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教育】情緒無法消化?理解隱藏的真正情緒才能成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1.在「辨識」這一關,要講出情緒的名稱(命名)

當事人能說出「憤怒」、「不知名的煩躁」

2.在「接受」這一關,需要允許「表達--宣洩--平靜」

當事人辨識出憤怒後,會繼續以下這樣說

(1)表達憤怒:「我好生氣啊」

(2)宣洩憤怒:「他是豬,連這個都不懂,憑什麼當一個父親!」

(3)平靜下來:「呼呼呼,我不想跟豬計較了,講也沒有用...」

要有意識的宣洩,並耐受宣洩時的力度/能量,才會趨向平靜,這才是你知道且接受了你的情緒。

3.在「理解」這一關,要講出憤怒的因果

當事人要能知道並表述「自己為什麼憤怒?」

例如:父親老是否定我,他自己都沒成就,憑什麼,這是讓我最生氣的原因

例如: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我當然可以生氣

4.在「調解」與「行動」這一關,則需要針對能改變的部分去改變

當事人不會撫平情緒,也可改善行動讓自己得到部分控制,如「父親以前就是老頑固,也不是針對我,雖然可理解,但我還是受不了,少見面為妙,拉長見面的時間吧」

#隱藏關卡

經過以上步驟,然當事人情緒能量還是降不下來,卡住了

自上次見面後,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面對比較親密的家人、伴侶、好友,情緒是複雜的

例如「店員誤解你」VS「家人誤解你」,前者可以單純生氣,但後者不會單純,除了生氣還會有其他情緒,關係越深情緒反映本來就會越多元。

當事人的情緒反應是真實的,我們必須相信,只是還無法辨識出來而已,所以還有隱藏關卡。

那是怎麼回事呢?

 

(一)故事解析:

「對父親生氣」並非單純的生氣,而是「想得到父親的關注與愛」才是深藏的情緒/情感需求。

愛的對立面是漠視,因此即使是恨,也代表來自於愛。

關係越深者「正反情緒都有」才對。

真正的原始情緒沒有被辨識、接受、理解,整體情緒將難以消化。真正的情緒是「難受」。生氣是次發情緒,原初是「難過」(失望、落空、淘空、背叛、誤解...同一類別)被隱藏,因為當事人應付不了(知道了也沒用,因為事實上父親不會改變)。

但是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有所期待」的深層願望,是幫助自己理解真正的、在乎的需求,然後「轉向」,不必再找父親而是找其他可信任、可回饋的人,回歸滿足與照顧自己。這是成長。

 

(二)現場的感受、覺察與拆解:

1.相信當事人的情緒反應,那樣子可能有未被辨識的部分情緒。

2.多鼓勵當事人表達憤怒,繼續從憤怒中找線索。

可推理的客觀線索有:

(1)當事人指責父親的語句裡有「期待」,有愛才有期待,得不到會有恨。愛的對立面是漠視,就不會有此反應。

(2)「原始/次級情緒」的概念

「原初」的期待被愛落空(難過)當事人無法承受,而改以「次級」較可控制的指責(生氣)。通常情緒有互補的組別,如「生氣VS悲傷」,因此有的人在生氣其實他很難過;有人很難過卻用生氣表現。

可以就這兩點猜一猜。

3.向當事人同理反映「我感受到你很難過...」

用大類別反映就好,讓當事人自己接著細分是什麼(失望、背叛、拋棄?)。

如果當事人自己無法說,我們再進一步說「是不是爸爸沒有做到什麼,所以你感到被遺棄了...」並與當事人核對

4.對話設計

前半部是情緒辨識、接受、宣洩(哭一哭),後半部是理解因果,讓當事人有意識的知道自己怎麼了。這就是認識自己,也是成長。

avatar-img
317會員
226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情緒障礙,可以比喻為「有情緒,但出不來」 而出不來(沒有出現)自然就無法辨識、接納、理解、調適 一般講「述情障礙」是統稱,同樣症狀但肇因不同,解決之道也不同   第一類:能量太大堵住(突發事件) 如親人過世大驚嚇,悲傷程度(能量太大) 因為出口太小,讓人一時無法表達,於是悶著,令人不舒服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衝突時雙方是互相否定的。 可是你不能說各打50大板。 因為10歲V.S.30歲,就是不同。
情緒像是萬聖節裡帶著惡魔面具的小朋友,不給糖就搗蛋!它敲敲門、吼叫鬼來了,但你知道這是「請求」,你預備好他們來,有默契地完成這個遊戲,最後小鬼歡樂地離開。 情緒反應只是一種習慣,你需要馴養它。馴養就是建立關係,如同小王子馴養狐狸,要有耐心,要努力認識所馴養的,不可以把它忘掉,永遠要對所馴養的負責。
你幫他承接情緒,自然也會反映情緒,有點像是幫忙過濾的感覺 情緒有傳染性,他這樣做也會引起你的能量反應(同理、共鳴、共感),你也會感到辛苦甚至痛苦,才會急著想幫他解決問題 傾聽前,先分辨一下[對方是你的誰?] 關係是有親疏遠近的,對不同的人反應自然有別
有兩個要點: 1.練習陳述自己的狀態,但不說太多細節或隱私 這是避免給對方太多負荷 2.請求協助、寬待,但不破壞對方原來的標準、規則 這是避免情緒勒索
情緒障礙,可以比喻為「有情緒,但出不來」 而出不來(沒有出現)自然就無法辨識、接納、理解、調適 一般講「述情障礙」是統稱,同樣症狀但肇因不同,解決之道也不同   第一類:能量太大堵住(突發事件) 如親人過世大驚嚇,悲傷程度(能量太大) 因為出口太小,讓人一時無法表達,於是悶著,令人不舒服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衝突時雙方是互相否定的。 可是你不能說各打50大板。 因為10歲V.S.30歲,就是不同。
情緒像是萬聖節裡帶著惡魔面具的小朋友,不給糖就搗蛋!它敲敲門、吼叫鬼來了,但你知道這是「請求」,你預備好他們來,有默契地完成這個遊戲,最後小鬼歡樂地離開。 情緒反應只是一種習慣,你需要馴養它。馴養就是建立關係,如同小王子馴養狐狸,要有耐心,要努力認識所馴養的,不可以把它忘掉,永遠要對所馴養的負責。
你幫他承接情緒,自然也會反映情緒,有點像是幫忙過濾的感覺 情緒有傳染性,他這樣做也會引起你的能量反應(同理、共鳴、共感),你也會感到辛苦甚至痛苦,才會急著想幫他解決問題 傾聽前,先分辨一下[對方是你的誰?] 關係是有親疏遠近的,對不同的人反應自然有別
有兩個要點: 1.練習陳述自己的狀態,但不說太多細節或隱私 這是避免給對方太多負荷 2.請求協助、寬待,但不破壞對方原來的標準、規則 這是避免情緒勒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如何與情緒教育相連,從琉光金的顏色象徵,到參與說故事志工的體驗,以及對兒童情緒教育的重要性。透過與巧克力老師的學習,作者反思了情緒的意義與表達,並分享了即將舉行的說故事活動。讀者能從中感受到情感的深度與連結,並思考如何用故事引導孩子與自己面對情緒的旅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被冷落」,簡單說,是不被看見與不理睬 甄環被打入冷宮時,被冷落就是不會被召見的意思(加上冷宮的建物底下不附設「煤炭管道」,房子裡真的蠻冷的) 「被冷落」還有更進一步的細節 是從比較來的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如何與情緒教育相連,從琉光金的顏色象徵,到參與說故事志工的體驗,以及對兒童情緒教育的重要性。透過與巧克力老師的學習,作者反思了情緒的意義與表達,並分享了即將舉行的說故事活動。讀者能從中感受到情感的深度與連結,並思考如何用故事引導孩子與自己面對情緒的旅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被冷落」,簡單說,是不被看見與不理睬 甄環被打入冷宮時,被冷落就是不會被召見的意思(加上冷宮的建物底下不附設「煤炭管道」,房子裡真的蠻冷的) 「被冷落」還有更進一步的細節 是從比較來的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