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眼科診所裡看到了一幕讓我很感動與敬佩親子互動。
在還算安靜的診間裡,頓時充滿了男孩的聲音
我也忍不住將目光從手中的書,移到男孩那兒去。
媽媽在一旁耐心地安撫:
「好…不哭了,我陪你玩剪刀石頭布!」
『不要!』
「那……玩火車過山洞?」
『不要』
媽媽沒有被孩子的「不要」惹怒,而是道:
「那你先喝一口水」
而是善用轉移注意力,來分散孩子的「不要」。
小男孩邊哭邊喝了幾口水,果然安靜了下了,
但隨著最後一口水被吞,哭鬧聲…又回來了!
媽媽接著問:「那你覺得看多久你可以停下來?」
男孩答:「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多久。」
我心裡忍不住讚嘆——這孩子表達能力真好!
更驚訝的是,孩子懂得不隨便答應與承諾。
我心想,這個媽媽必然在帶孩子上很用心
媽媽沒有逼迫,而是給了具體選項:
「你要看5分鐘,還是6分鐘?」
男孩嘟著嘴:『都不要』
顯然是覺得時間太短XD
媽媽再問:「你想一下你要5分鐘,還是6分鐘?」
最終,小男孩選擇了『6分鐘』
並聽見媽媽與孩子約定:「時間到要關掉喔。」
接著,媽媽拿出手機,
卡通的聲音取代了哭鬧,
候診間只剩下卡通的對話聲。
時間快到時,
媽媽提醒:「快6分鐘了喔。」
時間到時,
媽媽關掉手機,將手機收進包包。
神奇的是,
男孩竟然沒有大哭大鬧、或是躺地耍賴,
而是平靜地接受。
接著,媽媽陪坐不住的孩子,在診間裡走動。
小男孩的聲音再次響起,
但這一次,不是哭聲,而是充滿童稚的好奇。
他指著診所牆上的海報,嘰嘰喳喳地問著:
『媽媽,這是什麼?』
『那個又是什麼?』
而媽媽也一一跟孩子說明與對話。
最後,他們回到原本的座位上
我聽見媽媽說:「去挑一本書來,媽媽陪你唸。」
小男孩跑去選了一本繪本,
接下來,取代了手機的卡通聲、和孩子哭鬧聲的,
是那位媽媽的說書聲,繼續迴盪在診間。
✨ 那一刻我心裡好欣慰。
孩子能這麼合作,背後必然是家長的用心與努力:
• 家裡有明確的3C使用規則
• 媽媽耐心而堅定,守住界線
• 在日常裡引導孩子練習表達、學習協商
• 用愛與陪伴,取代了用3C當保母
我在現場親眼看到,
「不把3C當保母」真的不只是口號
而是真實可行的教養實踐。
這樣的家長和孩子,真的讓人看見希望。💛
這篇,獻給所有在教養路上努力的父母們。
❣️教養上的溫柔反思:
1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孩子吵鬧著要看3C」的場景?
2從這位媽媽的應對中,你看到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高小露 #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 #阿德勒 #正向教養 #薩提爾
#停課同伴問鼓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