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宅烘焙|非常科學的事,咖啡生豆水份密度計量儀的選擇過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又要聊一下很科學的事情,那就是咖啡生豆的「水份」跟「密度」,這在烘焙計畫前算是非常重要的資訊,但又不見得人人都需要生豆水份量測的儀器,但我真的好奇。

raw-image

話說兩年前開始接觸咖啡豆烘焙,對於生豆水份與密度的資訊,除了有些用心的生豆商會在包裝袋上面標示之外,其他時候都是「靠感覺」,所謂「靠感覺」就是自行評估生豆的海拔高度跟處理法之後,在心中規畫各自的烘焙計畫,要脫水多久、發展多久都是「靠感覺」,了解生豆水份與密度至少可以在風火的運用上有一些參考依據。

只是這樣「靠感覺」的方式,倒也是平平安安渡過了兩年,但總覺得有一些「不太確定」的疑惑,因此最近一直在思考要使用甚麼方式來圓這個缺角。

咖啡烘焙我相信是一段「數據經驗」的累積過程,也許帶著一些浪漫的情懷,但若這段無以名狀的浪漫,可以有一點數據知識來言說,讓烘焙前的資訊再補強,相信(有一天)絕對可以烘焙出自己最喜歡的風味吧!

那麼,人人都有辦法以身邊現有工具測量出咖啡生豆的水份跟密度嗎?密度的部分應該還好解決,土法煉鋼的話就是以固定容器測量生豆的重量跟體積相除,應該可以得到大概的資訊,但是生豆水份的部分,不透過科學儀器應該是很難達陣,對於量測水份的工具,自己也作了一些功課,我個人粗淺的理解有電阻式、電容式、雜糧五榖水份計、咖啡生豆專用水份計,還有水份密度可同時測量的量測儀等等不一而足。

一般的雜糧水份計應該也可以達成這個目的,但若可以同時測量水份與密度自然是兩全其美的作法,畢竟烘焙前要準備的細節可說是非常的繁雜,所以我目標是「找出一台價格親善、並且能同時量測水份密度(或是更多)的量測器具。」

只是講到「價格親善」,或許這一個要素就夢碎了。

同時兼具水份與密度量測功能的量測儀,價格都甚為高昂,實在不是像我這樣一般的上班族可以負擔,以前在考烘豆師證照時,在課堂上使用過教室裡的「Lighttells MD500」,介面使用與量測結果都蠻令人滿意,後來查了一下它的價格是六位數字,覺得離自己實在太遠了;然後看到「Robin TMT3000」,除了價格親民一些(但...我還是買不起)介面看來也不錯,但我還是繼續找看看。

後來找到一台「Roastrite RM800」,除了官方網站的影片,臉書上的貼文更新也停留了一陣子,也找不到任何的使用分享資訊,心中難免有一些躊躇,但已經是目前價格最為親民(至少是我能負擔了)、並同時兼具水份、密度與豆溫量測功能的檢測儀器,然後外觀與介面設計也不同於其它的量測儀器。

raw-image

諮詢廠商之後直接硬著頭皮下訂,也很快的拿到貨品,說實在還挺好用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看看「Roastrite RM800」,我分享部分第一次量測的結果,我測量的是「微微特南果」,我用同一批樣本量測五次,確保量測的準確性沒有太大的偏差。

raw-image

第一次:

  1. 水份:10.9%
  2. 密度:707 g/L
  3. 豆溫:26.8度

第二次:

  1. 水份:11%
  2. 密度:694 g/L
  3. 豆溫:26.9度

第三次:

  1. 水份:11%
  2. 密度:680 g/L
  3. 豆溫:27度

第四次:

  1. 水份:11%
  2. 密度:685 g/L
  3. 豆溫:27度

第五次:

  1. 水份:11%
  2. 密度:679 g/L
  3. 豆溫:27度

五次量測的程序都是同一批樣本,「水份」的量測結果幾乎是一樣的,幾乎是11%,「密度」的部分從679(g/L)-707 (g/L)之間游移,這應該是來自於生豆樣本在量測桶裡的「扎實度」不同的結果,個人認為都在預期範圍內,「豆溫」的量測結果也幾乎是27度。

「Roastrite RM800」只有兩個按鈕,非常簡潔,價格也目前是我搜尋結果裡最容易親近(官方價格是36800台幣)整體的使用體驗也還不錯的水份密度測量儀器,我想對我來說非常的實用,也分享給想要累積數據、慢慢揉捏出一鍋美味咖啡的朋友們。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任何的幫助或是啟發,非常歡迎你持續追蹤這裡的專題,或是分享給你的朋友,也感謝你的耐心閱讀。

祝你順心 by 福妹可啡工作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東榕的沙龍
48會員
28內容數
純寫字。
黃東榕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23
最近熱衷於勤練拉花,雖然還沒能有甚麼出色的表現,但至少花型可以粗略的呈現在咖啡杯的表面了,拉花是一種看似不簡單,練起來...更是不簡單,必須要手眼肌肉都能協調的多工技能,更有甚者還必須了解一些流體力學與慣性定律的科學知識呢!所以說,咖啡要能不談到「科學」...還真的是不簡單...
Thumbnail
2022/05/23
最近熱衷於勤練拉花,雖然還沒能有甚麼出色的表現,但至少花型可以粗略的呈現在咖啡杯的表面了,拉花是一種看似不簡單,練起來...更是不簡單,必須要手眼肌肉都能協調的多工技能,更有甚者還必須了解一些流體力學與慣性定律的科學知識呢!所以說,咖啡要能不談到「科學」...還真的是不簡單...
Thumbnail
2022/05/09
前幾天整理了這四年來的咖啡烘烤記錄,雖然登記有案的紀錄只有將近300擊(鍋),這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成就,但烘焙現場從過去的手忙腳亂+烏煙瘴氣,一直到現在比較能安穩的預測烘焙走向,也算是一種小小的自我成長階段了吧?這篇僅是統整300鍋之後的一些記錄參考,非專業,僅供同好們交流。
Thumbnail
2022/05/09
前幾天整理了這四年來的咖啡烘烤記錄,雖然登記有案的紀錄只有將近300擊(鍋),這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成就,但烘焙現場從過去的手忙腳亂+烏煙瘴氣,一直到現在比較能安穩的預測烘焙走向,也算是一種小小的自我成長階段了吧?這篇僅是統整300鍋之後的一些記錄參考,非專業,僅供同好們交流。
Thumbnail
2021/11/22
觀展側記,烘豆師的下一步是?烘焙技術「去中心化」的結果,可能就是烘豆者角色的淡化?亦或是烘豆師不再是烘豆過程裡重要的一環?還是取而代之的就是那科技「一鍵化」之後的成果表現呢?這會是科技持續進步後,傳統專業分工會面對的哲學議題嗎?還是,最後還是靠消費者的味蕾來決定?
Thumbnail
2021/11/22
觀展側記,烘豆師的下一步是?烘焙技術「去中心化」的結果,可能就是烘豆者角色的淡化?亦或是烘豆師不再是烘豆過程裡重要的一環?還是取而代之的就是那科技「一鍵化」之後的成果表現呢?這會是科技持續進步後,傳統專業分工會面對的哲學議題嗎?還是,最後還是靠消費者的味蕾來決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今天來談咖啡沖煮條件重要性排行,越靠前的項目影響愈大,想要讓自己的咖啡變好喝,修正靠前的項目提升會比較快,不過當修正前項比較困難的時候,就只好往後選擇了。我還會加入方便取得性與花費來給大家做參考。
Thumbnail
今天來談咖啡沖煮條件重要性排行,越靠前的項目影響愈大,想要讓自己的咖啡變好喝,修正靠前的項目提升會比較快,不過當修正前項比較困難的時候,就只好往後選擇了。我還會加入方便取得性與花費來給大家做參考。
Thumbnail
手沖3大重點與實作,讓大家在家輕鬆手沖,享用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 1.挑選自己喜歡風味的咖啡豆 2.注意咖啡的「濃度」 3.注意咖啡的「萃取率」
Thumbnail
手沖3大重點與實作,讓大家在家輕鬆手沖,享用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 1.挑選自己喜歡風味的咖啡豆 2.注意咖啡的「濃度」 3.注意咖啡的「萃取率」
Thumbnail
今天不講複雜的原理與條件,來玩一下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是長期經驗來看,確實可以做出好喝濃縮咖啡的參數。 參數如下: 溫度:90度C 萃取壓力9Bar 時間:25~35S 水粉比2
Thumbnail
今天不講複雜的原理與條件,來玩一下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是長期經驗來看,確實可以做出好喝濃縮咖啡的參數。 參數如下: 溫度:90度C 萃取壓力9Bar 時間:25~35S 水粉比2
Thumbnail
托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與業界專家的長期研究。我們已經知道咖啡的沖煮並非是一種玄學,而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現象。讓我們來放下各種需要「苦練」的動作、手法與流派,使用基本的科學數據,來沖出一杯好咖啡吧。
Thumbnail
托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與業界專家的長期研究。我們已經知道咖啡的沖煮並非是一種玄學,而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現象。讓我們來放下各種需要「苦練」的動作、手法與流派,使用基本的科學數據,來沖出一杯好咖啡吧。
Thumbnail
關於咖啡烘焙度裡的哈姆雷特(溝通咖啡烘焙度時常見的誤區) 咖啡是沖泡業經烘焙的咖啡豆所製成的飲品。烘焙的過程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會大幅度地改變咖啡的風味。 不同的烘焙狀態,呈現出來風味也各不相同。 可若實際購買時,大概會發生諸多疑惑。怎麼每一家店的烘豆師所說烘焙度並不相同。
Thumbnail
關於咖啡烘焙度裡的哈姆雷特(溝通咖啡烘焙度時常見的誤區) 咖啡是沖泡業經烘焙的咖啡豆所製成的飲品。烘焙的過程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會大幅度地改變咖啡的風味。 不同的烘焙狀態,呈現出來風味也各不相同。 可若實際購買時,大概會發生諸多疑惑。怎麼每一家店的烘豆師所說烘焙度並不相同。
Thumbnail
● 咖啡豆行銷的計重單位 : 未烘烤用g(公克),已烘烤用lb(磅) ●【剔除瑕疵豆】咖啡豆烘焙前必要的程序 ●Fuji Royal Roaster 烘焙機儀表介紹 ●黃金曼特寧深焙 (一次烘焙到二爆)操作例 1.按電源開關 2.設定 (烘焙:排氣=195:220℃) 兩個溫度指示均切至ON
Thumbnail
● 咖啡豆行銷的計重單位 : 未烘烤用g(公克),已烘烤用lb(磅) ●【剔除瑕疵豆】咖啡豆烘焙前必要的程序 ●Fuji Royal Roaster 烘焙機儀表介紹 ●黃金曼特寧深焙 (一次烘焙到二爆)操作例 1.按電源開關 2.設定 (烘焙:排氣=195:220℃) 兩個溫度指示均切至ON
Thumbnail
前幾天整理了這四年來的咖啡烘烤記錄,雖然登記有案的紀錄只有將近300擊(鍋),這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成就,但烘焙現場從過去的手忙腳亂+烏煙瘴氣,一直到現在比較能安穩的預測烘焙走向,也算是一種小小的自我成長階段了吧?這篇僅是統整300鍋之後的一些記錄參考,非專業,僅供同好們交流。
Thumbnail
前幾天整理了這四年來的咖啡烘烤記錄,雖然登記有案的紀錄只有將近300擊(鍋),這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成就,但烘焙現場從過去的手忙腳亂+烏煙瘴氣,一直到現在比較能安穩的預測烘焙走向,也算是一種小小的自我成長階段了吧?這篇僅是統整300鍋之後的一些記錄參考,非專業,僅供同好們交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