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自然動作的動作原理:『相鄰關節假說與代償現象』

2021/12/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健身猶如澆灌樹一般,必需日積月累終成大樹」
歡迎閱讀健身研究生日誌。
 要探討重量動作安排的原則前,先了解人體的自然動作為何?自然動作重要嗎? 它是甚麼?

 人體自然動作可解釋為「人類天生的動作模式」。而上天賜予我們的自然動作是為了可以輕鬆應付日常生活挑戰。例如:走路、撿東西、攀爬、搬重物等。

 但你/妳知道嗎? →這些自然動作其實是根據『幾項動作原理在運作著』!

 而這些基本原理需先從幾個專有名詞開始說起,那如果本身對健身有興趣的讀友們,下面的資訊絕對不能錯過喔,我們就繼續看下去摟!!
不可疏忽的「關節功能」和「相鄰代償現象」

〈關節的功能:活動度與穩定度〉


 關節是位於二個骨頭中間的交接區域,而人體再產生動作時是藉由關節的槓桿系統和骨骼肌的收縮能力來達成的。

 例如:小明為了抬起地板上的水桶,小明就用左手腕抓住水桶握把後,再透過上臂的肌肉收縮來進促使肘關節彎曲,此時,畫面中的小明把水桶慢慢的抬離地板。

 簡化流程:腕關節「穩定」→二頭肌收縮→肘關節「活動」

 從上述故事就可得知,關節分別具備兩種功能,分別是活動度(關節可以動的範圍)穩定度(關節抗動的能力)
 
 但是關節的運作不是每次都正常,有時候還是會有失靈的狀況出現。如果探究失靈的原因的話,可從下述的活動度受限和穩定能力失效說起,

■造成活動度不足的兩種因素

 (1) 關節周邊組織緊繃:肌肉、肌腱、韌帶過緊繃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

 (2) 關節周邊肌肉失調:作用肌不出力、放鬆的肌肉出力。

■具備穩定的的兩種能力
 
 (1) 靜態穩定: 人體固定肢段的能力。例如:人體深蹲到最低點時固定全身肢段的能力。

 (2) 動態穩定:身體移動中關節保持穩定的能力。例如:深蹲過程中,腰椎在動態上下移動中保持穩定。

 而我們所謂的人體自然動作就是在對的位置「完成對的活動度和對的穩定度」!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能一直保持這麼剛好的關節能力嗎?

 事實上→不可能!

 但別氣餒,上帝關了一扇窗也會記得再開一道希望的門!

 而那到就是人體的「相鄰代償」機制。

〈爛好人:『相鄰代償』〉


 關節是支撐人體不可會缺的組織。而人體的關節是由下至上堆疊,來確保有足夠的穩定度,順序為:「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腰椎、胸椎、肩盂肱」。換句話說,關節的構造也像建築工人在建造房子時會事先架好的『金屬鋼架』,會由下至上一層一層的堆疊起來。

 而這八個關節分別具備不同能力,有的關節具有穩定度有的擁有活動度。在不同位置能力不同。

 而上述的概念是由功能性訓練專家 Michael Boyle FMS 發起人 Gray Cook 所提出,稱之為:『相鄰關節假說(Joint-by-joint approach)(如圖、圖1-1) 
(圖1-1、相鄰關節理論)
 那相鄰代償是甚麼呢?如果把相鄰代償分開解釋的話可為,相鄰意旨相同的關節在你附近或隔壁;代償則為代替它償還。

 生活舉例:相鄰代償

 小明因為走樓梯不小心左腳踩空導致左腳踝扭傷,迫使之後的走路都以右腳支撐身體向前,過一個月後發現除了左腳踝受傷,右腳踝也開始隱隱作痛的。

 代償流程:左腳踝(失能)→身體行走時重心偏右側→右腳踝(代替左腳支撐全身的重量)

 另外常見的也有小腿肌群過緊,迫使腳踝活動度受限,最後讓只具備穩定度的膝關節代替環關節提供活動度。可想而知,膝蓋最終也爆掉!
從『相鄰關節假說』相鄰代償』可明確知道,好的人體自然動作先要有兩個前提,第一、避免關節代償現象出現第二、關節需在正確功能下執行動作。


〈最後:別再讓爛好人出來幫忙了〉

  每個關節的功能相輔相成(相鄰關節假說),只要一處關節失能就會互相影響、互相牽制(相鄰代償)。而為了預防互相代償就必須讓關節「有對的活動度和強大的穩定度」。

 如何做?

 怎麼做?

 就是一個完整且系統化的的肌力訓練。
開始鍛造「抗老化的身軀
開啟流失已久的「動作功能
我們一起保護「自己的身體」吧
□圖片來源:源始人
每週更新一篇,我就繼續燒腦想題目瞜,我們下週見。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會員
72內容數
紀錄我每天發生的點點滴滴。 回憶過去、觀察當下、接受變化。 讓生活過得很不一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