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溝通從膽怯至制式、再到隨心所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天生就很會嘴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溝通很難。

​「怕屁喔,門鈴按下去就對了啊!」當年做仲介帶我的福哥這麼說。

​我當然知道門鈴案下去就對了。開口的是我又不是你。

​門鈴按下。內心祈禱屋主不要在家。

良久。

​看來是沒人在,我開心堆起滿臉笑容:「看來是沒人在啦!我們明天再來好了。」

​福哥翻了一個大白眼。

​先別說溝通了、他們根本不懂為什麼你會不敢跟陌生人說話。

​為什麼會還沒開口就怕被打槍、或是怕冷場?

​也不懂---就算打槍又怎樣?不管是交朋友、還是搭訕、或是做業務。失敗就找下一個啊!到底是在怕啥?

​白天不懂夜的黑、句點的恐懼只有我背。

​當然真的要去計較害怕溝通的背後心理,要挖也是可以挖出一大堆分成9集。但那不是我今天想談的。

​我今天想談的是,「從害怕與陌生人溝通,到今天能1對1服務催眠個案、或是1對多進行教學」我的心態是如何改變的?

​現在大家看到的我常常文章裡面幹話連連、課堂上妙語如珠。但這種東西不是與生俱來的。人家我也是一步一腳印跟玩疊疊樂一樣慢慢堆起來的。

​從極度抗拒、到隨心所欲。

​也曾經因為講錯話、讓堆起來的疊疊樂一瞬間倒塌、害我那個案子跟20多萬的收入說掰掰。但我也不過是記取教訓,拍拍身上塵土、再次邁向下一個目標。

​那麼,我是怎樣轉變的呢?我是用哪些心態幫我成為講台上的嘴砲鬼見愁的呢?


心態面:

1.如果你有無限次嘗試機會、那你的下一發永遠比這一發更精準

2.量變形成質變---關鍵在於看出歸類

3.你目標不再打造一場完美的溝通、而是成功溝通後的那個成果。溝通只是中間的過渡這能降低你的心理壓力

如果對應到本文標題的三種狀態----從恐懼、到制式、到最後的隨心所欲。那麼,我剛好在這三個狀態中領略了三種不同的、階段性的心態。

1.恐懼階段的我

恐懼階段的我,害怕開口會被拒絕、會失敗、會尷尬、會冷場。

​這些狀態說穿了就是害怕自尊會受傷,害怕「我這麼玉樹臨風的男人,怎麼可能說服不了客戶/搭訕不到妹子/說不出幽默的話/讓場子冷掉呢?」

​簡單講,就是害怕在人際交往的這個比賽場上落居下風。怕別人比我優越。這會讓我覺得價值比人低。

​怕東怕西的結果就是,會生出一種歪七扭八的鴕鳥心態:

​「比賽怕輸?那我不比就沒有輸的問題了。」

​這樣的恐懼會造成行動力下降、慢慢對新事物失去嘗試的動力---因為害怕新事物的參與過程又會燃起類似的競爭比較心理。

​那改變這種負面循環的心態是什麼呢?就是先認清自己也是人。人是透過學習、理解、練習、純熟的這種步驟變得茁壯的。

​你溝通機會比較少、很自然溝通能力就是會比別人差,就像我老是坐在電腦前面打字,死都不去運動,突然要跑個3000我肯定會跑個1小時才跑得完的。

​這種事情非常天經地義。

​所以不要把溝通當成是「天生就會」的技能。溝通是一門技術、需要你大量參予、甚至刻意練習。

​你搞砸的溝通越多次,你就越強大。相反的,如果只是站得遠遠、腦中一堆自我對話、放棄嘗試,只在路邊使用精神勝利法、甚至瞧不起努力嘗試溝通的人,那就可惜了。

​「大膽行動。每次的瞄準都以上一次的結果作微調。那你終究能命中目標的。」

​2.制式階段的我

如果你讀了不少書、上過一些課,開始覺得好像有些方法用在溝通上不錯,但跟拜巷口土地公一樣---覺得有時靈有時不靈,那你大概就是進入了制式階段了。

​這得先歸功於你克服了上一階段的恐懼、也認知到溝通的重要性。你也因為大量的溝通機會,似乎歸納出一些要點、似乎得到了一些分類。先不管你目前溝通得好不好,你都很值得鼓勵。

​在這個階段的溝通者通常會卡一段時間。也很容易繼續停在「量大為王」的迷思中,不斷使用那兩三種方法,來去應對所有不同的對象。

​這些像是但不僅限於:

.上過一些兩性、追女班的路邊搭訕者。
.公司派發一些話術腳本的銷售業務。
.熱衷追求「一定有一些致勝金句」的各種溝通者。

如果你也卡在這個階段一陣子,你除了持續使用那些你已經很習慣的話術外(當然可以繼續用,畢竟是這些東西幫你度過了第一個階段)關鍵是要留意那些不吃這套話術/方法的對象。

​如果你夠留意、而不是直接放棄那些人的話。你通常會發現這些不吃你老調的對象,往往都有另一種共通性。

​你需要針對這些不吃你方式的對象,研究出一套新的方式來應對。然後、繼續沿用第一個階段時「開火再調整的模式」慢慢磨出第二套、第三套溝通方式。

​我在這個階段時,看過一堆溝通的書籍、也把很多學到的話術現學現賣。

​但比你們笨的是;我把那些話術打不中的客戶當成是奧客。沒有特別再去留意、紀錄他們的特質。

​反而在這個階段我變得有點自滿,感覺自己用這種痞痞的方式溝通很有人味。跟一般的業務不同。這也迎來了我印象深刻的溝通失敗。

​某次,一個我已經服務過的客戶轉介紹他的朋友給我。那是一個性格溫溫的女孩。

​文文靜靜,白白淨淨。

​我帶著她在台中東奔西跑到處看屋。過程中一直都是用我習慣的登徒子調調,半調戲半認真地介紹房子。

​一整天行程結束後,我累她也累了,我半開玩笑的說:「差不多啦!今天該看的都看完了,你可以滾回去啦~~~」

現在的我也想不起來自己怎麼嘴裡會迸出這種話。但在遇到這客戶之前,我服務的很多都是年輕的男性首購族,這種哥兒們式的對話效果通常都不錯。

​但顯然白淨女不吃這套。只見她臉色一沉,輕輕說了聲謝謝、再見。

​結果呢?結果就是沒結果了。

​所以從這個故事就知道,卡在這個階段的溝通者不要灰心。只要放回一些心思在那些你處不來的客戶,找出他們共同性,再研究出新的應對方式即可。

​「量變其實不會帶來質變。是主動針對量體思考修正後,才會產生質變」

3.隨心所欲的溝通

正式進入這個階段的我,大概是從事仲介大概滿10年的時候。

​在這個階段的我,發現溝通的本質其實在於「善的交流」。我發現溝通雙方其實是各取所需、但只要能同時看見雙方的需求、並盡可能主動滿足對方後、立刻提出我的要求,基本上都會是順利的。

​這樣的體悟不只是單純的溝通上,在談判上也是。

​在談判中我不再硬梆梆、只會使用過往主管用過的方式。我主動挖掘客戶需求、提出解決辦法。當今天客戶凹我的時候,我也會給她凹、但也立刻提出新一步的要求。

​這個階段的溝通,無論是商業上、人際交往上,我都能感覺到明確的「一來一往」的感覺,就像是在跳雙人舞的感覺。

​她進、我退、我進、她退。不管是誰在引領這場溝通,我們都同樣待在一支舞碼中。

​帶著這樣模糊的體悟,我接觸了心理學、催眠、NLP。

​我學會呼應引導、Yes Set、心錨等技巧。順著脈絡更往上、了解了催眠的框架、溝通循環的理論。

​再再往上,接觸到了貝特森的心智定義。接觸了一元論的本質。

​一切都是同一件事情。一切都是一個圓、一個持續的循環、一個可被結構化但無法言語化的世界規範。他是行為、他是科學、他又是哲學。

​無招勝有招了。

​一切的體悟的最終,現在來看。就是停止聚焦自己,而是撥出更多心力在他人身上。

​理解對方是人、去辨認他的所需中、有沒有我可以進入的角度。

​進入後,就順著這循環的力量,順勢而為。我大膽給他他要的、也大膽要求我要的。

​然後這支舞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正如分享這些知識給你們、能夠得到你們對我的信任。而你們也能在這些文字中,學到能幫助到你們的事物。

​然後未來的課堂上,也許能看到你、也許看不見。那都無所謂。

​重點是我們都在同一支舞碼中。你持續得到你要的、而當我下一次招生、下下次招生。只要我持續供給你要的、輪到我要的時候,你也會給我的。

​溝通、就是循環、就是自然。



想學習更多心理學、催眠、NLP技巧嗎? 彭博會在這些地方出沒:

彭博的IG

彭博的臉書粉專

NLP、催眠、心理學學習官方網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學|NLP|催眠】 彭博
136會員
80內容數
從NLP、心理學出發 看到生活中 所有瘋狂跟浪漫 都跟大腦的非理性運算有關
2024/01/26
在人生中,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時間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未來,這種觀點將成為我們的資源和框架。本文將探討如何面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並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找到答案。首先是透過探討未來的自己,從現在的角度去感受未來的的生活,另一個方法則是從過去的記憶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2024/01/26
在人生中,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時間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未來,這種觀點將成為我們的資源和框架。本文將探討如何面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並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找到答案。首先是透過探討未來的自己,從現在的角度去感受未來的的生活,另一個方法則是從過去的記憶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2024/01/05
前幾篇文章跟大家用很簡短的方式講了「如何讓自己說話更有邏輯」這件事情。迴響挺好的,真的有解決不少人對於常被評價「說話沒有邏輯」這件事情有更深的見解。 然而,好端端討論心理學、催眠、NLP的專題區、為什麼要討論起邏輯這件事情呢? 因為,正是你有邏輯、所以我才能催眠你
Thumbnail
2024/01/05
前幾篇文章跟大家用很簡短的方式講了「如何讓自己說話更有邏輯」這件事情。迴響挺好的,真的有解決不少人對於常被評價「說話沒有邏輯」這件事情有更深的見解。 然而,好端端討論心理學、催眠、NLP的專題區、為什麼要討論起邏輯這件事情呢? 因為,正是你有邏輯、所以我才能催眠你
Thumbnail
2023/11/24
我作為完全透過網路起家的NLP創業者、許多服務都是先收款、再提供服務的。像是NLP專業執行師課程、催眠療癒啊、身心靈課程啊,通通都是這樣。 錢沒到位、服務不會展開。 我也自然不會延伸出這篇文章的問題---客戶爽約、怎麼辦?
Thumbnail
2023/11/24
我作為完全透過網路起家的NLP創業者、許多服務都是先收款、再提供服務的。像是NLP專業執行師課程、催眠療癒啊、身心靈課程啊,通通都是這樣。 錢沒到位、服務不會展開。 我也自然不會延伸出這篇文章的問題---客戶爽約、怎麼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會緊張,代表我們重視這件事,但心中想著「不要緊張」,只會讓自己更緊張。因此,老師建議,應該把專注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只要我們心中想著,說話是為了什麼?你要給聽眾傳遞什麼好消息呢?先允許自己內在混亂,然後整理內在,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重要支持者,當我們成為一個內在和諧自由的人,就能與他人順暢交流。
Thumbnail
會緊張,代表我們重視這件事,但心中想著「不要緊張」,只會讓自己更緊張。因此,老師建議,應該把專注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只要我們心中想著,說話是為了什麼?你要給聽眾傳遞什麼好消息呢?先允許自己內在混亂,然後整理內在,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重要支持者,當我們成為一個內在和諧自由的人,就能與他人順暢交流。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境?初入職場的你,在家族聚會中很熱切地想要分享剛到工作環境的酸甜苦辣,你也很期待家人們能與你一同討論,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你卻聽到……   「這有什麼呀!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有什麼好在意的。」 「拜託,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那時候就這樣做的……」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境?初入職場的你,在家族聚會中很熱切地想要分享剛到工作環境的酸甜苦辣,你也很期待家人們能與你一同討論,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你卻聽到……   「這有什麼呀!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有什麼好在意的。」 「拜託,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那時候就這樣做的……」
Thumbnail
1.冷場的時候會很緊張 2.會想要趕快講話填空 3.如果有人先講會心安 4.一對一聊天也怕尷尬 5.聚會前先擔心沒話題 看看你五個中了幾個,我就是全中的那個。還曾經因為擔心沒有話題就去做了「聊天話題卡」,就算是再熟的朋友見面,還是會怕沒話可說。 但奇怪的是,真正碰面反而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可怕。為什麼
Thumbnail
1.冷場的時候會很緊張 2.會想要趕快講話填空 3.如果有人先講會心安 4.一對一聊天也怕尷尬 5.聚會前先擔心沒話題 看看你五個中了幾個,我就是全中的那個。還曾經因為擔心沒有話題就去做了「聊天話題卡」,就算是再熟的朋友見面,還是會怕沒話可說。 但奇怪的是,真正碰面反而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可怕。為什麼
Thumbnail
以前我是一個超級怕麻煩的人,不僅怕麻煩自己,也怕麻煩別人,因此就算心裡有需求,就算可以幫忙的人就在旁邊或是好友,也很難開口要求別人幫忙,就怕麻煩到別人過意不去。因此漸漸的有人覺得我冷漠或高高在上,有一種距離感。
Thumbnail
以前我是一個超級怕麻煩的人,不僅怕麻煩自己,也怕麻煩別人,因此就算心裡有需求,就算可以幫忙的人就在旁邊或是好友,也很難開口要求別人幫忙,就怕麻煩到別人過意不去。因此漸漸的有人覺得我冷漠或高高在上,有一種距離感。
Thumbnail
天生就很會嘴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溝通很難。 ​「怕屁喔,門鈴按下去就對了啊!」當年做仲介帶我的福哥這麼說。 ​我當然知道門鈴案下去就對了。開口的是我又不是你。 ​門鈴按下。內心祈禱屋主不要在家。 ​ 良久。 ​ ​看來是沒人在,我開心堆起滿臉笑容:「看來是沒人在啦!我們明天再來
Thumbnail
天生就很會嘴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溝通很難。 ​「怕屁喔,門鈴按下去就對了啊!」當年做仲介帶我的福哥這麼說。 ​我當然知道門鈴案下去就對了。開口的是我又不是你。 ​門鈴按下。內心祈禱屋主不要在家。 ​ 良久。 ​ ​看來是沒人在,我開心堆起滿臉笑容:「看來是沒人在啦!我們明天再來
Thumbnail
偶然參加完一個聚會,我又再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內向高敏者,還是會像過往一樣想要遠離太多人群的地方,讓我回憶起這些年來的學習與體悟,這篇想要淺談為什麼人難以社交。
Thumbnail
偶然參加完一個聚會,我又再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內向高敏者,還是會像過往一樣想要遠離太多人群的地方,讓我回憶起這些年來的學習與體悟,這篇想要淺談為什麼人難以社交。
Thumbnail
成功,不只建立在你有多麼勤奮努力,更多的是你如何與害怕、恐懼的情緒共處。 這其實是個可以刻意練習、培養的技能,而不只是人格特質。沒人教你該如何學習消化它,學校教授也只告訴你,你還不夠努力、你還不夠用功,再努力一點、再用功一些。
Thumbnail
成功,不只建立在你有多麼勤奮努力,更多的是你如何與害怕、恐懼的情緒共處。 這其實是個可以刻意練習、培養的技能,而不只是人格特質。沒人教你該如何學習消化它,學校教授也只告訴你,你還不夠努力、你還不夠用功,再努力一點、再用功一些。
Thumbnail
       我一直都覺得溝通可以解決很多事,但是說的容易做得難,因為溝通不只需要技巧,也需要耐心。
Thumbnail
       我一直都覺得溝通可以解決很多事,但是說的容易做得難,因為溝通不只需要技巧,也需要耐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