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中國大學教師的薪資待遇與法規簡介(004)

2021/06/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學教師的薪資待遇與法規簡介
中國大學教師的薪資待遇與法規簡介004
初稿2014.04 最新修正2023.09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李玉璽老師編著
中國的博士培育比起外國,有速成但水準堪憂之譏,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以來第一批博士生入學,全國共有18人,1982年首次產生6位博士,到了2012年,全中國在校博士生接近30萬人,每年量產接近5萬名博士,一個教授(博導)有同時帶47個博士生的紀錄,且有七成左右中國的博士生,是來自於已取得中國的大學教職,為了升等評級而在職進修者(對照:2014年,台灣全國博士生在學人數約3萬4千人,每年約有3千400位博士誕生,且全職博士生比例還是比較多--2019年度博士生約28千人)
中國國產博士重量不重質的結果,近年有中國學者大聲疾呼中國土博士名額對半砍的「中國土博士減灶論」甚囂塵上,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2009年在《南方週末》上發表《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大聲疾呼“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理由是:“西方國家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約30%,而我國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員和老闆考博是一路綠燈”,北京大學畢業,獲得耶鲁大学歷史學博士之後,在美教書的薛涌,2007年在《東方早報》上發表《博士教育到“減灶”時候了》,直指中國大學根本就不適合於培養博士。薛涌建議:“關掉絕大部分的博士課程,借助國外大學培養博士,集中國內的資源把本科生教育搞好”。
在2000年到2019年間,總共有620萬中國人到海外留學,這當中已經有400萬人回到中國,成為「海歸」。近年受到武漢肺炎疫情以及中美關係惡化的影響,中國的海歸比率節節攀升,然以往吃香的「海龜」(海歸博士),卻也因為大學教職僧多粥少,欠缺在中國國內學術派系近親奧援,所以求職困難,變成「海帶」(海待博士,海歸待業,回中國找不到教職的流浪博士)。2020年報導指出,「海龜」薪資待遇雖較高,但僅5%的海歸年薪有辦法達人民幣30萬元(約新台幣126萬元),近4成低於人民幣10萬元(約新台幣42萬元)。影響所及,台灣人前往中國等海外讀博士,多為全職而非在職進修,經濟壓力大也欠缺人脈,到中國名校擔任教職難度也就增加許多,如果是台灣人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到中國任教,想要比照海歸年薪,恐怕也會遭遇上述的困難。
中國本國高教人才就業困難海龜未必有利
涂序新事件(2009年)
涂序新,高中畢業後,於1995年保送中國北京的清華大學水利系,獲得法學與工學雙學士學位,畢業後拿獎學金留美,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工程博士學位,在美國博士後兩年,因為美國高等教育就業市場緊縮,中國海歸紛紛回國,因此涂序新也在2009年回到中國,應聘於浙江大學,原本浙江大學決定給他副教授職缺,但到任後卻只給他博士後職缺,月薪2000人民幣(台幣還不到9千),薪水過低難以維持一家生活,因此涂序新以遺書痛批中國學術界殘酷、無信、無情,從浙江大學校園11樓跳樓自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