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是個矛盾的時代,有殖民壓迫,也有啟蒙誕生。到底該愛?該恨?男性知識分子聳肩無奈,覺得心情很複雜。
看在女性知識分子眼裡,也許會覺得:你們會有我們煩惱嗎,除了結婚沒別的選擇。
那個時代的女性,即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看在外人眼中,都是結婚的「履歷表」一環。
太有才藝,還會被公婆質疑不懂「相夫教子」。
那時代,女性成年就得當標準妻子,跟今天一畢業就得當社畜差不多。
不過仍有一群女性,以才女實力為自己的生活努力。
靠偷聽學詩的女詩人 — — 石中英
石中英出生自臺南望族,早年學詩啟蒙,是在房間做女紅時,偷聽隔壁房的弟弟學作詩。
為了讓未來的女孩能大方學詩,石中英在 1920 年代設立「芸香閣」,專門收女弟子。
後來石中英與其他的「閨秀詩人」,如蔡碧吟、邱碧香等人一起創立「芸香吟社」。
石中英除了會作詩,還是自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的高材生,領有產婆執照。
女詩人只是石中英的其中一個身分,能用文字與世界對抗。她曾在詩中,抒發對婚姻的無奈:
「有郎如此願無郎,薄命深宵恨轉長。自顧顏容憔悴甚,無心對鏡理殘妝。」
石中英的第一段婚姻,是與詩人陳子敏,雖然興趣相投,但是無法接受丈夫在外尋春,於是在 1931 年主動提出離婚,接著遠走到中國漳州行醫。
這種療傷方式,大概很少有人辦得到。可惜她的容貌,沒留下太多照片。
婚姻等同才華的墳墓? — — 王香禪
這位厲害的才女與「閨秀」的距離最遙遠。
王香禪是大稻埕的出名藝旦,會唱京戲,又會寫詩,是連橫的女弟子。
她與連橫時常互贈詩,外界總覺得,兩人早超越師生的情誼,但是當事人從未表示情意,就當作是外人想像的浪漫故事。
無論才女喜歡誰,王香禪在詩方面確實有造詣。
她的詩作收錄在連橫編寫的《臺灣詩薈》,以及曾投稿到《蔦松閣唱合集》。
《蔦松閣唱合集》是由日本人發起的詩會活動,包含後藤新平在內,向全臺灣徵求詩作,許多男性文人有投稿,如蔡惠如、林獻堂、謝雪漁等人。
參與編詩的成員之一,羅秀惠,後來成為王香禪的丈夫。可是沒多久,就因羅秀惠移情,兩人步上離婚。
羅秀惠後來入贅蔡碧吟。蔡碧吟是上述提到的芸香吟社社長,也是赤崁最有名的才女,還是羅秀惠老師的女兒。
蔡碧吟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答應與羅秀惠的婚事。王香禪離婚後,改與滿洲國的大使謝介石結婚。
最可惜的是,兩位才女都因家庭與時局變動,逐漸消聲匿跡。
女明星等級的音樂教師 — — 林氏好
搖滾樂迷相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林氏好也這麼認為喔。
林氏好雖然不是女詩人,卻與芸香吟社有關聯。
她從小就展露對音樂的熱愛,後來成為教職員,在末廣公學校任職音樂教師,最擅長聲樂,也會拉小提琴。
1923 年的林氏好與臺灣民眾黨的盧丙丁結婚,兩人都關心勞工權益,從事抗日的文化運動。
但是,盧丙丁在 1932 年被當局追捕,逃亡離開臺灣,夫妻倆就此切斷音訊。林氏好也因為盧丙丁的關聯,遭學校開除。
不過林氏好沒有時間傷感,她轉而參與婦女運動,組織臺南女青年會與芸香吟社。
1932 年是她歌唱事業的高峰,以〈紅鶯之鳴〉走紅,當是古倫美亞的專屬歌手,用聲樂方式演唱,曲目包含世界民曲,也有台語民謠。
夫妻倆人往後,再也沒機會見面,唯有收到盧丙丁作詞的歌曲〈悲嘆小夜曲〉,來獲悉對方的想法:
「當初妳的傾國貌/忽然浮在我心頭/眠夢中/驚醒後/依仍笑容留」
彼此的距離雖然遙遠,幸好有音樂能牽住彼此。
這篇文章是與臺文館慶祝館慶與臺灣文化協會百週年的合作文章!
上述的厲害才女們,在臺文館《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有展出她們的作品,以及其他說不完的才女故事。展覽帶我們從過去,思考「性別」對我們的意義,從兩性平權進展到跨性別,讓更多不同的人群能勇敢站出來。
追求幸福,不需要也不應該躲躲藏藏。
我是臺灣歷史主題的小說創作者,喜愛將零碎的歷史知識整理成小口包,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
wikicommon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