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m | 講座分享: I-LIFE國際行動協會:半熟大人之路,在脆弱中長出勇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你也是受到邀請來到這個成果發表會嗎?」一陣閒聊後,坐在我旁邊的女生問。

「不是耶~哈哈 我是在臉書剛好看到這個活動就來了!其實,我對這個組織認識還不多(噓)所以也感到很好奇,想再多認識一點~」我笑著回應。
I-LIFE@facebook
〈 社團法人I-LIFE 國際行動協會/夢想騎士〉,是由社工、心理專業工作者組成的小型非營利組織。為成年進入社會的弱勢族群建立心理支持服務,服務年齡為18-30歲的半熟大人。
《成為,領人出走的老師。》2021出走課程師資培育計畫成果發表會。

出走課程是由台灣特性孕育出的冒險教育課程,我們將教室帶到戶外,讓路上遇見的人們成為老師,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堂創造正向影響力的課。

關於不能使用金錢,我們還能擁有什麼?在出走中,我們帶領學員經歷未知,以自身所有來交換一切所需,從2010年夢想騎士計畫開始至今,結合薩提爾、心理輔導、體驗教育等模式,發展成一門獨特的體驗教育課程。
一無所有,是出走課程中設計的情境
帶領出走的老師,則是帶著學員去創造以及看見的角色
但在這之前
得先出走過
得先面對害怕
得先學習被拒絕
得先練習如何勇敢
得先感覺自己與他人
今年有十位夥伴完成出走課程師資培育課程,三位夥伴代表上台分享。
I-LIFE@facebook
在這三位分享者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位上台的大栩
初見他,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台風很穩,用詞很細膩、口條幽默,且肢體生動,看似是善於社交,成績人緣很好,像是很敏感、溫柔、且願意付出的人。
然而,我這些標籤的印象,在他分享的過程裡,慢慢的被他一張張的撕下來。
「我是這次師培的引導員,同時也是I-LIFE服務陪伴的個案,我來自一個受家暴的童年......」大栩用著穩定的聲音,溫柔的笑意,說出這段開頭。

卻是讓我感到些許的震撼,在這外在沈穩的優秀表現裡面,原來有著破碎仍在修復的內在狀態。
「我報名出走課程,因為我需要很大量的肯定,在這裡一點小小的舉動,大家會大力誇讚,像是說『哇!你竟然拿到一個麵包了喔,怎麼這麼厲害啦!!!』還有因為我可以學習......」當大栩說完這一張投影片,我也覺得他的理由很有道理,邊聽邊點頭。
但當來到下一張時,投影幕上只寫著「但其實......」這三個字。
只見大栩輕輕嘆一口氣說:「我在做這份簡報時,也有給我的老師看。她看完上一張投影片,跟我說:『我覺得你說的很好,可是,好像有點被包裝過,我覺得你還有一些東西沒有說出來』於是我再做了這一張投影片。」
然後大栩接著說:「我需要很大量的肯定,是因為我還無法接納那個不夠好的自己,我現在可以允許別人肯定我了,但我還無法允許自己肯定自己......」
那一刻,我再度感到震驚,這段話的語言背後,需要經歷內在傷痛挖掘的過程、以及自我覺察的深度練習,才能看見、釐清,最後說出一層又一層脆弱情緒背後,需要被理解、接納的自己。
大栩談到這段時,坦誠地告訴我們:「我這份投影片一直做不完,一直到昨天我都還在修改,然後一邊大哭,我覺得我完成不了......事實上,一直到今天我上台了,我還是沒做完......」
後面談到什麼,我只記得大栩接著說到他的父親,他說:「我很害怕我會變成跟我那個家暴父親一樣,一樣不負責任、一樣......」大栩的情緒大量湧上,他語帶哽咽,中斷了演說。
那一刻,全場寂靜,沈默了好幾秒的時間。
忽然,我看見我右前方、第一排的一位阿姨,舉起了她的雙手,很用力、用盡全力的拍著手,然後說了聲加油。下一個瞬間,全場掌聲如雷,給了他滿滿的鼓勵和肯定,而那幅畫面,讓我至今印象深刻、且深受感動
大栩哽咽的說了聲謝謝,然後繼續他的演講。
他後面談到出走課程裡,17個人不能使用金錢的一段旅程,有好多陌生人願意給予善意的幫助,17個人欸!17份免費的餐、住宿、交通。他眼神充滿感激的表示,他不懂為什麼這些才跟我見過一次面的陌生人願意這樣幫助我?這是在他過去童年的經歷中沒有體會過的正向連結。
聽著大栩真誠的分享,好幾度我都紅了眼框。
很想上前去擁抱著這個才年僅23歲的大男孩,告訴他:「就如你的老師堅定所說,不要害怕,你跟你的爸爸不一樣。」也心疼他還沒長大,就一邊受傷一邊努力去保護媽媽。
敞開自己的脆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還要站在眾人面前說出來、身上還背負著男生不能脆弱、不能掉淚的社會框架裡,更是不容易、非常勇敢的舉動。
I-LIFE@facebook
在分享會的結束之際,有個紙條回饋時間。
「謝謝站在台上分享的講者,把自己敞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打開自己除了需要勇氣外,還需要對自己很誠實,這很難。因為一旦打開來,意味著你必須去看見、面對某些面向你可能不願意看到的自己,有些脆弱、甚至有些難堪。
有時候你可能還沒準備好靠近,而有時候你有能量靠近了,但如大栩說的,求助不是一次就好,還需要第二次,甚至更多次,療癒也是一樣,同個事件、同個情緒、同個議題,不是靠近一次就夠、有時需要好幾次、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況且,打開後的看見,只是療癒的起點,並不代表開始痊癒了。看見、理解,以及和解、改變,然後長出力量、長好自己。那是一段漫長且反覆的歷程,但我也相信,打開後,才有轉化的可能。
辛苦了,在那些傷還沒修復、還沒長好自己、還沒有能力照顧自己之前,就要承受這些、然後面對這個世界的期待。最後,謝謝你們今天的分享。」
在寫這段紙條時,我想到了〈人生百味〉組織創辦人巫彥德在他臉書的一段話。
重拾評價與生命成長路徑的結構

在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成長的路徑是由2個基礎形狀構成。
「一條線性的直線」,代表了進步或是退步。
「一個周而復始的圓」,代表了循環
我發現因為成長是這個形狀,所以有時看起來好像有種「欸我我怎麼回到原點了」

單純從行為來看,改變的路徑像是
「我會批評別人」
「我不批評別人了」
「我又開始批評別人了」

但如果綜合來看,那個螺旋改變的角度是
「我會批評別人」
「我開始不批評別人了」
「我開始有覺知的批評別人了」

也就是說在行為上周而復始,但是在覺知上卻是有進步了
走在自我療癒的路上,我也常有這種挫折的感受:「為什麼又回到原點?為什麼又還是遇到一樣的議題,為什麼我好像都沒什麼改變?」
但後來我發現,我已經從「否定自己」,走了一段,好不容易走到「允許自己」,然後又走了一段,走到了「接納自己」,再慢慢走到「肯定自己」,而這個過程裡,每一步都很不容易
同樣,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可以選擇的,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可能要練習重新選擇評價自己,當然,這也是個需要慢慢鍛鍊的過程。
I-LIFE@facebook
另外,我對於講座裡,I-LIFE的創辦人賴雷娜也印象很深刻。
當我進來找位子坐,和她對到眼時,她真誠且熱情地向我點頭,以及聽見她爽朗的大笑,讓我覺得說,哇這個人的能量好飽滿、好耀眼啊!但我後來發現,小娜姐的生命故事也充滿破碎、遺棄和傷害。她不到16歲就被迫半工半讀,獨自長大。於是,我回家後找了許多關於雷娜的訪談與演講。

其實知道這個I-LIFE組織,是因為看到了曾寶儀與賴雷娜的對談影片〈曾寶儀 x I-LIFE|脆弱,教我們的那些事〉裡面的一段話:
「所謂的半熟大人真的很不容易,我們總是對他們有期待,我們以為他們已經長好了,準備好要面對這個世界了,但其實不是的,這世界變化這麼快,我們怎麼能確認他們準備好了呢?」曾寶儀說。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這一群半熟大人,是因為他們好渴望成熟,可是似乎我們整個社會環境,會希望他們成年後立刻成熟,但在前面的十八年歷程裡,卻沒有好好一個個陪伴帶著做,到底要怎麼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然後就被迫很快的成長。」賴雷娜說。
訪談的影片裡,雷娜也展示自身脆弱,很真誠且坦白說:

「其實昨天我很害怕我這場採訪失敗,我抱著我先生的大腿痛哭,如果我今天沒有表現好了,是不是我的先生就不會愛我了,在那個假想的恐懼裡,我擔心,他是不是會因為我不夠好,就要拋棄我。
但,我也在練習,我已經比以前更加努力,我這一次又再更短一點的時間,然後我知道我一定有一些能力給大家欣賞,所以大家願意信任我。於是昨天我就對自己說,好,那我就花三十分鐘跟我的恐懼在一起。」
最後,也想以雷娜在Ted演說的內容裡,關於脆弱走向勇敢的「三個步驟」,做為此篇文章的結尾。

「理解-接納-行動」

陪伴理解、接納自己的脆弱之後,也需要勇敢做出行動,才會迎來改變。而也如曾寶儀影片中所說,每一個脆弱都是證明,你與勇氣同在的可能性。

【後記】
在這個講座裡,有不少23歲年紀的年輕人,也讓我想起了23歲的自己
所以雖然這篇很長(辛苦跟謝謝你閱讀到這!)但我還是想分享一個關於我、23歲,且還在「否定自己」階段、半熟大人的小故事。
那是一次的諮商個案練習,我的諮商師姐姐出了一份小作業,她請我回去紀錄我一週的好特質行為,以及請朋友列出三個我身上的好特質。
隔週我去諮商時,諮商師姐姐帶著我一個一個看。看完後,她停頓、溫柔的注視我,以認真的口吻問我:「嘿,Noam,你紀錄的很好,你觀察到自己有一個善解人意的特質,會傾聽家人的需求,然後付出給他們。但我想問問你,為什麼這個特質,你不能同樣為自己做呢?
那一瞬間,我像是被打到一樣,因為我似乎從沒想過,我可以同樣為自己這樣做。然後我竟然瞬間掉下淚,突然哭了起來,我自己也感到意外,但那些眼淚,似乎是在為那個不斷被忽略的內在小女孩心疼和道歉。
而同樣,其實我一直為自己貼上「懦弱、玻璃心」的評價,但在這份小作業裡,我意外發現,我在朋友間收到最多回饋的好特質,竟然是「勇敢」。我突然意識到:我為什麼要一直否定、不接納、肯定這個特質?,慢慢也從不相信,看看開始去相信,或許我應該重新定義勇敢的詮釋,開始去「承認」和「肯定」我身上有某些好特質。
還在「否定自己」階段的自己,確實是需要很大量的肯定,讓自己練習去相信,而一路的累積跟練習,我相信,一定會慢慢讓內在長出肯定自己的眼光。
若你也還在「否定自己」的階段,我希望這場講座的分享、我的小故事,可以陪伴你一起前往「肯定自己」的路上,祝福你在這個過程裡可以慢慢欣賞自己。
avatar-img
107會員
41內容數
療癒跟改變不是某個瞬間或事件的產生,而是累積了一段路自然而然的發生,在這裡我們一起好好記錄,慢慢成長,在生命的黑暗中找到Noam(那)裡有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oam裡有光 的其他內容
看著這個畫面的意涵,給我的訊息感好強烈!像是在說,或許你有熱情、有衝勁、甚至有點天賦與徵兆,但光靠這些,是無法讓你一步走到夢想之地的,你依然要爬上看不到目的地的樓梯,一步一步爬過磨練、挫折與累積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裡,若你依然選擇緊抓、背負著家人、外界的眼光和期待,你是很難爬上去的。
當時的敏雄老師想著:「我為什麼被退貨?」於是就摸摸自己的心,很誠實跟自己對話:「我真的是喜歡上台表演的嗎?」「不是,我去吉他社是喜歡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那我去民歌餐廳當駐唱歌手,是因為喜歡彈吉他嗎?」「不是,想聽什麼歌我彈吉他,是因為我喜歡人與人之間回應的感覺」一邊對話,一邊釐清。
高中這些「故意」的小小叛逆,如今的安婷回想起來,她說:「當時像處在一個強大的系統裡,在那個系統裡有父母、老師、學校,但中間卻沒有我自己的選擇,我才驚訝說我沒做過選擇,我不知道怎麼選擇。而我那些叛逆的舉動,是在挑戰我可以選擇嗎?做選擇是什麼感覺?」
睡前女兒告訴妍妍:「媽媽,白天我很生氣。」妍妍溫柔回問:「真的喔,妳在氣什麼?」女兒告訴她:「我很氣我數學聽不懂,不是妳教不好。而且媽媽要開會了,妳很緊張,我也很急,可是我還是聽不懂,所以我就很生氣,氣我自己。但後來我打枕頭,丟丟棉被,就好了。」那是孩子覺察和接納的過程,也是孩子跟內在對話的練習。
宜潔告訴我:「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只要講到我的感覺,我就會一直哭,無法講話。我才發現我沒有辦法描述出來我怎麼了、為什麼哭,我講不出那個情緒是什麼,我也發現我身上有很多壓抑很久的東西,我不知道怎麼整理跟看待。」當時的組員回饋給宜潔,表示當提到「媽媽」這個關鍵字時,宜潔會特別激動、情緒漲滿。
某次臉書的推薦機制,剛好看到盧美妏心理師的粉專,點進去看到了心理牌卡工作方的資訊,對主題「找到熱愛的職業方向」有點興趣,於是就索性報名,好奇會是怎麼樣的牌卡探索,真的會找到方向嗎?
看著這個畫面的意涵,給我的訊息感好強烈!像是在說,或許你有熱情、有衝勁、甚至有點天賦與徵兆,但光靠這些,是無法讓你一步走到夢想之地的,你依然要爬上看不到目的地的樓梯,一步一步爬過磨練、挫折與累積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裡,若你依然選擇緊抓、背負著家人、外界的眼光和期待,你是很難爬上去的。
當時的敏雄老師想著:「我為什麼被退貨?」於是就摸摸自己的心,很誠實跟自己對話:「我真的是喜歡上台表演的嗎?」「不是,我去吉他社是喜歡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那我去民歌餐廳當駐唱歌手,是因為喜歡彈吉他嗎?」「不是,想聽什麼歌我彈吉他,是因為我喜歡人與人之間回應的感覺」一邊對話,一邊釐清。
高中這些「故意」的小小叛逆,如今的安婷回想起來,她說:「當時像處在一個強大的系統裡,在那個系統裡有父母、老師、學校,但中間卻沒有我自己的選擇,我才驚訝說我沒做過選擇,我不知道怎麼選擇。而我那些叛逆的舉動,是在挑戰我可以選擇嗎?做選擇是什麼感覺?」
睡前女兒告訴妍妍:「媽媽,白天我很生氣。」妍妍溫柔回問:「真的喔,妳在氣什麼?」女兒告訴她:「我很氣我數學聽不懂,不是妳教不好。而且媽媽要開會了,妳很緊張,我也很急,可是我還是聽不懂,所以我就很生氣,氣我自己。但後來我打枕頭,丟丟棉被,就好了。」那是孩子覺察和接納的過程,也是孩子跟內在對話的練習。
宜潔告訴我:「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只要講到我的感覺,我就會一直哭,無法講話。我才發現我沒有辦法描述出來我怎麼了、為什麼哭,我講不出那個情緒是什麼,我也發現我身上有很多壓抑很久的東西,我不知道怎麼整理跟看待。」當時的組員回饋給宜潔,表示當提到「媽媽」這個關鍵字時,宜潔會特別激動、情緒漲滿。
某次臉書的推薦機制,剛好看到盧美妏心理師的粉專,點進去看到了心理牌卡工作方的資訊,對主題「找到熱愛的職業方向」有點興趣,於是就索性報名,好奇會是怎麼樣的牌卡探索,真的會找到方向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快30的年頭,過去三年來就像是從平坡急遽下墜的經歷,也是一段失去自己的日子。 巨大的挫折,由家庭乃至於家族間裂開的縫隙,而後也讓自己不斷地破碎拆解,從身體、心理的超重負荷,一步步抽絲剝繭,將不屬於「我」的部分,釋放。 這是關於我初次體驗心理諮商、以及「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實際使用。
Thumbnail
「演講?怎麼可能?!我耶⋯⋯」 去年底,我收到來自台中大屯扶輪青年服務社社長的訊息。 他看見了我在網路上分享的文章,覺得我的堅持精神令人佩服, 想邀請我到社團分享自己的經驗。這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榮幸! 不過,當我收到邀約時,第一反應是拒絕。 因為我打從心裡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教別人,也沒有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嘿⋯死了沒⋯」有個熟悉的聲音呼喊著我⋯ 「小新?好痛⋯我⋯還活著」我躺在地上痛苦迷茫的回答道 「沒死就趕快走了⋯在不走條子就來了」小新緊張且擔心的看著我 我慢慢的爬起身,看著滿目瘡痍的現場,及忽遠忽近的警笛聲,腦海裡滿滿浮現起剛剛發生的事情⋯ 第一章 「唉....這些組織的情報怎麼那麼複雜...
Thumbnail
孩子如果在功能健全的家庭長大,爸爸媽媽的愛不缺席,生活和求學一路順遂,撇除家境和功課好壞,能在這樣圓滿的家庭長大算是相當有福氣的。父母給的愛很理所當然,所以孩子無法想像家中只有阿公或是阿嬤一人隔代教養的愛有多微薄、弱不禁風。這樣子的孩子,沒有強而有力的依靠,走歪路或許是常態。 有一位國小退休老
Thumbnail
小E,高一,才剛滿十五歲,未成年。 卻在輔導諮商時跟老師說, 「我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只求能有能力照顧好爸爸、媽媽就行了。」 #導師的修煉 之 家庭與經濟弱勢的孩子們 小E覺得,他自己沒有覺得有本事去建構自己的未來,包括另一半及子女,他不敢奢望自己能組織一個家庭,他只想有一點餘力照
Thumbnail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
深山 跟野比大雄一样,我的家有一座后山。 十二岁,对他而言是什么样的慨念?四岁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他试图走出他的家门,坐在沙发上一半身体中风的残疾人对他大骂道:”不行!十二岁才可以出去,不然会被坏人抓走。”坐在它旁边正在看报纸的散工也附和道:“被人抓走会被人割心脏,分尸”。六岁的他坐在加
Thumbnail
快30的年頭,過去三年來就像是從平坡急遽下墜的經歷,也是一段失去自己的日子。 巨大的挫折,由家庭乃至於家族間裂開的縫隙,而後也讓自己不斷地破碎拆解,從身體、心理的超重負荷,一步步抽絲剝繭,將不屬於「我」的部分,釋放。 這是關於我初次體驗心理諮商、以及「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實際使用。
Thumbnail
「演講?怎麼可能?!我耶⋯⋯」 去年底,我收到來自台中大屯扶輪青年服務社社長的訊息。 他看見了我在網路上分享的文章,覺得我的堅持精神令人佩服, 想邀請我到社團分享自己的經驗。這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榮幸! 不過,當我收到邀約時,第一反應是拒絕。 因為我打從心裡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教別人,也沒有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嘿⋯死了沒⋯」有個熟悉的聲音呼喊著我⋯ 「小新?好痛⋯我⋯還活著」我躺在地上痛苦迷茫的回答道 「沒死就趕快走了⋯在不走條子就來了」小新緊張且擔心的看著我 我慢慢的爬起身,看著滿目瘡痍的現場,及忽遠忽近的警笛聲,腦海裡滿滿浮現起剛剛發生的事情⋯ 第一章 「唉....這些組織的情報怎麼那麼複雜...
Thumbnail
孩子如果在功能健全的家庭長大,爸爸媽媽的愛不缺席,生活和求學一路順遂,撇除家境和功課好壞,能在這樣圓滿的家庭長大算是相當有福氣的。父母給的愛很理所當然,所以孩子無法想像家中只有阿公或是阿嬤一人隔代教養的愛有多微薄、弱不禁風。這樣子的孩子,沒有強而有力的依靠,走歪路或許是常態。 有一位國小退休老
Thumbnail
小E,高一,才剛滿十五歲,未成年。 卻在輔導諮商時跟老師說, 「我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只求能有能力照顧好爸爸、媽媽就行了。」 #導師的修煉 之 家庭與經濟弱勢的孩子們 小E覺得,他自己沒有覺得有本事去建構自己的未來,包括另一半及子女,他不敢奢望自己能組織一個家庭,他只想有一點餘力照
Thumbnail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
深山 跟野比大雄一样,我的家有一座后山。 十二岁,对他而言是什么样的慨念?四岁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他试图走出他的家门,坐在沙发上一半身体中风的残疾人对他大骂道:”不行!十二岁才可以出去,不然会被坏人抓走。”坐在它旁边正在看报纸的散工也附和道:“被人抓走会被人割心脏,分尸”。六岁的他坐在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