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物族的不丟東西整理術》另一種收納哲學

2022/01/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古堅純子是日本知名空間治療師(《斷捨離》山下英子自稱是雜物管理諮詢師)。提出不同於斷拾離,以「銀髮族」及「不必都丟掉」為主的古堅流收納哲學
  1. 確保生命線暢通。
  2. 重新檢視生活動線。
  3. 將東西集中在一處。
  4. 創造新空間。
  5. 把常用的東西拿出來(不用勉強收起來)。

確保生命線暢通

生命線。作者說是吃飯、洗澡、睡覺、洗衣…等維持基本生存及生活相關的路線。我覺得更重要的「逃生路線」也要列入考量。
生命線等於是在家中最常走過路過的通道,如果堆放過多物品連走路都不方便,肯定會讓人心生不爽影響生活品質。想像一下:如果每次上廁所都要推開疊高高(怕漲價先囤貨)的衛生紙才能進去,或是走著走著卻勾到地上到處亂爬的延長線而跌倒。
另外可以考慮老人家需要在生命線上安裝扶手或止滑墊之類的,方便行動也減少意外發生。

重新檢視生活動線

生活動線。就是要檢視每天都會進行的家事流程,如:洗衣服→晾衣服→收衣服→折衣服→放衣服→穿衣服→脫衣服→洗衣服……(循環反覆)。如果能讓每次的洗衣、煮飯、用餐、洗澡、睡覺…都很順利流暢有效率,想必做的人也會輕鬆愉快不再煩躁。

將東西集中在一處

集中。清出一個房間,或是用傢俱隔出一個空間,或是在外面租個倉庫。不知道要不要丟、捨不得丟、不敢丟的東西都放到這裡,其它地方欠缺的可用空間就(像擠孚乚溝一樣)擠出來了。

創造新空間

新空間。雜七雜八的東西都移走了,問問自己「想在這裡做什麼?」
可能你想打造一個舒適的閱讀空間,或是能與好友喝咖啡聊是非的放鬆環境。這樣去規劃就會發現原本很在意的東西因為不適合出現在這裡,所以可以丟了!看書時不想前面有一整套爵士鼓讓你腳無法伸直,喝咖啡時不想坐在脫皮的老舊沙發上。

把常用的東西拿出來

常用的東西要能順手拿隨手收。
平常用不到的東西,像是耶誕裝飾、梯子、露營用品、囤積的口罩、酒精、泡麵、衛生紙…等,收納時可以藏深一點需要時再挖出來。這些洞就不用耗費精力去整理了,眼不見為淨。
平時常會用到的,做菜的刀具鍋具、吃飯的碗筷湯匙、洗澡的毛巾香皂…就要方便取用,像是大家家裡的馬桶附近隨手都會放衛生紙吧。有一個「配套」的概念。

讓東西被看見

作者還提到有些老人家可能會東西買來就收到抽屜或是櫃子,等到要用卻看不到找不著就再買,才會累積太多雜物或東西一直重覆購買。建議可以把櫃子門拆掉、抽屜裡的東西不要疊放,增加看得到的機會。
或是小朋友回家後鞋子不願意收進鞋櫃,也是建議拆了鞋櫃門。將小朋友的名字用手寫或標籤機標示在櫃子上,一個蘿蔔一個坑,小朋友就會乖乖放好鞋子了。跟在幼兒園安親班一樣。

餐桌不靠邊放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剛好我家也有,就是餐桌靠牆。
最容易堆積雜物的,是其中一邊緊靠牆或流理台擺放的餐桌。只要擋住其中一邊,物品就會從那裡開始累積,形成雜物堆。因為有牆壁擋著,東西不會掉下去,靠邊放的餐桌儼然是雜物的溫床,雜物堆就從這裡開始擴大。
我家就是餐桌靠牆那邊放了熱水瓶、小型瓦斯爐、餐巾紙、水果籃、裝垃圾的盒子、保鮮膜…,但剩下2/3的桌面都是清空的。但老實說靠牆放是比較節省空間的。

佳句摘錄

  • 最好摒棄「收納等於整理」的觀念,以「方便使用的整理」為目標。從「收納等於整理」,轉為「方便使用的整理」。
  • 考慮到「一秒歸位」的原則,我不建議把每天使用的物品收在有門的收納櫃中,因為開關櫃門的動作很麻煩。
  • 如果只把整理乾淨當作目的,物品全部收在櫃子裡,雖然看起來比較美觀,但是在高齡長輩的家裡,東西方不方便使用比美不美觀更重要。為了方便使用,刻意拿出平常會用到的東西,盡可能不要收納比較好。
收納,讓東西被看見!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Kuo-Liang Chang
Kuo-Liang Chang
曾經在 MSN Spaces 的牛角村村長在此簽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