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都不想被忙碌與工作殺死|儲思《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

三千-avatar-img
發佈於泡個文字浴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樺澤紫苑_2018
說起工作,每個人抱持的態度或觀念都不太一樣。
我常常跟同事說,比起工作我更在乎生活,也許換句話說,工作對我而言就是為了成就更好的生活。 但那些超時、加班、做不完的報告卻比生活更真實的存在,這樣的人們(也許你正是這樣的人),對「工作」與「忙碌」的體悟可能更加深刻,無論你是不是想要脫離這個狀態,都可以參考今天要聊的這本書,《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
日語中有一個詞叫做「忙殺」
意思就是工作太忙,被工作趕著走,人的精神壓力和身體壓力過大,就容易患上身心疾病,從而被工作殺死。
作者樺澤紫苑曾經是一名神經科醫師,醫院的工作非常忙碌,每天的工時甚至可能達到驚人的14小時,日復一日,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導致他的身體出現了一些警訊。
很諷刺吧!我作為一個神經科醫師,卻被精神壓力打垮。
於是他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下定決心不再把工作當作生活的重心。
首先,徹底改變了自己分配時間、運用時間的方法。
作者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能力的差異、收入的差異、工作成績的差異,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每個人「使用時間的差異」。深入了解時間跟身體的關係,妥善的重新分配,不僅僅是對工作效率有正面幫助,更可以騰出更多的自由時間,完成更多自我進修,逐步達成一個良性的正面循環。
以下整理本書以三個部分重點
【時間管理術的四大原則】、【專注的三大方法】、【一天的時間安排】
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避免自己被工作忙殺。

【時間管理術的四大原則】

「專注力」為核心分配時間

人類的大腦在早上起床後的兩三個小時裡最清醒,經過一晚上的休息後,正處在最有條理狀態下,而這段時間作者稱為大腦的「黃金時間」,特別適合作高專注度的工作。
到這邊你可以試著想想,起床後的兩三個小時內你都在做些什麼?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把這樣的時間用在擠電車,通勤上班上了;到了公司之後,很多人會習慣先打開電子信箱,做查收郵件等低專注度的工作,如此一來每天的黃金時間就被浪費掉了。
作者將日常工作分為兩類:
一類是「專注性工作」,例如創作文章、寫企劃書、寫論文、製作預算表等等需要較多專注力的工作。
另一類是「非專注性工作」,例如查看電子郵件、打電話、開會等專注力需求較低的工作。
在什麼樣的時段選擇做什麼樣的工作,會決定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而一天當中所謂「專注力高的時段」,包含早上起床的2~3個小時內、短暫的休息之後、下班前的一小段時間、工作截止的前一天等。

「重啟」專注力,創造時間

提高專注力是一件困難的事,但只要在感到疲勞之前先抓準時間短暫休息,就可以讓專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睡覺
作者指出,平時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的人,語每天睡7~8小時的人相比,死亡率要高出2.4倍。 而降低專注力的生活習慣,「睡眠不足」無庸置疑的就是排行榜的榜首。
這個地方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說法;睡眠不足導致專注力降低,如此一來可以集中完成的工作不得不拉長時間才能完成,而這不僅會導致超時工作,也相對壓縮了自由的時間,甚至再次導致睡眠不足,進入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而死亡率還在無形間攀升。
縮短睡眠時間,無異於縮短壽命。
二維時間管理_示意圖
作者提出「二維時間管理」這個概念,將時間視為一個面,而非線性進行。
X軸為專注力,Y軸為時間,專注力(工作效率)x時間=工作量。
在專注力高的時段做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工作量的面積就會增大。

掌握「美國式的」工作效率

作者認為想要提高工作效率,不是單純做好工作計畫、安排好時間而已,而是強調必須「有意識的提升專注力」,與此同時還要結合「工作方法的創新」以及「刪減不必要的工作」等技巧。
在2004年到2007年的3年時間裡,作者在美國芝加哥的伊利諾大學留學。起初聽說美國人下午5點就下班了還不太相信,但作者實際觀察發現這是真的,五點鐘一到,研究所大家就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陸陸續續離開研究所。
雖然知道工作性質五花八門,沒辦法一概而論,但這樣的觀察還是讓作者有所啟發。
而美國人準時下班後都去做了些什麼呢?
有些人回答回家陪家人吃飯、有些人去看電影、去聽音樂會。
總而言之,就是去「享受生活」了。

要花時間進行「自我投資」

自我投資的正向循環
作者認為日常中的娛樂活動分為兩種,「被動性娛樂」「主動性娛樂」,兩種都帶來快樂,但長遠而言導致的成長效果很不一樣。
被動性娛樂的典型代表有看電視、玩遊戲、漫無目的的瀏覽社群媒體,雖然讓人感到放鬆,但無法帶來什麼好處。
主動性娛樂例如閱讀、運動、學習樂器、棋類遊戲,都是可以促進自我成長的主動性娛樂範例。
兩者的現住差異在於接收了資訊之後是否經過自我轉譯的過程,看電視可以說是單方面的「輸入」資訊,你只能選擇接收或是忽視,都是相對被動的反應;同理,即便是閱讀也可能淪為被動性娛樂,假如閱讀的過程只是讓文字在你腦中呼嘯而過,並沒有經過思考或消化,甚至最有效的「輸出」的話,與看電視的差異其實並不大。
透過接收,轉譯,輸出三個步驟,無論是什麼樣的娛樂,都可能達成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而透過自我投資獲得成長,創造出自由時間再用於自我投資,最終將成就一個無限上升的正面循環。

【專注的三大方法】

「15、45、90」法則

人能夠維持專注的時間有限,一般來說高度專注的狀態只能維持15分鐘,因此可以將15分鐘視為一個專注時間單位,那些需要一氣呵成的工作,適合用15分鐘來完成。
作者提出無論是什麼樣的工作,最好以15分鐘為一個單位,每隔15分鐘小休息一下,每3個15分鐘為一個單位,也就是45分鐘大休息一下,這可以延長專注的時間。這樣的概念類似前陣子流行的「番茄鐘工作法」,每25分鐘為一個單位休息5分鐘。
而90分鐘則是成年人專注力持續時間的極限,如果能以45分鐘為一個小節,中間穿插休息時間,也對專注力的維持有所幫助。

雜念排除法

若給「專注」這個詞寫一段說明,無非就是「沒有雜念的狀態」,所以想要提高專注力或工作效率,就必須找到雜念的來源並加以排除。
作者在書中將雜念分為四種,這裡節錄其中三種(第四種與第三種差異不大):
「外物造成的雜念」「思考引起的雜念」「他人造成的雜念」
外物造成的雜念:
舉例來說,雜亂的辦公環境、凌亂的檔案歸檔方法或是辦公桌面,每一次當你需要找到某樣東西時都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思考過程,上一次使用剪刀完畢時我放在哪裡,我把文件收在哪一個資料夾,這類型的事情都是對專注力的一種耗損。
習慣性地整理,讓事物時常保持在它應該存在的位置,培養專注力的第一步就是先培養合適的環境。
思考引起的雜念:
那些待辦清單上的事情是不是時常困擾著你?在你完成之前時時刻刻的提醒你,原本是幫助記憶的方式卻顯得有些惱人。然而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就有機會可以改變這樣的局面。
人對未完成的課題,例如代辦清單上的未完成項目、即將到來的報告、甚至是留下伏筆的連續劇劇情印象總是特別的深刻,但目標實現了之後,人們對已經完成的課題,記憶就不那麼深刻了,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柴嘉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也是許多連續劇或廣告總是在精采處切斷的原因。
只要在待辦事項前面加上詳細的時間,例如我下午三點開始進行這份報告,上午十一點要修改這份文件,加上時間後就可以把專注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至少你知道在預定的時間到達之前,你可以放心的去忙其他的事。
他人造成的雜念:
當一個人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時,他人搭話或是電話鈴聲等都會使專注狀態被打斷,一旦如此,要恢復到先前的專注狀態至少需要15分鐘的時間。如果能為自己打造一個適合專注的環境當然是最理想的,但大多數人無法選擇辦公環境,還是可以做一些嘗試,一定程度的降低干擾。
例如使用降噪耳機、把手機放離自己遠一點,專注循環內不開啟通訊軟體等。
假如自己可以創造一個理想的專注環境,頭腦會自動地記住這個空間,一到這裡頭腦就會明白「這裡是集中注意力工作的地方」。(此觀念可以參考《原子習慣》的「環境設定」概念。)

時間限制工作術

人在緊急狀況下,腦內會分泌一種名為「去甲腎上腺素」的成分,使人更容易進入高度集中、清醒、高效的狀態。
只要為工作設定一個完成時間限制,將時間抽象的概念「可視化」,提升緊迫感,相對的工作效率就會大幅度提高。通常在一個時間段的最初與最後,專注力、工作效率會是最高的,作者將其稱之為「初始努力」「最終努力」
我們可以將大工作項目拆分成數個小工作項目,並為其設定時間限制,並且要自我督促,無論如何都不能推遲設定好的時間。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念—「快棋理論」
研究人員曾讓知名棋手看一眼整個棋局,然後讓他在30秒內決定下一步棋的走法;第二次則讓棋手考慮1個小時再做出決定,結果發現,棋手思考1小時之後做的決定和30秒內做出的決定有90%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靈感閃現或是直覺的準確率相當的高。
既然如此,需要考慮的事情,其實只要30秒就夠了,思考更長的時間也不會得到更好的判斷結果。
《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

【一天的時間安排】

早晨

早晨起床時的大腦是一天中最為清醒的,就好比一張一塵不染的辦公桌。
作者提供一個預設的作息供讀者參考。
一天專注力最高的時間是早上的6點到7點;過了上午9點之後專注力慢慢地下降,到下午2點時接近最低點,下班前的4點到5點,專注度又有所回升。這個專注狀態根據個人作息而有所不同,重點在於找到自己的專注波型,才能對症下藥。
有些人可能會說,但早上很難起床,剛起床意識也非常地不清醒,根本不像是黃金時間該有的樣子。作者也提供了幾個幫助讀者擺脫賴床壞習慣的方法。
「早上沖澡」
早上沖澡可以迫使讓你放鬆的「副交感神經」退居次要位置,將大腦的主導權交還給主掌活動的「交感神經」
當交感神經處於主導地位時,人的體溫升高、心跳與呼吸加快,沖個溫水澡就可以反向的達成這些身理上的條件,同理可證,運動、散步、慢跑都可以達成一樣的效果。
「睜眼五分鐘」
早上鬧鐘響起之後不要急著下床,睜著眼睛再躺五分鐘,早晨陽光透過窗簾,可以刺激腦內「血清素」的分泌,照度在2500勒克斯以上的光線照射5分鐘以上,血清素就會開始合成了。
血清素是一種控制我們睡眠和清醒的激素,分泌不足時會導致心情鬱悶甚至憂鬱。想要提升前額皮質中血清素的活力,具體有三個方法:日光浴、有節奏的運動、咀嚼。(嚴格說起來咀嚼也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這同時也是吃早餐帶來的良好效果之一)

日間

白天工作的間隔,也就是午餐休息時間,對恢復專注力為下午的工作做準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時段。
作者提到,當掌管語言機能的大腦區域開始活動時,大腦提高血清素活力的效果就會變弱,所以午休時間盡量不要一邊吃飯一邊工作、聊天。
盡可能要到工作場所之外的地方去吃飯,散步、移動、改變場所可以激發人腦海馬體內的「場所神經元」,可以幫助提高專注力;除此之外,午餐時嘗試新東西也可以刺激我們的靈感與創新能力,為下午的工作重新充電。

夜間

夜晚下班後,想恢復專注力最佳的習慣就是「運動」,運動後可以說是大腦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運動的好處不僅可以增加海馬體的神經元數量,增強記憶力,還可以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有消除疲勞、修復細胞的功效。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人開始運動之後,交感神經就會占據主要地位,所以入睡前的3個小時要盡量避免運動,否則會對睡眠造成不良的影響。
除此之外睡前吃東西的話,入睡後由於身體血糖量較高,生長激素就不會分泌,一旦生長激素停止分泌,身體消除疲勞、恢復能量的功能就會減低,於是第二天的精神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而睡前15分鐘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段,在一天的最後,記憶的東西不會再跟新的記憶產生衝突。
日本有一句俗諺就是
「睡前你想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後記

本書後半段許多論述與前半段重複,但無非就是強調幾個大觀念,如何保持專注、如何減少專注度流失、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嘗試讓專注度獲得回升,諸如此類。
這是一套作者的「時間管理術」,不見得適用在所有的工作性質中,但仍然有許多腦科學、心理學與相關研究數據的論述,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人類的身體,更加具象化「專注」這件事。
希望大家都可以慢慢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術。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30會員
20內容數
閱讀本應是件愉快的事,而這件愉快的事會使你與眾不同。 放點音樂,我個人推薦Cicada,找一本書,跟著書評一起舒服的泡個文字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謂的敵人,也許只是彼此在目標上無法達成共識,無法理解或包容對方的考量,或誤判了對方期望你在這段短暫關係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本書以簡單的幾項分類,將溝通中常見的狀況做出了適當的分類,透過「HEAR原則」以及四種動物模型,幫助讀者判斷並突破那些僵持不下,或劍拔弩張的溝通現場,創造溫暖並健康的信任關係。
時下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還是個學步者,借鏡前人的經驗,無論是作為一個引導群眾的領袖,甚或被領袖領導的群眾的一部分,都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任何群體裡不至變得瘋狂、盲目、與衝動。
「中魔的人」是赫拉巴爾自創的詞,時常用來描述他小說中一種特殊的人物形象。他們通常生活在悲慘的處境中,卻能透過「靈感的鑽石孔眼」來觀看這個世界浪漫的一面。 正也因此,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與他們所身處的環境產生衝突與反差,往往進一步強化了故事主人公的悲慘境地。
一本好的商業書就該具備其特有的「作者濾鏡」,並透過這個濾鏡改變自己的觀點。商業書是一種工具,閱讀時必須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後續行動,不僅僅是為了取樂,而是一種拓展視野的方式。
就像是乃木大將追隨尊嚴與武士道的精神切腹自盡 老師也終於切開將他栓練在原地多年的自己。
設計的本質是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體驗,而這樣的體驗唯有對人類本身的了解,無論是習慣、文化或是年齡經驗,從這裡出發,貼近生活最真實的樣貌,才有可能被稱為一個「好的設計」,正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
所謂的敵人,也許只是彼此在目標上無法達成共識,無法理解或包容對方的考量,或誤判了對方期望你在這段短暫關係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本書以簡單的幾項分類,將溝通中常見的狀況做出了適當的分類,透過「HEAR原則」以及四種動物模型,幫助讀者判斷並突破那些僵持不下,或劍拔弩張的溝通現場,創造溫暖並健康的信任關係。
時下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還是個學步者,借鏡前人的經驗,無論是作為一個引導群眾的領袖,甚或被領袖領導的群眾的一部分,都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任何群體裡不至變得瘋狂、盲目、與衝動。
「中魔的人」是赫拉巴爾自創的詞,時常用來描述他小說中一種特殊的人物形象。他們通常生活在悲慘的處境中,卻能透過「靈感的鑽石孔眼」來觀看這個世界浪漫的一面。 正也因此,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與他們所身處的環境產生衝突與反差,往往進一步強化了故事主人公的悲慘境地。
一本好的商業書就該具備其特有的「作者濾鏡」,並透過這個濾鏡改變自己的觀點。商業書是一種工具,閱讀時必須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後續行動,不僅僅是為了取樂,而是一種拓展視野的方式。
就像是乃木大將追隨尊嚴與武士道的精神切腹自盡 老師也終於切開將他栓練在原地多年的自己。
設計的本質是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體驗,而這樣的體驗唯有對人類本身的了解,無論是習慣、文化或是年齡經驗,從這裡出發,貼近生活最真實的樣貌,才有可能被稱為一個「好的設計」,正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多工作業常被視為提高效率的方式。然而,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需要認知能力的任務,只能進行任務切換。研究顯示,多工反而使得每項任務的效率降低,因此,專注於單一任務可能更能提升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讓我們擺脫多工迷思吧!
Thumbnail
你還在想盡辦法,要在一天當中,擠出更多的時間工作嗎? 但親愛的,最高效的工作,並不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工作填滿,而是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然後最高效的在兩個小時內,完成最關鍵的工作!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的作者喬許.戴維斯博士認為,人類並不像機器,可以持續工作、不中斷休息片刻。並不是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市面上的生產力書籍大多專注於專案規劃和時間管理,但忽略了能量有限這一點。本書討論了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大於工作時間長度,並介紹如何透過間歇性心流獲得好好休息。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當今社會的忙碌現象與「忙碌文化」密不可分,為瞭解決過勞問題,著重於重塑任務、明確優先事項和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文章分享有效的時間管理和任務規劃對於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平衡、保護並增強生活品質與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時間管理的真諦:管理你的注意力 在現代快節奏的商業環境中,我們常聽到「時間管理」這個詞,但實際上,我們無法真正管理時間,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有相同的24小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和成就。 管理注意力的重要性 1. 聚焦最重要的
我應該要先試著模擬來規劃一天的工作生活,配合精力曲線塞進一天的135任務,並在工作到一定的時間點強迫讓自己休息跟伸展,人很容易一工作就停不下來,但這樣傷身消耗體力快,很可能就像老師在結論裡說的:「我們要讓自己能夠選擇提早退休,而不是不得不提早退休」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如果你也是個工作狂,相信我,這本書有太多地方會打動同屬工作狂的我們!本書適合所有想重新跟時間打交道的人,以及行程滿檔、終日勞碌的你我,讓我們了解斷捨離才能重新獲得主導權,過上更有靈魂的生活。如果你也時常感到被事情追著跑,焦慮填滿行事曆,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多工作業常被視為提高效率的方式。然而,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需要認知能力的任務,只能進行任務切換。研究顯示,多工反而使得每項任務的效率降低,因此,專注於單一任務可能更能提升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讓我們擺脫多工迷思吧!
Thumbnail
你還在想盡辦法,要在一天當中,擠出更多的時間工作嗎? 但親愛的,最高效的工作,並不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工作填滿,而是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然後最高效的在兩個小時內,完成最關鍵的工作!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的作者喬許.戴維斯博士認為,人類並不像機器,可以持續工作、不中斷休息片刻。並不是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市面上的生產力書籍大多專注於專案規劃和時間管理,但忽略了能量有限這一點。本書討論了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大於工作時間長度,並介紹如何透過間歇性心流獲得好好休息。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當今社會的忙碌現象與「忙碌文化」密不可分,為瞭解決過勞問題,著重於重塑任務、明確優先事項和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文章分享有效的時間管理和任務規劃對於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平衡、保護並增強生活品質與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時間管理的真諦:管理你的注意力 在現代快節奏的商業環境中,我們常聽到「時間管理」這個詞,但實際上,我們無法真正管理時間,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有相同的24小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和成就。 管理注意力的重要性 1. 聚焦最重要的
我應該要先試著模擬來規劃一天的工作生活,配合精力曲線塞進一天的135任務,並在工作到一定的時間點強迫讓自己休息跟伸展,人很容易一工作就停不下來,但這樣傷身消耗體力快,很可能就像老師在結論裡說的:「我們要讓自己能夠選擇提早退休,而不是不得不提早退休」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如果你也是個工作狂,相信我,這本書有太多地方會打動同屬工作狂的我們!本書適合所有想重新跟時間打交道的人,以及行程滿檔、終日勞碌的你我,讓我們了解斷捨離才能重新獲得主導權,過上更有靈魂的生活。如果你也時常感到被事情追著跑,焦慮填滿行事曆,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