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孤獨與自由》學習孤獨,療癒自己

2021/12/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需要這本書?

在說這本書之前,我想說說自己最近沒怎麼在做閱讀的輸入與閱讀心得筆記的輸出,我發生了什麼事?還有怎麼會選了這本書?在寫完《法的療癒》的閱讀心得筆記後,內心就有個小懈怠,想說我兩個月來都在很自律的做閱讀輸入與輸出,給自己一個holiday吧!在閱讀《法的療癒》這本書時,我其實很擔心婦科疾病復發,所有身心都處於準備面對狀態以及從害怕死亡的心情來面對很多的無常性。後來,找到《找回妳的生理時鐘》這本書時,裡面提到很多關於女性生理期的迷思還有整個父權社會的操控框架,讓我有些衝擊。因為,一路以來我都沒有很以女身為傲,但作者從科學與生物學角度詮釋了女性生理的殊勝與其正向的面向,讓我開始有一些以女身為傲。
過去兩個月的自律要求自己的輸入與輸出的確讓我有很大的學習與提昇,但接下來的日子,我不僅頻頻有身體上的小疾病,長痔瘡、大號肛裂留血、手指濕疹反反复复,還有其他在道場事務的變動性。自從看了《找回妳的生理時鐘》,其實內心有些反骨與生氣,怎麼要在父權社會操縱下生存?腦子裡想的是有沒有適合女性生理修行的解脫方案?我開始思考、探索適合女身生理每二十八天週期的生活型態,如同《找回妳的生理時鐘》作者所說,只要配合生理週期生活,女性一樣可以活得精神與有信心。
這段期間有試著閱讀《大智慧到彼岸》,但內心就是有什麼不被滿足似的。最後,我蹲在圖書館看著書架上的書,我想就是這一本了吧!《親密、孤獨與自由》也許是我可以陪伴自己過渡期的一本書吧!早在僧伽養成階段,我已拜讀過這本書,如今反芻閱讀,既陌生又熟悉,但內心的深刻度與踏實度是不一樣的!為了可以不斷與自己『親密』而不再『逃避』,我想這本書恰巧可以作為心靈陪伴的點撥,為衝擊、動盪不平心靈注入不一樣廣角視野吧!

滋長『self』,擁抱孤獨與自己親密

這本書的重頭戲就是從『親密』、『孤獨』入手,以現代人再熟悉不過的『感覺』來談,並且結合心理學與佛法的體悟,引領著我們對『self』探索、剖析。您認為的『親密』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我認知的『親密』是可以相互了解、接納並無所不談的對象為『親密』對象。可是,作者對『親密』的定義乃從心理面向看待,指出『當心安於己上,有滿足之感』,甚至到任何地方,都能跟他人深刻接觸、相處。或許大家沒想過『親密』與『孤獨』怎麼會有什麼關係呢?作者進一步提出親密與孤獨是同一件事,若我們從作者定義親密角度來看,其實,只要我們能時時處處都把心安放在身心的每個moment,那就與自己親密,擁抱了孤獨。
💡 孤獨和親密其實是同一件事,孤獨能使自己與自己更親密,一個孤獨的人要學著和別人更親密,在生命的深刻處,與人相遇,與人分享,當自己有能力和自己親密,才有能力和別人親密。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不安的,常會有身體健康的顧慮、工作不順利、人際關係不完滿、婚姻問題、家人親友生離死別等等。這一些『外在』因素看似操控著我們的心情,但有否思考過何以這些外在因素會影響著我們?我們是不是擔心自己內在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我的受挫、沮喪、憤怒等,是因為我缺乏了什麼?我想要得到什麼?得到了會怎麼樣?我可以被滿足、被療癒?
就如前陣子發現自己沒有閱讀的輸入與輸出,加上身體健康有些小狀況,內心就開始焦慮,會不會愧對自己的角色?愧對他人對這個角色的供養?我有沒有活得更好,給予他人所需要的?種種的焦慮夾雜與生俱來的寂寞孤單,使自己很害怕再次書寫,質疑著我是否可以做到分享?在探索『self』階段,這就已經慢慢與『self』在一起,肯定『self』存在的過程,並也慢慢的暸解與接納『self』,如此滋養『self』長大,那個『self』就會穩定下來了。
💡 在那個『我』的滋長過程當中,你可以看到你的『self』逐漸成長,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你開始跟自己親近,開始暸解你自己,這個暸解裡,也包含了接納。

誠實看待操控,拉近親密關係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所認知的所謂『親密』關係,其實是出自於『操控』,而很多時候我們的操控不如其所願,反而渴望的親密關係愈來愈無法被滿足。自出生起的哺乳嬰孩就已經知道如何透過身體表達感覺、情緒,進而學會哪些行為、表情、動作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愛,這也是我們慢慢學會透過方法來達到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都在整個社會框架下產生『操控』。
看到『操控』這篇章,我其實沒有很能夠接受與用負面之外的面向來看待,內心有種排斥感。但我看這篇章看了兩遍,作者對於操控與親密的體悟是很深刻的,並將操控從兩個層面來看待。一是從社會性的整體框架來看,我們要非常感謝操控是我們立足社會而不出大差錯。另從個人內在世界來看,操控可能形成一個扭曲的過程,為了達到外在環境的認同,可是,內心卻是不自由的。看到這兩個層面的可能性時,我不禁有些矛盾,那我要真實呈現自我內在,但卻面臨無法符合社會框架的困難,那怎麼辦?
💡 人在追尋個人生存的安全感中,不自覺帶上了各種操控的面具,然後為了成長與淨化,又要一一地認知這些面具,以邁向人生中有意義的情操。
誠實,就是超越操控的開始了。唯有誠實的知道自己是一個會操控的人、知道自己是個會用方法生存的人、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同角色的人......,這樣的時候就已往內在探索,而這個探索能夠引領自我接納與處理自己得越來越一致。如同作者說道:當他開始誠實面對自我時,其實已經在往自己的內在探看,當自己可以處理的部分愈來愈多,接納自己的部分也會愈來愈多。
誠實面對自我並非就很快速地告訴自己就是如何、怎麼樣的一個人,而是需要透過我們看似負向情緒處著手,為何自己會對這個負向情緒不滿、生氣、沮喪、受挫?是對方的哪些行為、話語讓自己有這些情緒?為何自己會因為對方的行為、話語起煩惱?我的內在哪部分需求被傷害了?過去有過這樣的經驗嗎?那時候我如何面對自己......諸如的一層又一層的往內暸解自己的情緒、需求、渴望與執著。這個過程就是『覺察』,來發現自己的不同環境、背景、文化之下的面貌與處境,如此探索會更能夠接納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使自己與他人相遇、接觸時更靠近與親密。因為我們已經事前做好與自己親密的過程了,因此,當我們與他人相處時,更顯得坦然與一致。
💡 親密,人人渴求,而親密關係本身其實就是一個修行的道場,如果可以透過對自己操控行為的覺察,尋找執著的根源,透過對負向情緒的反省,反覆提煉互動之間真實面對的勇氣。親密,就離我們不遠。

看見自己的有限性,還原心自由

一般人常認知自由就是『我是什麼樣』,別人就應該接受『我是什麼樣』,自以為這是在做我自己,但這背後是有些隨心所欲的任性存在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知背後,常都希望身邊的所有人都能無條件的接納與愛我們,如此一來,我們就能不用擔心,並感到內在的自由。可是,我們心的自由是得依賴外在環境、他人才能擁有?若是如此,那我們豈不是心常會因為外在環境與他人而起起落落,那麼,這樣的心還自由嗎?
💡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說:『當人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便開始嚐到自由的滋味。』
無條件的愛,是一個很崇高的夢想,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因此,我們必須認知自己在內在世界上、在關係上、社會結構上都有其限制性,進而慢慢的接納自己對很多事情的認知所帶來的種種心不自由的結果,重新建構讓自己不再糾結的親密關係。看見、認知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找到自己如何被重重的觀念、期待、渴望所綁住時,我們才有可能進一步做到轉化。所謂的轉化,就是不斷的看清自己的有限性、執著層面、還有內在對愛的渴望是如此的完美與無條件,然後修正讓心自由、不糾纏、不操控的行為,這麼進行的過程也就無形之中放下過往對自己的桎梏、評判。
💡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可以不完美時,他不會用完美的角度去要求別人,也就會發現自己的操控行為愈來愈少,如此自己不會綁住自己,身旁的人也不會被自己綁住,彼此都開始自由了,而產生骨牌效應。

總結

在咀嚼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在做著重新看見自己對親密關係的認知、孤獨的定義、自由的擁有,坦白說,這個過程非三言兩語所能歷經轉化、放下的。某些時候,面對、處理一些近期所在煩惱的事情,但我們內在世界有著過往難以計量的還沒面對、處理、覺察到的部分。因此,佛家常說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無不沒道理的,因為我們的煩惱、執著不是只有這一世,尚有過去的無量世。為了能夠還原心自由,這樣的歷程相信是值得的,因為人就是會去追求一個終極而極致的愛與自由。
💡 愛的極致其實是一份自由,當我們看到這樣的過程時,再開始對自己做一些轉化、修行,看見自己的渴望,然後轉化它,慢慢地,我們就會走到由自己來照顧自己最柔軟且隱密,然後又讓人陶醉的部分,那種真正擁有自己的充實感。
Wass 瓦思
Wass 瓦思
愛閱讀 | 學浮人 | 文字分享者。希望透過閱讀與書寫,分享浮圖(佛陀)的智慧、古德聖賢的體悟,化為現代人都能懂、能說、能用的思考維度與實踐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