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謂最佳宣教策略嗎?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高齡化、人變少,然後呢?

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長老教會的會眾呈現高齡化趨勢,原因很簡單,因為年輕人不喜歡。
也因為這樣,其實教會很緊張,想了很多方法要挽留,不要讓年輕人離開,同時又想要開發新的成員,也就是加強宣教事工。
這些當然都沒問題,就目標而言沒問題,問題出在我們如何分析問題,以及最後採取了什麼解決方案
我不是什麼教會核心成員,對於整體發展路線規劃當然也不大清楚,我只能就觀察到的現象來做探討,總之就說說,大家就聽聽。

釐清現狀必須重視歷史脈絡

有個重要的事實必須認清的,就是長老教會乃是台灣耕耘最久、扎根最深、組織與會眾最多最龐大、教會數量最多,服務最綿密的教派。這一點請務必擺在心上,因為如果忽略這一點,老實說分析一定會有偏差,最後選擇方案也一定會砸自己的腳。
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這本書有提到,美國幾個最大的傳統教派(包含長老會)最近幾年也的確人數一直減少,正如當年長老會崛起的時候,舊有的熱門教派也是遇到會眾減少的狀況一樣。
因為這件事正常無比
為何會這樣?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的教會裡主要的組成分子變成第二代、第三代的會眾,自然會形成一個「分別為聖」的文化圈,尤其台灣很常見長老教會裡由幾個大家族組成大半會眾的狀況。
這件事不但正常,反倒是宣教成功,信仰扎根的證據,因為這些人的後代也都留下來了。
但也因為這樣,這間教會的文化會變得較難讓外人進入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本來就會這樣」,是的,這是團體動力學常識,我群文化的形成,除了鞏固自身團結以外,副作用就會讓外人難以進入。
至少會讓菜鳥不容易進入,所以信徒如果是因為搬家換教會的,原本對教會文化就比較適應,要融入比較沒問題,但一位基督教新人要進入,就有些門檻在了。
話說在前頭,如果你認為長老教會這些不容易親近的部份應該被視為缺點,我只能說你真的搞不清楚組織發展,這其實同時也是優點,只是我們要想辦法把這不好的影響用一些方法改善,讓這種感覺不會下放到新人身上,同時快點把新人社會化到可以進入原有氛圍。
當然,這中間會需要一點折衷,而組織就是用這樣適應,並且進化,然後出現新的文化。
如果你直接譴責這種保護性的文化,最後只是搞到大家不愉快而已,因為你對文化不尊重,也忽略新進文化的缺失。
對,這個缺失我待會會講,因為上百年累積好幾代的文化深度,或許比較不好親近沒錯,都說深度了不然勒!但新興文化的淺碟如果以排斥舊文化當初發點,很快就會遭到報應的。

挑戰一直都有

其實全球教會都有遇到類似挑戰,先是百年前出現靈恩派,以台灣來講還有最近幾年的幸福小組,每個新冒出來的「策略」(我不會稱為神學,差太遠了),都會宣稱自己是最佳策略,但歷史上有過得策略恐怕有數千個數萬個,就連長老教會的制度,當初其實也是策略的一種,也曾經是很新興的招數,而且把舊有組織壓下去,自己成為一個壯大教派,接著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教派,有了自己的文化,就只是這樣。
團體動力學告訴我們,組織在初期因為全體的使命感最強,而且因為組織很新,所有的組織文化都還在磨合當中,因此更習慣透過魅力式領導而團結在一人之下。
對,這個階段戰鬥力很強,因為大家的意見最少,策略最集中,最明顯的就是福氣教會的興起。你可以拿來對比美國幾個超大型教會突然爆起的例子,你要說那是上帝恩典我也只是呵呵,當然我不否認恩典,而是這種事情在太多商業操作中都有案例,而那些我可不會說是上帝恩典,尤其有一大堆這種教會後來整個歪掉崩毀的例子,說是巴別塔還比較像一點。
因為那就是團體動力學的應用而已。
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上帝的意思,畢竟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只是我們在思考自身該如何改善的時候,「只」想著上帝安排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因為你要使用的策略,同樣會有上帝感動,也因此幸福小組在這幾年的確取得巨大成功--在挖掘「某種類型」新人上面。
所謂「某種類型」,意思就是說幸福小組絕非宣傳詞所說的最佳策略,我說過很多次,我就很討厭幸福組那種方式(雖然我不介意當同工,但我絕不想當「服務接受者」,要我當BEST我絕對跑遠遠的)。
實際上我已經碰過太多人跟我說他很討厭幸福小組的運作方式,這裡面有已受洗的,也有未受洗的,也有對教會沒興趣的一般人。
我就直接講白,因為幸福小組的所謂幸福策略,對我們來講無趣到真的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當然,我絕不否認「對某些人」這種感動很真實,只是我的感動來源從來都不是這種,正如我受到上帝的感動,是直接來自於研讀聖經與對於神學的思辨,是純理性邏輯運作,透過類似數學證明提取得毫無疑義的真理所帶來的感動。
對,那種聊天談心唱簡單詩歌或者送小禮物的活動,我完全不會有感動,說要攻心為上,這我贊成,請跟我一起研究學問,這才是我心之所向。

太多人誤以為理性與感性會互斥,這是謊言

對我而言衝動之下的感動根本只是一種調劑,不是真理,除非後面繼續經過更多思辨粹鍊,不然我看見煉獄大哥死掉會感動、看見可魯死掉會感動,甚至我在預告片裡聽見白卜庭的笑聲也是超級感動,雞皮疙瘩整個都起來了,還會感謝上帝勒!
這樣說好了,有人可能看心靈雞湯會感動,我則是看見心靈雞湯只想吐槽,對我而言數學證明題才真的能讓人感動,因為那是真理。
你要說我這種怪胎只是少數我沒統計數據不予置評,但我能保證在科學時代加上大家學歷越來越高,跟我一樣的人只會變多不會變少。但有一點很現實的是,我這種心理狀態,其實就跟第二代第三代第N代基督徒一樣,是從小浸淫在基督教文化裡,神學領悟(雖然不見得有念聖經,這是文化性的影響)跟呼吸一樣自然的人是一樣的,用宣教術語來說,就是我們需要的靈糧不一樣。
幸福小組基本上在神學造就或靈糧等級上,算是用花棒沾濕嘴唇的程度,連吸奶都還算不上。
但我們要的是跟人家來場食戟,不是吃靈糧,而是在料理了,而且還是料理競賽。
只有用食戟說服我們,我們才會接受。
各位能理解這種差異嗎?
這時候長老教會真正問題就被突顯了,一是教會對「文化圈裡」的人造就實在太少,於是很多下一代沒有受到足夠的神學造就,也就是沒有完整神學辯證訓練,結果就是很容易在對外界誘惑的征戰當中落敗。
對了,這甚至包含主日學沒有足夠的母語課程,結果突然就要人家參加母語禮拜,根本是在搞笑,主日學應該開始教白話字,或者至少要好好推廣現代台語譯本聖經才對,至少我阿公跟我父親的時代,主日學都要學白話字的,這樣才有辦法銜接教會文化。

不夠冷的教會,就是不冷不熱的教會,少在那邊批評人家不夠熱

總之,教會「研經」風氣不夠興盛就是第一個問題,初代就算了,你不能讓第二代第三代這種出生就在教會的人依然沒有挑戰聖經的精神,這樣完全不會進步,不可能進步。
就算他們生在一個「所謂火熱」的教會環境好了,如果他從小就習慣這種模式,他就不會覺得火熱,他只是「習慣照著做」,或許看來火熱,其實那只是一個文化習慣而已。
關於火熱,可以看這篇什麼叫不冷不熱?從啟示錄裡的老底嘉教會看起。有太多教會因為錯誤解釋這段經文,所以整個搞錯方向,不管你現在看起來多興旺都一樣,反正就是錯的。
因為不能夠真正好好冷下來的教會,熱都是假的。
再說一次,上帝啟示的是「寧願你或冷或熱」,有太多牧者只講熱而且宣稱冷就是錯的,這樣你好意思說你依照聖經教導?
上面我就提到,等教會出現第二代第三代,如果你依然只講火熱,那麼不管你外表看來有多熱,都只是不冷不熱,而且會出現一大堆馬大,因為那不叫服事,叫操勞。
因為長老教會就走過段路,長老教會也曾經很火熱,然後一直要人火熱,最後只會火大
還真抱歉,我偏好絕對零度。
我承認幸福小組對於吸引「某些類型」的新人有幫助,這一點值得肯定,因為的確有不少衝動型的人,你要跟他講一堆神學發展的邏輯與哲學思考的操練他可能會爆炸,而且他現在需要的可能就是有人聽他聊一聊,常去找他看一看,沒錯,這是很基本的心理輔導策略,我在醫學院都有完成相關訓練,要我執行也都沒問題,只是我很清楚那不是我需要的,而且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這種方式。
不是不適合或彆扭,而是「不喜歡」。
我需要的是有人拿聖經來跟我談翻譯的差異、處境分析、文化脈絡、歷史典故、與社會現狀比對、與流行價值衝撞、不同的人可能有的不同狀態……因為神的真理就彰顯在這裡面,也只有當你搞清楚這些真理,你去愛人才不會愛錯。
上面提過,要助人,有一堆專業訓練可以執行,各種宗教都在做這些事情,甚至政府方案都在推動這些事情,你要說基督教是真理,但你要我舉基督徒受到佛教團體幫助之後跳槽的我也一樣有一堆,基本上這種事情不同陣營之間本就搶來搶去,說你搶到人所以你才是對的我也只是呵呵,要用這個來當標準根本沒有什麼信度可言,論策略的效度也沒有什麼可以說服人的。
再說一次,因信稱義沒錯,但你信的是什麼,可要搞清楚才行。
搞得清楚嗎?那可是神學,是一門學問,而且研究的對象是無限大,根本沒有盡頭可言,我雖然不會強求每個人都要當教授,但當研究員卻是基督徒的基本要求,我指的不是成為學究,畢竟你得有行動才算數,換句話說,是行動研究。
附帶一題,很多人愛用「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這句話來強調「做就對了不用懂太多」或者「做比較重要」,這是標準邏輯謬誤,也是詐騙集團喜歡用的因果錯置手法。實情是你要信也要去行,當你信錯了,行也是做白工,信先於行,所以你要先研究你信的到底是什麼。
「信先於行」,「信了要行」,這才是耶穌教導的順序,而且你可以同時進行,因為研究真理與行出真理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

如何造就信徒?

先不管那些競標火熱頭銜的世俗情慾,或者將靈語(方言)偶像化的悖逆思想(有太多人見證自己是因為社會壓力被迫假裝講方言或倒下去的,這種會讓人跌倒的宣教策略根本該被譴責),教會該如何先造就這些老信徒或者第二代第三代的信徒呢?
讀經?對,我見過太多牧者說只要讀不要研究,讓聖靈帶領,但這是謊言,因為魔鬼也會帶領,別忘記聖經也曾經被用來合理化奴隸制度、反對女性投票,更別提很多原住民的文化浩劫,所以少跟我說只要聖靈帶領,因為「歷代聖徒的研究心得」本身就是聖靈帶領,不然牧者講道難道不是一種「他人意見」,我如果只追求聖靈,那根本不該去教會,因為我會接收到牧者研經的結果,天啊這還是二手的資訊勒!
主禱文裡面,「歷代聖徒的相通」你當只是胡說八道喔?你當人家研經的結晶沒用喔?如果我們這代不產出當代的研經內容,那才是一種怠惰,你在破壞聖徒的相通。
連邏輯檢定都不能通過的,百分百不是真理,上帝的真理全都符合邏輯,哪怕你說逆理,其實正好相反,上帝的教導或許反人類直覺,卻絕對符合邏輯驗證。
鼓勵信徒與聖經對話--讀經根本不夠,研經只是基本功,你還需要辯論與挑戰
教會需要的是更多聖經對話,讓眾人對聖經的理解在討論中形成一個合一的行動方案,哪怕心理不完全認同,但在行動上可以順服,心態上可以降伏,因為這是一個對個人神學理解與所處境遇表示尊重的場合,因為我們深知「我們的理解在上帝的無限面前永遠不夠」,只有這種謙卑才能造就教會與信徒。
只有講道,尤其是教訓式講道其實是很難有大幅度造就的(大概只有對新人有點幫助),至於不讓會眾思考的,例如要你不要研經,追求根本不懂的方言卻不會好好認真用理性面對自己思想內容的,更是糟糕無比,我認為這種的根本只是「騙人」。
恢復主日崇拜的敬拜本質,建立完善神學造就管道
我不是說主日崇拜需要整個改掉,完全相反,聖殿服事本來就是教會生活很重要的一環,我們找一堆人來信教會為的是什麼?吃喝玩樂嗎?當然不是,得救嗎?那只是對他個人,我們來教會參加主日崇拜,是要在聖殿敬拜上帝,你要很嚴肅的敬拜還是乒乒乓乓的敬拜我暫且不去干涉,但要搞清楚一點在於主日崇拜是來聖殿敬拜上帝,這一點從會幕時代開始就是這樣,老實說牧師講道反而時間真的是短一點比較好,因為重點是敬拜上帝不是聽牧師教訓人。
當然,耶穌也會在聖殿教訓人,但他絕不是在舉行獻祭時講道。對,去看舊約,聖殿的典禮本質上就是獻祭,我們去教會就是去獻上自己,如果教育會眾只是去聽講真的很混,萬民皆祭司,會眾是有祭司職分的,不是去觀禮,而是去執行祭司職務。所以我們該做的是,另外開查經班,讓會眾聽牧師講解「研經」的內容,然後大家討論,又或者用「真正細胞小組」的方式,或者「處境查經」的方式,或者有更多不同的方法,其實網路上有非常多這類資源可以搜尋,神學院更是一定有相關訓練(至於有些根本反對神學院訓練的,我稱為神棍),這些全都應該直接拿來給會眾使用,這樣會眾才不會只是一日基督徒,因為主日是專門用來敬拜上帝的,造就應該有其他活動。
前一陣子我參加門訓的時候活動是這樣的,週日主日崇拜、週一RPG禱告小組、週二幸福小組,週四細胞小組、週六聖歌隊……老實說對我而言有點太多,還好門訓時間不長,現在就沒排那麼滿了。我也不是說大家都要這樣,畢竟每個人的時間分配不一樣,而且到頭來真正在神學上要精進,還是我自己研經以及服事。
一些規格化的門徒訓練之類當然都很不錯,教材內容再說,福氣教會的教材一樣問題不少,而且那些只是幼幼班內容,比幸福小組多一點點東西而已,而且很偏頗,缺乏神學造就,我不會說沒用,而是需要大量補充內容。重點是,至少人家有制度,而長老教會在這部份很混。
福氣教會至少在課程這部份算規劃得比較完整,但因為每個人的神學程度真的有差,需要的東西很不一樣,例如有人需要的是更多關懷,有人需要輔導,有人需要的是更多腦力激盪,這些詮釋上帝感動存在的地方。有人喜歡服務教會內部,有人喜歡外展,不同服事與服務需要各種不同人才投入不同的心力,教會要能夠讓每個人在適合的位置服務,或者有足夠的類型讓領受不同呼召的人服務。
再說一次,神學需要行動研究,所以我不是只要人一個人研經,會需要一群人一起,也會需要產出行動方案,因此也不該只是牧者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或者全都做一樣的事情。
很多人愛說初代教會的狀況,那我就跟你說初代會幕的狀況,在敬拜上帝的時候,這些祭司是不是有一大堆不同分工,每個人的恩賜也不一樣,而到了耶穌的時代,他不是坐在祭司的位置上面,而是在聖殿裡跟大家辯論。
所以禮拜的嚴肅性與神學造就的模式,聖經其實都有啟示,更別提耶穌打發門徒出去宣教時,也要同時做「醫療服務」。
當然,因為現代人太忙,很多人只參加主日崇拜,於是為了同時有信仰造就,牧者必須講道,好讓這些人至少有聽到一點東西,但結果是有人覺得一週聽一次就好了……總之這是個該好好反省的部份,把追求真理造就與敬拜獻祭好好做個時段上的區隔,這也該是基督徒應該付出、分別為聖的時間,絕不是只有週日的早晨,其實是每天都要,不管時間長短(一場快速的RPG可能用不了半小時,讀個一章聖經更是只要幾分鐘,之後你可以好好反芻,或者參照解經書多讀幾次。)
要不然就是教會本身在禮拜程序上應該有更新的思考,如何形成敬拜與造就的雙重氣氛,或者如何進行任務切割。
至少天主教的彌撒就維持儀式成份,神學造就擺在細胞小組(對,細胞小組是天主教開始的)。

我會建議教會應該這樣做:

  1. 恢復禮拜的聖殿獻祭本質,牧師的訊息可以少一點,重點擺在敬拜本身。
  2. 神學造就要依照需求有不同的課程或者活動,別讓會眾變成一日基督徒,更別讓第二代第三代單單只對文化習以為常,沒有更加深入精進。
  3. 宣教同樣需要設計不同模式,要理解不同的人需要的東西不一樣,幸福小組只是其中一種模式而已。
  4. 外展服務很重要,但不該忘記宣教的本質,不要只是為辦活動而辦活動。
話說回來,這真的也只是我自己說說而已,像我太太就覺得禮拜儀式可以簡化,重點擺在訊息,正好跟我相反……實際執行會怎樣又是一回事了,畢竟大家都很忙,要另外撥時間參與研經活動並不容易,所以我可不會說我這樣講就一定要這樣做,但我可以很老實的說,傳統聚會模式我只是「適應」,但不會特別感動,因為那是我習慣的文化,應該可以更好。

但如果變得吵鬧或者膚淺(例如強調說方言真的很可笑),那可是糟糕到不行,不要搞到吸引不了多少新人,卻把舊人全都嚇跑,也不要看一些新手法好像很炫就想照單全收,等這些手法要開始處理第二代的時候,問題會出來,到時候人家一樣要面對轉型問題,我們則是現在就要開始處理。
我們的問題跟人家不一樣,懂嗎?
這樣說好了,長老教會的第二代第三代,很多像史巴克或者麥考伊醫生(而且這兩個人還是對頭),我可一點都不覺得這是缺點。
結論一下,教會應該是:
  1. 聖殿:這是基本,教會就是會幕的延伸,也是教會的本職,聖殿服事是最核心的要務,也是最該重視的部份。
  2. 學校:教會雖然不是培養神職人員的神學院,但絕對需要成為門徒造就的教育機構,除了聖殿服事(主日崇拜及各種聖禮典),教會主要功能應該就是教育,各種小組、課程、禱告會都是教育場域(也可以是自主學習場域,不單只是牧者講道)。
  3. 宣教組織:宣教不是聖殿服事,也不能取代聖殿服事,但對外宣教室教會核心功能之一,所有外展服務都要有宣教性質才及格。
  4. 社福組織: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教會都有社福或救助組織的特性,這同時也是上帝的教導,同時這也是作為宣教輔佐以及內部關係強化的方式。
目前長老教會最大問題,就是2跟3比較弱,尤其是2這部份。曾經長老教會是台灣教育的重點組織,因為所有先進(西方)知識都是透過長老教會引進,有有調查顯示早期老教會普遍社經地位比較高,因為高知識份子都集中在教會裡面。
原因很簡單,因為早期教會有做好教育的工作,我指的不是一般教育,而是重視教育,從神學教育做起,但現在教會真的不大唸書,也沒有好好研經,更沒有護教學的教育,偏偏要成為成熟基督徒,護教學根本是入門功課,要打贏屬靈征戰,辯論根本只是基本工好不好。

結論:在差遣人出去以前,先好好裝備如何。

永遠記得長老教會裡面有很多是好幾代的家族,不要以為這些人只是人力資源,不需要照顧,只想去找新人,這絕對是錯的。這些人你要優先顧好,如果教會只想提供奶水,就不要抱怨人家跑去其他地方找飯吃,更不要反過來譴責會眾只吃奶水不吃飯,其實正好相反,教會為何只提供奶水?甚至不准人家吃飯(研經)。
我上面說過,我要的甚至不是吃飯,成熟信徒要的根本是參加料理比賽。
這幾年真的看過很多對教會失望的老信徒決定「在家自修」,興起「無教會主義」,尤其可以線上聚會以後更是如此,教會真的要好好反省阿!
我就是自己研經以後受到感動堅信的,上教會是因為我知道聖殿敬拜很重要,而且服事本來就是敬拜的一環,認事工也是信徒的基本態度,但要說造就,目前真的還是自己研經或網路討論比較有收穫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7會員
921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利亞的故事其實還滿刺激的,簡單說,他就是一直跑去這邪惡國王面前替上帝提出警告,然後逃亡……這心臟真的要夠大顆。 📷
所羅門有錢了,然後開始亂來……
認識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提過,我並不是那種因為遭逢某些重大變故之後才遇到神的人,我的歷程很不一樣。 (這個經驗後來讓我負責看電視時翻譯給阿媽聽。) 對我而言那都只是奇幻故事,但也沒那麼單純。 但那也代表我對於「滅絕」很在乎,而另一個相反的興趣,則是未來學。 是的,我從頭開始關注聖經。
這是本絕版書,所以可能要找來看也不容易,我也是正巧在教會看到才拿來看的,不然還真沒注意到。 是這樣的,關於怎麼讀經,我以前也發過一篇「你該怎樣讀聖經?」,這篇寫的是我自己的讀經方式,但其實讀經方式完全可以因人而異,這時這本書就有相當實用性了,因為他一口氣介紹了的12種讀經方式。
雖然我聖經讀過好幾輪,也配合幾本經書跟網站資料研讀,但依然持續有新發現,更別提我自己每天讀經的各種想法了。 還再強調一次,上帝要我們讀經的方法是「晝夜思想」,因為聖經必須「研究」才算數,叫你只要頌念與背誦的,絕不是好的讀經方式,而是根本錯誤。 很多人愛提使徒行傳等例子說當初也有很多人沒經過什麼神學裝
這題目可是大哉問,但身為基督徒,遲早要面對這問題,還是乖乖告白一下一表妥當。 身為喜歡東拉西扯的小說家,照例把時間往回撥,來到時間原點之前。 宇宙創造的不同觀點 是這樣的,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認為這個宇宙就這樣憑空出現,沒什麼理由,反正大霹靂發生了。 另一種人認為宇宙得出現有某種理由,至於發生方
以利亞的故事其實還滿刺激的,簡單說,他就是一直跑去這邪惡國王面前替上帝提出警告,然後逃亡……這心臟真的要夠大顆。 📷
所羅門有錢了,然後開始亂來……
認識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提過,我並不是那種因為遭逢某些重大變故之後才遇到神的人,我的歷程很不一樣。 (這個經驗後來讓我負責看電視時翻譯給阿媽聽。) 對我而言那都只是奇幻故事,但也沒那麼單純。 但那也代表我對於「滅絕」很在乎,而另一個相反的興趣,則是未來學。 是的,我從頭開始關注聖經。
這是本絕版書,所以可能要找來看也不容易,我也是正巧在教會看到才拿來看的,不然還真沒注意到。 是這樣的,關於怎麼讀經,我以前也發過一篇「你該怎樣讀聖經?」,這篇寫的是我自己的讀經方式,但其實讀經方式完全可以因人而異,這時這本書就有相當實用性了,因為他一口氣介紹了的12種讀經方式。
雖然我聖經讀過好幾輪,也配合幾本經書跟網站資料研讀,但依然持續有新發現,更別提我自己每天讀經的各種想法了。 還再強調一次,上帝要我們讀經的方法是「晝夜思想」,因為聖經必須「研究」才算數,叫你只要頌念與背誦的,絕不是好的讀經方式,而是根本錯誤。 很多人愛提使徒行傳等例子說當初也有很多人沒經過什麼神學裝
這題目可是大哉問,但身為基督徒,遲早要面對這問題,還是乖乖告白一下一表妥當。 身為喜歡東拉西扯的小說家,照例把時間往回撥,來到時間原點之前。 宇宙創造的不同觀點 是這樣的,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認為這個宇宙就這樣憑空出現,沒什麼理由,反正大霹靂發生了。 另一種人認為宇宙得出現有某種理由,至於發生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教會的復興與差派 教會的禱告與呼召 隨著門徒訓練和宣教團隊的逐步成熟,教會裡湧現出一批火熱追求的年輕人。他們不再滿足於在村裡服事,而是渴望走出去,將福音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一次禱告會上,張伯引用《使徒行傳》13章安提阿教會的經文:「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
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式微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有關社團的部分,大學還有隱藏的部分也就是有些人會有點排斥的教會團契的部分,我本身就是教會裡面的人, 所以,是很習慣的,那在這邊如果有不同宗教或者對教會非常好奇的,可以在這一集介紹,有些聽眾會反應說在台灣最討厭遇到三種狀況, 第一種是一直問你要不要加保保險的推銷員,第二種就是你要不
Thumbnail
笑容是衡量心靈是否恢復的徵象。在過去的教會生活中,總是看到牧者透過網路視頻,由境外向台中的信徒同步直播,弟兄姊妹的笑容,總是相對比較欠缺。姊妹弟兄之間並不是沒有愛,但他們的愛總是令人感到沉重,不知是什麼原因。
Thumbnail
教會的組織架構,是為了達成教會所要達成的積極目標 。「傳統主義者」認為既成的教會組織無需改變。「強調靈恩者」,則認為「組織」是不屬靈的,凡事禱告求解即可。但是,如果視教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則教會在不斷成長的過程,肯定必須作出功能性調整,也就是説教會的組織是可以彈性改變的。
最近常收到某一間神學院談論未來的發展與盼望的信息,其間充滿了歡樂與亢奮的氛圍,但老實說,我反而覺得很悲觀。 這間神學院大概是為了迎合這個世代的潮流,而刻意地將牧會與神學切割,所謂牧會的歸牧會,研究神學的歸研究神學,我只能說,這些專家學問太大。 我是不知道為什麼華人的神學教育現在會被切割得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事實上平信徒來自各行各業,不少人其實都在各自的領域擁有傑出的才華和能力。韓國豐盛教會的最大「翻轉」,就是「主客異位」;將平信徒才華開掘出來,並把他們建造為「燦爛的服事者」,他們會自動從觀眾席走下來,在教會運動場擔當主角。豐盛教會正是如此展開的,這也是豐盛教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教會的復興與差派 教會的禱告與呼召 隨著門徒訓練和宣教團隊的逐步成熟,教會裡湧現出一批火熱追求的年輕人。他們不再滿足於在村裡服事,而是渴望走出去,將福音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一次禱告會上,張伯引用《使徒行傳》13章安提阿教會的經文:「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
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式微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有關社團的部分,大學還有隱藏的部分也就是有些人會有點排斥的教會團契的部分,我本身就是教會裡面的人, 所以,是很習慣的,那在這邊如果有不同宗教或者對教會非常好奇的,可以在這一集介紹,有些聽眾會反應說在台灣最討厭遇到三種狀況, 第一種是一直問你要不要加保保險的推銷員,第二種就是你要不
Thumbnail
笑容是衡量心靈是否恢復的徵象。在過去的教會生活中,總是看到牧者透過網路視頻,由境外向台中的信徒同步直播,弟兄姊妹的笑容,總是相對比較欠缺。姊妹弟兄之間並不是沒有愛,但他們的愛總是令人感到沉重,不知是什麼原因。
Thumbnail
教會的組織架構,是為了達成教會所要達成的積極目標 。「傳統主義者」認為既成的教會組織無需改變。「強調靈恩者」,則認為「組織」是不屬靈的,凡事禱告求解即可。但是,如果視教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則教會在不斷成長的過程,肯定必須作出功能性調整,也就是説教會的組織是可以彈性改變的。
最近常收到某一間神學院談論未來的發展與盼望的信息,其間充滿了歡樂與亢奮的氛圍,但老實說,我反而覺得很悲觀。 這間神學院大概是為了迎合這個世代的潮流,而刻意地將牧會與神學切割,所謂牧會的歸牧會,研究神學的歸研究神學,我只能說,這些專家學問太大。 我是不知道為什麼華人的神學教育現在會被切割得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事實上平信徒來自各行各業,不少人其實都在各自的領域擁有傑出的才華和能力。韓國豐盛教會的最大「翻轉」,就是「主客異位」;將平信徒才華開掘出來,並把他們建造為「燦爛的服事者」,他們會自動從觀眾席走下來,在教會運動場擔當主角。豐盛教會正是如此展開的,這也是豐盛教會「存在的意義」。