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安放躁動不安的靈魂 ,談過動兒的相處與陪伴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年級的小君被診斷為過動症(ADHD),小君在座位上總是坐立不安,雙腿不停抖動外,手也動來動去的,常常在老師上課上到一半後,不時地站起來離開座位,像是身上裝了電動馬達,爬上爬下的,讓人頭痛不已。小君也常常話很多,無法停止跟別人說話,甚至是自言自語。說的話也往往沒有頭緒,無法跟別人的話題接上線或是問題問個沒完,但也不等人回答,經常打岔插嘴,在團體活動時也無法排隊等候,更別說安靜等待了!也常常有同學來告狀,小君亂弄丟課本與鉛筆或不小心撞到別人導致同學受傷…等等,常常老師罵也罵了或是獎賞也給了,但是效果依然有限,讓老師與父母都傷透腦筋了。
現在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過動孩子了!根據統計,平均每班25個孩子中,就有1-2位被診斷為過動(ADHD)大家不禁會想問:為什麼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多了呢?
也許這是屬於時代的共業,當我們的生活越緊湊越快速,工業化及文明化過程中生活習慣改變了,包括飲食中色素、飲料、食品添加物、塑膠使用……等等,加上隨著3C、5G的發展,許多孩子長時間暴露在電子產品之下,都增長了孩子發生過動(ADHD)的機率。
加上網路資訊取得方便,有越來越多家長開始留心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家長也願意花時間了解孩子坐不住的原因時,因此,就有越多機會讓孩子可能的症狀被發現。
所以,近年來的確有越來越多孩子確診的趨勢。
過動兒的症狀會隨著年紀消失嗎?答案是:不一定!有些會一直持續,但有些會隨著狀況有所不同。
有些過動兒長大後,外在的坐立不安、扭動身體的現象會轉變成內在的不安,因此,需要做各種事情來保持忙碌的狀態,以緩解內在躁動惶惶不安的感覺。
這些被判定過動兒的孩子,有著無法控制的衝動而且無法專注的行為,做出衝動傷人或是自傷的事情,也常常因他們”脫序”的行為,造成身旁的大人及環境一團亂,所以,這樣的孩子常被邊緣化。雖然過動兒總讓人感覺混亂、挫折與破壞性,但是,這樣的孩子相對也都非常聰明,甚至是高創意、高能量與高活力啊。
擁有這樣的孩子的父母,會非常的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與時間,孩子們似乎永遠精力充沛不會勞累,很多父母一路走來是跌跌撞撞的,生活中除了充滿驚奇與冒險,也處處考驗著父母的智慧。
該如何與這樣的孩子相處呢?要如何收放那條教養的線呢? 該收多少? 該放多少? 才不會失控呢? 又該如何引導他們的精力進入有意義的活動或行為呢?
過動(ADHD)的孩子父母或師長,都需要經歷一番長期的摸索與嘗試,才能夠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情況,並且盡所能的幫助他,才能當孩子的導航系統,引導孩子走向屬於自己的方向並找到定位。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當你身邊有過動兒時,除了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外,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怎麼協助他們呢? 我們又該如何與這樣的孩子相處呢?
1. 將規則具象化,光靠口述規則無法幫助他,我們需要讓規則看的見,例如:變成卡片或清單、便利貼……等等。
2. 包容他的小聲的呢喃或自言自語,讓他將規則說出口,也提醒他自己。
3. 需要做些新奇有趣的事物,不能做太無聊或重複性太高的工作。
4. 孩子無法訂立遠期目標,協助將計畫或功課步驟切割成許多小步驟,設定每日或每時的小目標。
5. 孩子需要立即性與正向的回饋,因此完成小進度時,就安排小獎賞,不要等到工作全部結束才給予,鼓勵孩子回報進度。
6. 不能一下記太多資訊,太多資訊與步驟會讓孩子無法消化,而造成不安感,可以協助寫下所有資訊放在孩子前面。
7. 需要專注時,給予能夠隨時保持身體的活動的空間,容許他不在影響他人的狀況下,扭動他的身體吧!很多老師會斥喝: 坐好!不要亂動!這對孩子並沒有幫助。
8. 簡化居家生活空間,避免有容易弄壞或摔碎的物品或玻璃,減少傷人或自傷的機率。
9. 建立有節奏的生活日常,孩子需要由外而內加強穩定的日常生活,不要今天讓孩子9點睡,然後明天11點才上床
10. 規律的運動,給予足夠的身體活動,每天30分鐘的走路或是跑操場都可以讓孩子發洩過多的能量。
11. 避免糖果、巧克力,這些會讓孩子過渡興奮,多注意食品標示,研究指出,食用色素跟防腐劑也都跟過動有關,多給孩子吃健康天然原型食物 也要觀察孩子再吃了沒吃過的食物後的反應
12. 3C媒體不要使用,過多過快的資訊只會讓症狀惡化。
以上這幾點,都是提供在與過動兒相處時,我們可以幫忙孩子的,但是,在所有的療育中,正向的親子互動才是最佳良藥啊!
終究過動兒是要來幫助父母們回歸到自己身上,孩子的狀態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認識過動兒的孩子時,建議父母也同時回朔自己的成長史,重新認識自己,並調整與孩子的互動與對孩子的期待。
通常孩子出現類似過動的症狀時,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可能沒有未來了」,好像自己給孩子貼上的標籤及背上的沉重負擔,比外人給的還要多。
影響我們的並非問題本身,而是你如何面對問題,當一昧將過動兒輸入負面印象或標籤,孩子會不知不覺朝你期待的方向走去。
讓我們放下批判與期待,多看孩子的優點,陪伴著這些孩子,找到他們屬於自己的位置,幫助展現他們獨特生命力與熱情,這就足夠了!
    安希雅的身心健康學堂
    安希雅的身心健康學堂
    我是一位護理師也是健康促進管理者,有近二十年的實務醫療工作經驗。 曾見過白色巨塔中的各種生命樣貌,而後進入校園深耕基層預防醫學保健。 認為只有身心靈的徹底轉變,才能徹底療癒 相信全人健康是未來人類的新生活方式 給你關於身心整合的方法,讓身心靈徹底的翻轉,並在所有層面活出最好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