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剛剛他 X 的在幹嘛?」。
掛掉與小紐約披薩老闆的電話後,我不斷對自己狂罵,藉此掩蓋滿腹尷尬之情,當時,我還多少有些害怕。
會害怕是因為,我與小紐約披薩的老闆素未謀面,但我卻克服了心魔撥電話到店裡,嘗試要推銷我的創業 idea,幸運也令人膽寒的是,電話一接通就是老闆本人。
上一次你接到陌生人的來電,聽起來不妙,開始要推銷你,要你把錢掏出來的時候,剛好有要事在身,說過幾次不用了,你會有多不爽?
有時候我會花個五分鐘聽聽電話另一端的陌生人會如何講話,好讓我願意繼續聽下去 — 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寶貴的技能。
儘管手一邊抖著,一邊重複背誦預先寫好的台詞,我還是撥出了那人生中第一通的陌生電話 (Cold-call)。
我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想要打惡作劇電話,或是當作是人生清單中必須完成的其中一項蠢事。
我這麼做的用意在於我不甘心,我不甘心當時我想嘗試業務類型的工作卻接二連三都被拒絕,得到的反饋都是:相關經驗不足。
所以我想試試看我是否能靠自己說服陌生人跟我做生意,如果有一些成績,至少還能放在作品集,或是在選擇去打工之前,趕快賺到下個月的房租。
克服萬難的第一步:控制情緒,別被牽著走
掛掉那通電話後,我發現自己不想要被拒絕,被拒絕的感覺讓我不好受,也很不爽,有一種「我這個人」被否定或是「我在做的事情」根本沒人在乎的強烈感覺。
進一步思考:對!沒人在乎。我們做什麼事情,根本他 X 的沒人在乎,因為人都只在乎自己! (People are self-interested)。
所以我更要撥出這通電話,但注意力不是放在「我」自己身上,而是思考我能為對方做些什麼,盡可能在撥出這通電話前就先想清楚。
完全沒有受過大公司內部培訓的我,還是有辦法找到方法準備一篇電話銷售講稿,我當時只想,我有手機、電腦,還懂如何製作網站,為什麼不試試看?
當我結束那通電話,坐回電腦桌前,我意識到:這個害怕、不舒服的感覺,意味著我在成長。
要做到控制情緒最快的方式就是,無論你此時此刻是憤怒、害怕、焦慮、急躁、快樂,都試著進一步問自己:
為什麼?
為什麼我現在有這樣的感覺?感到害怕?感到生氣?感到快樂?
是什麼原因讓我有這樣的情緒?
內向害羞不該是阻礙你成長的原因
以前常聽人說過類似的話:創業做生意尤其做業務類型的工作,要找客戶的人一定要夠厚臉皮,一定要會講話才能勝任,才能做的好。
我不這麼認為。
我自認是不善與人交際,也不願耗費能量在頻繁社交上的內向人,但也因為如此,反而更需要透過不斷練習、累積,才能在需要的時候看起來「厚臉皮」。
你只需要在「必要的時候」,展現出你的厚臉皮,其他時候,不必逞強。
沒有夠不夠格,只有願不願意試
經驗,來自親身嘗試,與你做什麼工作、擁有什麼頭銜、每個月有多少薪水根本無關。
若未來離開現在的公司,你還剩下什麼?那如果又是出於非自願而離開呢?又要靠什麼生存下去?
有一次在辦公室,前輩不斷灌輸我一個觀念:「你連這個都做不好,哪有資格做別的事?」。
我沒有和他爭辯,但這句話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有些工作我確實做的不如前輩,但經過親身嘗試舒適圈以外的事後,我漸漸知道自己擅長些什麼。
沒有足夠的嘗試,如何能夠更加認識自己,又怎能知道自己擅長哪些事?
過濾掉社會的雜音,才能真正自由
「你應該在 30 歲以前找到人生工作方向,有車有房...」;
「你都老大不小了,應該趕快找個人嫁了吧」;
「如果這個人做了某件事,他/她就不是你的真愛,趕快分手吧」
來自其他人的話語、建議,他們都不需要為你最終的決定負責。或許他們之中有人說得對、有人根本亂給出一些沒有根據的建議。
但是,那又如何?
有一個最重要的人,你問過他的建議了嗎?你了解他的想法了嗎?
回歸本身,聽從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目前為止,在這段經驗中,我學到了什麼?下一步,我想往哪裡去?
每個人都知道那些道理,但多數人卻依然停滯不前,只不過是歲數增加了。
別只是為了要走出舒適圈,而走出舒適圈。為你想做的事,走出舒適圈。
回顧
後來我見到小紐約老闆本人,我問他為什麼願意給我這個機會?
我依稀記得,當時我在電話中講話非常急促緊張,我猜電話的另一頭聽到後,應該不難猜出,這鐵定是一個涉世未深的菜鳥在說話。
「我只是想說,你說你能幫我們做的那些事聽起來大致符合我的需求,所以覺得我們可以約個時間見面進一步聊一下。」小紐約老闆若無其事地說。
不是出國一趟,見見世面,才能稱得上是跨出舒適圈。一通電話,也能讓你在家裡就能跨出舒適圈,還能為你帶來工作,成交一筆生意,還有很多未來可以帶著走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