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律的狂熱受苦到底有沒有意義?

2022/01/2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如果你看美國的激勵講師(motivational speaker)族群,你會發現似乎海豹部隊士官長只要一退伍,都會不約而同地被指派去當民間激勵講師。時不時都可以看到身帶戰功的退伍士官長在鏡頭前面告訴你如何激勵自己,抱持動力。
作者喬可就是這樣的一號人物。
喬可.威林克(Jocko Willink)是一個可怕的人類。怎樣說呢…先不提他那個直男霸氣200%的臉型,不提他在海豹部隊服務20年掛階海軍少校退伍,不提他在伊拉克真槍實彈戰鬥弟兄曾經在他懷中死去,不提他可以靠巴西柔術徒手幹掉任何一個人類,不提他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咦,不小心提完了。
總之,他很猛,Joe Rogan在播客中讚譽他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喬可不會批評你的生活,他會耐心了解他領導的部屬,是能夠做到真正的帶心的人。
喬可退伍後開始做激勵講師,上遍各大播客節目,包括號稱播客界歐普拉的Tim Ferris Show,上節目期間他還住在Tim Ferris家裡。Tim是典型矽谷科技宅宅,習慣睡到早上十點,據說他起床時同居的女友跑來找他問:「喬可四點就起來在客廳看書了,我們現在要怎辦?」。
身為海豹部隊少校,喬可不只寫自律的書,也包括領導力的書籍,這本蠻猛的之後聊
但為什麼要堅持四點起床?這是他在《自律就是自由》書中解釋的概念。他總是認為在不遠處,敵人早就已經起床準備好送你幾顆芭樂跟AK,他必須更早起床備戰。比別人早起,讓他在心理上獲得「已經先贏了一步」的感受。他認為,這樣長期早起,你會更踏實而有自信。
當然本書的方法論不適合所有人,其實作者講的東西蠻老美的,像是這幾個:
  1. 去上巴西柔術,因為在真正實戰徒手格鬥中,你大部分時間是在地上扭打的,能夠第一時間掙脫並且逃離現場才是生存之道(上一次看到台灣人打架已經是…等等我沒看過)
  2. 好好學習怎樣使用槍枝,去上課,做一個負責任的自我防衛者。(道道地地的老美言論)
  3. 做大重量訓練(肌肉!!練起你的大肌肌!!)
  4. 吃酪梨(好喔...)
  5. 每天都要氣喘吁吁地運動(跑起來吧你這娘炮,每天都要像被警察追著跑一樣運動!)
這些是我有印象的部分,其實整本書內容量不多,基本上可以說是大人的勵志繪本啦。作者要提倡的就是書名的概念:「自律即自由」。
作者直男到一個不行,基本上臉型就是一個表情符號: ˋ_ˊ
乍看之下,這是蠻反邏輯的,你可能會問:
「自律不是限制著自己不能作某些事情嗎?怎麼會是自由呢?」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經典的康德倫理學題目,請容我這個沒讀過康德原文,只會看網路文章的小孬孬試著解釋。
要理解「自律即自由」的概念,要先從康德認為「什麼是自由?」下手。
完全不相干,但覺得蠻白爛的梗圖
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就是自由的定義吧。康德認為這個叫做「自然」而非自由。因為在這樣的狀態裡,人類是無腦的。
意思是,想吃就吃,想打砲就打砲,想睡就睡,想打電動就打,你並沒有在發揮人類的大腦功能,而是讓人類動物獸性的那一面決定你的行動,這是一種「自然」的展現,或者可以稱呼為「自然有機放養」。
但「自然」並不是「自由」的。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過程裡,你的意識是受到獸性的控制,講白點,你的大頭是受到小頭控制的(也包含味蕾、腦幹還有腦內啡多巴胺等等獎賞機制啦)。也就是說在「自然」的獸性情況下,小頭自由了,大頭就受到了獸性法則拘束,你的意識,事實上是「他律」的。
因此康德認為大眾認知的「自由」,其實是一種「自然」,也就是意識被身體的慾望(亦即,多巴胺分泌與否)所控制的狀態。套一個《自私的基因》概念來說,我們大眾認知的自由,其實是基因的自由,而非我們意識的自由(一切都是基因的陰謀)
你知道迷因(meme)這個字最早是由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所提出的嗎?
而自律,作為一種理性的展現,可以抵抗這種「自然」狀態。你身體想吃垃圾食物,但是大腦知道這種食物對身體長期沒有好處,因此運用理性選擇「長期的健康」勝過「當下的快樂」,這是一種理性的價值判斷。
在「自律」的狀態裡,理性勝利了,你用自我意識決定了你的行動,你,是自由的。
一般網路上的討論到這邊就停止了,因為「自律即是自由」已經得證。
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我想試著延伸分析看看。

如果你覺得自律是一種苦行,那可能你要調整自律的作法。

乍聽之下,自律似乎是一種自找苦吃的過程。好像我的生活不夠痛苦,不夠多壓力,下班後不夠疲累,應該再來一個間歇性斷食外加深蹲100下,回家再寫兩千五百字部落心得文。好像自律是一種苦行的象徵。
但真的是苦行嗎?自找苦吃有意義嗎?
佛陀逃離皇宮時第一件事就是去當苦行沙門,他證實了自找苦吃是沒有意義的。基於「人家是佛陀你敢嘴」的邏輯,我直接同意自找苦吃沒有任何意義。我認爲就如同「自由就是無拘無束」一樣,「自律就是自找苦吃」也是一種大眾誤解。
這個很好笑欸。
自律的內核概念應該是「價值判斷+選擇消除」,也就是「選出什麼是更好的,放棄一切不夠好的」,整體來說其實是一種自我風格的建造。
也就是說,自律應該是一種解放而非限制。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限制自己的選擇是沒有意義,只有當你接受自律背後的所象徵的價值意義時,自律才有解放的功效。也就是說,自律如果對你來說是痛苦的,那可能代表你理性上不夠接受「自律背後的價值」。
如果你不明白4點清晨早起到底有什麼意義,你起床只覺得一片混沌,但作者Jocko這樣做,他看起來很猛,你也想要很猛,所以你還是想堅持清晨4點起床,那很高機率你會放棄。因為你不一定感受得到早起的爽,你的生活不一定適合早起。
選擇自律就是選擇一種固定的生活型態,意味著「放棄另外無限種生活型態」。常見的自律的方法論百百種,可能是起床後先做瑜伽、睡前冥想、每天寫作、每天都要扶一個太太過馬路(好難找啊)...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但也只能選擇一種。
所以自律的內核,其實是「切斷其他可能選項,降低認知負擔」。
Cognitive load 認知負擔,意指大腦必須在大量資訊中做判斷時產生的壓力,這個過程會消耗大腦的注意力,而人每一天能使用的注意力是有極限的。可以概稱為「腦力」。
決定每天只穿黑色衣服,藉此切斷其他穿什麼衣服的選項來釋放腦力,是一種自律;
決定吃素來解決午餐不知道要吃什麼,是一種自律。
決定早上9點到11點不論如何就是要坐下來寫作,是一種自律。
當你用自律來自動化自己的日常決策時,你就不會消耗腦力在每天要做無端的選擇,你就可以解放大腦來做更重要的事情,像是看我的部落格。
但這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你理性上完全接受「某價值」(例如:只吃原型食物的飲食帶來長期健康)高於「其他價值」(吃麥當勞帶來的爽)。
自律,是選擇障礙的根本解決方案:為自己編寫一套演算法來執行,減少下決定的次數。這時你依循的是一套自己建構的價值體系,而不是隨機不定的獸性慾望。你在自己建造的價值世界裡活著,你遵循自己的理性提出的「應該怎樣活著」的意見。因為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才有完全的自由。
從英文字根來看也蠻有趣的:決定,decision,de是「從…某處」,cision是「切割」,從某處切割,從那些不夠好的選項中切割出來
紀律,discipline則來自拉丁文disciplina,有知識傳遞、教育之義(同樣衍生出來的字有disciple,信徒的意思),discipline可以解讀成「成為某價值的信徒」。
Decision的字根意義非常深遠,這個字其實告訴我們,做出一個決定,決定自律最難的不是維持,而是割捨。最難的不是選擇,而是面對剩下無限種可能的不選擇。
選擇健康飲食意味著割捨垃圾食物帶來的快樂,選擇早起意味著割捨前一晚晚睡可以帶來的各種好玩,選擇去健身房代表割捨放棄雨天窩在家裡暖廢的可能,選擇婚姻意味著放棄自由...做出選擇最難的,是對剩下無限種可能的不選擇
自律就是將自己從其他選擇切除,成為自己建立的價值體系的信徒。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讓自己知道在什麼情況之下,我的預設選擇就是什麼,沒有第二個選項。因為已經預先寫好演算法機制,藉此大腦得以解放,獲得精神上更高更廣的自由。
每天寫作時都像是被石內卜盯著看
這個大腦解放對創意人士、藝術家來說可能更重要了。美國有名的創意類講師Seth Godin、Steven Pressfield都不只一次提到如同僧侶般規律創作的重要,因為在反覆反覆再反覆的刷次數過程,當你以規律寫作的方式生產出100份作品,總有一份是可以用的。
藉由形塑這樣的寫作紀律,養成長期積累的習慣讓它自行複利,終究你會寫出好的文章、笑話、影片,前提是你會先產出數萬份的垃圾。藉由堅持自律,我們可以切除雜訊、切除選擇障礙造成的認知負擔,讓自己穩定產出大量作品,並且期待總有一天,量變會帶來質變。
這才是自律的,底層規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1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個用幹話抄書的喜劇演員,每天都會發一篇文。 《書不起》,寫給創作者的思維升級電子報。 成為前 3000 位訂閱者 : chiukaun.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