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權日回顧:後美麗島事件、人權光影—李敏勇「民主化的台灣,有光有影,有笑有淚。」

國際人權日回顧:後美麗島事件、人權光影—李敏勇「民主化的台灣,有光有影,有笑有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他的存在。」

每年的12月10日為國際人權日。在1979年12月10日,高雄發生了美麗島事件

十二位攝影家:陳博文、余岳叔、潘小俠、宋隆泉、謝三泰、張芳聞、許伯鑫、黃子明、邱萬興、侯聰慧、劉振祥、曽文邦,他們都是馳聘在現場,穿梭於市民(社會)運動現場的新聞人,以鏡頭當筆,紀錄了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的攝影家。詩人李敏勇為每一位攝影家單元編詩各一首,共十二首呈現戒嚴風景的詩。

後美麗島事件的政治發展,印記著人民的歷史,留存在文化的形跡。文學的詩、散文、小說…,藝術的攝影、繪畫、音樂⋯…作為歷史的記憶,也成為反思的見證。

【閱讀書籍】

《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
作者: 李敏勇等13人
博客來網址 https://bit.ly/3IyF2TA

書籍指導贊助| 國家人權博物館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策畫| 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協力| 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

raw-image

〈底片的世界〉/李敏勇

〈底片的世界〉/李敏勇

〈底片的世界〉/李敏勇

關上門窗 拉上簾幕
我們拒絕一切破壞性的光源
在暗房裡 小心翼翼地
打開相機匣子 取出底片
它拍攝我們生的風景 從顯像到隱像
它記錄我們死的現實 從經驗到想像
我們小心翼翼地 把底片放進顯影藥水
以便明晰一切
它描繪我們生的歡愉 以相反的形式
它反映我們死的憂傷 以黯澹的色調
直到一切彰顯
我們才把底片取出
放進定影藥水
它負荷我們生的愛 以特殊的符號
它承載我們死的恨 以複雜的構成
這時候 我們釋放所有的警覺
把底片放入清水
以便洗滌一切汙穢 過濾一切雜質
純純粹粹把握證據
在歷史的檔案 追憶我們的時代
◎ 1979年1月22日黨外人士到高雄縣橋頭鄉示威抗議遊行,在余家門前出發,由陳婉真(左)與陳菊手持「堅決反對政治迫害」走在隊伍最前頭,曾心儀與胡萬振高舉要求「立即釋放余氏父子」布條。/陳博文 攝(圖片取自《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內頁)

◎ 1979年1月22日黨外人士到高雄縣橋頭鄉示威抗議遊行,在余家門前出發,由陳婉真(左)與陳菊手持「堅決反對政治迫害」走在隊伍最前頭,曾心儀與胡萬振高舉要求「立即釋放余氏父子」布條。/陳博文 攝(圖片取自《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內頁)

◎ 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來自大專院校學生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展開抗議老賊行動,學生特別為李登輝總統留下一個座位。/ 余岳叔 攝(圖片取自《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內頁)

◎ 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來自大專院校學生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展開抗議老賊行動,學生特別為李登輝總統留下一個座位。/ 余岳叔 攝(圖片取自《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內頁)

◎1988年鄭南榕擔任新國家運動總連絡人。/ 張芳聞 攝(圖片取自《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內頁)

◎1988年鄭南榕擔任新國家運動總連絡人。/ 張芳聞 攝(圖片取自《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內頁)

延伸閱讀

〈歷史,記憶;見證,反思〉—後美麗島時代 民主顯影歡與憂 ◎ 李敏勇

匯集爭取民主自由歷程 《美麗島事件四十週年影像.詩》收藏珍貴歷史影像

avatar-img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的沙龍
65會員
122內容數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節錄自《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第 76 期(謝宛真摘錄整理),2017 年 10 月。《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創作論壇。
要如何評估觀眾的體驗?這是個難題。觀眾走進來,參與了多少、學習了多少?當離開之後,又會記得多少?當然可以透過博物館的觀眾調查,但我現在希望大家能先問問自己:在生命當中,有什麼是令你難忘的經驗?
「二十年」正是一個很有趣的時代與歷史分界點,由現在往回尋溯,那便是發生於九○年代初期解嚴後不久的台灣。那幾年間台灣引進「策展機制」,的確是一個觸發了展覽組織方式的變革,「策展」在台灣開始以「全稱」的方式進入展覽的組織籌畫體系中的年代。
本文節錄自《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第 76 期(謝宛真摘錄整理),2017 年 10 月。《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創作論壇。
要如何評估觀眾的體驗?這是個難題。觀眾走進來,參與了多少、學習了多少?當離開之後,又會記得多少?當然可以透過博物館的觀眾調查,但我現在希望大家能先問問自己:在生命當中,有什麼是令你難忘的經驗?
「二十年」正是一個很有趣的時代與歷史分界點,由現在往回尋溯,那便是發生於九○年代初期解嚴後不久的台灣。那幾年間台灣引進「策展機制」,的確是一個觸發了展覽組織方式的變革,「策展」在台灣開始以「全稱」的方式進入展覽的組織籌畫體系中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