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安放躁動不安的靈魂 ,談過動兒的相處與陪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一年級的小君被診斷為過動症(ADHD),小君在座位上總是坐立不安,雙腿不停抖動外,手也動來動去的,常常在老師上課上到一半後,不時地站起來離開座位,像是身上裝了電動馬達,爬上爬下的,讓人頭痛不已。小君也常常話很多,無法停止跟別人說話,甚至是自言自語。說的話也往往沒有頭緒,無法跟別人的話題接上線或是問題問個沒完,但也不等人回答,經常打岔插嘴,在團體活動時也無法排隊等候,更別說安靜等待了!也常常有同學來告狀,小君亂弄丟課本與鉛筆或不小心撞到別人導致同學受傷…等等,常常老師罵也罵了或是獎賞也給了,但是效果依然有限,讓老師與父母都傷透腦筋了。

現在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過動孩子了!根據統計,平均每班25個孩子中,就有1-2位被診斷為過動(ADHD)大家不禁會想問:為什麼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多了呢?

也許這是屬於時代的共業,當我們的生活越緊湊越快速,工業化及文明化過程中生活習慣改變了,包括飲食中色素、飲料、食品添加物、塑膠使用……等等,加上隨著3C、5G的發展,許多孩子長時間暴露在電子產品之下,都增長了孩子發生過動(ADHD)的機率。

加上網路資訊取得方便,有越來越多家長開始留心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家長也願意花時間了解孩子坐不住的原因時,因此,就有越多機會讓孩子可能的症狀被發現。

所以,近年來的確有越來越多孩子確診的趨勢。

過動兒的症狀會隨著年紀消失嗎?答案是:不一定!有些會一直持續,但有些會隨著狀況有所不同。

有些過動兒長大後,外在的坐立不安、扭動身體的現象會轉變成內在的不安,因此,需要做各種事情來保持忙碌的狀態,以緩解內在躁動惶惶不安的感覺。

這些被判定過動兒的孩子,有著無法控制的衝動而且無法專注的行為,做出衝動傷人或是自傷的事情,也常常因他們”脫序”的行為,造成身旁的大人及環境一團亂,所以,這樣的孩子常被邊緣化。雖然過動兒總讓人感覺混亂、挫折與破壞性,但是,這樣的孩子相對也都非常聰明,甚至是高創意、高能量與高活力啊。

擁有這樣的孩子的父母,會非常的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與時間,孩子們似乎永遠精力充沛不會勞累,很多父母一路走來是跌跌撞撞的,生活中除了充滿驚奇與冒險,也處處考驗著父母的智慧。

該如何與這樣的孩子相處呢?要如何收放那條教養的線呢? 該收多少? 該放多少? 才不會失控呢? 又該如何引導他們的精力進入有意義的活動或行為呢?

過動(ADHD)的孩子父母或師長,都需要經歷一番長期的摸索與嘗試,才能夠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情況,並且盡所能的幫助他,才能當孩子的導航系統,引導孩子走向屬於自己的方向並找到定位。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當你身邊有過動兒時,除了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外,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怎麼協助他們呢? 我們又該如何與這樣的孩子相處呢?

1. 將規則具象化,光靠口述規則無法幫助他,我們需要讓規則看的見,例如:變成卡片或清單、便利貼……等等。

2. 包容他的小聲的呢喃或自言自語,讓他將規則說出口,也提醒他自己。

3. 需要做些新奇有趣的事物,不能做太無聊或重複性太高的工作。

4. 孩子無法訂立遠期目標,協助將計畫或功課步驟切割成許多小步驟,設定每日或每時的小目標。

5. 孩子需要立即性與正向的回饋,因此完成小進度時,就安排小獎賞,不要等到工作全部結束才給予,鼓勵孩子回報進度。

6. 不能一下記太多資訊,太多資訊與步驟會讓孩子無法消化,而造成不安感,可以協助寫下所有資訊放在孩子前面。

7. 需要專注時,給予能夠隨時保持身體的活動的空間,容許他不在影響他人的狀況下,扭動他的身體吧!很多老師會斥喝: 坐好!不要亂動!這對孩子並沒有幫助。

8. 簡化居家生活空間,避免有容易弄壞或摔碎的物品或玻璃,減少傷人或自傷的機率。

9. 建立有節奏的生活日常,孩子需要由外而內加強穩定的日常生活,不要今天讓孩子9點睡,然後明天11點才上床

10. 規律的運動,給予足夠的身體活動,每天30分鐘的走路或是跑操場都可以讓孩子發洩過多的能量。

11. 避免糖果、巧克力,這些會讓孩子過渡興奮,多注意食品標示,研究指出,食用色素跟防腐劑也都跟過動有關,多給孩子吃健康天然原型食物 也要觀察孩子再吃了沒吃過的食物後的反應

12. 3C媒體不要使用,過多過快的資訊只會讓症狀惡化。

以上這幾點,都是提供在與過動兒相處時,我們可以幫忙孩子的,但是,在所有的療育中,正向的親子互動才是最佳良藥啊!

終究過動兒是要來幫助父母們回歸到自己身上,孩子的狀態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認識過動兒的孩子時,建議父母也同時回朔自己的成長史,重新認識自己,並調整與孩子的互動與對孩子的期待。

通常孩子出現類似過動的症狀時,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可能沒有未來了」,好像自己給孩子貼上的標籤及背上的沉重負擔,比外人給的還要多。

影響我們的並非問題本身,而是你如何面對問題,當一昧將過動兒輸入負面印象或標籤,孩子會不知不覺朝你期待的方向走去。

讓我們放下批判與期待,多看孩子的優點,陪伴著這些孩子,找到他們屬於自己的位置,幫助展現他們獨特生命力與熱情,這就足夠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希雅的身心健康學堂的沙龍
10會員
25內容數
2023/01/02
2023來了!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是大環境及個人層面現在都到了一個轉捩點的時候!希望能給大家些建議跟方法,希望我們一起身、心、靈晉級2.0,做好全方面的準備,迎接這一串的能量流變化。
Thumbnail
2023/01/02
2023來了!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是大環境及個人層面現在都到了一個轉捩點的時候!希望能給大家些建議跟方法,希望我們一起身、心、靈晉級2.0,做好全方面的準備,迎接這一串的能量流變化。
Thumbnail
2022/12/22
睡飽了還是累?關鍵在於:你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 你常有覺得睡了好久,但怎麼睡都還是累的感覺嗎?不少人平日上班睡眠不足,到週末開始補眠,甚至一口氣睡足10小時以上,但總是覺得不論睡多久仍然覺得累?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的話,那你也許是「深度睡眠」時間不夠。 深度睡眠是我們的黃金時間,不要輕易放過。
Thumbnail
2022/12/22
睡飽了還是累?關鍵在於:你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 你常有覺得睡了好久,但怎麼睡都還是累的感覺嗎?不少人平日上班睡眠不足,到週末開始補眠,甚至一口氣睡足10小時以上,但總是覺得不論睡多久仍然覺得累?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的話,那你也許是「深度睡眠」時間不夠。 深度睡眠是我們的黃金時間,不要輕易放過。
Thumbnail
2022/12/10
嗨!今天我們繼續討論睡眠問題,上次提到,我們身體內在有一個晝夜節律,又叫生理時鐘,而這內在時鐘是由基因所控制,也決定一個人是屬於早鳥或是夜貓子。作息型態就如同一條光譜,光譜的一端是標準的早起早睡,另一端則是標準的晚起晚睡,而多數人皆介於兩者之間。
Thumbnail
2022/12/10
嗨!今天我們繼續討論睡眠問題,上次提到,我們身體內在有一個晝夜節律,又叫生理時鐘,而這內在時鐘是由基因所控制,也決定一個人是屬於早鳥或是夜貓子。作息型態就如同一條光譜,光譜的一端是標準的早起早睡,另一端則是標準的晚起晚睡,而多數人皆介於兩者之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人口中的「猴死囝仔」,如果粗心大意、坐不住、左耳進右耳出、健忘、專門闖禍,雖然容易惹火身邊的同學、爸媽、老師,但其實不是故意的,惹禍的其實是大腦指揮中心的功能。所以在監控自己的情緒、想法與行為時,總是比同年齡的孩子幼稚,這時候該怎麼幫助這樣的孩子呢?
Thumbnail
大人口中的「猴死囝仔」,如果粗心大意、坐不住、左耳進右耳出、健忘、專門闖禍,雖然容易惹火身邊的同學、爸媽、老師,但其實不是故意的,惹禍的其實是大腦指揮中心的功能。所以在監控自己的情緒、想法與行為時,總是比同年齡的孩子幼稚,這時候該怎麼幫助這樣的孩子呢?
Thumbnail
作者是一位老師,也是一位ADHD,過動兒。透過回顧就學及生活的跌跌撞撞,昇華成可以分享給大眾的心法。在教學現場中,過動兒也是數一數二常見的類別,這本書成了我相當珍貴的寶庫-更加瞭解過動兒的限制以及優勢。
Thumbnail
作者是一位老師,也是一位ADHD,過動兒。透過回顧就學及生活的跌跌撞撞,昇華成可以分享給大眾的心法。在教學現場中,過動兒也是數一數二常見的類別,這本書成了我相當珍貴的寶庫-更加瞭解過動兒的限制以及優勢。
Thumbnail
孩子在課堂上坐不住,打瞌睡、擺動身體,講話,讓家長感到十分困擾。這些現象是因為孩子缺乏定力嗎?筆者在教學現場觀察到一個神奇的現象:孩子「自學」時,是坐得住的。而孩子坐不住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學習進度超前,或是缺乏學習動力與熱情。該怎麼辦呢?
Thumbnail
孩子在課堂上坐不住,打瞌睡、擺動身體,講話,讓家長感到十分困擾。這些現象是因為孩子缺乏定力嗎?筆者在教學現場觀察到一個神奇的現象:孩子「自學」時,是坐得住的。而孩子坐不住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學習進度超前,或是缺乏學習動力與熱情。該怎麼辦呢?
Thumbnail
身邊有不少媽媽朋友,在學齡小孩入學沒多久,因為孩子種種不專心、過動的跡象或是打擾班級上課的行為引起老師注意,於是都會接到電話詢問孩子是否有看醫生? 或是暗示的表達是否該讓他服藥,我在Jensen小一時,也曾經接過這樣來自老師關心的電話。 但是讓孩子吃藥,到底是為了治病還是應急? 它到底有沒有答案?
Thumbnail
身邊有不少媽媽朋友,在學齡小孩入學沒多久,因為孩子種種不專心、過動的跡象或是打擾班級上課的行為引起老師注意,於是都會接到電話詢問孩子是否有看醫生? 或是暗示的表達是否該讓他服藥,我在Jensen小一時,也曾經接過這樣來自老師關心的電話。 但是讓孩子吃藥,到底是為了治病還是應急? 它到底有沒有答案?
Thumbnail
【課程】用全新眼光看待過動兒 【講師】江思妤   曾經聽過一句話: 「養育孩子是需要全村的力量。」 過動兒不是只有看到他們搗蛋的功力,其實他們擁有許多的優點。   身為過動兒的母親,常常需要處理很多問題。 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孩子就是需要大人的協助跟幫忙,更重要是接納。  當我們不接納,就很難給他們空間
Thumbnail
【課程】用全新眼光看待過動兒 【講師】江思妤   曾經聽過一句話: 「養育孩子是需要全村的力量。」 過動兒不是只有看到他們搗蛋的功力,其實他們擁有許多的優點。   身為過動兒的母親,常常需要處理很多問題。 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孩子就是需要大人的協助跟幫忙,更重要是接納。  當我們不接納,就很難給他們空間
Thumbnail
這是看過許多文獻後對於過動兒常有的迷思做出的一份懶人包,我也將在文章裡對常見關於過動兒的迷思做出醫學以及自身認知的解釋。
Thumbnail
這是看過許多文獻後對於過動兒常有的迷思做出的一份懶人包,我也將在文章裡對常見關於過動兒的迷思做出醫學以及自身認知的解釋。
Thumbnail
精神科醫師社群中被轉貼了一張宣傳海報。看似是一般柔道班招生廣告,重點在最後一段文字「特別招收有過動傾向學生! 」。
Thumbnail
精神科醫師社群中被轉貼了一張宣傳海報。看似是一般柔道班招生廣告,重點在最後一段文字「特別招收有過動傾向學生!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