說「那是你的決定,你應該自己承擔啊!」那...那些建議真的聽聽就好,只有你最清楚自己的境況,也只有你可以對你自己負責。一旦你真的選錯了方向,自己也難辭其咎。

而我認為人所謂的「成熟」,就是「能夠負責」的意思。

我們要嘗試在情緒上做個獨立的人,因為處在世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唯有獨立才可能分離,有了分離才會對自己負責。

有的時候面對別人的「應該」我們會模糊焦點,認為我們只有選擇接受或者拒絕。但真正要面對別人對我們的「應該」時,我們要想的是「為什麼應該這樣」。舉例來說,有家人情緒勒索你應該要去當工程師,而不是選你自己想要的工作時,針對問題我們不是選擇接受或拒絕,而是要試著去問「你為什麼希望我要當工程師?」是為了名聲?是為了高薪?還是為了你曾經達不了的心願?唯有解決這些背後真正的需求,問題才能被妥善解決。

為自己而生
合得來的用心把握,合不來的放心錯過

我現在對於他人的價值觀也是如此。在過去學生時代,往往為了配合別人總是遷就,搞得自己像是迎合他人而生活的樣子。現在我覺得我自己的時間重要多了,你想要浪費時間可以,但麻煩請不要浪費我的寶貴時間。如果對我的時間也不願意給予尊重的話,那...我們可能合不來吧!

雖說我們都有討好人的天性,因為那是最快融入群體的方法,但是無止盡地討好,就只是在強求一段關係,而這強求來的也不屬於自己、難以長久。在《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中也說過,這是不健康的關係。

那怎樣達成健康的關係呢?我認為要讓自己有些價值,不管是能力、興趣等等,當別人是因為跟你在一起很開心、很有話聊,而不是無謂的膩在一起、雙方都是有能力處理關係的個體時,關係才能健康長久。

人生只有一次,活給別人看實在太奢侈,寧可因為真實的自己而被討厭,也不要因為偽裝的自己而被喜歡。

人與人的關係要靠主動接觸來產生,沒有雙方誰應該要怎樣,如同遞出白紙邀請對方一起彩繪,輕鬆拿出畫筆一起作畫。隨著雙方磨合,用心閱讀另一方的情緒,註記對方的想法,傾聽對方的聲音,於是你會慢慢懂我,我會慢慢懂你,彼此的陪伴成了最美好的事情。

談談得失

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得失,會因為發票中獎而開心,也會因為弄丟錢包而心急。但不管是哪種得還是失,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一旦發生了,我們也只能接受。

曾經的跌倒,是為了提醒自己下次要繞過去;
扎心的感情,是為了點醒自己以後要看對人。

還記得我們曾在《人性鍊金術》那本書說過,人有損失趨避的原則。面對「得」我們很開心,但是面對「失」我們會極度痛心。對於生命更是如此。我們往往在人活著的時候沒有去珍惜,卻在死後悼念他的好。人可以貪婪,但我們也必須學著珍惜,眼前現有的人事物,甚至是時間、選擇,否則那些事物也只會因此變得無足輕重。

多數人臨走前的遺憾,
是年輕時沒有勇敢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結論

認清自己是誰,比別人認識你是誰還要重要;
成為自己想要的人,比成就其他人想要的你還要重要。

雖然我沒有買這本書,但憑良心講,我覺得這是本人人書架上必備的一本正能量書,他裡面不少篇章我都相當認同,尤其在自己失意的時候看著,就好像能給予自己點信心,度過某些難關。再加上作者讀了很多書,雜揉了各種心理書籍的論點,套用到自己的經驗裡,所以在書頁中的各個篇章,都很容易找到過去看過的影子。

看著這本書,被作者滿滿的金句筆記給激勵,也隨著每一段,看著過去的自己成長。每一次寫這種心理勵志書的閱讀筆記都是種成長,而這本書幾乎是回顧了我現在所有面向的想法,所以今天一寫,也算是把我自己的想法都清晰地寫下來吧!希望大家失意的時候,也能夠看看這篇閱讀筆記,找回那個丟失的自己。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書名:《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作者:艾爾文
出版社:三采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喝吧!
102會員
181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喝吧!的其他內容
2024/04/13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4/13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1/20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Thumbnail
2024/01/20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Thumbnail
2024/01/01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
Thumbnail
2024/01/01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多年前在書局裡看到書名與副標後,回家在TAZZE上面看到有人在販售二手書,立馬下單的一本書。記得那時候的我對自己相當沒有自信,應該可以說是自卑吧!心裡總有許多負面的思考,看待人事物也總會以悲觀的角度去解讀,常常會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別人都不會喜歡我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開始培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多年前在書局裡看到書名與副標後,回家在TAZZE上面看到有人在販售二手書,立馬下單的一本書。記得那時候的我對自己相當沒有自信,應該可以說是自卑吧!心裡總有許多負面的思考,看待人事物也總會以悲觀的角度去解讀,常常會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別人都不會喜歡我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開始培養
Thumbnail
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將“取得他人認同”的想法捨棄,為了不被對方討厭(目的)而滿足他人慾望(手段),這其實只是用著自己的人生在過他人的生活罷了,此時也需要注意,他人也是完全不需要為了自己的期望過生活。 套用一部我很喜歡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裡的台詞: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的面對自己。
Thumbnail
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將“取得他人認同”的想法捨棄,為了不被對方討厭(目的)而滿足他人慾望(手段),這其實只是用著自己的人生在過他人的生活罷了,此時也需要注意,他人也是完全不需要為了自己的期望過生活。 套用一部我很喜歡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裡的台詞: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的面對自己。
Thumbnail
對啊,我就是難相處,但我開始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善待自己,即使遇上了情緒風暴,也知道如何讓自己回到安定、自在、不躁鬱的狀態。 給自己溫暖的擁抱、滿滿的自信、隨時喜悅的心靈,我想,這會是我最好的新年禮物吧!
Thumbnail
對啊,我就是難相處,但我開始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善待自己,即使遇上了情緒風暴,也知道如何讓自己回到安定、自在、不躁鬱的狀態。 給自己溫暖的擁抱、滿滿的自信、隨時喜悅的心靈,我想,這會是我最好的新年禮物吧!
Thumbnail
這本《給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爬梳出許多心理遭逢的困境,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以及可以應對的方法,包含認同自己,培養自信與克服無力感,賦予早期經驗意義,將自卑感視為前進的動力等等方式,完完全全的接納不夠好的自己,才有可能持續成長前行。
Thumbnail
這本《給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爬梳出許多心理遭逢的困境,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以及可以應對的方法,包含認同自己,培養自信與克服無力感,賦予早期經驗意義,將自卑感視為前進的動力等等方式,完完全全的接納不夠好的自己,才有可能持續成長前行。
Thumbnail
這本書我沒有要很認真的討論在講什麼,我只會分享幾段讓我比較有感觸且喜歡的觀點, 書裡面由於每個章節的論點會互相穿插,所以雖然每一夜看似有主題, 但由於書裡面大多都是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有時候對話會再接續到前面所提及到的概念。 文章為我讀後覺得有幾段比較有感觸有些心得的片段。
Thumbnail
這本書我沒有要很認真的討論在講什麼,我只會分享幾段讓我比較有感觸且喜歡的觀點, 書裡面由於每個章節的論點會互相穿插,所以雖然每一夜看似有主題, 但由於書裡面大多都是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有時候對話會再接續到前面所提及到的概念。 文章為我讀後覺得有幾段比較有感觸有些心得的片段。
Thumbnail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生活從來都不需要完美,人生的意義,端看我們的選擇 願你在好與不好的日子之間,做個完整的自己 願你在時間的陪伴下,勾勒出喜歡的未來
Thumbnail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生活從來都不需要完美,人生的意義,端看我們的選擇 願你在好與不好的日子之間,做個完整的自己 願你在時間的陪伴下,勾勒出喜歡的未來
Thumbnail
我是誰?在哪裡?要往哪兒去?誰能給我標準答案? AKi說:「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
Thumbnail
我是誰?在哪裡?要往哪兒去?誰能給我標準答案? AKi說:「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
Thumbnail
# 60《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陪你度過人生低潮的一本書。希望大家失意的時候,也能夠看看這篇閱讀筆記,找回那個丟失的自己。
Thumbnail
# 60《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陪你度過人生低潮的一本書。希望大家失意的時候,也能夠看看這篇閱讀筆記,找回那個丟失的自己。
Thumbnail
當你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你看待的事物就會發生改變。 我一直都很喜歡身心靈相關書籍,覺得就像音樂、畫作一樣;身心靈對情緒的不同的詮釋,就像藝術一樣,陶冶我們的性情,找到個人可以接受的說明與解釋,就像戴上不同特色的眼鏡看世界。 如果你內心沒
Thumbnail
當你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你看待的事物就會發生改變。 我一直都很喜歡身心靈相關書籍,覺得就像音樂、畫作一樣;身心靈對情緒的不同的詮釋,就像藝術一樣,陶冶我們的性情,找到個人可以接受的說明與解釋,就像戴上不同特色的眼鏡看世界。 如果你內心沒
Thumbnail
【多桑書評時間】  感謝好友Jerry,我是多摸摳桑,兩位寶貝兒子的吧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 今天我們來推薦一本關於心理面的熱銷好書,或許您初看書名,覺得很shark?為什麼被討厭還要有勇氣?就讓我們用書中幾個觀點一起來共同思考思考吧… 【決定論】?【目的論】?─這有沒有像是【
Thumbnail
【多桑書評時間】  感謝好友Jerry,我是多摸摳桑,兩位寶貝兒子的吧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 今天我們來推薦一本關於心理面的熱銷好書,或許您初看書名,覺得很shark?為什麼被討厭還要有勇氣?就讓我們用書中幾個觀點一起來共同思考思考吧… 【決定論】?【目的論】?─這有沒有像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